第一章三餐太讲究或者太不讲究,都会伤害健康

饭桌不是讲“法”的地方

几年之前,一部名为《双食记》的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的男主人公的妻子,为了惩戒出轨的男主人公,设计与“小三”合谋制作了一道又一道相克的大餐,最终导致男主人公慢性中毒。相信,所有看过电影的人们都会发出这样一个感慨:原来食物相克这么可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对于食物的宜忌和食物之间的相互搭配,更是讲究到了极点。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注重饮食营养和饮食健康的老年人,甚至会在每天做饭之前研究食物搭配,然后根据食物的禁忌小心翼翼地进行烹饪,这样做,不仅仅失去了享受食物本身的乐趣,而且必然会导致食物风味和品相变差,最严重的是,还会令人食欲不振,甚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吸收和消化问题。

其实,饭桌本来就不是讲“法”的地方,下面我们为大家一一破解那些关于食物法则的传说和流言。

食物“相克”的基础是剂量和时间

前不久,在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某个年轻人快被父母逼疯了,但是被父母逼疯的原因不是逼婚,也不是逼着去相亲,而是父母每餐饭之前,都要拿出一本“养生秘籍”,一点点核对什么食物之间是相克的!万般无奈之下,年轻人只得跟着父母每天吃些没滋没味的“健康食品”,“觉得生活都无趣”了。

瑞士古代炼金术士、当时著名的医生巴拉塞尔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就是,所有一切物质,都有可能对特定人群造成危害,但是只要剂量足够小,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举个最极端的例子,牛奶是我们最常见的食物,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全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有乳糖不耐受症,俗称牛奶过敏,但是,绝大多数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只要不是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的奶制品,一般是没有症状的。

说句题外话,除了食物相克之外,更让现代人尤其是老年人担心的是食品添加剂。很多人认为,只要添加了化学制剂,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事实上,化学制剂不仅可以增加食物的风味和口感,而且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这其实是在另外的一个角度上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了食品添加剂,现代食品工业将不复存在。

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一一破解几个关于食物相克的传说。

食物相克之谣言粉碎机

谣言之一:牛奶与香蕉同食腹泻

很久以来,在民间一直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香蕉与牛奶一起食用会导致腹泻,而且很多所谓“专家”解释起来还有鼻子有眼的:香蕉性寒,牛奶性温,一起食用,两者会在肚子里面“打起来”,从而导致腹泻。但是,事情就怕倒过来想,既然牛奶和香蕉性质相反,那么一起食用不是恰好相互中和了吗?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但可以喝到牛奶和香蕉混合制作的饮料,而且还能吃到以香蕉和牛奶作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蛋糕,但是只要这些食物本身不存在食品卫生问题,就不会造成腹泻。

谣言之二:鸡蛋和豆浆一同食用会中毒

某些专家会这样告诉你:“豆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物,这种物质会抑制蛋白质的吸收,导致蛋白质在人体当中堆积,甚至于中毒。”

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我们暂且不说豆浆当中有没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单单说蛋白质堆积的问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为一个健康人,即使我们的身体无法消化蛋白质,也不至于让蛋白质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堆积到导致我们中毒的地步。

事实上,豆浆当中,的确含有微量的胰蛋白酶抑制物,但是根本不足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不过一次性大量摄入蛋白质,会给我们的消化循环系统造成巨大负担,可能会感觉不舒服。

但是,不管怎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还是不要用豆浆来冲鸡蛋花吃,因为热豆浆的温度根本不能起到对鸡蛋充分加热杀菌的作用,而鸡蛋本身表面有很多气孔,所以用豆浆冲鸡蛋特别容易引起腹泻,最好的食用办法就是,两者分别煮熟,然后一起食用。

谣言之三:维生素C和虾一起吃等于砒霜

在电影《双食记》中有个这样的桥段:男主角吃了虾,又吃了大量维生素C,不久就砒霜中毒了。但是,根据科学测算,正常的虾中的砷含量很低,一般10千克才含有1毫克砷,想要出现中毒症状,至少要吃上百千克的虾,还要同时摄入足够多的维生素C,而且这两者还必须在你体内充分发生化学反应才可以,何况人体的自然保护机制,决定了人体内根本不能让这二者充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也没人把维生素C当饭吃,这就意味着,即使你吃完虾之后,还吃了两片维生素C也不用去担心砒霜中毒。

谣言之四:菠菜与豆腐同食会缺钙

菠菜当中,含有大量的草酸,单独吃不加处理的菠菜,必然导致草酸摄入过量,并且会与肾脏中的钙质结合,甚至会沉积造成结石,给肾脏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危害。但是,如果你吃菠菜的时候吃了钙含量较高的虾皮或者豆腐的话,草酸提前与钙质结合成人体不能吸收的草酸钙,进而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反而是对自身钙质的一种保护。再者,补钙也不在于这一两顿饭。

不过,即使是这样,在食用菠菜的时候,最好用滚水烫一下菠菜,然后将菠菜当中的汤汁尽量地挤干,这样不但可以去掉菠菜苦涩的味道,而且能够有效去掉菠菜中的草酸。因为这种有害无益的东西,我们还是摄入得越少越好。

谣言之五:红白萝卜一起吃会中毒

众所周知,白萝卜当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也正因为白萝卜富含维生素C,在SARS期间甚至被炒成了高价,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红萝卜当中,含有一种可以破坏维生素C的酶类,因此很多人认为:红白萝卜一起吃会导致中毒。

类似的谣言,还有黄瓜与柑橘、西红柿、辣椒不能一起食用等等。

事实上,绝大部分蔬菜当中都含有可以破坏维生素的酶类,但是在烹饪过程中,由于加热或者酸碱性的缘故,这些酶类早就在烹饪过程中失去活性了,所以这些酶类也不会对蔬菜中的维生素造成太大的危害。退一万步讲,即使偶尔少吸收一顿饭里的维生素C又怎么了?难道一个人饮食起居中所需要的全部的维生素C都依靠这么一顿饭吗?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食物相克,其实都是因为影响食物当中的某种物质的吸收,即使会产生毒素也不至于致死人命。但是,再次郑重提醒读者,我们这里所说的是食物,如果您正在服用药物的话,请务必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对日常饮食做出调整。

