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国十大古曲

一、《高山流水》

二、《广陵散》

三、《平沙落雁》

四、《梅花三弄》

五、《十面埋伏》

六、《夕阳箫鼓》

七、《渔樵问答》

八、《胡笳十八拍》

九、《汉宫秋月》

十、《阳春白雪》

雅乐

雅乐与民间流行的“俗乐”相对,它起源于周代。周王朝建立之初便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雅乐便是在朝廷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中,在朝会、宴享、庆典等礼仪活动中所演奏的音乐。其代表作是“六代之乐”,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夏启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此外还有如《诗经》中“风”“雅”“颂”的“诗乐”以及敬神礼鬼的“四夷之乐”等。

乐府

乐府是指古代中央政府的音乐官署。魏晋之后,它的涵义扩大。音乐层面上讲的乐府,仅指一种音乐机关。它的具体任务:一是制定乐谱,为贵族、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配乐演唱;二是培养训练乐工;还有一点,就是为统治者收集民间歌谣。

教坊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舞蹈的机构。唐代宫中的内教坊,乐工有男有女。女乐工按色艺分档,色艺最高的称“内人”,居于宫中宜春苑。她们在大型歌舞时总是站在队伍前头。其次为宫人。这些人一部分为世代乐工之家,还有一部分是罪人妻室沦落为乐伎的,另有各地艺人。教坊对她们的训练非常严格,有专门的教师教授。唐代教坊是当时天下音乐舞蹈精华的荟萃之地。名家云集,他们精湛的演技曾使当时倾国仕女们如痴如醉。其中许永新、李龟年等人,都是一时之秀,蜚声艺坛,留下了不少传诵后世的风流佳话。

十二律

十二律就是一个音程中渐次升高的十二个半音。与西乐音阶相对,从C至B,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相传黄帝时乐宫伶伦奉令制律,他就到“昆仑之阴”找到一根竹子,选其中心空透、粗细均匀的一段,去掉两头竹节,“其长三寸九分”,将它吹出的音定为“黄钟之宫”。他又“次制二十筒”,到昆仑山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结果,与雄鸣相应的有六,与雌鸣相应的也有六。正好排成一套“黄钟宫”的律。

师旷

师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人,双目失明,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宫廷乐师。师旷虽是个盲人,但他的听觉格外灵敏,辨音能力超出常人,而且会演奏多种乐器,尤其是演奏古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以“曲高和寡”而著称的《白雪》正是师旷所创。此外,他对十二律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师旷之聪”使得他不但精辨十二律,而且初步掌握了旋宫转调的方法。

师旷在音乐理论上是个坚持礼乐正统的保守派。他反对新声淫风,其“好乐无荒”的主张,对孔子“《关雎》乐而不淫”的思想有过影响。可以说师旷的音乐思想,是后来儒家礼乐理论的先驱。

知音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俞伯牙的音乐家,他擅长弹琴。一次,俞伯牙在林中弹琴,一个樵夫路过旁边,便停下来听琴。一曲弹罢,樵夫脱口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心中一惊,随即装作没听见的样子接着弹奏起来。当琴声落定时,樵夫满怀感叹地说:“大江滔滔东流水!”俞伯牙听到这话后,十分高兴,连忙起身对樵夫说道:“你可真是我的知音啊!”樵夫告诉俞伯牙自己叫钟子期,然后两个人就兴致勃勃地谈论起音乐来,越谈越投机,直到天色将黑。当下,两个人就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俞伯牙到钟子期家去做客。到了第二年,俞伯牙如期来到钟子期家里,可是钟子期已经不在人世了。俞伯牙伤心欲绝,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弹了最后一首曲子,然后把琴摔碎了,从此再未弹琴。

