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来到这里,与北京大学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同仁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探讨和分享。我今天讲的题目是:青年领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共青团干部的发展来谈谈青年领袖的生涯设计与发展;第二部分主要从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来谈谈发展性学生工作和大学生发展辅导的问题。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青年领袖的生涯设计与发展”。

在谈到青年领袖的时候,我想在座各位都有双重角色。首先,你是一个青年;第二,你们是青年中的领导。什么是青年领导呢?我向大家介绍一位北大的学长胡春华。他在1979年以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1983年从中文系毕业,同年8月主动申请赴藏工作。1983年8月,他踏上了进藏之路,行程8000华里,历时二十多天到达拉萨。到西藏自治区工作之后,胡春华拿出了北大人实干苦干的精神,从基层学起,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历任区团委组织干事、拉萨饭店人事部副经理、党委副书记兼人事部经理、共青团西藏区委副书记。13个月后,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1995年,胡春华调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胡春华担任地区专员之后,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徒步踏勘线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他们一行仿佛行走在生死的边缘。他沿途与建设者共谋加速公路建设大计,落实各路段施工措施,现场解决施工中的困难。为修通墨脱公路,他就这样走了半个多月。1996年胡春华进入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班学习,1997年年底升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时年34岁。4年后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秘书长,9月任自治区常委,而后在2003年11月出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2005年3月,担任了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

我想,通过胡春华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青年领袖的奋斗生涯。

世界生涯大会曾提出一个理念:现代职业不仅仅是生计,更是心灵对事业和生活的一种诉求。今天,大家都处在青年领袖这一职业平台上,但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却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进行生涯的觉察。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后,我们中国人就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所以我强调大学教育应该让学生们学会自我选择,因为选择决定命运。有人说,现代生活是充满了选择和充满了决定的生活。昨天下午,我接待了一个53岁的职业咨询师,虽然是一个咨询师,但到了这个年纪,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因此,这是一个终身的问题。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不应束缚于围墙之内。实际上,我们的思想已经不在围墙中。北大学生更是如此,人们更多地面向整个社会进行选择。

现在一些大学团干部存在的最大困惑:一是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即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二是不知道工作应该怎样做才更有绩效,即不知如何通过职业平台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不同的环境、时空和不同的校园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青年领袖。北大能孕育什么样的青年领袖呢?

所谓领袖,就是leader,就是领导。首先,从理论上讲,北大的基础和平台使很多学生都有成为青年领袖的可能。今天在座的团委老师和学生团干部,你们自己是青年领袖,同时也在培养青年领袖,你们自身的发展与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是一致的。显然,北大是能够培养青年领袖的,但关键的是培养出怎样的青年领袖。

当代社会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得到更多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一是生存需要。但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环境中,发展成为了首要需要。北大的每个老师和学生每天醒来后所想到的,不是吃穿问题,而是今后该干什么,会有什么发展。人们追求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对教育的需求也不是传统的学历层面,而是日益多元的个性化需求。按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最大的劳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社会的目的本身。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作为一个青年领袖,我们应当考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是什么,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得到自由,什么状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家立志做一个青年领袖,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非常好。在这里,我再以胡春华为例。他曾经参加过一个座谈会,大家谈到现在大学生择业时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大城市,一种是到欠发达地区。同学们问他,像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选择?胡春华认为这两种价值取向是平行的。作为比较早支援西部的人,他认为,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做出贡献才是最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好的发展莫过于既有基层锻炼的经历,又有高层深造的机遇,集二者于一身,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机遇不可以去创造,但可以用心去把握。

据此,我们来看“青年领袖的生涯规划和动机”。

我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是立志做大事,还是立志做大官?不用说,青年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要立志做大官。正是因为能立志做大事,所以才会有青年的真正发展。第二,为生活而学习工作,还是为学习工作而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好像差别不大,而实际上,为生活而学习工作,这叫“职业观”,学习工作是为了谋生,找一个职业平台。这样,在大学的学习只是一个过程,目的是走向社会,走进一个职业中去,逐步构建适应自己的家庭等。为了学习工作而生活,则是一种“事业观”,即追求事业。例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当他获得国家给的五百万奖金时,如果仅只是为了生活,那他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但他想到的是做一番事业,因而超越了一般的“职业观”。作为一个青年领袖,我们理应建立起一种事业观,而非职业观。