营养补充剂可以代替食物吗

随着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的日益加重,很多年轻人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不少人秉持着“有病防病,没病健身”的观点,自行补充一些营养补充剂,例如钙片,维生素等等。甚至还有些不良商家宣称,只要多多食用这些保健品,甚至连饭都不用吃了,在这种无良商家的误导之下,不少老年人服用的保健品少则一两种,如钙片、维生素E等,多则四五种,维生素C、B族维生素、复合维生素齐上阵,一吃就是一把。

其实,营养物质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普遍存在,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将粮食、蔬菜、水果等搭配好了,就可以得到充足的营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别服用营养补充剂,更不能仅仅依靠服用维生素之类的保健品来满足人体一天的需要。盲目补充各种营养保健品,很容易导致维生素服用超量。比如过量服用维生素A,可能发生骨骼脱钙、关节疼痛,加重肝脏的负担;大剂量长期服用维生素E,则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即使是在人体内代谢较快的维生素C,如果长期大量服用,也有引起败血症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营养补充剂,绝对不可能代替天然食物,因为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除了含有那些已知的营养素之外,还含有很多未知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这些是在营养补充剂当中无法摄取的。

因此,在营养补充剂的选择上,建议大家最好不要自行选择,可以去医院做一个简单的检查,请医生诊断,确认有某种维生素缺乏时,才需要针对性地补充。比如肠胃不好、胃口差,可以补充维生素C;骨质疏松、腿脚不好,可以补充维生素D和钙片。如果担心无法摄取到足够的营养素,老年人可以适当选择正规的复合维生素每天服用,没必要选择太多种类,更不能用营养品代替正常三餐。

吃的情绪比吃的内容更重要

提起吃好饭,人们关注的无外乎营养与安全。可人们却往往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好的进食情绪是吃好饭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吃饭时的心情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研究显示,吃饭时情绪不好,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降低、腹部饱胀不适等症状。

大量临床医学数据表明:现代人胃病发生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进餐不规律,另一方面与人们就餐时心情紧张、情绪不佳有关。长期一个人用餐,往往狼吞虎咽,随便凑合,甚至造成肠胃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家人或者同事一起吃饭时也要尽量避免谈论不愉快的话题,否则不利于食物消化。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跟不喜欢的人一起吃饭,压抑和焦虑的情绪甚至会带进饭菜里,任凭什么佳肴也会让人食不甘味。也有人中午懒得出办公室,往往凑合着叫个外卖,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匆匆吃下,吃完后才觉得腹胀难受。这些都证明了吃饭时的情绪与身体感官乃至身体健康的密切关联。

在现代社会当中,很多女士为了保持身体的曲线,可谓煞费脑筋。其实,要想避免发胖,不仅在于吃什么和不吃什么,还在于吃饭的心理和情绪,因为不良的心理原因,更易导致吃进去的食物进入体内后堆积,进而形成脂肪。

忧思的情绪会损伤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思虑使气“结”而不行,从而妨碍脾升清降浊的转运能力。一方面身体无法吸收到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食物转化的糟粕不能及时顺降排出体外,便会和腑气夹杂在一起,存留于肠道。日久便容易形成脂肪堆积在腰腹,使腹部膨隆突出,同时容易产生胃脘部痞闷胀满、胃痛、便秘、嗳气等消化道的症状。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上班族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思虑不断,不少人往往吃饭的时候也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之中,也有部分人经常带着沮丧、愤怒等不良的情绪进餐。这样都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使食物更多地变为糟粕贮存在体内,成为发胖的基础。

因此,进餐前主动调整好情绪,给脾胃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食,这样脾胃才能更好地吸收食物精华,使肠道里的糟粕随着腑气更好地降下去,不致存留下来形成脂肪而致发胖,同时也不容易产生胃肠道的不适感。

为了身体健康,无论工作多忙,到了吃饭时间,都该放下手中的工作和烦心事。约几个同事到食堂或餐厅,一边吃一边聊聊开心的事情。或者自己一个人进餐时听听舒缓愉悦的音乐,心情好了,才能让肠胃工作更好,让你吃得更健康。

吃饭谨遵“膳食平衡宝塔”

所谓膳食平衡宝塔,是我国权威营养机构根据我国居民的身体结构和饮食习惯所制定的饮食结构,在这个饮食结构当中,主要倡导的是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同时,膳食结构宝塔在此基础上倡导膳食要清淡少盐,饮酒应限量。除此以外,膳食宝塔还倡导食量要与体力活动相平衡,避免体重过重或者过轻。最后倡导食物应清洁卫生,不变质。

无论是从专业角度上讲,还是从其他角度分析,膳食平衡宝塔,不仅适用于所有健康的中国人,甚至一点不夸张地说,膳食平衡宝塔适用于绝大多数黄种人(因宗教信仰对饮食有严格禁忌的人除外)。

确定你自己要吃什么

膳食平衡宝塔适用于一般健康成人,但是在具体应用时要根据个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季节等情况适当调整。青年人、劳动强度大的人每天消耗能量多,应适当多吃些主食或者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尤其是夏季从事户外作业的人群,还应该适当饮用盐开水以补充流失的盐分;年老、活动少的人需要能量少,可少摄入主食和盐分。

其实,在生活当中,不同的人群每天需要的能量也不同,从事轻微体力劳动的成年男子如办公室职员等,可参照中等能量(2400千卡)膳食来安排自己的进食量;从事中等强度体力劳动者如钳工、卡车司机和一般农田劳动者可参照高能量(2800千卡)膳食进行安排;不参加劳动的老年人可参照低能量(1800千卡)膳食来安排。

女性一般比男性的食量小,因为女性体重较轻及身体构成与男性不同。女性需要的能量往往比从事同等劳动的男性低200千卡或更多些。

一般说来人们的进食量可自动调节,当一个人的食欲得到满足时,他对能量的需要也就会相应地得到满足。

平衡膳食宝塔建议人们各种食物的摄入量是一个平均值或比例,也就是说,在不违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每日膳食中应当包含宝塔中的各类食物,各类食物的比例也应基本与膳食宝塔一致。

