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计民生篇1

1.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总理引古

“现在,时间过去不到半年,我们已经提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实现这个计划,我依然认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希望这次记者会能够开成一个提振信心和传播信心的会,我想这应该是每位记者的良知和责任,也是人们的期望。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引古背景

2009年3月3日至13日,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哀鸿遍野中召开了十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和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

3月13日,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召开的记者见面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场白中说:“今年的‘两会’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也批准了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记得去年9月24日,我在纽约就讲过一句话,就是‘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那时,世界还是一片迷茫,我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也看不清楚。现在,时间过去不到半年,我们已经提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实现这个计划,我依然认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

为了鼓舞全国人民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也是为了向全世界传达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坚定信心,温家宝总理以他颇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引用了“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这句古诗名句。

论今之妙

寒来而暑往,暑往而寒来;春去而冬来,冬去而春来——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如此,循环往复不已。推之于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也许正在潜滋暗长着危机的种子;而金融危机的萧条之下,一定正在积蓄着经济回暖的能量。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见面会的开场白中巧妙地化用古诗中:“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一语,意在启迪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垂头丧气的人们:虽然我们当前处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之中,但是,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要坚信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应对和全世界通力合作之下,一定会迎来金融复兴、经济欣欣向荣的春天,世界的明天会更加阳光灿烂!

温家宝通过这句含义隽永的诗句,含蓄委婉地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政府应对和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把“这次记者会能够开成一个提振信心和传播信心的会”奠定了基调。

古语源头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一语化用自唐朝诗人杜审言的七律《春日京中有怀》一诗。《春日京中有怀》一诗见《全唐诗》。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评说杜审言诗时说:“近体,梁陈已有,至于杜审言者而始叶于度。”

史称杜审言有文集十卷,大多散佚不闻。现存最早的《杜审言集》是宋刻一卷本,收诗四十三首。《全唐诗》所收亦此数。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十月,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徐树本、汪绎等10人奉敕编校,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它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载,拾遗补缺,网罗了唐五代的诗歌,包括已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是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基本按时代先后编排,附以作者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而以补遗、词缀于末。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亦可见唐代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阅读拓展

【原文】

春日京中有怀①

唐·杜审言

今年游寓②独游秦③,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④里花徒⑤发,细柳⑥营前叶漫⑦新。

公子南桥⑧应尽兴,将军西第⑨几留宾⑩。

寄语洛城风日{11}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

①京中:指西京长安。

②游寓:寓寄他乡。

③秦:指长安。

④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这里借指长安园林。

⑤徒:徒然。

⑥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

⑦漫:随意,没有约束。

⑧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⑨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

⑩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留宾即出自此典故。

{11}风日:指洛阳的春日美景。这里是借代在洛阳赏春的朋友。

【赏析】

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其家又在洛阳西巩县,因此他对洛阳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这首《春日京中有怀》诗,就是诗人当年随武则天离开洛阳回西京期间所作。诗人抒发了怀友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洛阳和在洛阳的朋友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首联“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扣住题目中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对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诗人感叹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身居他乡,哀春伤怀的诗人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颔联“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花徒发”与“叶漫新”是说鲜花徒劳开放,叶子空有清新,为什么如此呢?愁思所致,不能和朋友欣赏这大好的春光。“徒”和“漫”,赋予景物以人性。绘景是为写情,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颈联“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描绘的是诗人回忆想象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诗人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汉游侠陈遵的典故,不仅表现了友人英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诗歌具有豪放的气势。“公子南桥”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

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构思新颖,词句清新,语痴而情真。在这里作者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感情基调由孤独忧愁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乐观的情怀。将思念化为祝愿,将孤独化为自信,遂为千古传颂。

这首诗与一般“有怀”诗相比,它扩大了“有怀”的范围。“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联诗正是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这首诗的结句,别出心裁,因言人之所不能言而为后人所称道,成为千古佳句。温家宝总理巧妙化用,用来鼓励世人增强化解金融危机的信心。温家宝在此化去了前半句的洛阳留恋之实,而改作与金融危机背景结合;保留后半句憧憬之虚,亦是借以寄托对明年春光烂漫、经济复苏的信心和期许。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理引古

“如果真正把握得好,措施得当,而且实施及时、果断、有力,我真希望中国经济能早一天复苏。那时,中国的经济经历一场困难的考验,将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有些事情正像你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行动,而不能坐等。”

引古背景

2009年3月13日,在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了中外记者。俄通—塔斯社记者就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在金融危机中存在哪些机遇,中国在走出危机之后能否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出了提问,温总理一一作出了详细、明晰的解答,并深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困苦磨难后,通过人们的努力,终将迎来美好的明天,温总理在这里引用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古诗,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也鼓舞了在逆境中挣扎的人们,让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论今之妙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下,人们普遍怀有悲观心理,逐渐对经济复苏丧失了信心,终日人心惶惶,忧心忡忡。温家宝总理针对大部分人抱有的悲观失望心理,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古诗句,巧妙地说明了经济的寒冬只是一时,只要我们团结齐心,群策群力,最终会迎来经济的春天。温家宝引用此诗句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不要灰心,要振作起来,积极向上,坚信狂风暴雨过后,终会见到绚丽的彩虹。与此同时,这句话也暗合了塔斯社记者提出的“危机”一词的含义,即危险中含有机遇。可以说是起到了一语双关之妙。

古语源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作《游山西村》。《游山西村》是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佳作之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时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巩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09),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练,结构整饬。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阅读拓展

【原文】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1}笑{2}农家腊酒{3}浑{4},丰年{5}留客足鸡豚{6}。

山重水复疑无路{7},柳暗花明{8}又一村。

箫鼓{9}追随春社{10}近,衣冠简朴古风{11}存。

从今若许{12}闲乘月{13},拄杖{14}无时{15}夜叩门。

【注释】

{1}莫:不要。

{2}笑:讥笑,嘲笑。

{3}腊酒:头年腊月所酿的米酒,称为腊酒。

{4}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5}丰年:丰收年景。

{6}足鸡豚:即鸡豚足,有足够的鸡肉和猪肉,指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此指猪肉。