青年领袖的成功有两种,偶然的和必然的。比如胡春华,他成为青年领袖具有必然性。他自愿支援西部,他主动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西藏人民对他评价非常好,他也喜欢上了西藏。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某些必然性的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下面我们谈一谈生涯规划的模式。一位教育家说过,当学生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我觉得在大学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管理,方法很重要。今天我们探讨的要点之一,就是有关方法和模式。

首先,大家可以尝试对自己的青年领袖生涯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战略性的思考意味着你首先要考虑社会问题。前段时间我写了一本职业指导的书,其中许多观点与西方的观点不一样。西方的职业指导强调的核心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而我在书中强调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强调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强调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因此,我认为在思考职业规划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社会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所有的职业目标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环境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分析社会环境;学会分析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学会分析一个组织和单位;还要学会分析一个具体的岗位,看看一个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由此形成我们设计制定生涯规划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领袖是具有“眼光”,有行动和权力,能鼓舞群众达到目标的使命者。战略性的思考要求我们做到:第一,在考虑重要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生涯目标,即愿景;第二,通过比较各种可能的道路,认知最有效的工作路径;第三,坚持正确的执行方式。比如,过去我们用纸传递信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很多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不妨更多地尝试网络共青团工作模式。再有是要思考变化中的人的角色。现代人和传统人一个本质性的区别是现代人视野更开阔,其中,青年学生表现得就更为突出。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如果不开放,发展就无从谈起。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方针,规划路线,就是战略性的路线。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和规划职业生涯意味着你可以利用外部和自身内部的两种力量。

经典的职业理论认为对一个人的内部观察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职业价值观,即价值取向。第二个要素是性格和兴趣。性格决定命运,兴趣是事业最好的推动力。但我认为兴趣尽管有天分的因素,但不完全是天分,是可以培养的。第三个是能力。特别是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在这三个要素的作用下,需要形成下面三个结果:第一,要形成一个成功的愿景,这样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二,要做好创业准备。要理性创业,要“绿色创业”,要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力。第三,不仅要做“对”的事情,还要把事情做“对”。人一生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因此要知道自己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这才是成功者,比如胡春华、袁隆平先生。他们都做了一件真正重要的事,而且能把它做彻底。

下面我们在战略性思考和社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生涯规划的“金三角”模式。第一,对自我的探索。第二,对职业的探索。第三,对资源的评估和掌控。现在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他占有的社会资本怎么样。一个青年领袖在职场上,在职业环境中要有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资源的协调支配。这是社会资本,但这绝不是一天就能够建立的,要有一个原始积累阶段,就跟经济的原始资本一样,要慢慢地积累。我们要教会学生整合这些资源。比如大学生就业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有谁能给你写推荐信,这会决定你就业的质量。这是一种社会规律,是“金三角”模式里很最重要的基础。

下面谈谈青年领袖的生涯特质。青年领袖的生涯有什么特殊的素质要求呢?第一,要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第二,要有高雅的气质。青年领袖有一个特征,即与Power(权力)发生联系。中国传统社会对权力的崇拜非常之高,因为权力可以转化成很多东西。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是“学而优则仕”,非常看重权力。权力会使人产生一种威信,一种力量。现在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权力的定位。一个人崇拜权力,或者说在权力面前你会低着头,但从内心来讲,你不一定服从。实际上,对人最大的影响是人格魅力。因此,一个青年领袖很重要的一点是寻找自己的人格魅力。高雅,就是文雅、儒雅、雅正。大学要建立一种“雅”文化。我想北京大学是需要的,而建立这个文化,靠的就是我们的师生共同努力。第三,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因为当今世界变化得非常快,容易让人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因此,要让自己的道德底线经受住挑战,青年领袖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认知,对是非善恶能够明察秋毫。这个要求很高,实践起来很难,但作为一个领袖,这是必需的。领袖是领子,袖口,应当靠上、靠前,对事情作妥善解决。第四,要有幽默感。青年领袖不能总板着脸,“高处不胜寒”。北大厉以宁教授讲过和尚挑水吃的故事新编,讲得很好。其实,共赢和双赢最重要的,这是价值观决定的。第五,要有助人之心。助人自助,这是最开心的事。

