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筹建运作

第1章 中央准备创办经济特区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不同寻常的一年,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的经济政策会有变化。

就在这一年,中央派了几批代表团出访境外,充当开放的侦察兵和先行者。

在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队的赴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西欧五国考察团尤其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建国后,中国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首次正式派出的政府代表团。

临行前,邓小平专门在北京饭店听取汇报,并指示考察团:

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些问题。

代表团此次出访,从5月2日开始到6月6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在西欧五国到了25个主要城市,共参观了80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和科研单位。

而令考察团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看到了中国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教育科学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与欧洲的差距。

考察团回国后,谷牧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汇报时说:

都说资本主义处于崩溃的边沿,但我看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起飞,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研究、总结和借鉴。

在当时,参加会议的几位老同志中有人感慨地说,都说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只有谷牧敢讲资本主义如何如何。过去我们只知道说自力更生,为什么外国能搞加工贸易,引进外资,而我们就不能搞呢?我看我们也应该搞。

在会后,聂荣臻元帅让他的秘书甘子玉通知谷牧到家中详细介绍出访西欧的情况。

谷牧一进门,聂荣臻就开门见山地说:“谷牧,你的报告写得太好了,我都看了五六遍了。真想到当年留学和工作过的国家走一走,看看他们战后是怎么发展的,可是我80多岁了,走不动了。现在借你的眼睛,逐个给我介绍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变化。”

在当时,谷牧的西欧之行确实给聂荣臻、给中央的很多同志带回来了不一样的讯息。

果然,这一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于是,改革开放就成为了当时最紧迫的任务。

1979年新年伊始,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前往汕头时,看到汕头的落后局面,吴南生提出了开办“出口加工区”的想法。

很快,“出口加工区”的想法经过广东省委的讨论后,上报给了中央。

在当时,邓小平听到广东方面的意见后,就明确表示支持,并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

关于“特区”一词的由来,据时任副总理的谷牧后来回忆道:

我记得广东的特区刚搞起来名称很多,有的叫来料加工区,有的叫自由贸易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我就请示小平,说现在他们叫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恐怕中央要统一定一个名。邓小平连一分钟都不到就说:就叫特区嘛!延安开始时就叫特区嘛!

有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开办特区工作的步伐就加快了。

第2章 中央决定创办厦门特区

1979年4月,中央提出要建立一批经济特区时,各地都积极响应,其中广东与福建最为强烈。

在1979年4月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率先提出要搞出口加工区,为此,广东要向中央要政策。

在此次会上,福建和广东并不在一个小组,但他们听说广东在向中央要政策,福建也马上闻风而动。

福建的代表说:“广东是毗邻港澳,我们是面对台湾,广东华侨众多,我们福建的侨胞也是分布世界各地……因此,福建也要求参照广东,在福建实行类似的政策和在厦门设立特区。”

就这样,福建虽然在提出特区上比广东慢了一点,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同广东搭上同一班车。

在当时,在福建省内,也在为建立特区而争夺,其中福州、厦门两地争取得最为激烈。

中央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4个城市分两批办特区。第一批深圳、珠海,第二批汕头、厦门。

1979年夏初,根据邓小平的倡议,中央很快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

《规定》在“要充分发挥广东、福建两省的有利条件”一节中指出:

广东、福建两省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发展对外贸易的条件十分有利。中央规定,对这两省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让他们在开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加速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当时,考虑到办特区的成败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需要中央直接派人去支持,同时也考虑到,办特区是新事物,能否超出中央控制,是不是会搞乱了,对于这些,也需要中央能够掌控得住。

因此,中央发出开办特区的信心后不久,就决定派出一个指导办特区的工作组。

工作组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带队。

1979年5月11日至6月5日,谷牧率领中央工作组来到广东、福建。

陪同谷牧一同到来的还有国务院进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甘子玉、国家计委段云、外贸部贾石、财政部谢明、建委、物资部等部门同志组成的工作组。

谷牧一行包括了外贸、财政、建设、物资等部门,可谓阵容庞大,也显示出了中央对开办特区的重视。

在广东的18天里,谷牧同习仲勋、杨尚昆、刘田夫、吴南生、王全国、曾定石等同志座谈讨论,先后看了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中山、新会、汕头等地,还约见了时任港澳工委书记的王匡到广州交换意见。