生活中,我们不必每天都样样照着“宝塔”推荐量吃。例如烧鱼比较麻烦就不一定每天都吃50克鱼,可以改成每周吃2~3次鱼,每次150~200克较为切实可行。实际上平日喜吃鱼的多吃些鱼,愿吃鸡的多吃些鸡都无妨碍,重要的是一定要经常遵循宝塔各层各类食物的大体比例即可。

同类互换,调配出丰富多彩的膳食

人们吃多种多样的食物不仅是为了获得均衡的营养,也是为了使饮食更加丰富多彩,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享受。这也是前文当中为什么说那些营养补充剂永远不能代替食物的原因之一。

假如人们为了营养每天都吃同样的肉、豆、坚果等等,难免久食生厌,再加上某些人由于饮食习惯的影响,很多时候没来由地对某种食物具有排斥心理,甚至见到这种食物就会没了胃口,那么合理营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实际上,食物有许多的品种,虽然每种食物都与其他食物不完全相同,但同一类中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往往大体上近似,在膳食中完全可以互相替换。

所谓应用平衡膳食宝塔,就是把营养与美味结合起来,然后按照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调配一日三餐。同类互换就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例如大米可与面粉或杂粮互换,馒头可以和相应的面条、烙饼、面包等互换;大豆可与相当量的豆制品或杂豆类互换;瘦猪肉可与等量的鸡、鸭、牛、羊、兔肉互换;鱼可与虾、蟹等水产品互换;牛奶可与羊奶、酸奶、奶粉和奶酪等互换。

除了可以同等食物互换之外,还要注意日常饮食的多样化,所谓多样化就是选用品种、形态、颜色、口感多样的食物,变换烹调方法。例如每日吃50克豆类及豆制品,掌握了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就可以变换出数十种吃法。可以全量互换,全换成相当量的豆浆或薰干,今天喝豆浆、明天吃薰干;也可以分量互换如1/3换豆浆,1/3换腐竹、1/3换豆腐,早餐喝豆浆、中餐吃凉拌腐竹、晚餐再喝碗酸辣豆腐汤。

要合理分配三餐食量

虽然现在提倡少食多餐,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多数地区居民还是习惯于一天吃三餐。三餐食物量的分配及间隔时间应与作息时间和劳动状况相匹配,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为宜,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通常上午的工作学习都比较紧张,营养不足会影响学习工作效率,所以早餐应当是认真对待的一顿饭。早餐除主食外至少应包括奶、豆、蛋、肉中的一种,并搭配适量蔬菜或水果。

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饮食习惯及物产不尽相同,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才能有效地应用平衡膳食宝塔。例如牧区奶类资源丰富,可适当提高奶类摄取量;渔区可适当提高鱼及其他水产品摄取量;农村山区则可利用山羊奶以及花生、瓜子、核桃、榛子等资源。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地域、经济或物产所限无法采用同类互换时,也可以暂用豆类替代乳类、肉类;或用蛋类替代鱼、肉;不得已时也可用花生、瓜子、榛子、核桃等干坚果替代肉、鱼、奶等动物性食物。

要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结果,所以,膳食营养必须要坚持不懈,才能充分体现其对健康的重大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在饮食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粗细搭配。所谓粗细搭配,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的粗粮,即除了大米、白面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包括小米、糙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二是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环节少、精度低的米面。这些所谓的粗粮当中不仅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而且有促进肠胃蠕动,净化肠胃的作用。

营养膳食的各种平衡关系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人们的饮食与医疗、健康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有关典籍中就有了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中将食物分为四大类,并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来代表每一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在膳食中的合理比例。还提出了“饮食有节……饮食以时,饥饱得中”等观点。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亦出现过各种偏见。有些人一谈起营养,就强调多吃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认为这类食品吃得越多营养就越好,这是不符合平衡膳食的观点的。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有一定量的要求,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食品,对人体健康没有好处,还会成为某种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诱因。还有人认为,食物越珍稀,营养就越好,这种对营养物质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因为,从营养角度来看,食物的营养价值与价格不总是平行的,相反,有的价钱便宜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反而较高,如常见的胡萝卜与冬笋等。营养摄入要平衡,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某些疾病发生。

由此可见,膳食平衡,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所以,了解乃至掌握营养平衡的特点以及内容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营养平衡的特点以及内容

所谓营养平衡,也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膳食得到人们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且既有足够的数量,又有适当的比例。概括起来,人体对营养的最基本要求包括:

1.构成身体组织,供给生长、发育及组织自我更新所需要的材料。

2.供给热量和能量,使其能维持正常体温,满足生理活动和从事劳动的需要。

3.保护器官机能,调节代谢反应,使身体各部分能正常工作。

食物的营养功用是通过它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来实现的,这些有效成分就叫营养素。它们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又叫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水和食物纤维。

目前已知人体必需的物质约有50种左右。可却没有一种食品能按照人体所需的数量和所适宜的配比提供营养素。因此,为了满足人体营养的需要,必须摄取多种多样的食品,找出最有益并且可口的食品配比。事实证明,健康人按照科学建议数量摄入营养素,未见营养缺乏症。

膳食所提供的营养(热能和营养素)和人体所需的营养恰好一致,即人体消耗的营养与从食物获得的营养达成平衡,这称为营养平衡。

那么,怎样才算营养平衡合理呢?从营养学观点来看,营养平衡合理就是一日三餐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膳食调配合理,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主食有粗有细,副食有荤有素,既要有动物性食品和豆制品,也要有较多的蔬菜,还要经常吃些水果。这样,才能构成合理营养。

除此之外,要身体健康,首先,必须在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膳食营养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也就是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需要同时在几个方面建立起膳食营养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的平衡: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氨基酸平衡,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平衡及酸碱平衡,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之间的平衡。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曾经在医术中提过这样一个观点:不吃杂食,单吃白米,容易得脚气病(或叫维生素B缺乏症)。人们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素。即使像乳、蛋这类公认的营养佳品,也难免“美中不足”。如婴儿赖以生长的乳类食品缺乏铁质。半岁婴儿如不适时增补铁质的辅食,就会发生营养性贫血。又比如鸡蛋,蛋白质类营养可谓“丰富”,但缺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C。所以单靠一种食物,不管数量多少,都不可能维护人体健康。这就意味着,吃饱了肚子并不意味着营养足够,除非所吃进的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反过来也一样,质虽精但量不足,同样不可能维护健康、促进生长。