{7}重:一重又一重。复:回环曲折,绕来绕去。

{8}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桃花红艳,所以说明。

{9}箫鼓:都是乐器。

{10}春社:古社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11}古风:传统风俗习惯。

{12}若许:意译为“但愿”、“希望能够”。

{13}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14}拄杖:拄着拐杖。

{15}无时:无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赏析】

这首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作者已退隐山阴。乾道二年,陆游曾因力主张浚北伐而遭到投降派的挤压和排斥,被罢免了隆兴(今江西南昌)通判之职,回到了故乡山阴,居住于三山镜湖。《宋史·本传》称:“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游山西村》就是陆游归乡后不久所写。

从本诗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极为逍遥,洒脱,无拘无束。“游”,即游玩,观赏,游览之意。

此诗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点明这次游玩的时令,并写出了农家人招待客人的热情。首联两句是用倒插笔的方法,先写了山村人们的热情好客。诗人一路游赏,来到村中,受到人们的热情款待。他们拿出了自己酿造的腊酒,杀了自己喂养的鸡、猪,款留诗人,共话乡情。尽管腊酒浑浊,可是他们的真诚和友好,却使诗人十分感动:只要条件许可,他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招待客人。“丰年”使他们有了招待客人的基础,诗人起笔便写山村人们好客是有深意的。作者通过农家的热情好客,写出了山村人们淳朴善良的美德,这与官场险恶,恰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不能不深有感触,故于首联突出地描写了农村的人情。这是诗人游西山村感受最深、印象最深的,所以放在开头来写,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诚挚淳朴习俗的热爱。在结构上,则为尾联的收束作了铺垫。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叙述出游过程中见到的景色和当时的感受。“山重水复”,山峦重叠,水流繁多。这是途中的景色,诗人以素描的手法,紧紧抓住“山”、“水”的不同特点,勾勒其形象。“柳暗花明”,着眼于树木,突出其色彩,柳色深绿,故曰“暗”;花光红艳,故曰“明”。这两句写路上的风光。在去西山村的路上,诗人走过一层一层的山峦,涉过一道一道的水流,心中正在疑惑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抬头一望,一个被柳荫花树所笼罩的村庄忽然出现在眼前,使诗人又惊又喜。此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作者不仅以极其凝炼的语言描绘了山中清新秀丽的图画,而且还带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千百年来,或借以描绘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景,或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的情节出人意料、引人入胜,或用来说明从一个优美的风景区进入到另一个优美的风景区,甚至有人用来比喻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这两句在思想内容上的容量是极大、极深,也极含蓄的。在形式上,这两句对仗工稳,“山重水复”对“柳暗花明”,“无路”对“一村”。“疑”与“又”两个字用得最妙,不“疑”,便显示不出后面的惊喜,无“又”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欣喜的程度,“疑”与“又”相互配合,使内容的内在联系更加密切。那村中情景又是如何呢?颈联两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就是诗人在村中看到的情景。“箫鼓追随”,即“追随箫鼓”的倒装。箫和鼓都是吹打乐器,此代指乐队。人们追随着祭神的乐队往前走。“春社”,在古代,人们把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作为祭祀土地神,以乞求保佑丰收的日子,这一天称为“春社日”。据《荆楚岁时记》说:“社日,四邻并结综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这里的“春社”,是指祭神的地方。“简朴”简单朴素。“古风”,古代淳朴的风气。

颈联描写了诗人在村内看到的情景。人们围绕跟随着吹箫打鼓的乐队,向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走去,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表现出一种淳厚的气质,依然保留着古代人俭朴的作风。出句通过描写热烈的场面,反映了山村人们的习俗;对句通过人们的衣着,表现山村人们的朴实。从而流露了作者对山村人们生活习俗的热爱。这种感情,使诗人主动缩短了自己同村民之间的距离,决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知己,而在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从今若许闲乘日,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是诗人内心活动的展现。诗人想,从今以后,如果能够在家闲居,我将趁着明月之夜出游,那时我将用拄着的手杖敲门,到农民家做客,与人们共话家常。这两句写了出游的感触,总结了全篇,照应了首联。这首七律记述了诗人出游的经过,描写了秀丽的乡村风光和农村节日的热闹景象,赞扬了农民的好客和淳朴,反映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在材料的取舍上匠心独具。作者注意了写景,而且写得优美秀丽,色彩鲜明,具体生动,这与“游”字是相符的。但是,作者要突出的是“人”,因此诗笔的重心落在了农民身上,写他们的美德、衣着、气质和生活,从而表达了诗人与农民之间的深厚的情感。这就不同于一般游记诗,而显示了深刻的思想性。其次,形象鲜明、具体、生动。颔、颈两联最为突出。首、尾两联是议论,仍然具有鲜明的形象。另外,语言自然淳朴,通俗易懂。

3.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总理引古

“其实,最为重要的就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人的心开始暖起来了。我以为,心暖则经济暖,我深知这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但是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就是说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引古背景

2009年3月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当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问: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您在多个场合,包括刚才都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请问总理,您的信心从何而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认为信心来自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后,中国人的“心开始暖起来了”,并顺势引用了《淮南子》中的这一语典。

论今之妙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引用“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一语,其意蕴是非常丰富的。

温总理认为,应对和战胜世界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应对危机只能依靠“外援”;恰恰相反,而是应该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依靠本国的“一揽子计划”,依靠本国的“人心暖”。也就是说,应对金融危机,不能脱离国际社会,但主要应依靠“自力更生”。因为依靠国际社会,就如同向人家乞火种,到人家的井里去汲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靠自力更生,自己取来燧石,自己开凿水井,则会拥有用之不竭的火种和取之不尽的水源。

温家宝总理恰如其分地活用《淮南子》中的这句古语,意在提醒中国人,“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战胜金融危机。同时也委婉地告诫世界上那些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其他国家、完全依赖于国际社会的国家和人们,要懂得自力更生,自己拯救自己的道理。

