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焰琴

焰琴

LV11 2018-03-08
人们通过对周围的人,事,物的外表的模仿(例如对他人的动作,表情等方面的模仿),以及通过人们基础的【恐惧,怯懦,怨恨】的情感,从而在自身身上唤起与【被模仿者】有很大程度相似,近乎相同的情感(也包括意志的情感)。这就是【同情】,又或说是【同感】。就这方面来说,人人都是在像音乐一样做着【对情感的摹仿】。因此,就这方面来说,人人都是音乐大师。(可以说,不论什么情感,甚至是『信念的情感』,都是恐惧的“孩子”) 而这种对【情感】的模仿中,同样意味着对他人【意志】与【痛苦】的模仿,理解与感受。因此,也可以由此而产生【醉境】,产生【音乐】。对音乐的【情感】的感受,并不是只是局限于【与自己的情感相似,甚至相同,才能达到共鸣】,而是【只要是音乐,便可以感受其中的情感,并达到共鸣】。但是,即便是共鸣,随后产生的【形象】的准则,也是限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如果自己的一些【形象】与其中的【情感】不适配,则不会产生那种自己的【形象】,而只会产生【神话】那种的【第二映像】。且其中的【形象】,也会由于『信念的情感』,而同样产生让人不禁想要沉浸在对『形象』的观望当中的『美的境界』,进而同样随之带来『个体化原理』
赞 1
举报举报 收藏收藏
  • Jessie Wu

    Jessie Wu

    LV16 VIP 2018-07-27
    这个解读棒棒的!
    回复

圈内热读榜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