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齐学

一、思想混合的趋势

从老子、孔子到荀卿、韩非,从前六世纪到前三世纪,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分化时期。这时期里的思想家都敢于创造,勇于立异;他们虽然称道尧舜,称述先王,终究遮不住他们的创造性,终究压不住他们的个性。其实尧舜先王便是他们创作的一部分,所以韩非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孔氏有孔氏的尧舜,墨者有墨者的尧舜,其实都是创作的。在这个自由创造的风气里,在这个战国对峙的时势里,中国的思想界确然放了三百多年的异彩,建立了许多独立的学派,遂使中国古代思想成为世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时代。

但我们细看这三百多年的古代思想史,已觉得在这极盛的时代便有了一点由分而合的趋势。这三百多年的思想,大致可以分作两个时期,前期趋于分化,而后期便渐渐倾向折衷与混合。前期的三大明星,老子站在极左,孔子代表中派而微倾向左派,墨子代表右派,色彩都很鲜明。老子提出那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观念,用那自然主义的宇宙观来破坏古来的宗教信仰,用那无为无治的政治思想来攻击当日的政治制度,用那无名和虚无的思想来抹煞当日的文化:这都是富于革命性的主张,故可以说是极左派。孔子似乎受了左派思想的影响,故也赞叹无为,也信仰定命,也怀疑鬼神,也批评政治。然而孔子毕竟是个富于历史见解的人,不能走这条极端破坏的路,所以他虽怀疑鬼神,而教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虽赞叹无为,虽信仰天命,而终身栖栖皇皇,知其不可而为之;虽批评政治,却不根本主张无治,只想改善政治;虽不满意于社会现状,却不根本反对文化,总希望变无道为有道。老子要无名,孔子只想正名;老子要无知无欲,孔子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孔子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故孔子的思想处处都可以说是微带左倾的中派。墨子的思想从民间的宗教信仰出发,极力拥护那“尊天事鬼”的宗教;一方面想稍稍洗刷那传统的天鬼宗教,用那极能感动人的“兼爱”观念来做这旧宗教的新信条;一方面极力攻击一切带有宗教革命的危险性的左倾思想。他主张兼爱,说兼爱即是天志,这便是给旧宗教加上一个新意义。他要证明鬼的存在,这便是对怀疑鬼神的人作战。他要非命,因为“命”的观念正是左倾的自然主义的重要思想,人若信死生有命,便不必尊天事鬼了,故明鬼的墨教不能不非命。墨子的兼爱主义和乐利主义的人生哲学,和他的三表法的论理,都只是拥护那尊天明鬼的宗教的武器。故墨家的思想在当日是站在右派的立场的。

这是古代思想第一期的分野。后来老子一系的思想走上极端的个人主义,成了杨朱的为我,以至于许行、陈仲的特立独行,都是左派思想的发展。孔子一系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想用人类的父子天性来做人生行为的制裁,不必尊天明鬼而教人一举足,一出言,都不敢忘父母。同时他们又极力提倡教育,保存历史掌故,提倡礼义治国。这都是中派思想的本色。直到孟轲,还是这样。孟轲说仁义,重教育,都是中派的遗风;而他信命,信性善,讲教育则注重个人的自得,谈政治则提倡人民的尊贵,这又都是左倾的中派的意味。至于右派的墨者,在这发展的时期里,造成“巨子”的领袖制度,继续发展他们的名学,继续发挥兼爱的精神,养成任侠的风尚,并且在实际政治上做偃兵的运动,这都是直接墨子教义的发展。

这三大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属于我们所谓古代思想史的前期。在这一期里,三系都保存他们的个别精神,各有特异的色彩,故孟轲在前四世纪还能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他攻击杨子为我,又反对墨者的爱无差等说,都还可见三系的色彩。

