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医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行、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诊法、养生、预防、治则等治法。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中,通过积累,反复总结经验而逐渐形成的。

中医典籍之最

中国最早的系统性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中国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医部全录》

中国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

中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

世界最古的草药书:《神农本草经》

中国第一部病因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世界第一部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世界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世界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世界第一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

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医学巨著。它经过秦汉时期的增补修订,最后定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81篇,全面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黄帝内经》初步建立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肺腑、经络等理论皆源于此书。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迄今为止,《黄帝内经》依然被奉为医宗正典。

《洗冤集录》

世界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出版于宋淳祐七年(1247),为宋代宋慈撰著。宋慈(1186—1249)一生四次担任高级刑法官,长期从事审判工作,和现场尸体检验经常打交道,加之钻研历代法医文献,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知识。该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主要内容有检复总说、验尸、四时变动(四季的尸体变化)、自缢、溺死、杀伤、火死(烧死)、汤泼死、服毒以及其他各种伤死共53项;对犯罪、犯罪侦查亦多有论述。该书涉及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急救、内科、外科、妇科、骨科等各方面知识,曾被译成荷兰、英、法、德等国文字。

中医代称

岐黄: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论医而作《内经》,他们被认为是医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悬壶: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入壶内”。这里说的是卖药,但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称颂医生“悬壶济世”。

青囊: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操杀害之前,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交给看守的狱吏。华佗死后,靠青囊使一部分医术保存、流传了下来,因而“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杏林:三国时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为人治病不取酬金,只要求重病者治好后在山上植杏树五株,轻病者治好后植杏树一株。数年后,“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后来,遂以“杏林”代称中医界。

诊脉

中医为病人看病时,一般都先用手为病人“把脉”,即“诊脉”。诊脉已成中医的标志。

中医医理讲究七经八脉,认为经脉是人体气血活动的通道。所以,在中医看病时要摸脉,中医学上叫切脉或脉诊,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诊脉起源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对脉象的生理、病理和诊脉具体方法的论证,可见诊脉至今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阴阳

“阴阳”的概念最早源自《周易》。阴阳,本意是指日光的向背,背日为阴,向日为阳。后来,阴被理解为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阳被理解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易经》及其“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辨证、药性和治疗各个方面。中医认为,人体只有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则生疾病,甚至生命活动终止。

五行

与阴阳说相联系的是“五行说”。“五行”最早见于《尚书》。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从而维持了自然的整体平衡。中医引用五行学说的理论,通过联系人体脏腑器官,并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对病理变化和生理现象进行解释,并以此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在中医五行理论中,人们常将五官和五脏分别与五行相对应。

中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和生物制品药。早在四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知道用草药治病。至今,经药学专家考证的中药已超过8000种,其中药用植物在6000种以上,很多观赏植物都被列入草药。中药有一套独特的加工过程和使用方法。药草适时采收后,经过一系列工序炮制后方可使用。中药一般通过煎熬后服用,煎药时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入药的先后、火候的掌握等等。

中药之乡

人参之乡——吉林抚松

党参之乡——山西平顺

田七之乡——广西靖西

天麻之乡——河南新县

银花之乡——山东平邑

菊花之乡——浙江桐乡

银耳之乡——四川通江

山药之乡——山西平遥

枳壳之乡——江西靖安

知母之乡——河北蠡县

木瓜之乡——安徽宣城

黄连之乡——湖北利川

黄芪之乡——内蒙古武川

甘草之乡——宁夏盐池

阿胶之乡——山东东阿

蜈蚣之乡——浙江岱山

茯苓之乡——湖北罗田

蟾蜍之乡——江苏启东

泽泻之乡——福建建瓯

银杏之乡——河南新县

药材之乡——江西清江县樟树镇

灵芝

灵芝在古代被人们视为灵药,在现代也是一味名贵中药。

灵芝含有丰富的锗。锗是一种金属元素,它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锗的这种卓越贡献却迟迟不为人知,甚至一向被误解,认为它对人体有毒害。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知道它具有与体内“氢离子”结合的本领,以尿或汗液的方式排出,从而增强体内氧的供应,有利于加速新陈代谢和延缓细胞的衰老。而且,锗在人体内只作极为短暂的停留,不到24小时便排出体外,对人体不会有毒害。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不少一直被人们视为有补益作用的中药都含有锗,如枸杞子、山药(淮山)、人参,越名贵的含量越多。而灵芝的含锗量竟比人参高4~5倍。