《高山流水》

据史书记载,《高山流水》为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音乐大师伯牙所创。这首琴曲“曲高和寡”,人们虽爱听,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高山流水》的乐谱流传百世,被视为古曲经典。现存最早的乐谱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据记载,《高山流水》本来为一曲,到唐代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两曲;宋代时,《高山》分为四段,《流水》分为八段;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所听到的《流水》,为清代四川琴人张孔山的传谱,全曲由九段和一个尾声组成,形象地描绘了流水奔腾澎湃等各种动态。1977年8月22日,美国向太空发射了“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探测器上携带了一张镀金的唱片,中国古琴名曲《流水》即是其中曲目之一。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战国后期楚国的辞赋家、屈原的学生宋玉,在《对楚王问》的一段中写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文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歌曲名称。

“下里”即乡里,“巴人”即蛮人。《阳春》是古代歌曲名,《白雪》是五十弦瑟的乐曲名,都为师旷所作。由于楚王听信了佞臣攻击宋玉的言论,质问宋玉,于是有了《对楚王问》一文。宋玉把自己比做最美妙、最高雅的音乐,因那些毁谤他的小人根本不能理解而“寡和”。这一番答辩证明他与小人之间,无论学识、志趣、行为等方面,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此,那些小人也不可能对他有正确的评价,他们的言论决不可信。这种辩论十分巧妙。

现在也用《阳春》《白雪》泛指精深的艺术作品,而以《下里》、《巴人》指平凡的艺术作品,不专指音乐作品了。

《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部著名的琴曲。它最早见于东汉《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此曲又名《广陵止息》,可独奏,亦可合奏。

现在的琴曲《广陵散》是从《聂政刺韩王》发展而来的。据蔡邕著的《琴操》记载:传说战国有一个制剑匠为韩王铸剑,因误了期限被韩王杀害,他的儿子聂政决心报仇。聂政进入深山,刻苦学琴,10年之后,琴艺妙绝。他就化装回到了韩国,利用为韩王演奏古琴的机会杀死了韩王,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曲歌唱复仇者的悲壮颂歌。后来人们感到名字有些刺耳,便把《聂政刺韩王》改名为《广陵散》。

历代传说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是最擅长此曲的音乐家,可惜他后来被司马昭借故杀害。据《晋书》记载,他在狱中时,有三千名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赦免,愿拜他为师,但遭拒绝。嵇康临刑时,演奏了自己最拿手的《广陵散》,说道:“广陵散从此绝矣。”实际上,《广陵散》流传至今,而且有了更大发展。该琴曲谱现存于世的有明代《神奇秘谱》等传本。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代乐曲。胡笳是一种吹奏乐器,汉代流传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现存《胡笳十八拍》有琴曲与琴歌两种。琴歌曲作者佚名,词作者为诗人蔡琰,即蔡文姬。

《胡笳十八拍》音调哀婉凄楚,调式变化丰富,层次发展分明,表现了文姬既思念故土、又怀念幼子的痛苦情怀,真切感人,催人泪下。该曲18段,每段歌词8句、10句、12句不等,因此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也长短不一。每段音乐是完整独立的,可以单独或连接演唱。同时,全曲在内在层次上和谐统一。清初《澄鉴堂琴谱》载有全曲。

《阳关三叠》

与《梅花三弄》一样,《阳关三叠》也是有名的古曲。明清时有不同传谱,都配有歌词,可独奏,亦可弦歌。《阳关三叠》的歌词,就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抒写离愁别绪很有典型意义,在唐代是一首“流行歌曲”。唐朝时被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

“三叠”是宋人提出的。三叠如何叠法,后人记法各异。以苏轼之说为例,是第一句唱一遍,后三句皆重复唱一遍,共七唱,极尽回肠荡气之能事。现在流行的《阳关三叠》琴曲,是清末《琴学入门》的传谱。

《梅花三弄》

明初刊行的《神奇秘谱》中记载了古曲《梅花三弄》,并说此曲原是东晋桓伊为王徽之吹奏的笛曲,又名《梅花引》。

桓伊不仅是一位治国能臣,而且“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他曾在晋孝武帝面前抚筝而歌,自弹自唱。但他最拿手的乐器是笛子,据说他吹奏的乃是东汉蔡邕的遗物,有名的柯亭笛。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也是一代名流。二人在路上邂逅,王徽之请桓伊为他吹笛,于是吹奏出“三调”,也就是《梅花三弄》了。