但前四世纪以后,思想便有趋向混合的形势了。这时代的国际局势也渐渐趋向统一,西方的秦国已到了最强国的地位,关外的各国都感觉有被吞并的危险。国际上的竞争一天一天更激烈了,人才的需要也就一天一天更迫切了。这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外三种:军事家、内政人才、外交人才。这是廉颇、李牧、申不害、范睢、张仪、苏秦的时代,国家的需要在实用的人才,思想界的倾向自然也走上功利的一条路上去。苏秦、张仪、范睢、蔡泽诸人造成游说的风气,游说是当时的外交手段的一种,游说的方法是只求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眼的哲学家眼见这个“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的世界,于是向来的左派的营垒里出来了一些哲人,彭蒙、田骈、庄周等,他们提倡一种“不谴是非”的名学,说“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这一派的思想指出是非善恶都不是绝对的,都只是相对的,都是时时变迁的。这种名学颇能解放人的心思,破除门户的争执;同时也就供给了思想界大调和混合的基础。《庄子》书中说的: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莛是屋梁,楹是屋柱),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齐物论》)这种“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逻辑,便是思想大调和的基础。

这时代不但是游说辩土的时代,又是各国提倡变法的时代。商鞅的变法(前三五九—三三八),使秦国成为第一强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前三七—二九五)也收了很大的效果。在变法已有功效的时代,便有一种变法的哲学起来。如韩非说的“圣人不务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时移而治不易则乱”,便是变法的哲学。(《战国策》记赵武灵王变法的议论——也见于《史记·赵世家》——和《史记·商君列传》里讨论变法的话,太相像了,大概同出于一个来源,都是后人用韩非的变法论来敷演编造的。)这种思想含有两个意义:一是承认历史演变的见解(“三代不同服,五帝不同教”),一是用实际上的需要和利便来做选择的标准。(“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苟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这两个意义都可以打破门户的成见和拘守的习惯。历史既是变迁的,那么,一切思想也没有拘守的必要了,我们只须看时势的需要和实际的利便充分采来应时济用便是了。所以三世纪的变法的思想也是造成古代思想的折衷调和的一个大势力。

当时的法治学说便是这个折衷调合的趋势的一种表示。前四世纪与三世纪之间的“法家”便是三百年哲学思想的混合产物。“法”的观念,从“模范”的意义演变为齐一人民的法度,这是墨家的贡献。法家注意正名责实,这便和孔门的正名主义和墨家的名学都有关系。法家又以为法治成立之后便可以无为而治,这又是老子以下的无为主义的影响了。法家又有法律平等的观念,所谓“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所谓“顽嚚聋瞽可与察慧聪明同其治”,这里面便有墨家思想的大影响。当时古封建社会的阶级虽然早已崩坏了,但若没有墨家“爱无差等”的精神,恐怕古来的阶级思想还不容易打破。(荀子说:“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可见儒家不赞成平等的思想。)故我们可以说,当时所谓“法家”其实只是古代思想的第一次折衷混合。其中人物,如慎到便是老庄一系的思想家,如尹文的正名便近于儒家,他的非攻偃兵,救世之斗,又近于墨家;又如韩非本是荀卿的弟子,而他的极端注重功用便近于墨子,他的历史进化观念又像曾受庄子的思想的影响,他的法治观念也是时代思潮的产儿。故无论从思想方面或从人物方面,当日的法治运动正是古代思想调和折衷的结果。

以上略述古代思想由分而合的趋势。到了前四世纪与三世纪之间,这个思想大混合的倾向已是很明显的了。在那个时代,东方海上起来了一个更伟大的思想大混合,一面总集合古代民间和智识阶级的思想信仰,一面打开后来二千年中国思想的变局。这个大混合的思想集团,向来叫做“阴阳家”,我们也可以叫他做“齐学”。

二、齐学的正统

战国的晚期,齐国成为学术思想的一个重镇。《史记》说:宣王(齐宣王的年代颇有疑问。依《史记·六国表》,当西历纪元前三四二—三二四。依《资治通鉴》,当前三三二—三一四)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四六)《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里也说: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惧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史记》七四)

齐有三驺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驺衍,后孟子。……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同上)《史记》记齐国的事,最杂乱无条理,大概是因为史料散失的缘故。《孟子荀卿列传》更杂乱不易读。但“稷下”的先生们,似乎确有这么一回事;虽然不一定有“数百千人”的数目,大概当时曾有一番盛况,故留下“稷下先生”的传说。(彭更问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此可见稷下“数百千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可以说,前四世纪的晚年,齐国因君主的提倡,招集了许多思想家,“不治而议论”,造成了稷下讲学的风气。(稷下有种种解说:或说稷是城门,或说是山名。)稷下的先生们不全是齐人,但这种遗风便造成了“齐学”的历史背景。