古语源头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此语出自《淮南子卷六·览冥训》。

《淮南子》是西汉前期由刘安与他召集的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

刘安(约公元前179—前122),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自幼聪颖好学,苦读历代圣贤之书,善观天下兴亡之事。他的父亲刘长是刘邦的私生子,被封为淮南王。刘长在淮国“自为法令,拟于天子”,触怒了汉文帝,于是废除了刘长的淮南王,并将他流放,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

刘安先后被封为阜陵侯、淮南王。在当淮南王的四十二年里,刘安召集数千名才华出众的门客广搜古史逸闻,探讨学术方技,思考人生哲理,寻求治世济世的政治良方。由于刘安一直对父亲的死心怀怨恨,在汉武帝时加强军备、积蓄兵器、密谋造反。败露后,他在惩治他的朝廷官员到达之前,拔刀自杀了。

刘安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主张。《淮南子》原名《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于此可见《淮南子》是一部“奇书”。它“牢笼天地”而归于道,视野高远,气势宏大,思想深邃。书中提出了汉代道家的“天人之学”,是西汉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因而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淮南子》全书共二十一篇,除第二十一篇《要略》作为介绍著书目的及各篇的内容提要外,其他各篇都冠以“训”,意思是各种理论观点的阐释、解说。该书体系宏伟,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伦理、史学、经济、军事等众多学科,广收兼蓄,蔚为大观。

《淮南子》产生的时代,正是西汉统治者寻求治国固权的政治方略的时候。当时出现了两套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理论书籍。一套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它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另一套就是刘安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结果汉武帝采用了前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连《淮南子》也被“罢黜”了。《汉书·艺文志》把《淮南子》列入“杂家”,笼统地扣上了“漫羡而无所归心”的帽子。直到清代“朴学”兴起后,才开始有人专门研究它。在现当代,北京大学的刘文典写出《淮南鸿烈集解》,此后,人们开始挖掘《淮南子》的思想内涵。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专门开设一章论述《淮南子》的哲学思想。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秦汉思想简议》中,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特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上古时代一部分神话传说,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后世。

阅读拓展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节选)

【原文】

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1},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2},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弹尽太半,而忻忻然{3}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4}而出水。夫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不过三月必死。所以然者何也?皆狂生而无其本者也。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5}也。潦水不泄{6},瀇瀁极望{7},旬月不雨,则涸而枯泽,受瀷{8}而无源者。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9},寄汲不若凿井。

【注释】

{1}挬拔:拔除之意。

{2}穷究:追究,调查。

{3}忻忻然:欣然自得之貌。

{4}窦:孔,洞口。

{5}输:输送(水源)。

{6}潦水:雨后的积水。

{7}瀇瀁:义同“汪洋”,形容水势浩大而宽广无边。

{8}雨后地面的积水。

{9}燧:上古取火的器具。

【今译】

今天像申不害、韩非、商鞅等人的法家治国方针,只是在拔掉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的本源,因为是不强调治本的重要,所以这些人也不会去追究社会弊端的由来根源、又为何能发展到这种状态?他们只就事论事地刻意制定各种刑法,并加以无情地实施,这样一来,真的是违背了道之根本,一门心思去追求竞争那些刀尖锥末样的利益,而不惜牺牲百姓利益,消耗殚尽他们的大半东西,却还欣欣然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这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凿开孔洞来蓄水一样荒谬。那些井边树木生出的蘖枝经不起汲水瓦瓮的频繁碰撞,河边树木长出的弱枝受不了来回舟船的经常挤压,所以这些蘖枝弱枝是不出三月必死无疑。为什么呢?都是由于这些枝条疯狂乱长而背离了它所能生长的根本条件。黄河九曲弯转才注入大海,河水流长不绝断,是因为有昆仑雪山输送了无尽的水源;积水不泄而发展到汪洋一片,一望无尽,但如果十天半月不降雨水的话,这一片积水就会干涸蒸发干净,这是因为积水没有得到水源补充。就像羿向西王母请求而得到的一点长生药被嫦娥偷吃后飞往月宫,羿就为此惆怅若失,惋惜再也无法得到长生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是因为羿不知道这长生药是怎样炼成的。所以说凡事都应掌握根本为好,就像向邻居借火不如自己掌握取火的燧和技术,借别人的井汲水不如自己家院里凿口井。

4.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总理引古

“中国有句古语:‘安危相易,祸福相生。’伟大的亚洲人民有着逆境自强的优良传统。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携手,共赴时艰,就一定能够战胜非典型肺炎,转危为安,迎来亚洲特别是本地区更大的繁荣和发展。”

引古背景

2003年,非典疫情来势汹汹,不仅是我国,整个亚洲都被它无情地肆虐。在这场瘟疫中,被病魔夺去生命的人不计其数,导致情形极为紧张,人人自危。为了遏制非典继续蔓延,于是召开了“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肺炎问题特别会议”商讨对策,2003年4日29日下午5点30分,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关于非典型肺炎问题的中国—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温家宝首先说道,我是本着坦诚、负责、信任、合作的精神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我将向东盟领导人通报中国的疫情和防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介绍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我期待着通过这次会议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我们之间的合作。在如何应对非典型肺炎的问题上,温家宝指出,中国政府是勇于面对困难、高度负责任的政府,时刻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已经并且继续采取果断的措施,努力扭转这个局面。一是全面加强预防,控制疫情蔓延。二是全力开展救治,设立防治基金。三是建立突发疫情应对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四是加强科研攻关,研究有效诊治办法。五是密切同国际社会合作,重视借鉴国外经验。温家宝指出,非典型肺炎的跨国蔓延,是国际社会特别是本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唯有通过地区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加以应对。中国政府真诚愿与东盟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并提出了共同遏制非典蔓延的几点建议。最后他引用了一句古语作为总结,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论今之妙

温家宝总理引用的“祸福相生,安危相易”这句古语,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关于这种思想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易经》,到了春秋时期,老子更为具体地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理论,他指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逐渐转化的。而温总理引用这句古语,是要告诉我们,非典不会这么无休止地肆虐下去,它并非不可战胜的,我们要相信,经过各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加上全亚洲人民齐心协力,终将会共同携手渡过难关,消灭这场非典疫情。灾难过后,必有福至。使全亚洲人民树立了与病魔疫情抗争的勇气,并坚信明天会更美好。