因此,要保证合理营养,食物的品种应尽可能多样化,使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数量充足、比例恰当,过度和不足都将造成不良后果。营养过度,其后果比肥胖本身还严重。营养缺乏会造成营养性水肿,以及贫血、夜盲、脚气病、糙皮病、坏血病、佝偻病等一系列疾病。总之,营养不良(过度和缺乏)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因此,饮食必须有节,讲究营养科学。

那些常见的伤害身体的吃法

进食快餐也伤肾

快餐因为方便,已经成为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就餐选择。固然,大多数人都知道经常吃快餐对身体不好,而且容易发胖,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快餐吃多了,最受伤的是肾脏。

之所以快餐会损伤肾脏,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快餐属于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吃得过多会导致体内的血尿酸浓度升高,正如前文中所说,肾脏是人体重要的负责排泄废物和毒素的器官,血尿酸浓度升高对肾脏的伤害非常大,很容易造成肾器官发生病变,严重的还会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

除此之外,吃快餐的人大多没有时间和耐性细嚼慢咽,往往是狼吞虎咽,个别的还会一边看手机或者一边看书一边吃饭,食物得不到很好的咀嚼。如果不好好咀嚼食物,不但妨碍消化,还会对肾脏造成极大的危害。

由此可知,快餐虽然便捷美味,但是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为了我们的身体,尤其是我们肾脏的健康,我们应该少吃快餐,尤其要少吃洋快餐。

动物肾脏不一定补肾

在中国民间,提到补肾,人们总是会说这样一句话:“吃啥补啥。”正是在这句话的“指导”之下,很多人为了达到补肾的目的,经常吃动物肾脏,个别人还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有意吃一些带着血丝的、半生不熟的动物肾脏。

那么,食用动物肾脏真的可以达到补肾的目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营养价值上说,动物肾脏的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并不比其他动物内脏或者动物其他部位的肉类高。当然,也有人持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动物肾脏当中含有大量的雄性激素,而吃掉动物内脏,就等于间接补充了雄性激素。

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即使肾脏当中的雄性激素比其他内脏和部位的雄性激素的含量高,但是经过消化循环系统的吸收分解之后,雄性激素其实也就所剩无几了。因此,食用动物肾脏补肾,只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美好传说而已。

更为严重的是,肾脏对于所有种类的动物来说,都是主要的排泄器官,也就是说,大多数动物体内的废物和毒素都要靠肾脏来排泄和化解,这就意味着,肾脏当中必然聚集了大量的毒素和杂质,尤其是大量的重金属物质。也就是说,如果不加选择,盲目食用动物肾脏的话,会有很大的食物中毒的风险。至于那些经常爱吃带有血丝的、半生不熟的动物肾脏的人,除了食物中毒的危险之外,还存在有感染寄生虫的危险。

食用动物肾脏并不利于补肾,如果我们想达到补肾的目的,就要少吃或者不吃动物内脏。

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的动物内脏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都高于肌肉,尤其是猪肝、猪肠、猪脑等所含的胆固醇和脂肪最高。以猪肾为例,100克猪肾当中胆固醇含量高达405毫克。长期食用动物内脏,容易导致肾脏负担过重,并且会引发多种系统性疾病。

除了胆固醇、脂肪含量较高之外,动物内脏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存在极大的问题,因为在养殖期间,由于饲料、饮水和环境等种种问题,饲养动物往往将大量的污染物摄入体内,其中重金属、残留农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激素,以及各种各样非法使用的添加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也就是俗称的瘦肉精)等有毒物质往往会在肾脏等内脏当中进行代谢并且累积,而这些物质,都对肾脏有着极大的危害。

由此可见,吃肾补肾并不科学。想要补养肾脏,最好还是均衡饮食,用最平实的食物补养为好。

空腹喝茶易伤肾

茶的功效不仅仅是解渴、提神,还可增进营养、预防疾病,是最好的天然养生饮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饮”。

但是茶可不是随便怎么喝都好,空腹喝茶会伤身。这是因为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从而降低消化功能,加上水分吸收率高,致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进入血液,并且随着循环系统进入肾脏,对肾脏引起一系列不良刺激,产生尿频尿急等现象,严重的时候还会发生急性中毒。所以民间才有“饮了空腹茶,疾病爬上身”的说法。

咖啡过量容易造成肾结石

过量饮用咖啡对肾脏的危害首先来自于其所含的咖啡因,因为咖啡因有兴奋神经、刺激血管等作用,且过量饮用咖啡还会引起尿频尿急等现象。如果短时间内连续喝3杯咖啡,就会出现情绪紧张、忧虑、呼吸困难以及肾脏有胀痛感等现象,严重的时候还会引发急性肾衰。因此,咖啡虽好,不是人人都适用,尤其不适用于未成年人和肾脏有问题的中老年人。

饮料伤身

大多饮料酸酸甜甜、口味独特,可饮料普遍酸性较重,饮用后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体的酸碱平衡,而酸碱平衡发生危害之后,直接损伤的就是肾脏,因此并不利于健康。加之很多饮料当中都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色素,这些物质日久天长,堆积在肾脏当中,必然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疲劳的时候,饮用一些提神饮料。这些饮料当中不但含有上述饮料当中伤害肾脏的成分,而且还含有大量的兴奋成分,这些成分不但刺激肾脏,而且会伤害心脏等脏器。

喝凉茶易伤身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喝凉茶解暑。凉茶中加入了中药成分,使普通的饮料具有了清热去火等祛病养生疗效,深受人们的喜爱。可是你知道吗?夏季健康喝凉茶有禁忌,谨记喝凉茶四大禁忌,使您夏季健健康康喝凉茶。

1.忌长时间喝凉茶

由于凉茶中含有中药成分,是药三分毒,喝多了会伤脾胃,长时间喝凉茶不仅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还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还会发生呼吸道感染、肠胃病、过敏等疾病。

2.忌喝苦寒的凉茶

喝苦寒的凉茶对肺和肾都不好,中医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强入冷水则伤肾”,若是婴幼儿常喝五花茶、黄连水、腊梅花等凉性过重的凉茶,对体质还可能造成终生影响。另外专家表示,儿童和成人不一样,他们本来就脾胃虚弱,受不得寒凉,若是喝一般大人常喝的凉茶,未免太过苦寒,伤害脾胃,脾胃虚了运化不好,就容易湿滞上火。

