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图腾

“图腾”(Totem)从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转化而来,意谓“彼之亲族”、“种族”等等。

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各个部落的图腾崇拜各有其特定偶像。在原始社会,每个部落都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者其他自然的物体都有一种主宰生命或命运的神秘力量,于是将它们雕刻成偶像,对其顶礼膜拜,这就是原始的图腾崇拜。

汉代嘉祥武梁祠石刻中,华夏远祖女娲的形象是人身蛇尾,这表明华夏先祖中的一支曾以蛇为图腾。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表示了人与鱼的结合,表达了人鱼共祖的观念,很可能是一种鱼图腾。

巫术

巫的起源很早,有了原始宗教活动,便有了巫师。原始社会末期,巫术普遍流行,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师。巫师通过念咒、跳舞、祭拜等手段上达人的愿望,下传神的旨意,为人消灾致福。最早的巫师是女性,后来才出现男性。巫师的职业技能就是巫术。

道教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一种宗教,它产生于东汉顺帝时。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道教是由古代的巫术和战国、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发展而来。道教教义将传统的“天人合一”、伦理纲常、儒、法、墨、名、易、阴阳五行说及少数民族的医药、巫术、养生、雕刻、绘画、冶炼、民间音乐等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道教发展到汉朝达到成熟期,主要有天师道、五斗米道等,到唐朝正一道也形成了。今天的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教派。

太平道

太平道是由张角创立的宗教组织。

张角,东汉时冀州巨鹿(今河北省平乡)人。当时,社会上普遍信奉黄老道,也就是道教的雏形。它是黄老思想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纯民间信仰,没有系统的教义。后来经著名道士于吉整理加工成《太平经》一书,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太平道的理论来源就是《太平经》。张角祖上历代行医,于是张角便借行医之便,向老百姓宣讲道教教义。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全国各地创立了许多道派。张角见时机成熟,于是正式建立太平道。太平道的名字直接来源于《太平经》,所谓太平道,其意就是“行太平之道”。张角创立太平道后,即在教众中开始布道,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还广收弟子,并派弟子四处宣传行善避恶。经过10余年不懈的努力,太平道的教徒发展到了10万人以上。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成千上万的教徒聚集在太平道的旗帜下,张角振臂一挥,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一时黄巾军声势浩大,天下大乱。一向信奉黄老道的汉灵帝如梦初醒,急忙调集军队进行镇压。由于经验不足,黄巾军连连失利,最终覆灭。在东汉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下,太平道也就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而终结。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天师道的前身,其创建者是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东汉人,本来是太学生,精通五经。东汉顺帝时入蜀,在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学道。公元141年,张道陵造作道书,说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来给百姓们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开始传教。因为入道者必须缴纳五斗米,所以称做“五斗米道”。

张道陵于公元143年到达青城山,在这里建立了二十四个教区,并在各区设治头,张道陵自称天师,掌管全教事务。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其活动主要在巴蜀地区。张道陵死后,由其子张衡继续传道。张衡死后,五斗米道的领导权为张修所有,一时五斗米道声势甚大。黄巾起义失败后,张角被杀,张修躲藏起来,最后被张道陵之孙张鲁杀害。

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据巴汉近30年,五斗米道的势力在汉中达到鼎盛。至建安20年(公元215年),曹操攻汉中,张鲁降。五斗米道因而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在晋统一后,它又传向东南沿海一带。

三官

“三官”指道教所信奉的天官、地官和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又以“三官”配“三元”,称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

观在古代原指宫阙两旁的望楼。西汉时,因道教为帝王所重,故将道教的庙宇尊称为“观”。东汉以后,道佛两教并盛于世,寺、观得以并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唐康骈《剧谈录》载:“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

自汉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紫阳观、太玄观、玄妙观等都是。至于道观中的偶像,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产物。一般说来,观中只挂神像(三清至尊之类的画像)。如今,如同庵为尼姑寺庙的专称一样,观也成为道教的象征性建筑。