古语源头

“祸福相生,安危相易”语出《庄子·则阳》篇。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楚国公族,楚庄王之后裔。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也有说是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有些扑朔迷离,疑为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庄子》一书中所表达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无我无物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熟知。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阅读拓展

【原文】

《庄子·杂篇·则阳》(节选)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1}:“何谓丘里之言{2}?”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3},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4},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5}。是以自外入者{6},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7},有正而不距。四时殊气,天不赐{8},故岁成;五官殊职{9},君不私,故国治;文武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10},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11},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12};自殉殊面{13},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14},百材皆度;观于大山{15},木石同坛{16},此之谓丘里之言。”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17},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18},四时相代相生相杀{19},欲恶去就于是桥起{20},雌雄片合于是庸有{21}。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22},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23},精微之可志也{24}。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25},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26},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少知曰:“季真之莫为{27},接子之或使{28},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大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29},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斯而析之{30},精至于无伦{31},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32},已死不可徂{33}。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34}。或使莫为,在物一曲{35},夫胡为于大方{36}?言而足{37},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38};非言非默,议其有极。”

【注释】

{1}少知、大公调:庄子虚构的人物。

{2}丘里:乡里。

{3}十姓百名,群众。

{4}系:悬。

{5}大人:有道的人。合并:合并众人。

{6}自外入:听别人的言论。

{7}由中出:出于自己的意见。

{8}赐:偏私。

{9}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10}道:大道,天道。

{11}淳淳:茫昧难测的样子。

{12}拂:违背。

{13}殉:逐。面:向。

{14}泽:通宅。

{15}大山:太山。

{16}坛:太山上封禅之坛。

{17}期:要,限。

{18}相照:相照应。相盖;相害。相治:相克。

{19}相代:相代谢,更换。相生:相孕育。相杀:相消除。

{20}欲恶:爱好厌恶。去就:疏远亲近,桥起:轩起。车轩前高后低,高为轩起或为翘起。

{21}片合:异性交配。

{22}相摩:相互摩擦。

{23}此:指上述对立统一的现象。纪:记。

{24}志:记。

{25}桥运,如桔槔一样起伏运动。相使:相互作用。

{26}睹:目睹,认识。

{27}季真:人名,齐人。稷下学者。

{28}接子:人名,齐人。稷下学者

{29}读:称,表达。

{30}斯,如此。解剖析非也。

{31}精:精细。无伦:无与伦比。

{32}忌:避。

{33}徂:通阻,止。

{34}假:借。行:运行。

{35}一曲:一方面、一个侧面。

{36}胡:何,怎么。

{37}言而足:言谈之多。

{38}言默:语言沉默。载:载道。

【今译】

少知问大公调说:“什么叫丘里之言?”大公调说:“所谓丘里之言,就是集合群众而形成的风俗,聚合不同形成相同,分散相同形成不同。现在,专指马的各个部分而不得称为马,而将马像悬于面前,人人看到马的各个部分组成马体才可称为马。所以,丘山是积累低卑而成为高的,江河是汇合许多支流而成为大川的,得道的人是合并众人的意见才成为公的。所以,道理从别人那里吸收到自己心中,有主见而不固执成见;道理由自己内心说出,虽正确而不拒绝别人的意见。四时有不同的气候,天不偏私某个季节,所以岁序形成;五官有不同的职责,君主不偏私某一官职,所以国家才能得到治理;文武有不同的才能,大人不偏私某一方,所以文治武功之德齐备。万物有不同的规律,天道不偏私某物,所以没有名状。无所名状就无所作为,无所作为也就无所不为。时间有终始,世事有变化,祸福转化难测,有所违背就有所适宜,各自追求有不同的方向,有正确的就有错误的。比如盖大宅,各种树木都有它的用途。再看看大山,树木和石头同做封禅的祭坛。这就是所谓丘里之言。”少知说:“那么就把它称为道可以吗?”大公调说:“不可以,现在计算物的数量,不止于一万,而限称万物,是以数目中最多的而号称它。所以,天地是形体中最大的,阴阳是气体中最大的;道包括形气的共有,因为它大,这样称呼是可以的,已经有称呼了,还怎能去比拟呢!如果以那样来区别,就好像狗和马相比较,其间相差就太远了。”少知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怎样产生的?”大公调说:“阴阳相互照应,相互侵害,相互调理,四时相互代谢,相互产生,相互消灭。欲求、厌恶有去有来,于是有起有落。雌雄交配,于是常有。安危相互更替,祸福相互转化,缓急相互摩擦,聚散相互依存而成。这是有名实可记的,有精微可载的,随时序相治理,按桔槔起伏相作用,物极则反,物终则始,这是万物的共有的规律。言论的穷尽,知识的所达,只限于物的范围而已。识道的人,不追随物的消失,不探求物的起源,使议论停止在这里。”少知说:“季真主张的莫为,接子主张的或使,这两家的议论,谁符合事物的实情,谁偏离了事物的真理呢?”大公调说:“鸡鸣狗吠,是人所共知的。虽然有大智大慧的人,也不能用语言说出它们所以自然变化的原因来,又不能用心意推测出还会有什么动作。由此分析它,精微达到无与伦比,大到无法围量。说或有所使,称莫有所为,都未免在物上立论,而终究是过而不当的。或使的主张则太实而不虚,莫为的主张则太虚而不实。有名有实,是物实体的所在;无名无实,是物的虚无大道。可以言论可以意会,愈言说离道愈远:未生的不可回避,已死的不可阻止。死生相隔不远,道理不可认识。或有所使莫之所为的主张,都是疑惑的假说。我看它的本源,它过往无穷;我求它的迹象,它的未来没有终止。没有穷尽没有终止,是语言无从表达的,与物具有相同的规律;‘或使’、‘莫为’既为言论所本,又和物同终始。道不可以有形来形容,有不可以用无来形容。道的名称,是假借而运用。‘或使’、‘莫为’的主张,只限物的一个方面,怎能符合于大道呢!言论足,则终日言说的尽是道;言论不足,则终日言说的尽是物。道是物的极点,言论沉默不足以表达它,不用言论,不用沉默,这是议论的极点。”