司马迁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史记》一二九)班固引刘向、朱赣诸人之说,也道: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至今其土(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汉书》二十八)这个民族有迂缓阔达而好议论的风气,有足智的长处,又有夸大虚诈的短处。足智而好议论,故其人勇于思想,勇于想像,能发新奇的议论。迂远而夸大,故他们的想像力往往不受理智的制裁,遂容易造成许多怪异而不近情实的议论。《庄子》里说:“齐谐者,志怪者也。”孟子驳咸丘蒙道:“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可见齐人的夸诞是当时人公认的。这便是“齐学”的民族的背景。

齐民族自古以来有“八神将”的崇拜,《史记·封禅书》说的很详细。八神将是:一、天主。

二、地主。

三、兵主。

四、阴主。

五、阳主。

六、月主。

七、日主。

八、四时主。这个宗教本是初民拜物拜自然的迷信,稍稍加上一点组织,便成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兵的系统了。试看天主祠在“天齐”,天齐是临菑的一个泉水,有五泉并出,民间以为这是天的脐眼,故尊为“天脐”。这里还可见初民的迷信状态。拜天的脐眼,和拜“阴主”、“阳主”,同属于初民崇拜生殖器的迷信。由男女而推想到天地日月,以天配地,以日配月,都成了男女夫妇的关系。再进一步,便是从男女的关系上推想出“阴”、“阳”两种势力来。阴阳的信仰起于齐民族,后来经过齐鲁儒生和燕齐方士的改变和宣传,便成了中国中古思想的一个中心思想。这也是“齐学”的民族的背景。

梁启超先生曾说:《仪礼》全书中无阴阳二字。其他三经(《诗》《易》之卦辞爻辞)所有……“阴”字……皆用云覆日之义……或覆蔽之引申义。……其“阳”字皆……以阳为日……或用向日和暖之引申义。(《阴阳五行说之来历》,《饮冰室文集》卷六十七。)他又指出,《老子》中只有“负阴而抱阳”一句;《彖传》、《象传》里也只有一个阴字、一个阳字。他又说:至《系辞》、《说卦》、《文言》诸传,则言之较多。诸传……中多有“子曰”字样,论体例应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同上)他的结论是: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驺衍,曰董仲舒,曰刘向。(同上)梁先生的结论是大致不错的。阴阳的崇拜是齐民族的古宗教的一部分。五行之说大概是古代民间常识里的一个观念。古印度人有地、水、火、风,名为“四大”。古希腊人也认水、火、土、气,为四种原质。五行是水火金木土,大概是中国民族所认为五种原质的。《墨子·经下》有“五行毋常胜,说在宜”一条。而《荀子·非十二子篇》批评子思、孟轲道: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乃)饰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今所传子思、孟轲的文字中,没有谈五行的话。但当时人既说是“案往旧造说”,可见五行之说是民间旧说,初为智识阶级所轻视,后虽偶有驺鲁儒生提出五行之说,终为荀卿所讥弹。但这个观念到了“齐学”大师的手里,和阴阳的观念结合成一个大系统,用来解释宇宙,范围历史,整理常识,笼罩人生,从此便成了中古思想的绝大柱石了。

齐学的最伟大的建立者,自然要算驺衍。他的生平事实,古书记载甚少。《史记》所记,多不甚可信。如说“驺衍后孟子”,又说他是齐宣王时人,又说:驺子重于齐;适梁,梁惠王郊迎;适赵,平原君侧行襒(拂)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七四)他若是齐宣王、梁惠王同时的人,便不在孟子之后了。况且梁惠王死于前三三五年(此依《史记》,《通鉴》改为前三一九年),齐宣王死于前三二四年(此依《史记》,《通鉴》作三一四),燕昭王在位年代为前三一一年至二七九年,而平原君第一次作相在前二九八年,死在二五一年(均依《史记》)。《史记·平原君传》说驺衍过赵在信陵君破秦救赵(前二五七)之后,那时梁惠王已死七十八年了,齐宣王也已死六十七年了。(《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也说驺衍过赵见平原君及公孙龙。)《史记·封禅书》又说:自齐威、宣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这便是把他更提到宣王以前的威王时代了。威王死于前三三三年,与梁惠王同时。驺衍若与梁惠王同时,决不能在前三世纪中叶见平原君。