这只笛曲,至唐代还很流行。原谱为琴箫合奏。全曲以音乐形象描绘梅花不惧严寒,迎风怒放,幽香远传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

作为乐曲的《春江花月夜》,本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曲》。它的音乐内容从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那句“浔阳江头夜送客”脱胎而来,而与《春江花月夜》诗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1925年,上海的两位民乐家首次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糅合了张若虚、白居易两篇名诗的意境,提高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优美的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乐曲开始由琵琶模拟鼓声,箫与筝奏出轻微的波音,描绘夕阳映江面,微风泛涟漪的美景。然后,乐队齐奏优美如歌的主题。奏至第六段《水深云际》,琵琶、二胡与中胡齐奏出醇厚深沉的乐音,继而飘出琵琶轻柔透明的泛音,再现了张若虚原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象。然后箫吹出悠扬的音韵,犹如白帆点点,转而乐队齐奏,速度加快。最后一段在古筝琵琶衬托下乐队合奏,节奏先是激昂,然后又渐缓,显示出江舟远去,江面一片波光粼粼的景象。全曲在柔美徐缓的乐声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以其雄浑的气魄,饱满的民族感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热血青年。直到今天,这首大合唱仍传唱不息。

《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时期张光年和冼星海一起创作的。1938年秋冬,张光年率领抗敌演剧三队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西岸行军。一天,当来到黄河壶口时,看见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如同从天而降。黄河的宏伟气势使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酝酿出篇幅宏大的朗诵诗《黄河吟》。

1939年1月,在一次慰问子弟兵归来的途中,张光年不幸从马上摔下来,并住进医院。冼星海立即赶到医院看望。他们谈诗歌,谈音乐。冼星海提出合作愿望。与冼星海的一系列谈话,使张光年觉得一首诗、一章乐曲难以表达黄河的伟大,应该写成一部包括合唱、独唱、齐唱、对唱、朗诵的大合唱。后来在延安的窑洞里,张光年由于手臂不能动,他口述,请演剧三队一位队员笔录,5天时间完成了400行的长诗《黄河大合唱》。随后,冼星海用了6天时间谱了曲。1939年4月13日晚,在延安陕北公大礼堂,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联合首演了《黄河大合唱》。自此,《黄河大合唱》响彻神州大地。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华彦钧创作的二胡曲。华彦钧因患眼疾,在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人们从此便称他“瞎子阿炳”。阿炳失明之前常去无锡惠山之泉。那里被誉为“天下第二泉”,明月清泉之景常使他陶醉。失明后的阿炳再到惠山时,生活已极其坎坷凄凉,也无法再目睹美景。种种辛酸的感受和对家乡景物的思念,触发他创作出情深意切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共分六段。旋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慷慨悲歌,于凄婉中见悲愤,于优美中见风骨,加上华彦钧高超的演奏技法,使聆听者无不心灵为之震撼。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赞誉它为“应该跪下来听”的“断肠之音”。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源于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民间乐种,农村的丝竹,粗朴有劲、乐观爽直;城镇的丝竹,细腻、典雅。乐队少则三四人,多则达90人,以笛、箫、二胡、琵琶、扬琴、小三弦、笙、板等为常用乐器。江南丝竹以精雕细刻闻名于世,它的音乐清丽流畅,富有韵味。由它演奏的曲中,著名的有《三六》《中花六》《云庆》《行街》《欢乐歌》等“八大曲”。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它是在广东戏曲中的“过场”和民间“小调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清朝末年。最初,为戏曲乐队和亦农亦艺的“八音会”。无声电影出现后,在放映前加奏广东音乐,因此得以传播。早期弦乐器为二弦、提琴(大的板胡)、三弦、月琴、横箫,号称“硬弓五件头”。大约在1926年,它受上海江南丝竹以二胡为主的影响,改用了钢丝弦的粤胡(高胡)主奏,形成粤胡、秦琴、扬琴、洞箫、椰胡等“软弓五件头”。广东音乐节奏活泼,变化自由,多用跳进、快弓滑音,带来了清脆明快、优美抒情的风韵。《雨打芭蕉》《连环扣》《鸟没林》《旱天雷》等都是广东音乐中脍炙人口的名曲。

