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用机谋杨坚始创隋

北周大定元年二月十四日(581年),40岁的杨坚称帝,由此开创了强盛而又短命的大隋王朝。虽说这皇位是由他的外孙--北周静帝禅让而来,但朝代更迭远不会平静祥和。强大的家族背景,数十年的隐忍努力,多次的杀戮征讨,大一统王朝创立背后的血雨腥风在南北朝的乱世中格外显眼。

智慧和杀戮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途中,一个都不能少,隋文帝杨坚的权谋需要我们从头开始了解。

皇帝家史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六月的一个夜晚,杨坚出生在般若寺内。

一个人的开始很重要,就是所谓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当皇帝也需要君权神授,打小就有皇帝样才行。像他的很多皇帝同行一样,杨坚的出生也充满了异象。他刚一降生,房间就有红光显现,三天之内,整个佛寺连人带物都被紫气笼罩,不知是福是祸。

杨坚的母亲吕氏,作为一名正常的贵族妇女,对这件事情还是心有余悸的。可巧寺庙里有个从河东来的尼姑,看到小杨坚,就对吕氏说:“这个孩子的来历不凡,不能在世俗人家养着。”于是杨坚从小就跟着这位尼姑在寺庙中成长了。吕氏某天照看小杨坚,正抱在怀里,突然看见孩子头上渐渐长出了角,全身长满了鳞片,惊吓中失手把孩子掉到了地上。那名尼姑看见后,如世外高人般感慨一番:“你把孩子这么一惊,得让他晚得天下好多年。”

由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杨坚完完全全就是个皇帝坯子,他不当皇帝,天理不容。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杨坚究竟有着怎样的优良基因呢?

杨家祖籍在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县,先祖杨震官居东汉太尉,老爷子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果说先祖的光辉太远,那往近了看,杨坚的家族在北朝也是蒸蒸日上、位高权重。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为北魏武川镇司马,定居武川,而北周的开拓者宇文泰也是武川镇人士,所谓老乡是也。高祖杨惠嘏为太原太守,曾祖杨烈为平原太守,祖父杨祯为宁远将军,到了杨坚的父亲杨忠这一代,杨氏家族地位骤显。

先是杨坚的父亲杨忠给自己找了个好靠山,投靠在关陇大贵族独孤信部下,立下战功,后来杨忠跟随独孤信加入西魏,就这样和老乡、当时西魏的丞相宇文泰产生了交集。一次,杨忠随宇文泰在龙门打猎,突遇一只猛兽,当时左右无不惊恐,唯有杨忠泰然自若,自告奋勇,只身前往。他用左臂勒住猛兽腰部,右手顺势将猛兽舌头拔出,勇猛无敌。由此,杨忠受到了宇文泰的赏识。

之后随着杨坚的出生、成长,父亲杨忠屡立战功,官爵也一再晋升,被赐鲜卑姓普六茹氏。当时鲜卑族对汉人实行鲜卑化政策,这是西魏皇室对杨家莫大的恩宠。杨坚16岁时,宇文泰去世。在各大贵族的支持下,他的儿子宇文觉改魏为周,建立了北周政权。一直追随宇文泰的杨忠自然出力不少,顺理成章地成为北周的开国功臣,没几年就被封为十二大将军、柱国、随国公。杨氏家族成为当时显赫的名门望族,地位仅次于当时的八大柱国家族。

相貌风波

杨坚用整个童年见证了杨氏一门的崛起,凭借父亲杨忠的势力,从小接受贵族精英教育的他早早地放下了自己的青涩和幼稚,14岁步入仕途,16岁时,杨坚被北周宇文氏升为骠骑将军。年纪轻轻的杨坚之所以仕途坦荡,其家族势力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杨坚的个人能力也不容小觑。

据史书记载,北周的实际开国者宇文泰第一次见到杨坚,就对周围的人说:“这个孩子相貌与常人不同,举止如此深沉,一定不是一般人,将来必有所为。”青年杨坚在众多贵族子弟中靠相貌博得了最初的政治地位。

古人看重相貌,但凡真龙天子不是耳垂过肩,就是手长过膝,总之是不正常。据史书记载,作为真龙天子预备役,杨坚上身长,下身短,比例严重失调,相貌奇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也得靠上天赐予,杨坚的长相在21世纪就是安心、不出轨类型,在北周,当属政治人才,堪当重任,可以在皇帝界立足。