云南白药

相传,云南白药是云南江川人曲焕章研制出来的。曲焕章20岁时,开始在家乡独立行医。他曾见过断蛇吞食一种不知名的野草后,能将断端接上;受伤的老虎吃了一种野草后,伤口很快止住血。因此,他将这些草药采集回家,经过试验,发现治疗损伤效果奇佳。后来,曲焕章经多方搜集和整理民间有效的治疗草药,结合自己的经验,反复筛选配制,于1914年正式生产出“曲焕章白药”,当时也称“百宝丹”。现在,云南白药已经成为我国一家著名股份公司。

万金油

万金油与今天的清凉油相似,全称“永安堂虎标万金油”。万金油的创始人是民国年间一个叫胡文虎的华侨。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原籍福建永安,在缅甸仰光开了一个叫“永安堂”的中药铺。胡文虎14岁后,协助父亲经营中药铺。他学得不少医道,善于对症下药。胡文虎为了医治当地民众易发的头昏病,千方百计想制造一种价格低、疗效快、携带方便的大众化药品。为此,他到泰国、日本等国去了解制药业的情况,并聘请了好几位有名望的中医、西医、化学专家,最终研制成万金油。胡文虎精通广告术,通过自办的《星岛日报》、《星洲日报》、《虎报》的广告宣传,使万金油扬名天下。1954年,胡文虎在美国檀香山溘然长逝。30多年后,风靡一时的万金油王国由于管理不善最终倒闭,代之而起的是配料更为科学的清凉油。

五毒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针灸

针灸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方法,其起源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用“砭石”(用石头磨制的尖石或石片)来刺激体表的某些部位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的痛苦。针灸就是针刺和灸法的合称。针刺,就是用特制的针具对穴位施行一定的刺激作用;灸法,主要是用艾绒等物熏灼经络穴位。对病患者身上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经由经络对患病部位起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疗伤的目的。各种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病症,十分适宜针灸疗法。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治疗效果迅速显著,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

最早的医院

我国的医院形式最早见于《汉书》。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衎下令,腾出一些房屋,设置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34),设有“患坊”,收容贫病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专门隔离及医治麻风病人。

麻沸散

华佗,三国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后人称之为“外科鼻祖”。华佗最大的成就,是在外科方面。他发明了麻醉剂——“麻沸散”,在实际应用到临床外科手术时,病人如同酒醉般失去知觉,丝毫感觉不到疼痛。华佗发明的全身麻醉术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或笑气(氧化亚氮)进行全麻手术要早1600多年,开创了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先河。

坐堂医

中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如“乐仁堂”、“同仁堂”、“同德堂”等。此外,一些中医师在签名落款时往往在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这都出自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之典故。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还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兴万千家。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大夫、郎中

大夫,本是古代官名。宋代,医务制度和医学管理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22种之多,官阶如大夫、郎中、医效、祗侯等。后来,人们以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就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不过,大夫和郎中还是略有区别。一般设馆医人的医生,称为大夫;草药店或流动行医的医生,称为郎中。因而后人称呼医院的医生为大夫,而不叫郎中。

中国古代女医生

汉代义婀: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她悬壶济世,深受群众爱戴。相传汉武帝得知她的医术后,召她入宫,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等治病,深得太后信任。

晋代鲍姑:是名医、炼丹家葛洪之妻。相传“艾灸”法是她发明的。

唐代胡惜:对养生长寿、吐纳导引有独特见解。她编绘了《黄帝内经图》卷,描画了人体的五脏。

宋代冯氏:名医郭敬仲的母亲,医术也很高明。一次孟太后重病,御医治疗无效,宋高宗急召冯氏入宫。冯氏只用一剂药就治好了孟太后的病。高宗大喜,封她为安国夫人。

明代谈允贤:祖传名医。当时的富家眷属生病,羞于请男医生搭脉,闻谈氏之名,都请她诊治。她晚年还写有《女医杂言》一书传世。

清代曾懿:治病有许多独特的经验。她著有《古欢室丛书》一部,内有《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大部分。

在中、西医学的范畴里都有“脾”这个概念。西医讲的脾脏是指人体左上腹内椭圆形暗红色的实体脏器,它是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而中医讲的“脾”不是指一个实体的脏器,而是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这就包括了解剖概念中的肝、胆、胰腺、胃肠的各种消化液及促进消化功能的激素。