5.多难兴邦

总理引古

“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说着,温家宝总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画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

引古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级强震猝然袭击了四川汶川等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浩大的天灾危机。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亲临灾区视察的温家宝总理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在地震中,北川中学受灾尤为惨重,成了一片废墟。地震发生第二天,温家宝就来到了这里,要求救援队伍加紧营救废墟下的孩子;22日,温家宝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23日上午,温家宝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草地上错落有致排列着的一顶顶绿色帐篷,是同学们的临时教室。上午近9时,数百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同学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一面五星红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温家宝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

温总理的目光注视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总理的话,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草坪上,同学们凝神静听。忽然,掌声一齐响了起来。随后,温家宝走进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黑板上写着“历史: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涉及的相关专题”等字样,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温总理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站在讲台上,温家宝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不少同学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温总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画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他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

温总理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青少年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你们,就看到震区的希望,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总理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老师们,我还会来看望你们的。”“同学们,加油!努力!”掌声再次响起……

论今之妙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曾面临无数灾难,炎黄子孙正是在成功地应对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和灾难的过程中,顽强地繁衍生息下来,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自己的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在汶川大地震的巨大天灾危机面前,温家宝总理引用“多难兴邦”这句古语,意在激励北川中学的师生们、地震灾区的灾民们,乃至全中国人民,不要被天灾所压倒,要化悲痛为力量,发扬中华民族在灾难中求生存,于危机中求壮大的伟大精神,“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古语源头

“多难兴邦”一词,出自《左传·昭公四年》。

据《左传》记载,春秋乱世,晋、楚、齐等诸侯国争雄天下时,楚王约晋王会盟于宋,准备强行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但晋王很不服气,不准备与楚王会盟,发狠说:我们晋国地势险峻,又能养育很多高头大马装备军队,加上齐、楚二国还常常遭遇灾难,我用不着怕他们。于是有大臣劝谏晋王,非但险峻的地势与高头大马不足恃,而且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就是说:灾难对邻国的影响难以预料,有些国家,因为常常遭受灾害、面临危机,反而能上下一心,更加巩固,开辟了疆土,变得更加强大;另一些国家,因长期没有遭受灾害、面临危机,却亡了国。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阅读拓展

左传·昭公四年(节选)

【原文】

四年春,王正月,许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郑伯,复田江南{1},许男与焉。使椒举如晋求诸侯,二君待之{2}。椒举致命曰:“寡君使举曰,日君有惠,赐盟于宋{3},曰,晋、楚之从,交相见也。以岁之不易④,寡人愿结欢于二三君。使举请间。君若苟无四方之虞⑤,则愿假宠以请于诸侯。”

晋侯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晋、楚唯天所相⑥,不可与争。君其许之,而修德以待其归⑦。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⑧,吾又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⑨,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⑩?”对曰:“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11},是三殆也。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12},九州之险也{13},是不一姓。冀之北土{14}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修德音以亨神人{15},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16},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17},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18},敌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君其许之!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乃许楚使。使叔向对曰:“寡君有社稷之事,是以不获春秋时见。诸侯,君实有之,何辱命焉?”椒举遂请昏,晋侯许之。

【注释】

{1}江南:地区名,泛指长江以南。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指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此指江南梦泽,在今湖南北部洞庭湖一带。

{2}二君:指郑伯、许男。

{3}赐盟于宋:指鲁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之盟。

{4}不易:言多灾难。

{5}虞:忧虑,戒备。

{6}相(xiang):助。

{7}归:归宿,结果。

{8}弃之:谓抛弃他,不以他为君主。

{9}殆:危险。

{10}乡(xiang):借作向。

{11}虞:料想,揣度。

{12}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三涂:山名,在河南嵩县西南,指太行、轘辕、崤渑三山。大室:即太室,山名,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阳城: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又名车岭山,马岭山。中南:山名,即终南山,在今陕西安市东南。荆山:山名,在今湖北南漳县西。

{13}九州:《禹贡》九州: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州。《尔雅·释地》九州:无青、梁,有幽、营。《周礼·夏官·职方氏》九州:无徐、梁、有幽、并。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14}冀:冀州,包括今山西全省,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北土:北部土地,指燕、代一带。

{15}亨:通。

{16}仲孙之难:仲孙,指公孙无知。鲁庄公九年,公孙无敌杀了齐襄公。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

{17}里、丕之难:里,指里克。丕:指丕郑。鲁僖公九年,晋献公死,里克丕郑杀了晋献公指定的嗣君奚齐和其弟卓子。文公:晋文公,名重耳。

{18}卫、邢无难:鲁闵公元年,狄灭卫。鲁僖公二十五年,卫灭邢。

【今译】

鲁昭公四年春季,是周历的正月,许男到楚国去,楚王留住了他,就留住郑伯,又到江南去打猎,许男也参加了。派椒举到晋国请求诸侯,许男和郑伯两位君主在楚国等待他们。椒举向晋侯传达楚灵王的使命说:“我们君主派遣我椒举说:往日君主有恩惠,在宋国赐予结盟。并说:跟从晋、楚两国的国家,要交换互相朝见。因为年岁的不平静,我愿意跟各位君主联结欢心。君主如果没四方各国的忧虑,那就希望借您的威宠来向诸侯请求。”