3.忌用凉茶来治病

有些人认为出现喉咙痛、口臭、眼屎多、便秘等“上火”的症状时,喝点凉茶就好了。但有时却未必如此,呼吸道感染也会喉咙痛,便秘可能是胃动力不足,烂牙通常伴随口臭。若是一味喝凉茶对付,以为凉茶能治病,可能会耽误治疗。专家表示,若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包括不想吃饭、晚上睡觉不安宁等类似胃肠湿热、脾虚湿滞的表现,喝凉茶调理最多持续3天,无效应尽快就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就算是喝凉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用方,否则,喝了可能没效,还会产生副作用。另外,儿童应尽量少喝或不喝凉茶。小孩脾胃不足,容易出现湿热、积滞等证,喝凉茶能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但凉茶毕竟含药,喝多了、喝错了反而不宜,家长们还是要谨慎对待。

合理烹饪保证营养不流失

食物含有营养成分,但是在烹饪过程中会大量流失,因此,如何烹饪食物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烹饪方式适合食物,才可以有效保存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食物在加工过程中,没有选择合理的烹调方式,导致很多营养素被破坏。为了能从烹调好的食物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应通过合理烹调加工,把良好的色、香、味、形与营养素的保存相兼顾起来,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合理烹饪才不会导致营养流失呢?从日常生活经验当中,以肉食为例,我们烹调肉类食品,常用红烧、蒸、炸、快炒等方法。其中以红绕、清炖,维生素B1损失最多,达60%左右;蒸和油炸损失为45%左右;快炒仅损失13%左右。肉类中所含的维生素B2,清蒸丸子损失为87%;红烧、清炖肉块损失40%;快炒肉丝仅损失20%。主食烹调中营养素也有损失,如米、面中的不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容易受到损失。做米饭淘米时,随淘米次数、浸泡时间的增加,营养素的损失也会增加。尤其是某些地方习惯吃捞米饭,殊不知做捞米饭时,可使大量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溶于米汤中,如丢弃米汤不吃,就会造成营养损失。熬粥、蒸馒头加碱,可使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受破坏。炸油条,因加碱和高温油炸,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受损失约50%,维生素B1则几乎损失殆尽。吃捞面比吃汤面营养素损失多。因此,为保护营养素少受损失,制作米、面食品时,以蒸、烙较好,不宜用水煮、捞和油炸的方式,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副食烹调时营养素的损失:蔬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无机盐。

除了不同的烹调加工方式之外,不同的保存方式对食物的营养物质含量也有很大影响。有人做过试验,把嫩黄瓜切成薄片凉拌,放置2小时,维生素损失35%;放置3小时,损失41%。由此可见,剩菜营养已所剩无几,甚至会产生亚硝酸盐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另外,从某种角度上说,剩菜所产生的有毒物质的危害远远大于烹饪不当导致营养流失的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忌多吃少餐

现在很多营养专家提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日常饮食当中应少食多餐,忌多吃少餐,更不能暴饮暴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伴有心肌肥大,心脏供血不足。一旦饮食过饱或暴饮暴食之后,一方面会导致膈肌上移,挤压心脏和肺部,造成呼吸不畅;另一方面也会让血液集中到胃肠以消化食物,从而使心脏供血的不足。

说到少食多餐,在医学界还有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一个冠心病人遵医嘱少食多餐,但是没过两天就再次进了医院,经医生询问才知道,这个病人虽然每顿饭只吃一点,但是每天要吃十顿饭!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少食多餐,不是让你一天零敲碎打地总是吃东西,而是将一天三顿饭拆分为一天四顿或者五顿,最多不能超过六顿。每顿饭要根据用餐时间、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食物,最重要的是,即使是自己再喜欢的食物,也最多只能吃到七成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饱满的肠胃压迫已经虚弱的心脏,从而在保证自身营养摄入的前提下,达到养心的目的。

根据临床医学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病因虽然很多,但最常见的病因就是体内胆固醇过高。胆固醇堆积到血管壁内,占据、阻塞血管内壁,不仅造成血流不畅,而且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导致体内胆固醇过高的原因,就是因为患者没有把好入口关,进食了大量含有胆固醇的食品如蟹黄、鱼子、油炸食物、肥肉等等。所以,为了预防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我们日常饮食应当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以及豆类为主,每天适当摄入一些蛋奶肉,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常见调料的秘密

虽然,现代厨房当中的调味品花样繁多,但是其根本原料无非就是盐、糖、味精(鸡精)这几类,关于这几类调料的好坏,历来众说纷纭,现在就让我们一一揭开这些调料的秘密。

盐摄入过多过少都有害

众所周知,吃盐多了毛病多,那么,吃盐多了到底有什么害处呢?

吃盐多了的害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导致血压升高。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高盐饮食有升高血压的作用。

2.促进粥样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吃盐多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导致胃癌或食道癌。高浓度食盐可破坏食道或者胃黏膜,进而诱发食道癌或者胃癌。

4.降低免疫力,易患感冒或者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多吃盐的人免疫力会降低。高浓度食盐能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抑制其抗病能力,同时还可减少唾液,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增加病毒和病菌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5.导致骨质疏松。多吃盐易患骨质疏松症。动物实验表明,给小兔喂食高盐饲料12个月后,其骨密度大约会降低一半。

正是因为高盐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所以很多专家建议,成年人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应该保持在3至5克。

随着市场的极大繁荣,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厨房当中的调味料也越来越多。人们不仅仅可以从食盐当中摄取盐分,而且通过鸡精、酱油、十三香等调味品也能摄取盐分,即使我们有意控制了食盐的摄入,但是如果不控制其他含盐的调味品的摄入,也会造成摄盐超量。那么,对于已经习惯了重口味的人,应该如何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呢?