《史记》所以有这样大矛盾者,一是因为《史记》往往采用战国策士信口开河的议论作史料;二是因为《史记》有后人妄加的部分;三是因为齐国有三个驺子,而驺衍的名声最大,故往往顶替了其余二驺子的事实。驺忌相齐威王,驺衍在其后,大概当齐宣王湣王的时代。湣王(依《史记》,当前三二三—二八四。依《通鉴》,当前三一三—二八四)与燕昭王同时,驺衍此时去齐往燕(《战国策》二九记燕昭王师事郭隗,而“驺衍自齐往”),也是可能的事。平原君此时已作赵相(前二九八),故他见平原君也是可能的事,但决不能在信陵君救赵(前二五七)之后。他和孟子先后同时,而年岁稍晚。他的年代约当前三五○—二八○年。(此是我修正《古代哲学史》页三四的旧说。)

《史记》说: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这是他著书的动机。他要使有国的人知所警戒,先“大雅整之于身”,然后可以恩及百姓。所以《史记》下文又说:“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他要达到这个目的,故利用当时民间的种种知识,种种信仰,用他的想像力,组成一个伟大的系统: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这是他的方法,其实只是一种“类推”法,从小物推到无垠,从今世推到古代: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大似是张大之意)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这都是“类推”的方法。从“并世”推到天地未生时,是类推的历史;从中国推到海外,是类推的地理。

驺衍的地理颇有惊人的见解。他说: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小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此字衍)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参看桓宽《盐铁论·论邹篇》,及王充《论衡·谈天篇》。)这种伟大的想像,只有齐东海上的人能做。我们看这种议论,不能不惊叹齐学的伟大。

他的历史学其实是一种很“怪迂”的历史哲学。如上文所引,他先张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祥即是吉凶,祸福)度制”。这里虽不曾明说盛衰和祥度制有联带关系,但我们可以揣想驺衍本意大概是这样的。因为《史记》下文又说他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上均见《史记》七四)这便是他的“五德终始论”,又叫做“大圣终始之运”(见《盐铁论》五三)。他的十余万言,现在都不传了。但刘歆《七略》说: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引见《文选·魏都赋》注)《吕氏春秋·应同篇》也有这种学说: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蚯蚓)大蝼(蝼蛄)。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这个“土—木—金—火—水”的系统便是驺衍的五德终始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便采用这种思想。《史记》说: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黄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六)《史记》又说:自齐威、宣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记》二八)其实齐学的五德终始论在秦未称帝之前,早已传到西方,早已被吕不韦的宾客收在《吕氏春秋》里了。(《吕氏春秋》成于前二三九年。)到秦始皇称帝(前二二一)以后,也许又有齐人重提此议,得始皇的采用,于是驺衍的怪迂之论遂成为中国国教的一部分了。

五德终始之运,只是把五行相胜(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念适用到历史里去,造成一种历史变迁的公式,故是一种历史哲学。又因为五德的终始都先见于祥符应,故这种历史哲学其实又是一种宗教迷信。五德终始与阴阳消息两个观念又可以适用到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可以支配人生的一切行为,可以解释政治的得失和国家的盛衰,故这种思想竟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万宝全书。但我们推想,驺衍立说之初,大概如《史记》所记,注意之点在于政治;他的用意在于教人随着世变做改制的事业。故汉朝严安引驺衍曰:“政教文质,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也。”(《汉书》六四下)这可见此种历史哲学在政治上的用意在于改革度制。在于从种种方面证明“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所说的“祥度制”,现在虽不传了,但我们可以揣想《吕氏春秋》所收的五德终始论代表驺衍的学说,而《吕氏春秋》所采取的“十二月令”也就代表驺衍的“祥度制”的纲领。五德终始论是用五行转移的次第来解释古往今来的历史大变迁。“月令”是用五行的原则来安排一年之中的“四时之大顺”,来规定“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用司马谈语)。这种分月的教令便是“祥度制”了。

