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Autism

Autism

LV20 VIP 2023-02-09
【商品带来了幻觉】
生产不再是为了内部消费,而是为了销售。人们既是生产者,也成为消费者。消费者不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也就无法衡量其成本、构造、所需劳动力以及生产背后的困难,人们只能以一种虚幻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品牌让产品重生】
品牌的首要功能就是给消费者安全感,顾客不需通过触觉、视觉、气味来评估产品,而是试过某个品牌,觉得满意后就可以一直购买下去,成为其忠实客户。

商品拜物的思想使交换价值不仅以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来决定,还掺杂了一系列社会和文化价值。这也是广告的常见表现手法,广告里的汽车不是一件实际生活中有使用价值的人类劳动产物,而是阳刚、刺激、地位和新潮的载体。消费者要想成为那样的人,无须做出任何自我提升的努力,只需要通过抽象化的购买和占有就能让自己拥有这些特质。”联想的力量

通过符号工程将商品与社会文化价值联系起来,帮助消费者将产品差异化,人们的实践知识急剧减少,从此在拜物的路上越走越远。

同样的产品以不同品牌价格出售,分化后带来最大收益

拜物主义极盛的地方,商品和劳动被割离开来,造成了消费者的幻觉,只展示结果,隐藏过程,没有过程就无法衡量其真实价值,无法做到理性购物。美轮美奂不断更换的商品置景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存在,商品的魅力也会得到提升。

【逛街概念的兴起】
完成从基础的实用主义的消费模式到通过刺激、联想激发新的消费欲望的转变,达到开源创需的目的。不断的迭代的外部环境加速了你对物品的心理价值贬值速度,制造焦虑。贩卖的商品也在暗示下有了阶级属性。

用一般的产品·精致的陈设·大量的时间·高昂的价格·一般的质量造一场幻觉,在幻觉中捕获消费者。

准确的说这是一本消费社会学历史,分析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我们踏入消费陷阱过程以及成因,从第五章开始,揭示了资本主义主导的消费心理对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

符号一直在变化,但是追逐符号下的心理动因从未改变——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高人一等的、能够捍卫阶级地位的。

大数据细分赛道,制造焦虑与渴望,消耗内心的平静,当人们对这些的生活习以为常时,甚至会产生资本主义时良善的错觉,遗憾的是消费无处不在,能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再进行消费。
赞  
举报举报 收藏收藏

圈内热读榜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