中医三流派

日本流派:日本中医由中国隋唐时代僧医及鉴真赴日传入。明代田信三喜氏传入金元李朱医学,由其弟子曲真道三氏改为日本流派的“道三派医学”,将中国医学日本化,其后的江户时代,以《伤寒论》为中心的复古运动,形成了“古方派”,影响至今。

朝鲜流派:李氏王朝时代许浚编著了《东医宝鉴》,形成了朝鲜的中医体系。其基本理论仍以《伤寒》、《金匮》为主。19世纪中叶,朝鲜著名医学家李济马,又在《东医宝鉴》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四象医学”。

中国流派: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省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以《内经》、《伤寒论》等为基础,依六经及八纲理论,辨证施治。一旦确定疾病类型,即可配制与其相对应的中药主治。由于《伤寒论》的理论不能通治百病,因而产生了补充《伤寒论》之不足的金元医学及清代的温病理论。其后再加上西洋医学的传入,形成了现代中医学。

非典型肺炎

2003年中国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由于其病原体为变异的冠状病毒,传染性强,有极为重症类型引发死亡病例存在,并且易在未作良好防护的医护人员群体中传播流行,所以影响很大,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由于部分患者很快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呼吸衰竭,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统称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英文简称为SARS(Serious Atypica Respiratory Syndrome)。中国自己则称为非典型肺炎。

在2003年4月11日召开的国台办新闻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经过一些医院的聚集、家属的聚集,传染多了以后,使得政府和卫生局比较重视,认为这可能是个传染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肺炎。当时的名称叫做不明原因肺炎,但是这个名字太吓人了,后来我们卫生部提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新的疾病名称。但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过非典型肺炎发生,其英文名为Atypical Pneumonias,系指一组具有肺炎表现,如发热、头痛、咳嗽、咳痰等症状,肺部X光片有浸润阴影等肺炎体征,而病原体并不明确或由非细菌性病原体引发的肺炎。1976年美国、西班牙、瑞典、荷兰、英国等先后均有过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报道。因其他病原体引发非典型肺炎流行也曾发生过。

医中之王阿维森纳

维森纳是伊本·西拿的拉丁文名,是欧洲人对他的称呼。

公元980年,阿维森纳生于中亚细亚布哈拉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阿维森纳从小聪明好学,10岁左右就已熟知阿拉伯和波斯文学,17岁时就已成为有名的医生和学者。

布哈拉的苏丹身患重病,经阿维森纳的治疗,一个月以后就完全恢复了健康。因此,阿维森纳被特准可以进出王室图书馆查阅一切资料。这使阿维森纳如虎添翼,医术更加高明。

32岁那年,阿维森纳又治好了哈马丹国王的病。国王感谢他,任命他做了大臣。后来,因为宫廷内讧,他遭诬陷被投入了监狱。经王子搭救才获释。王子很器重他,任命他为侍臣和科学顾问。阿维森纳在51岁那年随军出征,途中患病。靠着自己的高明医术,阿维森纳把死期推迟了六年,直到公元1037年才离开人世。

阿维森纳医术、医德高超,人们赞誉他为“医中之王”。今天,在伊朗西北部的哈马丹,人们还可以看到他的坟墓。

传染病的征服者

从远古到一百多年前,人类长期遭受传染病的危害,霍乱、鼠疫、肺结核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今天,这些瘟疫已经得到控制。在和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作出决定性贡献的是德国教授科赫(1843—1910)。

科赫出生在德国的一座矿山城里,23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每当他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因无法挽救而死去的时候,就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一定要抓住传染病的元凶。当时,炭疽病使成千上万只牛羊一夜间死去,并危及牧人、毛皮商人的生命。他从病羊血液中看到许多小杆和长线,猜想这就是引起炭疽的杆菌。由于没钱买供实验用的牛羊,科赫决定用白鼠做实验,经不懈努力,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并发现炭疽杆菌的繁殖速度和能力大得惊人。科赫从细菌的繁殖中,进而确认某一种微生物就能引起某种疾病。

科赫的早期研究是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的。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巧妙地设计出许多简单、易行、可靠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成功。如固体培养、悬滴培养等一直相传至今。后来他才被调离乡村到德国卫生部工作。1882年,科赫利用较好的实验设备,发现了危害极大的结核菌。这是当时最重大的细菌研究成果,从而革新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他因此获得19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后来,科赫走遍许多国家和地区,分别考察并研究了鼠疫、麻风病、霍乱、疟疾、口蹄疫、昏睡病以及黑热病等绝症,提出了许多有效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瘟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最早的听诊器