下面,我要谈谈青年领袖的发展力。关于发展力,我们曾经试验过,结果发现很多人都很欠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要想可持续发展,青年人就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按古人的说法,人生有五计:“少为生存之计,青为立身之计,壮为立家之计,老为养老之计,终为善死之计。”这就是人生发展的过程。

哈佛大学通过对其毕业生进行调查后,提出了一个保持学生发展的哈佛模式,包括六个基本要求:(1)广泛的专业知识——了解该专业的历史文化;(2)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3)较高的声誉和出色的工作业绩;(4)分辨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等技能;(5)个人价值观;(6)进取的精神,自信的精神,对权力和知识的追求。

作为团干部,作为青年领袖,我们必须有气魄,有胸襟,敢做敢为,而且要有持续的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构筑起发展的根基。

第二部分我们谈谈发展性学生工作和大学生发展辅导的问题。北大学生是社会的佼佼者,担负有更多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全社会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时间推进在人身上的变化。大一与大四的学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发展的理论就要阐释这些问题。在阐释中,我们可以进行“显形描述”和“隐形描述”。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依据一种指示性的理论,提出“人应当如何”的问题。我们分析学生的发展往往从“学生是如何成长的”和“为什么会那样成长”两个方面进行,即由分析结果形成一个框架,再研究原因。以往,对学生工作的要求,只要学生不出事就是成功,价值判断仅限于稳定。现在不同了,我们更多的是要在稳定的基础上,解决大学生的发展问题,要回答“学生应该怎样成长”的问题。

正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新的领导和管理模式。有三种类型的领导模式值得我们探讨:一是师傅带徒弟式的经验管理;二是制度化的指挥型管理;三是育才型的文化式管理。育才型的文化式管理强调要形成一种文化观,或叫文化价值认同,形成共识。我们计划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得最好等等,都要让每个成员参与讨论和认识理解,然后大家来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文化管理,是我们共青团应该积极学习和采用的管理方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爬山,到山顶的时候已经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一不小心脚下踩滑,掉下山去。情急之中抓到一根树枝,大叫:“上帝,救救我。”上帝说:“你把手放开就救你。”他不信,接着喊:“上帝,救救我。”“放开手就救你。”“上帝,救救我。”上帝怎么说他都不听,只好走了。

第二天,上山的人发现他抱着树枝冻死在山上,而脚离地面只有半英尺。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常做一些自己认为正确但事实上不一定对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想接受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就首先要打破已有的消极的心智模式。

过去,我们在对人的培养上有偏颇。所谓纯政治人、纯道德人、纯经济人等都不是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应该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的目标是“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当前,我们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分为宏观转型、中观转型和微观转型。每一种转型都会带来人的观念的变化。现在我们的学生就处在这样的转型社会中,很多人的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都发生了变化。我认为,中国自从加入世贸,就真正进入一种国际规则的操作层面。加入WTO跟每个人都有关系,如降价汽车,免税商品等。教育作为加入WTO服务贸易的一项,也要走向国外市场。现在外国把中国的教育看作一个很大的市场。我去年到澳大利亚考察,他们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们已经把在中国招收留学生所得的费用纳入本国的经济增长指标之中。另外,我们高等教育改革要强调给学生提供服务。事实上,在中国的教育模式当中,消费者的价值判断已经在走强,并将出现诉求全新的消费者需求。比如,北京大学是一流的学校,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果我是一个坐在轮椅里的残疾人,学习能力很强,想到北大来学习,北大会录取我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学校的硬件设施能让我的轮椅顺利进去吗?如果不录,你就剥夺了我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我是消费者,为什么要剥夺我消费的权力呢?我到马来西亚大学开会时,校长带我参观他们学校的一套无障碍通道,保证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中国、北大将来也会这样,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事高校团的工作的人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对团干部,即对自己的定位;二是对对象,也就是对学生的定位;第三,对共青团的工作范畴的定位;第四,要处理好几个基本的结构关系。这些是处理学生问题当中的四个核心问题。