首先,对于口味比较重的人来说,尽量不要一下子就减少食盐摄入,否则不但会造成食不甘味,而且会让人因为特别想吃盐而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吃进很多重口味食品。

其次,要充分发挥蒜、葱、姜、胡椒、花椒等调料的作用,让丰富的味道弥补食盐的不足。尤其是在吃方便面等速食食品的时候,尽量不放整包调料,而且尽量不要喝汤,因为大部分的盐分会溶解在汤里面。

除此之外,也应该尽量避免外出吃饭,因为大多数餐馆和食摊上的饭菜或者为了迎合顾客的口味,或者为了掩盖食材的不新鲜,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盐分,所以能不外出吃饭,就尽量避免在外就餐。

吃盐多了固然害处多,但是吃盐少了,也有很大的危害。无数临床统计数据证明,人体缺盐,就会感到疲乏无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甚至出现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疼痛等“热痉挛”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人在运动和劳动时,流入肌肉、关节等运动器官的血液就要多一些,而流入胃肠等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就会相对减少,因此胃肠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胃肠的蠕动因此减弱,消化液分泌随之减少,尤其是在夏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中,若缺少盐分,甚至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糖的秘密

从营养学角度上讲,必要的糖分是人体每天必不可少的“养料”,可是,最近却有部分媒体报道称,摄入糖分过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增加罹患痴呆疾病的风险,这是真的吗?

众所周知,摄取过多糖分会使人变胖。鲜为人知的是,过多糖分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脂肪堆积,还有更深层的健康危害。

临床观察显示发现,长期摄入葡萄糖的人记忆力测试成绩有所下降,脑中的“海马体”也较小。这是葡萄糖摄入过多导致“海马”体萎缩而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糖分摄取过多不仅会导致肥胖,甚至会使大脑受到损伤。而2013年,美国的一项对小白鼠的研究也表明,实验鼠摄入糖分过多会导致大脑受损,记忆力下降。

根据研究结果,一天总热量超过21%来自蔗糖等非自然糖的人,与非自然糖摄取量占不到总热量10%的人相比,因心脏疾病而死亡的风险多了1倍。

既然糖分摄入过多会影响人体健康,那么一天摄入多少糖分才合适呢?据英国权威机构介绍,成人和10岁以上儿童每人每天所摄取的糖分应在50克左右,这相当于10颗方糖。而5岁至10岁的儿童每天最多摄取9颗方糖的糖分。与此同时,英国食物指导组织表示,那些在甜食、汽水、蜂蜜、糖浆和果汁中添加的糖分最好不要超过食物所含能量的10%。

如此看来,尽量吃低糖的食物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挑选新鲜或冷冻的水果和蔬菜,全麦面包和面食、瘦肉、家禽、鱼、不加糖的乳制品等。这些都比过度加工的食品含糖量低。另外,在购买食品时经常注意阅读食品包装的标签,查看糖的含量,以免稀里糊涂吃下过多的糖。

无糖食品的真相

市场上很多食品都在包装上写着“不添加蔗糖”。“不添加蔗糖”的食品就是无糖食品?这更适合糖尿病人和肥胖人群食用吗?下面我们就来揭开“无糖食品”的真相。

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无糖食品,其实就是不添加蔗糖的食品。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是在生产过程中不再额外添加任何糖的食品,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蜂蜜等。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无糖食品的本质,其实决定了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蔗糖,但添加其他的“糖”,因此“不添加蔗糖”不等于“无糖食品”。糖尿病人最好选择血糖反应较低的主食,比如燕麦粥、红豆米饭、莜麦面等,少吃精、白、细、软、黏的主食,避免甜食和甜饮料;无论主食或果蔬都应选择富含纤维的天然食品,比如红薯、草莓、猕猴桃等。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以为所谓无糖食品其实很健康,因为很多“不添加蔗糖”的食品中,添加了由果糖和葡萄糖加工而成的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糖等,这些糖类让人长胖的效率和蔗糖相当,而升高血糖的效率甚至比蔗糖更高,如麦芽糖。还有一些添加安塞蜜、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木糖醇等高效合成甜味剂的食品,其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既不升高血糖,也不变成热量。不过,为了食品重量不受影响,厂家往往额外添加淀粉、糊精等,它们同样会使血糖快速升高。鉴于上述原因,不仅糖尿病人不能多吃“不添加蔗糖”的食品,就算是普通人也不要多吃所谓无糖食品。

辣椒的真相

说起辣椒,人们就会将它与没营养以及辛辣刺激联系起来,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辣椒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新鲜辣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它含有的膳食纤维、矿物质也很丰富。常吃辣椒还可以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K、胡萝卜素、叶酸等维生素。

辣椒味辛、性热,有很多的食疗作用。

俗话说:“要下饭,得吃辣。”由此可见,辣椒具有开胃消食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辣椒味道刺激,更是因为辣椒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适当吃点辣椒,能让人食欲大振。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吃点辣椒,会感觉全身都暖和起来了,由此可见,辣椒具有驱寒的作用。《食物本草》中说辣椒“消宿食,解结气,开胃门、辟邪恶、杀腥气诸毒”。因此受寒后出现腹寒、呕吐、腹泻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

在很多寒冷潮湿的地区,人们经常会吃辣椒,这是因为,辣椒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暖身的功效,正如《药性考》中说的,辣椒能“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祛湿。”由此可见,辣椒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怕冷、冻伤、血管性头疼等症状。

除此之外,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同时还能促进荷尔蒙分泌,因此对皮肤非常有益。许多人觉得吃辣椒会长痘,其实并不是辣椒的问题。如果本来是爱长痘的体质,吃完辣椒才会“火上浇油”。

另外,辣椒中的辣椒素能加速脂肪分解,有减肥的作用。同时,因为辣椒含丰富的膳食纤维,所以降血脂的作用也很明显,并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除此之外,辣椒辛温,能够使人通过发汗而降低体温,并缓解肌肉疼痛,因此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美国研究发现,辣椒中的辣椒素能减少传达痛感的神经递质,使人对疼痛的感觉减弱。

那么,哪种辣椒最营养呢?

辣椒有干辣椒、鲜辣椒、腌辣椒等区别,其中的鲜辣椒最好。因为鲜辣椒不仅能调味,而且营养素也更为丰富。

另外,辣椒最好做熟了吃,因为生辣椒中含有大量辣椒素,可能对口腔和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辣椒经过加热后,辣椒素能减少一些,对胃肠的刺激也会变弱一些。

那么,哪些菜里适宜放辣椒?

