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娘
姥娘书圈
成员 341 帖子 53 + 加入 退出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右耳**福

右耳**福

LV0 2013-03-28
来源:文艺报 作者:木弓    刘剑波的《姥娘》说是纪实文学,其实读起来更像一部散文。其间大量的个人感受以及浓重的文人情怀远远超越了纪实文学的模式。事实上,纪实文学从来就没能成为一种文体,也就没有多少艺术规范可言。而散文却是一种有着自己明确内涵的文体。当我们把这部作品当做散文来评论的时候,很显然就发现了作家自己独特的思考,那就是在处理历史材料时,他走了一条与现在最为流行也最被看好的“大历史散文”不同的写作之路。也许,可以称为“小历史散文”吧。当然,不管用什么名称,或者不用任何名称,《姥娘》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力作,也是今年江苏文学的重要收获。     我们显然会注意到,这个普通的平民家庭由于暴风骤雨式的历史变革的到来,也被动地卷入血与火的传奇性和悲剧性之中,也为这个时代付出了悲剧英雄意味的人性代价。例如新中国创建时期那种冲动与混乱所造成的必然性的人性灾难。但是,这个家庭的传奇性到了父亲母亲回到苏北水乡小镇以后就停止了,就开始了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无奇甚至平庸无聊的生活。而从这里开始,才成了这部散文的叙述重点,姥娘真正的故事才由此展开。从这种构思设计看,作家有意讲述平民小历史的故事,在小历史中展开一个小老百姓的命运。从这种选择,看出了作家思想与众不同的特质,也看出了这部散文与众不同之处。     实际上,以这么长的篇幅去写一种平淡如水的百姓生活可能是一种写作的风险,非常考验作家的思想艺术功力。不过,《姥娘》却非常顺畅地化风险为优势,完成了一个老百姓酸甜苦辣的人生命运故事。姥娘当然是作品叙述的重点对象,她身上那种命运的沉重感沧桑感写得到位感人。不过,当我们读到父亲母亲对老人的态度发生变化,开始不近人情并走向残忍以后,我们会注意到,作品叙述的走向发生了调整——从描写老人转向描写怎样对待老人、怎样抚养老人、怎样善待老人这个问题上。老人像一个烫手山芋一样,被这些生活困顿的家人们扔来扔去,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四处流浪。姥娘一生坎坷,从山东跟子女到福建,又到江苏,又到东北,又到四川,最后又回到江苏。她在努力地适应各种对老人来说根本无法适应的地方文化,以便让子女们看来过得很幸福。其实,对一个平民百姓来说,定居才能找到幸福感,真正适应了一种生活文化就有幸福感。而姥娘一生都没有这样的幸福感;子女们对待老人最残忍的地方就是不知道为老人找到幸福感。作品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把子女们对待老人那种复杂无奈的心态描写得入木三分。正是这些生活细节构成了老百姓的小历史,却折射出人生的大命运。从姥娘与子女们的关系中,我们读出那种折磨人的岁月之累和时代的沉重感,也通过独有的生活细节描写体味到那个艰难年代老百姓的命运。这种没有幸福感的人生让我们很自然地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这部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文化人承担起人性反思的任务。作品很细致的思考年龄的变化与道德坚守的关系。文中的父亲母亲在年轻的时候都是非常孝顺之人,就算自己处于苦难中也不会放弃老人。但是,在这种平凡的生活打磨中,道德底线却有一天守不住了。当他们成为老人的时候,就嫌弃比他们更老的人了。他们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动摇了原先坚守的道德根基。理由可以有一万条,完全站得住脚,但事实是,他们用放弃道德来获得晚年幸福。他们真的很幸福吗?这种放弃真的让人幸福吗?作者的反思和拷问就在这里。一方面,我们承认人性的弱点,承认人有终于守不住底线的时候;一方面,也通过这种人性道德的挣扎表达了人性的多面性丰富性,看到人性的光彩。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反思者,也是一个行动者。他尽管也有示弱的时候,但他终于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上,实现了自己的人性承诺。正因此,他才有资格反思,他的反思才有思想的力量。
赞  
举报举报 收藏收藏

圈内热读榜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