不过这个长相也为杨坚带来了些麻烦。周明帝即位后,封杨坚为右小宫伯,就是皇宫守卫的头儿。明帝宇文毓对杨坚的长相很介意,加之杨坚在保卫皇宫的安全,不由得心存戒心。在理性缺乏时,人往往需要找到一个看上去理性的其实就是迷信的东西指引自己,宇文毓作为一个古代皇帝,顺理成章地选择了中国传统的算命项目--相面。资深相面人士赵昭,可能确实有两把刷子。他一见杨坚,大为惊讶,内心深处惊呼一句:“真龙天子啊!”但是他更是个世故之人,他知道把自己看出的东西告诉宇文毓并不明智。于是他向明帝汇报:“据我的观察,杨坚这个人最多能当一个柱国,不会更显贵了。”私下里却偷偷对杨坚说:“杨公的长相非比寻常,堪为天下之主,不过必定要经历几番血雨腥风之后,方可安定。”末了,不忘给自己要好处:“您一定记住鄙人的这句话,等到功成之日,千万别忘了我啊。”赵昭的话完全消除了明帝对杨坚的戒心。21岁时,杨坚借着父亲加官晋爵的光,出任随州刺史,晋位大将军。

除了老爸有能力、自己长得怪,已经成年的杨坚得有新的本事才能在政坛长久不败,他的新本事就是找老婆。家族联姻,源远流长,就是到今天也挡不住它充满利益诱惑的闪耀光辉。北朝的军事、行政长期被关陇军事贵族把持,他们之间的联姻自然非常频繁。

当时的柱国、大将军独孤信对杨坚青睐有加,他老人家不计相貌,慧眼识才,认为杨坚一定会前途无量,于是决定把自己第七个女儿--14岁的女儿独孤伽罗许配给26岁的杨坚。当然,独孤信老谋深算,他老人家三个女儿相继为三个政权的皇后,这次和杨家是政治的联姻,也是分摊风险、多方押宝的产物。独孤氏是鲜卑的大贵族,年代久,积累厚,名望、势力远在杨家之上,而且父亲杨忠本来就是独孤信的部下,对于杨坚,这门亲事很有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攀高枝是要付出代价的。新婚之夜,独孤伽罗使计让杨坚当场发下重誓:“我杨坚此生绝不纳妾,我所有的孩子必定都为独孤伽罗所生。”有妻如此,杨坚真是太适合走仕途了。杨忠死后,杨坚子承父位,成为随国公。

杨坚自己尝到了联姻的甜头,想让福利绵延下去,于是让其女儿参与了北周武帝太子妃的竞争。他和独孤伽罗的长女杨丽华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再加上杨家的背景,杨丽华顺利当选。杨坚成了未来皇帝的老丈人,政治地位可谓扶摇直上。

此时的杨坚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不是最耀眼,但前途无量,他的政治生命正在北周成长、发展,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全力绽放。

心生二念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杨坚权势骤升,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戒心。齐王宇文宪旧事重提,仍旧拿杨坚的长相说事:“皇上啊,杨坚这个人相貌不寻常。每次臣和他同朝议事,一见到他的那张脸,就会不由自主地没了主意。这个人不是能久居人下的,恐怕以后还会对我们宇文皇族不利,陛下还是尽早除掉他吧。”周武帝对杨坚却非常信任,甚至还拿出明帝时赵昭相面的评断为杨坚开脱:“他最多可以当个柱国,你不必多虑。”

无奈树大招风,长相的事情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内史王轨也向武帝进言:“依微臣拙见,皇太子并非社稷之主,他的岳父杨坚倒是有造反的相貌,将来之事未可知啊。”有人说自己儿子的不好,周武帝自然很不高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果真是天命将至,那也没有什么办法。”这些谏言虽然没什么直接效果,但杨坚得知后,惊恐万分。

在乱世,要想赢得皇帝的信任,还是得靠军功。北周建德四年(575年),机会来了,周武帝出兵伐齐国,杨坚率领北周三万水军在河桥大破齐军。第二年,杨坚为右三军总管,再次东进伐齐,大获全胜。建德六年,宇文宪、杨坚虏获任城王高湝,北齐灭亡。三年的征讨,北周武帝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杨坚军功卓著,却只得到了爵升柱国的待遇,并频繁调动,接连出任定州总管、亳州总管、南兖州总管的职位,周武帝对杨坚的戒心傻子都看得出,杨坚为自己的出生入死感到不值。

宣政元年(578年),周武帝病亡,时年36岁。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立杨丽华为皇后。杨坚被加封为辅官之首,从此进入核心政治圈,入宫辅政。要说杨坚作为皇后的父亲,帮衬女婿,未必一开始就是虚情假意,不过周宣帝所作所为给杨坚提供的机会太好,再不改朝换代就是对不起历史,对不起自己啊。

