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中央决策 第1章 中央决定研究运载火箭

1970年4月25日18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

卫星总重173公斤。卫星发送成功后,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时,所用的频率是20.009兆赫兹。

而承担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正是我国早期赫赫有名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其实,早在1957年11月4日,莫斯科时间21时28分34秒,一枚巨大的“卫星号”火箭从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升空。时隔不久,莫斯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

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人类太空时代的开始。当时,面对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宣传,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不屑地问报界大王赫斯特说:“为什么你们媒体要围绕这个‘铁疙瘩’大做文章呢?”

赫斯特则意味深长地回答说:“因为这个‘铁疙瘩’使人类生活进步好几个世纪呀!”

因此,就在苏联发射成功“斯普特尼克一号”的7个月后,即1958年5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在5月17日的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

他说:

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不仅也要搞一点,而且,我们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这句话,无疑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向太空进军的号令。

其实,早在1956年,我国就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了“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同年3月,谢光选被调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配在总设计师室工作,参与苏制P—1导弹的拆装、测绘工作。而所谓导弹,即常规火箭携带常规弹头的作战武器。

同年11月,谢光选被调入国防部五院第一分院,即后来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总体设计室工作。主要负责我国第一代火箭技术的研制。

1958年,毛泽东发出向太空进军的号令后,当时受到不利政策的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并准备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

但这种设想脱离了我国当时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性。

因此,1959年1月21日,主持领导我国卫星研制工作的张劲夫向科学院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

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卫星还是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

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指示,张劲夫提出“就汤下面”,因国家经济困难,暂停卫星研制工作。而是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即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运载火箭最初是从发射导弹的常规火箭发展而来的。

1960年9月10日,经过拆装练兵的一发苏联制造的P—2导弹,在我国酒泉试验基地飞行试验成功。

同年11月5日,我国仿苏制的第一颗导弹,在酒泉试验基地飞行试验成功。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在酒泉发射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4月,国防科委提出了10年内我国航天工程的奋斗目标。同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提出发展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规划方案。

同年10月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工委的委托,召开我国第一颗卫星方案讨论会,初步确定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设计方案。

会议决定:

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由上海机电设计院承担。后来,上海机电设计院迁到北京,并改称为七机部八院。

1965年6月,中央专委十二次会议决定:

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计划,由七机部一院负责具体研制运载火箭。

1965年10月,七机部八院汇集有关专家进行了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论证。确定了发射的卫星重为100公斤,直径为一米。而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除能够发射这颗卫星以外,还应该具备发射一系列科学探测卫星和应用卫星的能力。

1965年11月,我国改进型中近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1月,七机部决定:

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的一、二级,选用正在研制中的远程导弹的常规火箭,有关飞行程序的弹道计算工作由一院承担,具体落实到总体设计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部抓总由七机部八院承担。

1966年5月,经国防科委、中科院、七机部共同商定,中国第一种试验型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

1966年12月,我国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1968年11月,为确保卫星按计划发射,国防科委决定,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由八院移交给一院。

同时,国防科委决定明确提出:

由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设计和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至此,我国研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腾空万里:中国中远程“长征-1”号火箭发射成功 - 第一卷 中央决策 第1章 中央决定研究运载火箭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