晋侯想要不答应。司马侯劝谏说:“不可不答应。楚王正在骄纵的势头上,上天或许是想让他称心如意,来加重他的毒害,而降给他惩罚,这是不可以预知的。或许让他有个好结果,也不可以预告。晋国、楚国都是上天帮助的国家,不可以相互竞争。君主还是答应他吧,而修明德行以等待他的结果。如果归向德行,我们都将要去侍奉他,何况是诸侯?如果楚王走向荒淫残暴,楚国都将抛弃他,谁又能跟我们竞争呢?”晋平公说:“晋国有三个没有危机的条件,哪还会有什么敌手呢?国家险要而多产马匹,齐国、楚国多祸难。有了这三条,所向无不成功。”司马侯回答说:“凭仗险要与多马,而想利用邻国的祸难,这其实是三种危险。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这是九州里最险要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是一个姓统治到底。冀州北部土地,是出产良马的地方,却没有兴盛强大的国家。依仗险要和马匹,是不可以作为强固的条件的,从古以来就是如此。因此历代君王注重修明美好的德行声誉来沟通神和人的关系,没有听说过只注重险要和马匹的。邻国的祸难不可以料想。有的国家因为多灾多难而得以巩固,开拓了疆土;有的因没有祸难而亡国,失去其据有的土地。怎么能想去利用邻国的祸难?齐国有仲孙的祸难却得到齐桓公,到现在还仰仗着他。晋国有里克、丕郑的祸难却得到晋文公,因此成为盟主。卫国、邢国没有祸乱,敌人也灭掉了它们。所以别人的祸难,是不能料想的。依仗这三条,而不修明德政,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呢,又怎么能成功?君主还是答应他吧!商纣制造荒淫暴虐,周文王惠爱温和,殷商因此颠覆,周王朝因此兴盛,难道是在于争夺诸侯?”晋平公就答应了楚国的使者。他派叔向回答说:“我们君主要操持社稷之事,因此找不到机会在春秋两季按时进见。诸侯,楚王实际上已拥有了他们,何必屈尊来命令我呢?”椒举就为楚平王求婚,晋平公也同意了。

6.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

思所以亡则存

总理引古

“现在面对我的是记者,是少数,但是,在会场外听我谈话的群众是多数,我必须向群众讲几句话。‘两会’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他们通过代表、委员、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给政府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单是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和央视国际网不完全的统计对政府提出的意见和给总理本人提出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我从群众的意见当中,感受到大家对于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面对新的任务,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清醒就是要认识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是在现代化的进程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更长,更艰苦。形势稍好,尤需兢慎。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引古背景

2006年3月14日上午10时,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的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与采访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在“两会”结束后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在开场白中就讲到,对于他来说,记者是少数,在场外听总理谈话的群众才是多数,为了使全国人民放心,在迈向现代化的问题上,温家宝表明了决心,但也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所以他引用了魏征的这句“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告诫自己的同时也在告诫大家不要因眼下经济形势稍好而自满自足,要“居安思危”,稳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论今之妙

在全国经济形势取得长足进步的情况下,温家宝总理没有因此欣然自喜,而是依然保持着忧患意识,他清醒地认识到,眼下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要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前方的路漫长且多崎岖坎坷,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放松的心态。引用这句古语体现了总理的忧患意识,也表明了总理愿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的胸怀和心态,这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语源头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语出《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580—643),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据《新唐书·魏征传》记载:“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有大志。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秘书监,寻晋检校侍中,封郑国公。以疾辞,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徵性谅直,知无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尝以古名臣称之。校辑秘省群书,及撰齐、梁、陈、周、隋诸史,序论多出其手。卒谥文贞。集二十卷,今编诗一卷。”

《新唐书》是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

宋仁宗认为《唐书》浅陋,于是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由欧阳修主持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做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

阅读拓展

【原文】

新唐书·魏征传(节选)

且我之所代,实在有隋{1}。以隋府藏况今之资储;以隋甲兵况今之士马;以隋户口况今之百姓{2},挈长度大,曾何等级焉?然隋以富强而丧,动之也;我以贫寡而安,静之也。静之则安,动之则乱,人皆知之,非隐而难见微而难察也{3}。不蹈平易之途,而遵覆车之辙,何哉?安不思危,治不念乱,存不虑亡也。方隋之未乱,自谓必无乱;未亡,自谓必不亡,所以甲兵亟动,徭役不息。以至加戮辱,而不悟灭亡之所由也,岂不哀哉?

夫鉴{4}形之美恶,必就止水;鉴政之安危,必取亡国。故《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又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5}。”臣愿当今之动静,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思所以{6}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注释】

{1}有:由于(什么的缘故)。

{2}况:比较,对比的意思。

{3}隐、微:形容极小而不易被察觉。

{4}鉴:镜子,此处意为照见。

{5}伐柯:比喻遵循一定的原则。《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郑玄笺“则,法也。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近取法於柯,所谓不远求也。”后因以“伐柯”为取法于人的典故。

{6}所以:指(败亡的)原因,缘故。

【今译】

况且我朝之所以取代隋朝,确实是由于隋朝本身的缘故。隋朝灭亡的根源,是因为有圣明之人的照临啊!拿隋朝的府藏和今日的物资储备相比,拿隋朝的兵力和今日的军队相比,拿隋朝的户口和今天的百姓相比,比比大小长短,就会发现有怎样的悬殊!然而隋朝以富强而丧国,是隋炀帝穷奢极欲的结果;我朝虽贫弱反而天下安宁,是陛下静心寡欲的缘故。静可以使国家安稳,动就要天下大乱,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并不是隐晦而难以看见、细小而难以观察。陛下如今不走平坦易行的道路,而要走覆辙的旧途,为什么呢?就在于安宁的时候不想着危险,太平的时候不想着混乱,存在的时候不想着败亡。当隋朝尚未动乱之际,自以为必不会有乱;尚未灭亡之时,自以为必不会亡。所以穷兵黩武,徭役不止,到了要受杀身之辱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覆亡的原因,难道不可悲吗!

