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号召青年务农开荒 第1章《人民日报》号召青年到农村

毛泽东到山东视察工作,他接见徐建春等青年劳动模范,鼓励他们说:“你们干得很好,都鼓足了干劲。”

吕玉兰对同伴们说:“植树造林,是为大伙儿造福,这不是丢人,而是光荣!”

胡耀邦说:“开荒的大风暴还没有来,但大风暴之前必然有闪电。北京可以带头,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首先把垦荒队搞起来,就能带动许多城市青年下乡。”

195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的社论,其中提出:

引导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乃是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基本办法。

社论首次提出并肯定“由国家出面组织知识青年到农村务农”的模式,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原来,在1953年,国家对中小学进行整顿和巩固,压缩了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这一年没有升学总数,大量学生不能升学,但又必须安置工作。

在当时,最能容纳劳动力的地方就是广大农村,最能容纳人的行业就是农业。只要具备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简单的劳动工具,以及最为基本的生产技能,就可以使大量的待业大军获得基本的生活来源,从而有效缓解迫在眉睫的就业困难。

所以,从事农业生产,是当时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当时就业的主要途径。

刚开始,国家对城镇知识青年的下乡问题,没有统一规划和部署,均由地方自行安排,基本上属于投亲靠友和随父母全家回乡落户的形式。

只有少数地区试办跨省区下乡的实验,安排部分青年下乡插队从事农业生产。

创办青年垦荒队,是由各级青年团组织发动的,后来才逐步纳入到地方政府部门管理。

1950年,高小毕业的徐建春回到家乡山东掖县参加农业生产。

徐建春回村后,她带领农民搞生产,学文化,积极上交爱国粮。她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开始很多事都不会,但是没关系,大家一起学。每天晚上,我给大家念报纸,学选种、学浸种、学发芽。群众认为合理的,我们就做。如果做错了,就改。

每天晚上大家都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一起讨论:哪个事情做对了,哪个事情不对了,谁的活干的好了,谁的活干的不好了,谁家偷工减料了,都直截了当地讲。

在徐建春的带动下,全村互助组很快发展到30多个,她负责的互助组也从7个发展到20多个,这些互助组全部实现了增产,并先后被乡里评为“丰产组”,被区里评为“模范组”。她本人也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52年9月,徐建春出席青年团山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团省工委的表彰,并被选为候补委员。

同年10月,徐建春被邀请去北京参加建国3周年国庆大典。回村后,她领导村民连年取得农业生产好收成。

1953年春,徐建春又被评为全省小麦丰产模范。

1954年2月,互助组转由22个农户组成合作社,徐建春被选为社长。

1954年3月12日,山东《大众日报》的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被《人民日报》转载。徐建春成为全国最早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先进典型,成为全国青年的学习楷模。

1954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表扬积极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模范徐建春以及胡兆坤,号召农村青年向他们学习。

1955年,徐建春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大会。

毛泽东在1958年8月到山东视察工作,他接见了徐建春等青年劳动模范,鼓励他们说:

你们干得很好,都鼓足了干劲。

在当时,徐建春做为青年典型,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鼓舞了全国许多青年积极投身到广大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

青春放歌:青年志愿垦荒队赴边疆垦荒 - 一、中央号召青年务农开荒 第1章《人民日报》号召青年到农村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