现存的“月令”出于《吕氏春秋》,其中似以十月为岁首(季秋月令,“为来岁受朔日”),又有秦官名,大概其中已有吕不韦的宾客改作的部分了。但其中全用五行来分配四时、十二月、五帝、五虫、五音、五味、五臭、五祀、五脏;每月各有祥度制,错行了这种教令,便有种种灾害。如孟春月令说: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高注:春,木也,夏,火也。木德用事,法当宽仁,而行夏令,火性炎上,故使草木槁落,不待秋冬,故曰天气不和,国人惶恐也。)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高注:木仁,金杀,而行其令,气不和,故民疫病也。金生水,与水相干,故风雨数至,荒秽滋生。)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高注:春阳,冬阴也,而行其令,阴乘阳,故水潦为败,雪霜大挚,伤害五谷。郑注:旧说,首种谓稷。)这正是一年之中的“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故我们用“月令”来代表驺衍的祥度制,大概是不错的。《吕氏春秋》采驺衍的五德终始论,不提他的姓名;采“月令”全部,也不提及来源:这大概是因为吕氏的宾客曾做过一番删繁摘要的工作,从驺子的十余万言里撷取出一点精华来,也许还稍稍改造过,故不须提出原来的作者了。而驺衍的十余万言的著作,当日曾经震惊一世,使“王公大人初见其术,瞿然顾化”,自从被《吕氏春秋》撷取精要之后,那“闳大不经”的原书也渐渐成了可有可无之物,终于失传了。更到后来,这分月的祥度制竟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公共产业,《淮南王书》收作“时则训”,《礼记》收入“明堂阴阳记”一类,即名为“月令”,而伪造的《逸周书》又收作“时训解”,于是蔡邕、王肃诸人竟认此书是周公所作了。(看孔颖达《礼记疏》卷十四“月令”题下疏,其中列举四证,证明此书不合周制。)从此以后,“月令”便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一部分,很少人承认他是秦时作品,更无人敢说他出于“齐学”了。

齐学的成立,必不单靠驺衍一人。《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

《驺子》四十九篇(原注,名衍,齐人。)

《驺子终始》五十六篇(师古曰,亦驺衍所说。)

《驺奭子》十二篇(原注,齐人,号雕龙奭。)

《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原注,传驺奭《终始书》。)依《汉书》原注看来,驺奭的书也叫做《终始》,正是驺衍的嫡派。《史记》曾说: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是驺奭在驺衍之后,继续发挥五德终始之说,而公梼生又在驺奭之后,又传驺奭的《终始书》。这都是齐学的开山三祖。《艺文志》又有:《公孙发》二十二篇(原注,六国时。)

《乘丘子》五篇(原注,六国时。)

《杜文公》五篇(原注,六国时。)

《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

《南公》三十一篇(原注,六国时。)

《容成子》十四篇

《闾丘子》十三篇(原注,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冯促》十三篇(原注,郑人。)

《将巨子》五篇(原注,六国时,见南公,南公称之。)

《周伯》十一篇(原注,齐人,六国时。)这些人大概是齐学的传人,其人其书皆未必全出于六国时代,其中也许有秦汉人假托的。如《宋司星子韦》三篇,假托于春秋时宋景公的司星子韦,列在《艺文志》阴阳家的第一名;但《论衡·变虚篇》引有“子韦书录序奏”,大概即是刘向所假造奏上的。如果《艺文志》所录诸书真是六国时作品,那么,在驺衍、驺奭之后,这个学派已传播很远,怪不得吕不韦的宾客著书之时已大受齐学的影响了。

以上所列,限于“九流”之中的“阴阳家”,即是司马谈所论“六家”中的“阴阳家”。司马谈说: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大祥是说此一派注重祥之应。《汉书》六十二引此文,误作大详),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百三十)《艺文志》也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此语是刘歆瞎说。)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这里所说的阴阳家,是齐学的正统,还是以政治为主体,用阴阳消息与五德转移为根据,教人依着“四时之大顺”设施政教。他们主张“治各有宜”,本是一种变法哲学;不幸他们入了迷,发了狂,把四时十二月的政制教令都规定作刻板文章,又造出种种禁忌,便成了“使人拘而多所畏”、“舍人事而任鬼神”的中古宗教了。