共青团干部要对自己形成正确的定位。第一,学生工作者要充当好服务和辅导的角色。我们是校园环境的营造者,是校务沟通的中间人,是危机处理的急先锋,是学生发展的好专家。另外,要从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成为大学生政治进步的向导,专业学习的良师,能力培养的教练,日常生活的朋友,道德修养的楷模。一个美国学者提到,一个大学生有七要素:自主独力、生存能力、道德发展、个性发展、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人生目标。在对世界五百强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企业对员工要求是:团队精神第一,创新能力第二,忠诚度第三。这些虽是最基本的,但是在大学的第一课堂却不能完成,需要第二课堂的补充。

我认为,团委老师对学生应该讲究一种包容。这种包容不是让学生为所欲为,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包括想象各种可能性,甚至追求梦想。要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寻找工作的新角度。总的说来,要重视如下学生工作的价值取向:第一,要确认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权利。第二,要认清学生有困难是个人发展中的自然现象。第三,应该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第四,相信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是与家庭、学校、社会有关的,即社会原因。第五,在工作中,要依靠社会,家庭,社会资源的充分发挥。第六,要深信学校和共青团的设施和活动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社会化人格为目标。第七,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团队责任感的表现。北大的学生是精英,会很有个性。但是一定不能忽略个人对团队的责任感,这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职业的境界。团的工作要怎么做?最基本的是要“会”,第二境界是能做“好”,第三境界是做“精”,要成为小专家,第四境界是做“绝”,有绝活,成为大专家,第五是最高的境界要达到“化”,出神入化,成为大师。

现在的共青团工作开展活动有几个要求:第一,要有知识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第二,要有美学性,做到审美享受和艺术品位相结合。第三,学生要参与,强调体验式教育。第四要有开放性。第五要有新颖性。

现在,我把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立体模式——介绍给大家。目前社会上提出的大学素质教育,大多为平面模式,操作起来困难很大。通过研究,我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递进模式:

第一层面是初级模式,即培养学生的生存素质。

第二层面是增强模式,即培养其理论素质。理论素质又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识理论;二是专业理论。

第三层面是终极模式,核心是提升人的职业素质,塑造职业精神。

须知,学生在校的学习只能是一个过程,最终,必须走向职业世界。一个人只有在一个职业平台上才能更好地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下面,我简单做一个小结:

1.时代的特征、对象的特征和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共青团工作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生涯发展、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一,通过教育给学生以roots(根),让他们能够低头看脚下,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专业的素质。第二,给他们以wings(翅膀),让他们抬头看天,能够为理想去飞翔。

2.作为学生工作相关的方式,不论是家长式的管教,还是经济式的服务,都会陷入困境。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促进我们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科学的工作模式。

为此,大家要一起寻找一种工作愿景,以此来奠基一种价值观,形成我们北大团系统的文化价值认同;大家还要寻找一种共同的工作语言,比如发展性学生工作的语言,以便进行深度的交流;大家还要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进行全新的持续学习;大家还要在实践层面不断探索,达到一种超越,形成具有特色的北大共青团工作局面。最后,我送给大家一段话:

自己开垦的,即便是一寸,也是最辽阔的土地;自己播种的,哪怕是一粒,也是最诱人的果实。我把自己的一切放进与学生同行的岁月,最终,我相信,一定能走出一个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青年领袖自己。

(2005年12月22日)

北大微讲堂:青年领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正文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