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历史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整个中华大地上一片混战,诸侯争霸,血雨腥风。而就在那时,荀子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到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目的。荀子认为,较之直接灌输“真理”,劝导或诱导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三次担任学宫祭酒,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却更加广泛。由于荀子的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

通过对荀子著作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荀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再信任理想化的说教方式,不相信人们会出于对“善”的渴望而自愿服从“好”的生活原则。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然而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方面,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依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荀子极力推崇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书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涉及荀子思想的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现了荀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本书选取了荀子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十四篇,包括劝学、修身、荣辱、非相、儒效、王制、王霸、君道、臣道、议兵、天论、正论、礼论、正名,同时根据中外学者的集解注释,对诸多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诠释做了更为精确的选择和校勘,力求将荀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最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本书有以下特点:第一,力争较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述荀子思想。本书从现代学术视角出发,分专题对荀子的思想学说进行比较简洁的概括和论述,将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和理论贡献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二,选文主题鲜明,篇章完整;第三,论述通俗易懂,注释简明扼要。本书所引用的案例尽量从中国历史中选取,力争深入浅出,使读者可以较为轻松地把握荀子的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荀子作为先秦时代的一个总结式的人物,不仅在哲学上成就斐然,对传统所讨论的天人、名实之辨,古今、礼法之争等诸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达到了批判总结的高度,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音乐等方面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念,被学者视为“通儒”。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荀子新解-司马志 - 前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