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
成员 6887 帖子 7816 + 加入 退出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枯城

枯城

LV12 2020-03-05
读完第一遍,感觉有点晦涩,还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文化糟粕,有点厚黑学,感觉不太适合启蒙,反而适合要步入社会的人。不过反过来说,古时候孩童就跟步入社会差不多,常常跟长辈打交道,也算是适合当时的孩童。
后面内容有点重规矩,死板,沉闷,教条式的说教。
书中的每一句都是有道理的,仔细反复的读,才能体味其中道理。中国文化大多如此,道理在其中,却不写在明面上,也不展开了说,所以才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而这可能是因为古人没有纸只能写在竹简上,导致古人被迫用更精炼的语言描述更精妙的道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的风尚。也可能是为了朗朗上口,易于传诵,达到传播自己思想的目的。我们可以在大量的文献中感觉到这个特点,诗经也好,楚辞也好,唐诗也好,宋词也好,哪怕一些像如出师表,爱莲说之类的文章,也大多要追求工整对仗,朗朗上口。
只是,古人这样的特点,显然有两点缺点,一是有时作者有些牵强,为押韵而押韵。“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有没有直树跟有没有直人有什么关系呢?山中要是没有直树,那就写“山中无直树,世上无直人”呗!前一句明显为了合辙押韵而生,它本身没有半点意思。
第二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一些俗语看起来是规矩,实际上却是希望人能从中学到道理的,比如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它不是真的让你读一百遍,意思是应该好好品味,因为书中字句有时不是表象上所指。再比如“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它也不是让你一味地相信流言蜚语,而是告诉你凡事事出有因,不会是空穴来风,做下准备以防不测。但是这样的看起来像规矩的道理越灵越神越准确,人们就会越来越蒙昧的相信古人所训,文化就开始变味了,人们开始不求甚解的遵从规矩,哪怕规矩不合当代也唯古是尊。人们习惯性的开始设计更多的规矩:女人要缠足,丧父三年不得吃荤,不得以下犯上…人的本性被封建的条条框框锁起来,人们一味的认为祖宗是不容置疑的。即便是亡国之际,自知祖宗的教条不好用了,还得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终制造了清朝灭亡的惨剧,以及一个又一个祥林嫂、骆驼祥子般封建、麻木、愚昧的悲剧角色。
时至今日,这种唯古是尊的封建思想依旧锁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灵魂,或曰古人的智慧不可琢磨如何如何,或曰西方科学短短百年不可用如何如何,言谈之间一股子大辫子味。这种蒙昧和自我麻痹,应该在我们这一代画个句号。
今天再看这本书,一面感叹古人的智慧,一面又要告诫自己,书中所言不可尽信,即便是一本久经考验,为人传诵的名作,也应该理性学习,思考本书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适用性。正如开头所说的,观今宜鉴古,但是显然,“鉴”不应该等于尽信。
赞 31
举报举报 收藏收藏
  • 飞羽

    飞羽

    LV8 2020-05-13
    这是教材,先生带,与自己领悟天壤之别
    回复
  • 爱小说的妞

    爱小说的妞

    LV12 2020-10-12
    为楼主点赞
    回复
  • 晴...天

    晴...天

    LV10 2021-12-18
    你是幼儿园的儿童嘛
    回复
  • 读书郎

    读书郎

    LV14 2022-01-12
    就是就是啊,感觉初中学历完全有点不够用。
    回复
  • unbelievable

    unbelievable

    LV11 VIP 2022-01-27
    “山中有直树,树上无直人”你是不懂它的意思吗◑ˍ◐
    回复
  • estoy

    estoy

    LV12 VIP 2022-03-17
    百不是百,三不是三
    回复
  • i40****6940

    i40****6940

    LV3 2023-12-14
    树太直被,人直会被坑,你长篇太论,是你没有真领略其中精髓。
    回复

圈内热读榜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