周宣帝宇文赟从小就亲近小人、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周武帝灵柩下葬当天,宣帝没有一丝哀痛,他一边抚摸着自己被父亲打出的杖痕,一边冲着棺材大声痛诉:“你死得太晚了!”当了皇帝后,他不但没有改观,反而变本加厉,淫乱后宫、重用小人、诛杀忠臣、制定严刑。宣政二年(579年),只当了一年皇帝的宇文赟下诏传位于太子宇文阐,改元大象。静帝宇文阐只有7岁,国家朝政大权仍然由太上皇宇文赟掌管。朝堂上诛杀大臣的血腥味还没有散去,此时的杨坚不敢轻举妄动。但很快,宇文赟帮杨坚下定了谋朝篡位的决心。事情的转折得从杨家和皇室的联姻说起。

宣帝荒淫无道,除了杨丽华外,又先后立了四位皇后,此举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其他皇后的家人向周宣帝屡进谗言--大皇后的父亲杨坚要谋反。一天,因为一点小事,周宣帝借机发挥,要杀掉杨丽华。杨坚得知后,急忙让妻子独孤伽罗入宫,向宣帝磕头谢罪,直到头破血流,杨丽华才免于一死。周宣帝虽然顾忌杨氏家族的势力,但是心中仍有不甘,他气愤地对杨丽华说:“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家满门抄斩的。”喜怒无常的他单独召见杨坚,事先命令左右护卫:“如果杨坚的神色有一丁点慌张,就是要造反,你们立刻杀了他。”但杨坚神色如常,从容应对,周宣帝很扫兴,只能让他回家。

惊魂甫定,杨坚开始主动出击。郑译是周宣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是杨坚的同窗。杨坚多次给郑译送去厚礼,郑译也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找个靠山。杨坚私下请郑译帮忙:“伴君如伴虎,我还是想调任外地,还请老同学帮忙,稍加留意,给我寻个机会。”郑译一口应了下来,还不忘拍杨坚马屁:“以随公的威望,天下之人,莫不归心,一有机会,我一定面启皇上。”不久,周宣帝想要讨伐陈,郑译推荐了杨坚。于是周宣帝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准备伐陈。正当杨坚准备出征事宜时,宫里传出消息,宣帝病危。杨坚称病,没有离京出征。

从这一刻开始,杨坚不再为北周宇文氏卖命,转而明目张胆地为自己的前途谋划了,事实证明,他是直奔皇位而去的。

代周立隋

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荒淫无度,体力透支,最终病死,年仅22岁。他的身后,留下的是动乱飘摇的北周王朝和雄心勃勃的军事贵族兼外戚杨坚。杨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篡改遗诏、控制兵权、排除异己、培养亲信、架空权臣、位晋丞相,他革除苛政、躬行节俭,一步步掌握了朝政大权,笼络了部分贵族势力。但是,杨坚在京城长安大权独揽,势必会引起宇文皇族和地方势力的不满和反对,在政权利益的争夺中,杀戮、流血不可避免。

先说宇文家族。

北周藩王军事力量强大,周宣帝刚死,杨坚便借口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即将和亲突厥,召赵、陈、越、代、滕五王入京。五王到了京城即刻被变相软禁,夺了兵权。于是,宇文家族的亡羊补牢行动开始了。

首先出击的是尚且自由的毕王宇文贤,他与五王合谋,行刺杨坚,事情泄露,宇文贤及其三个儿子被杨坚诛杀。

之后是赵王宇文招。他请杨坚到自己府上吃饭。当时反对杨坚的地方势力不断壮大,杨坚有意笼络五王,于是欣然赴宴。当然,宴无好宴,而且必定是鸿门宴。请客当天,宇文招将杨坚让进寝室内,杨坚的随从根本不能进入内院。杨坚的亲信侍卫元胄也只能在寝室门外就座。而宇文招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和宇文贯却在寝室里面,不仅和杨坚近距离接触,更要命的是,他们都佩着刀。赵王宇文招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事先在寝室后面埋伏下了士兵。酒至半酣,宇文招的两个儿子端来了西瓜,宇文招用佩刀的刀尖扎在成片的西瓜上,将西瓜捅到杨坚面前,想借机行刺。正在这时,元胄闯了进来:“相府有事,丞相不可在此久留。”宇文招哪里容元胄阻挠,他连声喝退元胄:“我正在和大丞相谈事,你这是什么意思?我难道有恶意吗?你竟然对我如此猜疑。”正在这时,滕王宇文逌来到,趁出室忙着迎接时,元胄乘机对杨坚耳语:“我看事情有些不妙,您赶快离开这里。”杨坚却没有意识到危险,“他们手里没有兵马,能把我怎样?”元胄说:“兵马都是属于他们宇文家的,一旦让他们先下手,就一切都完了。我元胄并不怕死,只怕死得没有价值。”杨坚不听,又入室就座。过了一会儿,元胄突然听到屋后有铠甲相撞的声音,急忙上前对杨坚说:“相府事务那么繁忙,您怎么在这里流连不返呢?”说完便强行搀扶起杨坚,快步而去。宇文招自恨错过了如此好的刺杀机会,悔恨之极,很想自残,手指都弹出了血。