齐学本从民间宗教出来,想在祥祸福的迷信之上建立一种因时改制的政治思想。结果是灾祥迷信的黑雾终于埋灭了政制变法的本意,只剩下一大堆禁忌,流毒于无穷。这是齐学的命运。

三、阴阳家的支流

驺衍诸人的政治的阴阳家,已是一个很大的思想迷信大组合了。然而这还只是狭义的阴阳家。广义的阴阳家所包更多、更杂。依《艺文志》所记,有兵家阴阳十六家,书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序曰: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顺时而发”,是顺着时日干支;“推刑德”,是推阴阳,阴是刑,阳是德;“随斗击”,是占星斗(《淮南·天文训》:“北斗之神有雌雄,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因五胜”,是依着五行相胜之理。这是兵家的阴阳,是阴阳家的一派。

《艺文志》又有术数之五行三十一家,书六百五十二卷,中有《泰一阴阳》、《黄帝阴阳》、《黄帝诸子论阴阳》……等等书。序曰: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以木金火土水配仁义礼智信。)(《洪范》)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是为五事),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以相乱。这里明说五行术数出于五德终始之学。这也是阴阳家的一派。

此外,如天文、历谱、杂占、形法、医经、房中,各家都和阴阳五行有很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是阴阳家的支流,一部分也许是阴阳家的祖宗。阴阳五行之说都来自民间,阴阳出于民间迷信,五行出于民间常识。那些半迷信半常识的占星,看相、卜筮、医药等等,自然是阴阳五行说最初征服的区域。从这些区域里流传出来,阴阳五行说渐渐影响到上层社会的思想学术。这种思想到了学者的手里,经过他们的思索修改,装点起来,贯串起来,遂成了一种时髦的学说了。这种下层思想受了学者尊信和君主欢迎以后,医卜星相等等更要依托于阴阳五行之说了。故《艺文志》所收医卜星相诸家的书,其中必有一部分代表古代的民间常识和迷信,那是阴阳家的祖宗;也有一部分代表秦汉二百年中新起的民间常识和迷信,那是阴阳家的子孙。这好像《周易》起于卜筮之书,经过学者的提倡,便成为易学;从此以后,卜筮之学便挂上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的招牌了:故卜筮是易学的祖宗,又是易学的子孙。

四、齐学与神仙家

齐学还有一个很大的支流,就是神仙家,原来叫做“方仙道”。《史记》(卷二八)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汉书》二五作元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史记》此节的文理不很清楚,年代先后也不很分明。我们细看此段,可以作这样的说明:三山神仙的传说起于勃海上的民间,燕齐方士于是有方仙道,方仙道即是用“方”(方是术,如今说“药方”之方。古所谓“方”,有祠神之方,有炼药之方)来求得仙之道,目的在于“形解销化”,即是后世所谓“尸解”。这种流行民间的传说与方术大概在驺衍等人之前。燕齐的君主有信奉此道的,于是有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的举动。此种事未必与驺衍有关,而驺衍的阴阳五行学风行之后,燕齐的方士遂也用阴阳家的思想来发挥他们的方仙道,于是阴阳家遂与方仙道打通做了一家人。宋毋忌等人都没有驺衍那样的盛名,故燕人的方仙道遂被齐学的阴阳五行所吞并,终于成为齐学的一个支流了。大概早期的方仙道不过是一些神话与方术。后来齐学盛行,阴阳五行之说应用到方仙道上去,于是神话与方术之上便蒙上了一种有系统的理论,便更可以欺骗世人,更可怕了。(学者可看后世所出的《参同契》一类的书,更可以明白此理。)

秦始皇时代,神仙之学的主要人物多是燕齐方士,而最伟大的是齐人徐巿(巿即福字)。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七年(前二一),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乃令入海者赍捕鱼具。(《史记》六)这样大规模的殖民计画,带几千童男女,“费以巨万计”,又带武器和善射者同去——这样大计画却用求神仙做招牌,这可见神仙之说在当日势力之大。