要想照见形体的美丑,一定要站在静水跟前;考察国家的安危,必然取法衰落的王朝。《诗》上说:“殷商作為借鉴的事不远,就在夏后之朝。”又说:“当我们砍斧柄的时候,只要遵循规则,就不会偏离太远。”臣希望当今的动和静,要以隋朝为借鉴,那么存亡治乱就可以知道了,想到隋朝危险的原因国家就平安了,想到隋朝混乱的原因国家就治理了,想到隋朝灭亡的原因国家就能生存了。

7.兢慎

总理引古

“我从群众的意见当中,感受到大家对于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面对新的任务,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

清醒就是要认识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是在现代化的进程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更长,更艰苦。形势稍好,尤需兢慎。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引古背景

2006年3月14日上午10时,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的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与采访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在“两会”结束后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在开场白中就讲到,对于他来说,记者是少数,在场外听总理谈话的群众才是多数,为了使全国人民放心,在迈向现代化的问题上,温家宝表明了决心,但也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前面的路依旧崎岖难行,希望大家要提高警惕,越是太平无事,越要小心翼翼,以防不测。

在谈到当时取得的成绩时,温家宝并没有一味地乐观,而是提出“形势稍好,尤需兢慎。”

论今之妙

“形势稍好,尤需兢慎”是极富哲理的一句话。它提醒我们,越是安稳平和的时候,越要保持警惕,不可麻痹大意。温总理巧妙引用这句话是要告诫我们,不要因为眼下发展态势良好就自满自足,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命关羽镇守荆州,但关羽自骄自傲,以为万事大吉,正是由于关羽一时疏忽大意导致荆州不保,后又败走麦城,终至于丢掉了性命,这不得不让我们引以为鉴。我们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越是在平稳发展的时期,越不能掉以轻心、疏忽大意,而应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有备无患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古语源头

“兢慎”一词出自杜荀鹤的《泾溪》。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坷,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阅读拓展

【原文】

泾溪{1}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2}人兢慎{3},

终岁不闻倾履人{4}。

却是平流{5}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6}。

【注释】

{1}泾溪:又名泾水。在安徽省东南部,源出绩溪,至泾县与赏溪汇合,东北流向芜湖。泾县以下至芜湖一段,今名青弋江,水中多石,行船多碍。

{2}石险:谓泾溪水中多石,行船常遇险。

{3}兢慎:小心,谨慎。

{4}终岁:终年,常年。

{5}倾履人:指帆船遇险的人。

{6}平流:平静的水流。

{7}沉沦:“死”的委婉说法。《三国志·魏志·高隆传》高隆上疏:“臣百疾所钟(积聚),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离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为报。”此指溺水而亡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泾溪虽然水流湍急,乱石遍布,但是人们经过泾溪的时候都格外地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来也没有听说过谁在这里因溺水而亡故。反倒是水流平缓无险无碍的地方,时常听说有淹死人的事情发生。这首诗包含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哲理,正如人们平时常说的一句话:“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越是安全的地方越危险。”诗人告诫我们,顺利时若失之谨慎,“沉沦”则是理之必然。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许多事故发生在不该发生事故的地方,这是因为人们自以为很安全而放松警惕的缘故。诗人当然也有这样的经验,因此他来到泾溪,所见所闻使他的这种经验更加明晰,发而为诗,便使其具有哲理色彩,在字里行间闪现出作者思考的火花。在诗中,作者的说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因此,它既说明了深刻的道理,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宋诗词中有一些诗是哲理诗,它们用诗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享受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

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总理引古

“身在校园里,心想天下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刚毅果敢,坚强不屈。遇到困难时,要勇于面对、毫不躲闪,努力克服,大胆前进。这就是每个青年、每个大学生应该树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引古背景

2008年下半年,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罕见的雪灾,在此期间,温家宝两赴湖南、一下广东,之后又到贵州和江西。2008年2月6日,农历大年三十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结束贵州的考察工作,立即赶到江西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晚上6时左右,天色渐暗,南昌城里欢庆过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温家宝来到江西财经大学,与因雪灾无法回家的160多名同学一起吃年夜饭,共度除夕之夜。温家宝询问了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叮嘱他们要给家里打电话拜年、报平安。之后温家宝又向同学们介绍了整治雪灾的工作进程,最后总理语重心长地说,我想给同学们讲一个道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历经艰难困苦,不屈不挠,是在不断同各种灾害和困难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灾害使我们受到了一些损失,但也使我们从中懂得许多东西,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任何困难都压不倒中国人民。接着温家宝又引用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古语,勉励同学们,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刚毅果敢,坚强不屈。遇到困难时,要勇于面对、毫不躲闪,努力克服,大胆前进。这就是每个青年、每个大学生应该树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论今之妙

危机是黎明前的黑暗,没有今天的日落西山,怎会有明天的旭日东升;没有今朝的危机,也许没有明朝的辉煌。危机并不是失败的征兆,它可以是引向胜利的火把。面对危机,需要的是智慧与坚强。对于那些不敢面对危机的人,这就是一场真正的危机,而对于敢于直面现实、自觉接受挑战的人来说,危机就是转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一个想变成珍珠的人就要有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执著,在危机面前,坚强起来。

年轻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正如毛泽东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是你们的。”在这次百年罕见的雪灾中,温家宝总理送给同学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是希望他们在困难面前要不屈不挠,应有勇猛精进、挺身而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百炼成钢,才能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

古语源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源自宋朝张载《西铭》,由“庸玉汝于成也”一句演变而来。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

张载为程颢、程颐的表叔,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神宗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于道,年五十八。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事见《张子全书》卷一五附宋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西铭》原名《订顽》,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题为《订顽》,后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才有此独立之篇名。此篇的核心思想在于:以乾坤,天地,父母(含男女,夫妇及家庭)为一体,以乾坤确立起感通之德能,阐明此德能如何从个体之身位向家庭或家政展开,并推达到天下。隐而不显的是“气之本体”感发的思想,是气之感通性贯穿其间,如果离开了“气”的贯通和感通性的话题,是不会有文本语句之层层展开的。这也与张载本人的“气本论”相通,而乾坤之说源于《易经》,与阴阳之气的理论也相关。

此篇虽“大抵皆古人说话集来”(《朱子语类》卷九十八),但全部由儒家典籍中引证事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思想之发挥,后一部分是具体之事例的列举。观其文字,大抵是对儒家四书五经的字句的采撷,这恰好反映了那个时代以及张载本人写作方式的特点。张载的写作风格是既减裁四句,又化取典故。

阅读拓展

【原文】

《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1}。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2}。故天地之塞,吾其体{3}。天地之帅,吾其性{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5}。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6},其大臣,宗子之家相{7}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8}。圣,其合德,贤,其秀也{9}。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10}。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11}。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12}。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13}。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14}。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15}。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16}。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17}!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18}。存,吾顺事,没,吾宁也{19}。