“鸿门宴”后不久,宇文招与越王宇文盛被杨坚诬以谋反的罪名,连同诸子都被杀害。此后,杨坚出行必然是保卫重重,而皇族宇文氏元气大伤,再也找不到行刺的机会了。

再说说地方的反对势力。

最大的一支是蜀国公尉迟迥。尉迟迥是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囤积在蜀地,是北周的重臣。尉迟迥起兵,集结军队十余万。杨坚派韦孝宽为行军元帅进行东征。韦孝宽一路进军,追击尉迟氏的军队到邺城脚下。决战的时刻到了,尉迟迥亲率1万精兵,头戴绿巾,身先士卒,他手下的黄龙兵更是不顾安危,英勇作战,韦孝宽连连败退。行军总管宇文忻看此情形,遂建言:“目前形势与我方不利,我方应当用诡诈的办法击破他们。”于是他命部下用箭射杀观战的民众,观战者返身逃命,互相践踏,呼声如雷,宇文忻趁机大喊:“尉迟迥兵败了。”于是韦孝宽军队的士气重新振作,奋力反击,尉迟迥大败,逃入邺城。韦孝宽将邺城团团围住,全军围攻,邺城被攻破。尉迟迥向城楼上逃去,大将崔弘度在后面紧追不舍。崔弘度的妹妹是尉迟迥的儿媳,正当尉迟迥弯弓射杀崔弘度时,崔弘度摘下头盔问道:“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今天我们是各为其主,我会顾念亲戚之情,将乱兵阻止在城楼下面,不许他们对你有所侮辱,事到如今,你不早作了断,还等什么呢?”尉迟迥知道大势已去,将弓箭扔在地上,破口大骂杨坚窃国,拔出佩刀,自杀而死。尉迟迥起兵后经历68日,以失败告终。而邺城中士兵,全部被韦孝宽坑杀。

第二支叛乱势力是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好友,司马消难。他看着尉迟迥造反,就想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宣布管辖的九州八县从此脱离北周,起兵造反。第三支是益州总管王谦。王谦在尉迟敬德等人起兵后非常犹豫,这时又传来消息说,杨坚要用梁睿取代自己的益州总管位置。王谦情急之下起兵叛乱。杨坚派王谊、梁睿为行军元帅分别讨伐叛乱,最终平叛。

从大象二年六月到十月,三大地方反对势力最终以尉迟迥自杀、司马消难败逃、王谦被处死而告终。

随着各方力量土崩瓦解,杨坚牢牢地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

之后,杨坚又杀了陈王宇文纯及诸子、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及其诸子。对杨坚威胁最大的宗室五王,至此全部被诛杀,杨坚彻底扫清了他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

大定元年(581年),既要皇位又要名声的杨坚开始了通往皇位的最后一个戏码:禅让。二月,周静帝亲自下诏:“杨坚有天子之相,替天行道,我为了顺应天命,愿意主动出宫居住,禅位于杨坚。”至此,杨坚名正言顺地称帝,接受百官朝贺,立独孤伽罗为皇后,立杨勇为皇太子,封周静帝为介国公,政权转换最终完成。

但是,杀戮仍在继续,斩草就要除根。杨坚的近臣李德林劝道:“没有必要对宇文氏下此毒手。”而杨坚心意已决,生硬地对他说:“你是个读书人,这种打打杀杀的事情你不懂。”公元581年夏天结束的时候,北周的宇文氏宗室被杨坚近乎斩尽杀绝。年仅8岁的小皇帝、杨坚的名义外孙宇文阐终究没有逃脱外祖父的魔掌,很快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杨坚即位以后,改元开皇。因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始封随国公,所以将国号定为随,后来因为“随”有“走”字,对王朝走势不吉利,于是去掉“走”字,是为隋。尽管改“随”为“隋”,还是没有改变隋朝短命的厄运,没能改变杨坚到老不得善终的结果,但他终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他将继续用他的智慧和权谋,结束中国一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隋王朝,他将在华夏大地上开创短暂而又辉煌的“开皇之治”。

隋唐传奇.上 - 第一篇 用机谋杨坚始创隋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