1816年,法国名医兰尼克在从家中去医院的途中,看到路边有儿童在玩一种用别针划木头一端而在另一端听音的游戏。到医院后,兰尼克立即找到有封面的薄书本,卷为圆筒后,将其一端置于病人心脏部位,而自己耳朵贴在另一端。结果,通过圆筒传入他耳朵里的声音比直接用耳朵听诊要清晰得多。这令兰尼克十分惊喜,他在经过多次思考和试验后,最先设计制造出了木制的听诊器。

叩诊

叩诊是西医诊断疾病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三百多年以前,奥地利南部格拉兹镇上有个酒店,终日顾客盈门。酒店老板有个儿子名叫奥延布斯加,他常到酒店来玩。有一次,奥延布斯加看到父亲在酒桶上用力拍打,甚为纳闷,便向父亲请教。父亲向他解释说,他拍打酒桶,并根据所发出的不同声响,从而估计酒桶里有多少酒;还告诉他说,假如酒桶上部声音响亮,而酒桶下部声音沉闷,说明只剩下半桶酒了。后来,奥延布斯加当了一名医生。当时医生看病,只能根据病人的体征和表象来观察判断病情,很容易造成误诊。善于思考的奥延布斯加,想起儿时父亲拍打酒桶的情形,并由此得到启示。这样,他便在家人及病人身上进行叩打试验,经过仔细的辨别,发现腹部胸部出现某些病理变化时,叩打所发出的声音与健康人会有所不同。根据其临床经验,在1761年,他写了《新的诊断法》一书,详尽阐述了叩诊法。因保守势力的影响,叩诊在当时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

四十年后,法国医生柯尔比萨经过反复验证,证明了奥延布斯加这一发现的实用价值。于是,柯尔比萨便向临床医务工作者大力宣传。不久,这种叩诊法不仅为医学界所接受,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今,这种方法和视诊、触诊、听诊、嗅诊共同组成了西医的检查体系。

注射器

据医学史书记载,注射器出现的最初形态是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写于公元219年)“阳明全篇”中提到的小竹管就是灌肠器,这是注射器的雏形。15世纪,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们为了深入研究人体组织,纷纷进行尸体解剖。为解决尸体防腐问题,意大利著名解剖学家欧斯达狄士等先后将防腐剂通过“注射器”注入尸体的血管里。至1851年,法国医生普拉威茨制成一个金属注射器。在同一时代里,爱尔兰医生德林也用自己制造的金属注射器给病人注射镇痛剂。1896年,德国科学家路尔制成第一个玻璃注射器后,它才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上。

体温表

体温表是由欧洲人桑克托留斯医生发明的。桑克托留斯医生是伽利略的朋友。1595年,当伽利略完成气体温度计后,桑克托留斯医生按自己的设想和诊病的需要,对气体温度计进行了改进,1600年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表,当时温度计的管子里装的是红色酒精。1714年,德国科学家华伦海用水银代替酒精,由于水银在零下39度才开始凝固,350度才开始沸腾气化,可扩大测量温度的范围。并且把水在一个大气压下的冰点定为32度,把沸点定为212度,中间划分为180格,每格定为一度,这就是华氏温度。摄氏温度计产生于1742年,它是把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冰点定为零度,沸点定为100度,中间分为一百格,每格一度,这就是我们常用的摄氏温度。

血压计

大约在18世纪初,英国人哈尔斯用一根长达2.7米的玻璃管,与铜管连接,并将铜管一端插入马腿动脉内,即测出了马的血压。此后,法国人普塞利又作了改进。1896年,意大利人里瓦·罗克西发明了不损伤血管的血压测定计,测量血压时,将橡皮囊臂带围绕手臂,捏紧橡皮球,观察玻璃管内水银柱跳动的高度,以推测血压数值。1905年,俄国人尼古拉·科洛特科夫再一次改进了血压测定法,即除了血压计之外,还需要借助听诊器。这种测定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心电图机

科学家发现,当人的心脏搏动时,伴有微弱的电活动。1881年,沃勒首先研制出毛细管电位计来记录生物电,但该电位计测量心电的效果很不理想。

1903年,荷兰的病理学教授艾因特霍芬发明了弦线型心电图描记器,并不断进行完善,于1906年公开用于临床。艾因特霍芬的发明轰动了世界医学界,他也因此获得了192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威尔逊发明了单极肢体导联。不久,戈德伯格把这种导联改良成加压单极导联,使描记出的心电图更为清晰。威尔逊在发明了单极肢体导联后,又研制出了单极心前导联。这样就形成了十二导联心电图。