适宜加辣椒的菜主要有以下几类:

1.在家里做辣味菜,要尽量用辣椒做配料,并选择具有滋阴、降燥、泻热等功效的食品,如鸭肉、虾、鲫鱼、瘦肉、苦菜、苦瓜、丝瓜、黄瓜、百合等做主料来进行烹饪。

2.吃辣椒的同时喝一些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清凉粥。

哪些人不宜吃辣椒?

辣椒虽好,并不是人人都有福享受。手脚冰凉、容易贫血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但因为辣椒对胃肠黏膜、口腔等有一定刺激性,过多吃辣椒,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炎症、口腔溃疡,咽喉炎等。因此有胃溃疡、食道炎、痔疮等患者不能多吃。阴虚火旺,经常便秘、长痤疮的人也要慎吃。

另外,因为辣椒有祛湿的作用,所以北方人在春秋干燥的时候,也要少吃。

被误解的味精

味精的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吸湿性强,易溶于水,据说即使是溶于3000倍的水中,也仍能显出鲜味。味精还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品,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分解出来的氨基酸,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对于改变人体细胞的营养状况,治疗神经衰弱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然而,若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只有科学地食用味精,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归纳起来,要掌握下面的“三个度”。

味精在120℃的温度下会失去结晶水,在150℃时大部分变成焦谷氨酸钠而失去鲜味,并且有毒性,即使是在100℃的环境下时间太久也会使其破坏。为此,应注意两点,一是味精不要放在火炉边上受高温的熏炙;二是使用时要等菜或汤做好后,临出锅时再加入味精。这样,不会破坏味精的鲜味特性,而且在此时的热度下,味精能迅速溶解在菜汁中,发出鲜味。在做凉菜时,如果直接放入味精,会因温度低而不易溶解,鲜味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最好的方法是先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放凉,再拌入凉菜中。

味精在有食盐存在时鲜味才会显现出来。在没有食盐的菜汤(如各种酣汤)里放味精,就会产生异味,吃起来味道不好。若菜太咸,则味精的鲜味也会被掩盖。因此,做菜或汤时注意咸味适宜,再加味精。

味精在酸性食物里不易被溶解,难以产生鲜味。而在碱性环境里,味精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仅没有鲜味,而且还有一种异味。因此,味精应在近中性的食品中使用最佳。

虽然味精的冤案已经平了反,并取消了限量的规定,但这不等于说味精就可以滥用或超量食用,在味精的用量上要注意做到适度。过量的味精会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对于极少数人来说,过量食用味精还可能导致失明。

正确使用味精,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莲子”、“番茄虾仁”都不应加味精。甜菜放味精非常难吃,既破坏了鲜味,又破坏了甜味。

2.忌用于炒鸡蛋。鸡蛋本身含有许多谷氨酸,炒鸡蛋时一般都要放一些盐,而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经加热后,谷氨酸与氯化钠这两种物质会产生新的物质——谷氨酸钠,即味精的主要成分,使鸡蛋呈现很纯正的鲜味。炒鸡蛋加味精如同画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美。

3.忌用于高汤煮制的菜。高汤本来就有一种鲜味,而且味精的鲜味又与高汤的鲜味不同。如果在用高汤烹制的菜中再加入味精,反而会把高汤的鲜味掩盖,使菜的味道不伦不类。

4.婴儿忌食。当味精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谷氨酸丙酮酸的代谢作用下,转化成丙氨酸。如果食用味精过多,会因人体内谷氨酸的含量超过其转化能力而使血中谷氨酸含量增高,从而限制了人体对必需的钙、镁离子的利用。如婴儿食用味精过多,谷氨酸还会和血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不能被人体利用的谷氨酸锌而被排出体外,导致婴儿缺锌。因此,哺乳期妇女应尽量少食味精,三个月龄的婴儿应忌食味精,一周岁以内以不食味精为宜。成人的味精摄入量以每天每千克体重不超过0.12克为宜。

5.高血压患者忌食。和食盐一样,味精也是钠的来源之一。味精含有13%的钠盐,因此高血压患者及必须控制钠盐摄取的人,不但要控制食盐,也要限制味精的摄取。

6.做馅料时不宜使用。做馅料时放入味精,不论是蒸或煮,都会受到持续的高温影响,使味精变性。

7.做凉拌菜时不宜又加酱油又加味精,这样鲜味会消失。

8.对特别鲜美的原料如蘑菇、香菇、鸡、牛以及产于河海之中的鱼虾等也不宜用味精。

荒谬的“单一饮食减肥法”

八卦记者采访女明星时,最喜欢问的问题之一是:“你是如何保持身材的?”身材好的明星们也就神神秘秘地介绍一下“秘方”,于是粉丝们乃至非粉丝们就纷纷仿效。最近热遍日本、走向中国的“单一饮食减肥法”也是如此。从一位减肥成功的作家开始,众多明星捧场,一时间竟然令单一饮食脱销。那么,这种看起来轻松容易的减肥法——只需要每天早晨就着白水吃单一饮食,中午、下午还可以照常吃饭——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吗?一种减肥法、疗法或者保健食品,要被称为“有效”,必须有一定的统计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能够从生化角度解释。“单一饮食减肥法”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首先,这种方法出自一个作家的减肥日记。他详细地记录了减肥过程中的食谱,最后把成功减肥的原因归结于坚持每天早晨吃单一饮食。这种只有一个样本的统计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在减肥过程中的吃喝拉撒睡,都可能与减肥有关。单单挑出食用单一饮食作为原因,更像是一种推销的噱头,就像把王军霞的成功归结于吃了鳖精一样。如果某个人减肥成功了,他所总结的“减肥经验”就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证明”抽烟喝酒有助于长寿——如果你到偏远的农村,很容易找到一些长寿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每天抽旱烟、喝烧酒”。至于那些女明星的“现身说法”就更没有说服力了——谁都愿意把自己的“瘦身”、“美容”归结于粉丝们希望的生活方式——美国电影《律政俏佳人》里就有这样的情节:著名的减肥教练被控杀人,她宁愿蒙冤,也不愿意把偷偷吸脂的经历说出来,尽管这个证据足以证明她的清白。