《汉书》“艺文志”有神仙十家,书二百五卷。经过秦始皇、汉武帝的提倡,这一部分的齐学遂也成为中国国教的一部分。

五、齐学与黄老之学

古代无“道家”之名,秦以前的古书没有提及“道家”一个名词的。“道家”一个名词专指那战国末年以至秦汉之间新起来的“黄老之学”,而黄老之学起于齐学。齐学成了道家,然后能征服全中国的思想信仰至二千多年而势力还不曾销灭。

战国的末年,黄帝忽然成了一个最时髦的人物。什么缘故呢?因为齐学的范围一天一天的扩大,把医卜星相都包括进去了,把道德、政治、宗教、科学,都包括进去了。这一个绝大的思想迷信集团,不能不有一个大教主。孔子的思想太朴素了,够不上做这个大集团的总司令;《周易》可以勉强用来点缀阴阳家的思想,但儒家的经典终嫌太老实了,装不下这一大堆“闳大不经”的杂碎。墨子的宗教也相信祥灾异,认作天志的表现;这种尊天事鬼的宗教似乎最合齐学的脾胃了。但墨教虽信天鬼,而根本不信“命”;命定之说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信命定便不能信天鬼能赏善罚恶了。阴阳家虽然迷信,他们的根本学说却颇带有自然主义的色彩。阴阳消息,五行终始,都可说是自然的现象。一德已终,不得不终;一德将兴,不得不兴。改正朔,易服色,都只是顺着这自然的转移,并不是用人事转移天命。所以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秋·应同篇》)你若不能顺应天命,天命不能等候你,他到了“数备”的时候自然会依着次第转移下去。这种说法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说法,仍可以挂着“自然主义”的招牌。故这种思想比较接近老子、孔子,而不接近墨子。(《墨子·贵义篇》: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这个故事最可代表墨教不信命的态度。)

在老子、孔子、墨子之中,老子提倡自然的天道,可以用作阴阳五行的招牌。老子的思想里又颇有一点玄谈的味儿,比较容易穿凿附会。但老子年代太近了,无论怎样把他的年岁拉长——《史记》里有“百六十余岁”及“二百余岁”等说法——总还不够“老”。于是齐学有另寻一位古人的必要。这时候,各家学派都不嫌托古改制。儒墨皆称道尧舜,尧舜成了滥调,招牌便不响了。于是燕齐的学者和方士们便抬出一位更渺茫无稽的黄帝出来。(孟子时已有“为神农之言者”。)《史记》说驺衍“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吕氏春秋》记五德终始,也从黄帝之时说起。可见驺衍的热心拥戴黄帝。从此以后,老子之上便出了一位黄帝;医卜星相,阴阳五行,都可依托于黄帝;于是黄帝便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于是齐学便成了“黄老之学”。

试看《汉书·艺文志》所收的书,道家有: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原注,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

《杂黄帝》五十八篇(原注,六国时贤者所作。)

(附)《力牧》二十二篇(原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枚,黄帝相。)

阴阳家有《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韩诸公孙之所作,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

小说家有《黄帝说》四十篇兵家阴阳有《黄帝》十六篇,图三卷

(附)《封胡》五篇(原注,黄帝臣,依托也。)

《风后》十三篇,图二卷(原注,黄帝臣,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原注,黄帝臣,依托也。)

《鬼容区》三篇,图一卷(原注,黄帝臣,依托。)天文有《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历谱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篇五行有《黄帝阴阳》二十五卷

《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杂占有《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九卷经方有《秦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房中有《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附)《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列仙传》,容成公自称黄帝师。)神仙有《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以上共计黄帝一个人名下有十二类,四百五十二篇书;又托名他的臣子的书八十七篇。黄帝的君臣共计书五百三十九篇!这位万知万能的黄帝,真可算是“通天教主”了。