1952年,郎那研制成了高频心电图,能检测出被普通心电图滤掉的高频部分。1957年,美国物理学博士霍尔特发明了能在人体活动的情况下描记心电并能随身携带的动态心电图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对心电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热笔型、喷墨型心电图机相继问世并被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也被迅速用于辅助心电图的自动诊断。

CT

CT是指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仪,是电脑与X光扫描综合技术的产物,集中了当代一系列不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它能把人体一层一层地用彩色图像显现出来,检查出体内任何部位的微小病变。CT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者英国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和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共同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CT不仅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应用到放射治疗和剂量的设计、心畦动态扫描、精密活体标本取样、癌变组织鉴别等方面。

核磁共振CT

核磁共振CT是医院里应用的一种现代化诊断设备。所谓核磁共振技术,就是人体位于静磁场中时,用一种特定的射频电磁波照射人体组织里的原子核,被照射的人体组织会显著地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形成核磁共振。核磁共振CT不仅能看清人体横切面的图像,还能把纵切面、斜切面的各种断层图像拍成照片。通过这些照片不仅能看清人体内脏器的形状,而且能捕捉内部器官的功能、生理和生化信息,为内脏器官疾病和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狂犬病

狂犬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这种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疯猫等病兽咬伤或抓伤人体,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污染了伤口,而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个月。一旦发病后,病人会出现高度的兴奋状态,恐怖不安、恐水、怕风、流涎。这种病的病情发展异常迅速,一般于3~5天内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原因而死亡。有关资料曾报道:1969年患此病的515人全部死亡。

亚病毒

亚病毒是一类比病毒更为简单,仅具有某种核酸不具有蛋白质,或仅具有蛋白质而不具有核酸,能够浸染动植物的微小病原体。它分为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三类。

Prions疾病

Prions疾病也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它是发生于动物与人类的一种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美国学者Prusiner长期致力于海绵状脑病的研究,1982年他发现一种蛋白质样传染颗粒是与痴呆相关的退行性脑病的主要致病物质,并创造Prions这一术语。中文译为朊病毒,它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疏水的具有浸染性的蛋白质分子。羊瘙痒病是1936年最先被认识的Prions病,之后发现了牛海绵状脑病(即疯牛病)和猫海绵状脑病等。人类Prions病有库鲁病、克雅氏症和致死的家族性失眠病等。上述疾病均为与痴呆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组织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针状孔洞,并伴有星形细胞胶质化,故统称为海绵状脑病。

动物带给人类的疾病

鼠疫

出现时间:公元6世纪。

出现地点: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时代的埃及或埃塞俄比亚,因而被叫做“查士丁尼瘟疫”,第一次出现就几乎遍及全世界。历史上发生过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

传播动物:鼠。由鼠的寄生虫跳蚤传播给人。

死亡率:30%~100%。

霍乱

出现时间:18世纪。

出现地点:印度。传播范围主要局限印度恒河三角洲地区,由于当时的交通限制,印度与世界各国隔绝,霍乱的传播相当缓慢,医学史家形容霍乱“骑着骆驼旅行”。东印度公司在19世纪中叶成为英国政府在印度的代理机构之后,与印度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的发展打开了历史性的霍乱封锁线。长期被视为鼠疫之外最可怕的疾病。

传播动物:鸡。最早说的鸡瘟,也就是鸡霍乱,后来由鸡传给人。

死亡率:30%~100%。

炭疽

出现时间:19世纪。

出现地点:多发生于农牧业地区,包括拉丁美洲、南欧、东欧、亚洲、非洲、加勒比海和中东地区。人感染炭疽,主要是由于职业的关系与病畜或染菌的产品接触所造成的。经常与牲畜接触的人,如牧民、兽医、肉类皮毛加工的工人常患皮肤炭疽,又被称为工业性炭疽。那是一种不痛的溃疡,但非常难以治愈。而肠、肺、败血型和脑膜型炭疽均病情凶险,起病迅速,患者可于2到4日内死亡。

传播动物: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

死亡率:20%。

埃博拉病毒

出现时间:1976年。

出现地点: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名字源于刚果境内的一条河流。此后,这种神秘的病毒先后在加蓬、苏丹、象牙海岸及英国出现。埃博拉病毒的症状十分恐怖,感染者持续高烧,肌肉疼痛无比,心、肝、肺等体内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块状,最后患者眼睛、嘴、鼻子和肛门大量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80%。在发现埃博拉病毒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全世界已有超过1万人死于这种可怕病毒。