在当时,叶剑英正好也在广东,谷牧就专门去作了汇报,并和叶剑英充分交流了看法。

接着,谷牧一行又驱车来到福建。

在福建的8天里,除在福州与廖志高、马兴元、郭超、毕际昌等同志讨论外,谷牧还看了漳州、厦门、泉州等地。

每到一地,谷牧都与地方同志一道分析那里的经济发展条件,研究规划目标和重要措施,讨论如何改革经济体制,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加强对外经贸工作,增收外汇,增加先进技术的引进。

在谷牧考察时,广东、福建也在抓紧制订向中央申请改革的文件。

6月6日,广东省委正式拟定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发挥广东优势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

不久,福建省委也拟定了《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委会关于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速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

谷牧把两份文件汇齐后,带回北京,正式转交给中央。

谷牧除了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了书面报告外,还当面向几位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

谷牧的考察结果,给中央带来了更大的信心,中央决策层胆子更大了,速度更快了。

在同时,因为谷牧对特区及改革各项事业的支持和邓小平的总设计师相对应,谷牧也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

7月15日,中央颁发了[1979]50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

《报告》决定:

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在特区内,在维护我国主权、执行我国法律、法令等原则下,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吸引侨商、外商投资办厂,或同他们合办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

中央50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特区在中国即将破土诞生。

第3章 厦门特区正式宣布成立

1980年冬天,天寒地冻,中共中央的一纸人事任命,仿佛为福建早早带来了春的消息:

项南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主持福建的工作。

接到任命的项南利用赴任前的一个多月时间,尽快翻阅了有关福建省情的资料。

1981年1月12日,花甲之年的项南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回到温暖如春的家乡福建,正式就任福建省委常务书记,具体主持省委工作,一年后,被中央任命为省委第一书记。

在当时,福建是改革开放的两个先行省之一,又有一个厦门特区,肩负着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试验”的重任。这些,容不得项南有丝毫懈怠,为了向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殚精竭虑,费尽心血。

对邓小平倡导的经济特区,项南自始至终表现了一种冲天热情。以敢讲话著称的他,不止一次地为特区正名,为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摇旗呐喊,还为特区争取更多的特权。

随着项南的到来,特区的工作也开始了。

厦门被确定为特区后,关于在厦门何处开办特区也使人颇费斟酌。当时厦门有两个选址方案,一处是马銮湾,另一处是湖里。

湖里位于厦门岛西北角,东、西、北三面临海,港区开阔,水深不淤,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建设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

考虑到湖里离市区比较近,而且基本上都是小丘陵,占用农田不多,于是有关方面最终选择了湖里。

特区成立之初,湖里的条件是相当恶劣的。在当时,湖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被人戏称为“厦门的夹皮沟、西伯利亚”。

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的领导和工程师在这里实地考察工作时,每人手里都要拿着一根竹棍,因为那地里常有毒蛇出没,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湖里:

这里道路不平、路灯不亮、邮局找不着、商店不像样、村民“讨小海”、三餐喝稀粥、出门靠步行、回家住平房……

然而,自从厦门经济特区建立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就永远地载入厦门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册。

1980年7月10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

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经济特区。

从此,厦门特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81年的那顿年夜饭,对于很多老湖里的居民来说,是五味杂陈的。

如今已经搬到镇海路的杨细妹回忆说:

在过年前几个月,经常挑菜到“厦门”来卖的同一个生产大队的一个小伙子到家里来,带了张揉得皱巴巴的报纸,那是一张1980年12月4日的《厦门日报》,里面的内容着实让大家心里怦怦乱跳。

国务院发出通知,正式批准建设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特区,确定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近期要先集中力量建设1.1平方公里。

大队里消息灵通的人说:“我们这里的地都要让出来,政府要围起1.1平方公里搞建设,以后这里都是工厂,还有高楼大厦和小车。”

所以,1981年的春节,特区及周围很多人都很忐忑,包产到户才没过几年,忽然间,生活就有了如此巨大的改变。

这对于大家来讲,到底预兆着什么,当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1981年10月15日,经过一年筹备,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这就是开启厦门历史的著名的“湖里第一炮”。

动工的仪式很简陋,没有彩旗、锣鼓、鞭炮和领导剪彩,只有一大排推土机的轰鸣声。

所谓的“放炮破土”,就是将几个丘陵平整,使之成为能够办工厂的场地。

在当年,破土动工的地方,就在后来厦华电子厂房附近的一个小山丘上,上面还种着地瓜、花生。

伴随着“湖里第一炮”的打响,厦门特区的建设开始了,就在这一片荒芜的地方,一个经济的奇迹就要诞生了。

外资热土: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 - 第一卷 筹建运作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