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艰难探索 第1章 向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开放

朱德说:“我们要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也要同日本、美国等国做生意。”

周恩来在会见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记者时说:“要摆脱落后,主要靠自己努力,但不可能关着门干,不同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合作。”

毛泽东对陶铸说:“敞开大门,引进外资,这个想法很好。”

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在访问期间,毛泽东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就中苏双方有关的重要问题举行了会谈。

毛泽东的此次出访,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对外政策的一次成功尝试。其实我党对外开放政策的思想很早就产生了。

早在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会谈时,就集中谈到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问题。其主要观点是:当中国真正取得独立以后,一切外国对华的商业利益将享受空前未有的机会。

1938年7月12日,毛泽东在接见英美加的世界学生协会代表团的代表时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一个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对外贸易将大大发展,并将签订互利的协定”;在这个共和国里,外国的投资和财产将允许存在,因为这个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不是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

在尊重中国主权和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

6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欢迎华侨来边区兴办实业》的社论指出:

对于私人经营的生产事业,奖励保护不遗余力……华侨在边区投资,必定享受边区的特殊优待和切实保障。

同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

1945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又制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奖励实业投资暂行条例》,规定凡自愿投资边区经营各项实业之人民,无论国外国内或回国华侨,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由于采取切实措施,吸引华侨投资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当时,赴延安归侨组织了西北华侨实业公司,开办了华侨毛织厂、华侨制药厂。其中,华侨毛织厂在边区政府的支持下越办越好,还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许和嘉奖。

1949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谈到建国后的外交政策时指出:

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筹备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

任何外国政府,只要他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与此同时,其他中央领导人也对对外开放表示了支持。1949年4月21日,朱德指出:

我们要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也要同日本、美国等国做生意。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毛泽东一行此次出访,中国与苏联等国迅速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1950年2月14日,中方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

《条约》提出:

双方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

随后,中方又同苏联签订了创办联合公司,包括中苏民运航空公司,中苏大连修造轮船公司等经济协定。

与此同时,与东欧国家也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开展了经济合作与交往,包括进行贸易和兴办合营公司等。

就这样,在建国之初,中国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开放,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初步胜利,为日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打下了基础。

路向何方:沿海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历程 - 第一卷 艰难探索 第1章 向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开放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