武当派

武当派的创始人是张三丰,他是元末明初人,精通经书,明初入武当山。明太祖、成祖曾派人寻访他而没有成功。自此,张三丰声名鹊起。武当派主要供奉的神是“真武大帝”,也叫“玄天上帝”。玄武,其外形似龟蛇合体,是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和水火之神。武当派在修炼方法上强调修炼内丹。武当派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以张三丰的名义传承的“武当内家拳”也流传至今。武当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位于湖北丹江口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自命为真武转世,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并大规模营造宫观,30万人用了11年时间修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工程之大,不亚于紫禁城的修建。

白莲教

白莲教是一个神秘的宗教结社,南宋初年已出现于江苏昆山。元、明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分成很多支派,分别称大乘、混元、收元等名目,成员十分广泛。白莲教教徒在日常只是烧香拜礼,吟咏或由教首讲解经卷、咒语、口诀、歌词,以虔修来世,并达到求福避祸的目的。

全真道

全真道初创于金,因其始祖王重阳自题所居为“全真庵”而得名。

王重阳,陕西咸阳人。王重阳少年勤奋攻读儒家经典,企图科举入仕,但是兵荒马乱的世道让他的希望破灭。他又转而学武,虽考取功名,却不得重用,王重阳愤然辞官,在终南山出家当了道士。金世宗大定7年(1167年),王重阳提出了儒道佛三教同源论,创立独具特色的全真教。王重阳从此开始广收弟子,致力于传教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号称“北七真”的7位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全真道虽由王重阳创立,但是将其发扬光大者却是丘处机。

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19岁入道,20岁拜王重阳为师。121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遣使臣刘仲禄召请丘处机西上。丘处机审时度势,于1220年率领18名弟子从莱州出发,行程万余里,终于到达西域大雪山与成吉思汗会面。丘处机以“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劝告元太祖,说服大汗要克制各种欲望,禁止杀戮,并且结合中原情况,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治国安民的良策。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礼遇,封爵大宗师。1223年,丘处机回到北京,住在白云观,开创传戒制度。后元统治者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免除道院和道士的一切赋税。丘处机借帝王的隆威,广度道徒,大建宫观,将创立不久的全真教推向了鼎盛时期。

全真教在发展中,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引起僧人不满。在1258年的僧道辩论和1281年的再次辩论中,均以道教失败而告终。明朝建立以后,全真教受到冷遇,代之而起的是正一教。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是“归敬”、“归命”、“敬礼”的意思。佛教徒常用来加在佛、菩萨名之前,表示对佛的尊敬。“阿弥陀佛”的“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根据《阿弥陀经》称,信佛者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临死之前佛即出现,前来接引前往“极乐世界”。所以,佛教的信仰者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为表示敬称,又加上“南无”二字。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和意思。

弥勒佛

按照佛经的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不过中国庙正门供奉的大肚弥勒,则是五代时布袋和尚的塑像。这个和尚心胸豁达,身体肥胖,言语随便,常常背着木棒,棒上吊一个口袋,在街市中行乞,面带喜容,人们称为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圆寂,留有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他是智慧、辩才、威猛的象征。文殊菩萨的头发结为五束,象征五种智慧。文殊左手拿圣卷,右手持智慧剑,坐骑狮子为百兽之王,以示其智慧多如狮子的金毛。他的道场在五台山。

普贤菩萨:德行的代表。他身骑白象,因其常被人们祈求延命,故又称“延命菩萨”。峨眉山是他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普陀山是其显灵说法的道场。

地藏菩萨:大愿菩萨,即尽孝道,担苦难,除疾病,在中国下层中信徒最多,道场在九华山。

五百罗汉

一些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罗汉堂。在唐代高僧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于五百罗汉的记载。