此等书的出于六国晚期人的依托,是汉朝学者所承认的,故刘向、刘歆父子的原注往往指出这些书是依托的。(其中自然也有一部分是汉朝初期人添造的。)这些书虽不全是齐人做的,然而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书都是齐学的作品。如《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说:“韩诸公孙之所作,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此书是韩人所作,而宗旨却是阴阳五行的齐学,是要抬出黄帝来尊崇其学。又如医经中的《黄帝内外经》,虽不知是何人所作,但《史记·仓公传》说“黄帝扁鹊之脉书”是临菑元里公乘阳庆所传授,而仓公“不知庆所师受”。扁鹊、阳庆、仓公都是齐人,故此种书也是齐学。(参看《史记》一五《仓公传》,可知齐学的医术多用阴阳立论。)

驺衍、驺奭、公梼生以后,齐学的传授和演变都不可考了。《艺文志》所记,有闾丘子、将巨子、南公、周伯,都不可考。但司马迁却在《乐毅传》末给我们保存了战国末年以至汉初的齐学传授的世系,如下: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巨公。(今本巨误作臣。依《田叔传》校改。)赵且为秦所灭(在秦始皇十九年以前,约当前二三六—二二九),亡之齐高密。乐巨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乐巨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史记》八十)又《史记》(卷一四)《田叔传》说:田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司马迁父子都学道家言,故他们记载黄老学的世系应该是有所根据的。但其中也有不可尽信之处。《封禅书》中方士少翁称安期生为“仙者”,又齐人公孙卿说申公“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但《史记·田儋列传》论又说“蒯通善齐人安期生”,那么安期生又是战国最末期的人,至秦时尚存,故蒯通还同他相善。这年代与《乐毅传》所说颇相印证,大概可信。安期生渐渐变成仙者,是汉初几十年中的事。安期生的“本师”河上丈人就不可考了。《老子》古注本有所谓“河上公注”,相传是“战国时河上丈人”注的;又说是汉文帝时河上公注的。(《隋书·经籍志》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说“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大概两种注本同是依托的,未必实有其人,传说既久,一个人便分作了两个。

毛翕公以下的世系,大概都可信。我们可作表如下:毛翕公——乐瑕公(约前二三至齐)——乐巨公(他的弟子田叔当前一九七年已在赵王张敖处,故乐巨公大概至前二五尚生存。)盖公(死约前一九五)——曹参(死前一九)田叔(死约前一四五)我们曾假定驺衍的年代约当前三五○—二八○年。从二八○到汉初,这近百年之中,为齐学发展生长的时代,也就是黄帝出世行时的时代。这近百年中,齐学的大师闭门造假书;造出了假书都送给黄帝、力牧、风后、容成、太公、管仲等等人。黄帝一个人受惠最多;百年之中,他便成了全知全能的“通天教主”,而黄老之学也便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大“垃圾马车”。

前三世纪的晚期,秦始皇征服了六国,而齐学征服了秦始皇。五德终始之说做了帝国新度制的基础理论;求神仙,求奇药,封禅祠祀,候星气,都成了新帝国的重大事业。这时候,一些热中的人便都跑出去宣传“方仙道”,替秦始皇帝候星气,求神仙去了。一些冷淡的学者,亡国的遗民,如乐瑕公、乐巨公之流,他们不愿向新朝献媚求荣,便在高密、胶西一带闭户造假书,编造黄帝,注释《老子》。

过了不多年,时势又大变了。徐巿入海去不回来了,韩终求仙去也没有消息,卢生、侯生又逃走了。秦始皇大怒之下,坑杀了儒生方士四百六十人(前二一二)。况且李斯又提出了焚书的政策,焚毁了天下私藏的诗书百家语,只许留下一些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以古非今”成了绝大的罪名(前二一三)。那些兴高采烈,献方术,求仙药,候星气的燕齐方士,到这个时候,不但抹了一鼻子的灰,并且有些人受了活埋的死刑,有些人亡命不敢出头,出头的也不敢乱谈赤县神州以外的大九州了,也无人乱谈“天地未生”以来的古史了。

而秦始皇不久也死了(前二一),李斯不久也死了(前二八),天下已大乱了,新创的秦帝国已土崩瓦解了。八年的大战祸(二一—二二)只落得一班丰、沛无赖做了帝王,屠狗卖缯的都成了开国功臣。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 第一章 齐学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