传播动物:尚未确定。

死亡率:50%~90%。

艾滋病毒

出现时间:1980年10月。

出现地点: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医院收治了5个年轻男同性恋病例,这几起病例后被证实为一种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是发病率增加最快的疾病,1998年约有580万人感染,至今全世界至少已有3600万艾滋病感染者。

传播动物:非洲绿猴。

死亡率:61%。

疯牛病

出现时间:1985年。

出现地点:1985年4月,在英国出现首例,十年来,这种病迅速蔓延,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国等。2001年9月22日,日本确认了亚洲首例疯牛病。继而美国也发现首例,全球曾一度陷入疯牛病恐慌。到目前为止至少有125人死于此病,无药可治。

传播动物:牛。人的血液和消化道是疯牛病毒的主要传染途径。

死亡率:100%。

亨德拉病毒

出现时间:1994年9月。

出现地点:澳大利亚东岸昆士兰省首府布里斯班尼近郊的亨德拉镇。一个赛马场发生了一种导致赛马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典型特征是严重的呼吸困难和高死亡率,还表现为人接触性感染,14匹赛马和1人死亡。病原体被分离鉴定后,证明是副粘病毒科家族中的一员,最初被命名为马麻疹病毒,后被命名为亨德拉病毒。

传播动物:狐蝠。

死亡率:30%~60%。

汉江病毒

出现时间:1993年。

出现地点:美国。当年5月,一名美国年轻人因慢性呼吸疾病住进了新墨西哥州的一家医院。就在住院的几天前,他似乎得了感冒,可是住院后,症状突然发生变化,越来越不像感冒,他的肺部开始出血,呼吸也越来越困难,几小时后,这名病人死亡。经过调查,这名死者的未婚妻五天前得了同样的一种传染病而暴亡。不久,与新墨西哥州接壤的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也出现了同样的死亡现象。

传播动物:鼠。

死亡率:38%。

禽流感

出现时间:1997年。

出现地点:最早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过这种后来被称为“禽流感”的鸡瘟,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H5N5)1983年爆发于美国宾州等地区,美国政府为此共花费了6000多万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3.49亿美元。而在1997年亚洲等地的禽流感爆发中已有人被传染并死亡。

传播动物:鸡、鸭、鸽子等。

死亡率:33.3%。

尼巴病毒

出现时间:1998年。

出现地点:在马来西亚首次爆发。先是猪群中大范围爆发,后传播给人,病人均为猪场或屠宰场工人。传播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采取死亡病人脑脊液检查,尼巴病毒证实为一种类似亨德拉病毒样病毒,但临床及流行病学均与亨德拉病毒不同,认为是一种新的病毒。

传播动物:狐蝠。

死亡率:50%左右。

猴痘

出现时间:2003年5月。

出现地点:美国中西部三个州一共出现了至少33例猴痘可疑病例。1958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发现猴子体内存有猴痘病毒,这种病毒还可以感染很多种鼠和兔,而地松鼠则是猴痘病毒的重要宿主。1970年,科学家在非洲首次发现,有人感染了猴痘病毒,其症状和天花类似,2003年猴痘在美国再度出现,并小范围流行。

传播动物:冈比亚土拨鼠。

最普通的疾病

鼻感冒可算得上是世界上人类最普通的疾病了。所谓鼻感冒,在医学上称为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它主要是由鼻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人们患了这种普通的感冒后,全身出现的症状比较轻微。成年人患此病,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一些微热,同时伴有轻度头痛,疲乏无力等不适;小孩患此病可能体温较高,症状也较重,这种普通感冒的传染性和散发性很高。非常容易在气候突变时流行。任何人都无法有效预防此病,总会或多或少地遭受这最普通的痛苦。

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疾病。1981年美国诊断出首例艾滋病。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新的病毒,研究证实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7月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缩写为“HIV”。二十多年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被称为“世纪瘟疫”或“世纪绝症”。

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寄生于T4淋巴细胞内最核心的部分,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人基因”的痼疾。

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免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免疫细胞不断死亡。而且艾滋病病毒具有迅速变异能力,人体抗体的产生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扩散,也给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每天学点医学常识 (涨姿势系列丛书) - 第一部分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