据传摩羯陀国有1000个佛僧,其中,500个是凡夫僧,500个是罗汉僧。国王无忧王对他们很敬仰,一视同仁。所谓罗汉僧,是指那些断除了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轮回的佛僧。这五百罗汉僧平时不露其相,连无忧王也不知道他们是罗汉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个名叫摩柯提婆的,经常发表一些违背教规的言论,影响了一大批佛僧。无忧王很生气,想把一千佛僧全部淹死。这时五百罗汉僧各显本相,腾云驾雾而去,在迦湿弥罗国的一个山谷里隐居起来。无忧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惧怕,亲自到罗汉僧隐居的地方向他们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请他们回去。罗汉僧们不肯,无忧王便在国都建起一座寺庙,照五百罗汉僧的模样塑了五百尊像供奉起来。从此,五百罗汉像就流传下来,并在玄奘取经时,由西域传到了我国。

八戒

提到猪八戒,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很少有人去想它为什么叫“八戒”。其实,“八戒”是佛教名词,全称“八关斋戒”、“八斋戒”,指佛教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的八条戒条:(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7)不打扮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

佛徒称谓

僧:僧伽的简称,意为“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有4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一个人不能称僧,只能称僧人。出家男女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

尼:“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的简称。俗称“尼姑”。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兼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

活佛:蒙藏佛教将修行有成就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蒙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为“转世者”或“化身”。汉族人俗称“活佛”。

菩萨: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

罗汉:汉族佛寺中常常见到十八罗汉像,其实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

喇嘛:藏语,“和尚”之意。

行者:佛教称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人为行者。

和尚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消除一切欲望,苦心修行,与世无争,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死后灵魂即可升入“天堂”。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反对战争。“和”(即忍耐、服从)是佛教徒所崇尚并遵守修行的根本方法。“如来以‘和’为尚”意思是说如来佛以和平忍让顺从为高尚的态度,后人因此称他们为“和尚”。这一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另一种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和尚”是从梵文不确切的音译而来,梵文原意是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最初译为鹘社、和社,后来慢慢转为“和尚”。当佛教传入中原以后,“和尚”就成为对佛教僧侣固定的称呼了。

轮回

轮回是意译词,原译为“僧娑洛”,是佛教教义之一。轮回是指众生在六道中循环不已,流转不尽。轮回的思想起源于《奥义书》。佛教对其进一步发展,认为轮回包括天上、人间、恶神、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和胎生、卵生、化生、湿生四生,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三界

三界是佛教术语。界含有类别的意思,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教义认为欲界包括财、色、名、食、睡五种,还包括地狱、畜生、饿鬼、人和六欲天五趣。色界指欲界上面,众多离欲的众生所居的地方。色的意思是物质,色生出高大宫殿,色界由此而得。色界有四静虑十七天之说。佛教将在色界上面无形色众生居住的地方称为无色界,包括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空无边处、非想处四种境界。世界即为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名词,原指古印度传说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界名称。据佛经记载:世界中央是须弥山,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铁围山。同一日月所照耀的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个千世界,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

三宝

“三宝”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宝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三个主要活动场所。“佛”是供奉佛祖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宝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和尚“燕息”(睡觉)的“寂静禅房”。这些殿房都是佛门重地,平常是不让人进去闲逛的。因此,人们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比喻没有事情不找上门。

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本是佛教用语。佛教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认为六根与六尘相接,就会产生种种贪欲、烦恼乃至罪孽,因此主张六根清净洁白,不与六尘相染。《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水浒全传》第四回相关记载有:“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竞。”后来,人们常用六根不净来形容某些积习未改,老毛病常犯。

五欲与六欲

“五欲”和“六欲”都是佛教专用语。五欲即声欲、色欲、味欲、香欲、肉欲。也有的是指财欲、色欲、食欲、名誉欲、睡眠欲这五欲。六欲即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皮肤的嫩滑光洁欲、人相而引起的情欲。

每天学点宗教常识 (涨姿势系列丛书) - 第一部分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