统计方面是靠不住了,还是有人从“科学”方面对“单一饮食减肥”做了理论解释。主要理由是单一饮食含有纤维素,能够提供“饱足感”,从而让人在上午不想吃零食;同时单一饮食中的酶(所谓的“酵素”)能燃烧脂肪等食物成分,从而使得人体从午饭、晚饭中所摄入的脂肪能够被完全消耗掉。前一条理由还算有点靠谱儿,不过就提供“饱足感”而言,单一饮食是非常差的水果。100克单一饮食含有90千卡热量和1克纤维,而苹果只含有50千卡热量却含有1.2克纤维;梨也不错,只含有50千卡热量却含有1.1克纤维;还有草莓,只有30千卡热量却有1.2克纤维。在含有同等热量的前提下,其他大多数水果,比如桃、葡萄柚、橘子等,都含有比单一饮食更多的纤维素。许多蔬菜甚至更加有效,比如100克西红柿只含有20千卡热量却有1克纤维,西蓝花含有30千卡热量和1.6克纤维,卷心菜含有20千卡热量和1克纤维。如果单一饮食中的纤维是成功减肥的原因,那么吃这些蔬菜水果无疑要有效得多。至于单一饮食中的酶能燃烧午饭、晚饭的食物成分,则完全是想当然。任何酶都是具有空间构象的蛋白质,进到肚子里后早就失去了活性,如何去分解食物?如果单一饮食中有如此神奇的酶,那么早就是科学家们追逐的目标了。

不管是学术界、工业界还是WHO这样的权威机构,对减肥的认识都是基于热量的收支情况。摄入的热量少于消耗的,才能够减肥。而所谓的减肥食品,是在让人感觉饱的前提下,只提供尽可能少的热量。在这方面,蔬菜和水果有比较大的优势。不过,把减肥的希望寄托在单一饮食或者某种特定的食物上,是不科学的。

世上根本没有减肥食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是减肥食品,多吃点儿……这个东西吃了长胖,不能吃……”。人们经常把长胖或者减肥归结为吃了某种食品。其实,这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误导,就是出于人们的误解。

体重的增减跟一个人的积蓄一样,是由收支两方面决定的。差别只在于,对于家里的积蓄,我们希望越多越好,而对于体重,大多数人则是希望减轻或者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较好。人的生理机能方面的因素——比如某些参与生化反应的酶等——固然对于肥胖有着“内因”的影响,但这些方面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从“外因”角度施加一点儿影响。

人每天吃食物,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产生能量。这些能量供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果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所消耗的,多余的那部分能量就会储存起来,最终转化成脂肪,使身体增重,就跟挣来的钱没有花完就增加了积蓄一样。体重的增减不取决于吃了什么,而取决于能量的收支状况。所以,要减肥,就要让人体处于“赤字”状态,要长胖就要处于“年年有余”的状态。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每个人每天所需要的能量并不一样;另一方面,人们每天摄取的能量也不好计算。我们吃的任何食物,无论是米饭、蔬菜,还是肥肉、水果,以及饮料零食,都提供能量。而且没有哪一种食物提供的能量,比别的食物“优越”。换句话说,水果提供的能量并不比肥肉提供的少长肉。核心问题在于总共摄取了多少能量,而不是吃了什么食物。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饿了就吃东西,渴了就喝水或者饮料,基本上是遵循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吃喝的时候,满足的是“充饥”“解渴”,或者“好吃”“好喝”,而不会特别在意吃了多少。“渴”和“饿”的感觉跟身体的能量需求并不是一回事。不同的食物所能提供的能量不一样,所谓的“减肥食品”一般是低热量食品,就是说吃进相同的量,所提供的能量少一些。比如常规酸奶一桶8盎司(227克左右),能量可能高达240千卡,如果是无脂酸奶,能量能够降低一半左右。所以,无脂酸奶可以算是一种“减肥食品”。但这并不是说吃了它可以减肥,而是说吃进同样的量,它所提供的能量更少。目前所谓“减肥食品”的开发,基本上就是开发低热量食品。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要吃一桶酸奶,从常规酸奶换到无脂酸奶的话,的确是对减肥有利。但是,如果一个人本来不吃酸奶,因为“减肥食品”这个说法而每天吃一桶无脂酸奶,但是又没有相应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量,那么这个“减肥食品”只会“增肥”。就像攒钱,卖房子赚的钱和卖早点赚的钱在银行账户上没有区别,只是卖房子可能赚得快,卖早点可能赚得慢。如果从卖房子改卖早点,一般会减慢攒钱速度。但是如果在卖房子的同时增加了卖早点,还是会增加攒钱的速度。

人体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吃进相同量的东西,所产生的“饱足感”可能相去甚远。比如一桶无脂酸奶和一杯橘子汁或者可乐含有差不多的能量,但是多数人会觉得吃了酸奶要“饱”一些。

开发“减肥食品”,就是寻找能够让人产生“饱足感”但是能量又很少的食物。这些食物本身并不是“治疗”肥胖的药物。它们的作用,只是让人们不再有“饥饿感”,从而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目前,一般认为糖类食品在产生“饱足感”上的效率比较差,而膳食纤维是良好的选择。天然食品中的豆类、谷类杂粮,一些蔬菜如西蓝花、花菜、胡萝卜、土豆、红薯、洋葱、芹菜等,一些水果如李子、梨以及黑莓等,都是含有较多纤维的食物。但是,这些食物很难被人们作为主食长期坚持食用,所以目前大量的食品科学研究致力于在常规的食物中寻找能量少而产生“饱足感”效率高的成分。抗性淀粉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参见《改性淀粉与体重控制》)。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报道说纤维或者抗性淀粉在体内有助于消耗脂肪,不过这只能算做附加的好处,它们在“减肥食品”中的作用主要还是依靠低能量和足够的“饱足感”。

总而言之,要减肥或者控制体重,需要考虑吃喝的所有食物和自己的能量消耗,而不能指望某一两种“减肥食品”。如果因为吃了所谓的“减肥食物”就大吃大喝,或者大量进食饮料、零食,“减肥食品”就失去了作用。要增加银行里的存款,需要同时“开源”和“节流”,而要减肥,则正好相反。

吃好三顿饭就是特效药 - 第一章三餐太讲究或者太不讲究,都会伤害健康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