【注释】

{1}乾称父二句:《易传·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2}予兹藐焉二句:予,我。兹,语气词。藐,弱小,多指幼儿。《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眇通藐。混然,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解释为:“形气与天地混合无间。”中处,处于天地之中。

{3}故天地之塞二句:天地之塞,乾坤的阴阳二气充塞天地。《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吾其体,我以天地二气为体,此身气血都禀受于它。

{4}天地之帅二句:天地的乾健坤顺性质为阴阳二气所遵循。帅,带领;遵循。吾其性,我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本性。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帅是主宰,乃天地之常理也,吾之性即天地之理。”

{5}民吾同胞二句:民,人民。同胞,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物,万物,此处指人类以外的生物。与,同类。

{6}大君者二句:大君,指天子。吾父母,指乾坤、天地。宗子,嫡长子。

{7}家相:家宰。相,宰相。

{8}尊高年四句:所以,以此;以之。长其长,前长字为动词,后长字为名词,意为尊重年长之人。幼其幼同,意为爱抚年幼之人。

{9}圣其合德二句:圣其合德,圣人与天地德性相合为一。贤其秀也,贤人是钟集了天地的灵秀而产生的。秀,灵秀。

{10}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二句:疲癃,衰老龙钟的人。茕独,孤苦伶仃的人。鳏寡,鳏夫和寡妇。颠连,困顿;苦难。无告,无可诉告。一说为无靠,告通靠。

{11}于时保之二句:《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于时,郑玄笺:“时,是也。”保之,郑玄笺为:“得安文王之道。”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二引朱熹注为:“畏天以自保。”翼,小心翼翼。《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

{12}济恶者不才二句:济恶,助长为恶。不才,没有才能。践形,体现出人的天赋品质。践,实现;实行。惟肖,《尚书·说命上》:“说筑傅岩之野,惟肖。”肖,相似。《说文》:“肖,骨肉相似也。”此处即专指子对父的相似。

{13}知化则善述其事二句:二“其”字都指天地乾坤而言。天地乾坤所做之事为化育,所存之志为神妙的天机,圣人继承其事其志犹如孝子继承父母。穷神、知化,语出《易传·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14}恶旨酒二句:恶旨酒,《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意为禹不喜欢美酒,而喜欢有益的话。崇伯子,夏禹之父鲧封于崇,史称崇伯,崇伯子即夏禹。顾养,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15}不弛劳而底豫二句:不弛劳,勤劳不松懈。弛,本义为放松弓箭,引申为松懈、延缓、减弱。底豫,致使其快乐。《尔雅》:“底,致也。豫,乐也。”舜其功也,意为这是舜所获得的成功。

{16}无所逃而待烹二句:申生,春秋时晋献公太子,晋献公宠爱骊姬,申生为其所谮,自经而死。文中所说“待烹”,犹言待死,并非确指。恭,申生死后的谥号。

{17}体其受而归全者二句:体其受,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归全,保全身体,归之于父母。参,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孝经》均为其所作。

{18}贫贱忧戚二句:忧戚,忧虑烦恼。戚,忧患;悲哀。庸,用;以;乃。玉汝于成,爱护而使之有成就。

{19}存吾顺事二句:存,生存。顺事,顺从天地之事。没,通“殁”,死亡。宁,安宁。

【今译】

《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案:指健德与顺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突出之辈。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钟或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如此地乐于保育颠连无告之兄弟而不为己忧,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顺。

若是违背了乾坤父母这样的意旨,就叫做:“悖德”;如此地伤害仁德就叫做:“贼”。助长凶恶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那些能够将天性表现于形色之身的人就是肖似乾坤父母的孝子。能了知造物者善化万物的功业(了知我们的道德良知如何成就人文价值),才算是善于继述乾坤父母的事迹;能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才算是善于继承乾坤父母的志愿。即便在屋漏隐僻独处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无愧无怍,才算无辱于乾坤父母;时时存仁心、养天性,才算是事天奉天无所懈怠。崇伯之子大禹,是透过厌恶美酒,来照顾赡养乾坤父母的;颖谷守疆界的颍考叔,是经由点化英才、培育英才,而将恩德施与其同类。不松懈、继续努力,以使父母达到欢悦,这便是舜对天地父母所贡献的功劳;顺从父命,不逃他处,以待烹戮,这是太子申生所以被谥为“恭”的缘故。临终时,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完整地归还给乾坤父母的是曾参;勇于听从以顺父命的是伯奇。富贵福禄的恩泽,是乾坤父母所赐,用以丰厚我的生活;贫贱忧戚,是乾坤父母用以珍惜你的方式,使你在艰苦锻炼中有所成就。活着的时候,我顺从(乾坤父母所要求的)事理;死的时候,心安理得,我安宁而逝。

9.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总理引古

温家宝对崔世安说:“澳门这十年发展很快,前任何厚铧先生和特区政府领导澳门特别行政区各界人士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你继续努力,把澳门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的繁荣社会。”

“当前金融危机还在加深和蔓延,你面临的困难还很大。有句话是‘慎始敬终,终以不困’,就是开始就要把工作谋划好、做好,这样你在任期内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团结澳门各界群众,取得新成绩。”

引古背景

2009年8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新当选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并向崔世安颁布任命他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的国务院令。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崔世安时,首先代表国务院对于崔世安当选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并经过中央政府任命表示衷心祝贺,颁发完国务院令之后,温家宝总理与崔世安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会谈。在会谈中温家宝引用了《左传》中“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这句古语,勉励崔世安开始就把工作做好,在任期内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团结澳门各界群众取得新的成绩。

论今之妙

中国有句话:“打江山易,坐江山难”,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件事,仅仅是开始做得好是远远不够的,做事情最忌讳的就是虎头蛇尾,难能可贵的是做到善始善终,这样就能免遭后顾之忧,才能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温家宝总理对澳门新任行政长官崔世安说这句话含义颇丰,他希望借此能让崔世安明白,澳门行政长官不仅仅有着耀眼的光环,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尤其是在官场上,各种利诱让人眼花缭乱,这个时候你就要有清醒的头脑,能抵御诱惑,能做到善始善终,慎终如始,最终“把澳门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的繁荣社会”。

温古知今 - 国计民生篇1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