八音

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金类有钟、铃等,石类有磬等,土类有埙等,革类有鼓等,丝类有琴、瑟等,木类有敔等,匏类有笙、竽等,竹类有管、箫等。

板眼

传统音乐戏曲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该拍为“板”;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和“小眼”。

古乐器

钟:古代青铜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悬于架上,以槌敲击发音。

磬: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有石制的,也有玉制的。周代已出现十几个大小排列成组的,称为“编磬”。

拍板:古代用檀木制成的打击乐器,也称“檀板”“绰板”。

铙:古代用铜制成的类似铃的打击乐器,盛行于商时的军中。宋时指与钹相似的一种乐器。

钹:古代铜制的圆形打击乐器,中部隆起如半球状,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缶:古代陶制的打击乐器,小口大腹,类罐,中空。

丝竹:古代对弦乐和竹制管乐的总称,泛指音乐。

箜篌: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卧式类似瑟而小,七弦;竖式为竖琴前身。

琴瑟:古代两种拨弦乐器。琴也叫“七弦琴”;瑟通常二十五弦,每弦端有一柱。瑟常与琴或笙合奏。

筑:古代一种十三弦的击弦乐器,颈细而肩圆,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筝: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

笙: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笙由簧片、笙管、斗子组成。

竽:古代形似笙的簧管乐器,管数比较多,比笙大。

管龠:即“排箫”。古代竹管乐器,相传禹时乐舞《大夏》,即用“龠”伴奏。

胡笳:古代的一种管乐,木制,三孔,两端弯曲。

八音克谐

“八音克谐”出自《尚书·舜典》。“八音”指古代8大类乐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也是对我国古代乐器的统称。8类乐器有条不紊地协奏,产生出美妙和谐、悦耳动听的乐音,就叫“八音克谐”。

古琴

古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拨弦乐器,周代开始出现,定型于汉代;魏晋以后,形制已和现在的大致相同。古琴身为狭长的木质音箱,长约110厘米,琴头约17厘米,琴尾较细;面板用桐木或杉木制成,开有大小不等的两个出音孔(称“凤沼”或“龙池”),琴面设七根弦,音域宽广,音色变化丰富,所以又称“七弦琴”。弹奏时右手弹弦,左手按弦,有吟、揉、绰、注等手法,琴音圆润,韵味悠长,表现力很丰富。

在传世古琴之中以唐琴最为珍贵,古人有“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的赞语。而“春雷琴”则是唐代制琴名家雷威一生所制之琴中的极品。宋徽宗赵佶在宣和内府曾专门设有“万琴堂”搜罗流传天下的古琴,春雷在万琴堂中名列第一品。由此可见,“春雷”确实是无价之宝。令人欣慰的是,“春雷”历经千载,依然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张绝世古琴现被北京琴家郑珉中收藏。

著名古琴曲和琴歌

古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演奏艺术和各具特色的多种流派,保存下来的古琴曲也极为丰富。自南北朝至清末,琴曲谱集有150多种。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酒狂》《潇湘水乐》《广陵散》《幽兰》《离骚》《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良宵引》《秋江夜泊》《静观吟》等,有些已经失传。

琴歌即以古琴伴唱。著名的琴歌有《关山月》《苏武牧羊》《阳关三叠》。

编钟

编钟是古代的槌击乐器,它是将多个钟按音程高低悬在架子上编成一组。早期的编钟是用泥土烧制的,是陶钟。夏商之际出现了以青铜制造的编钟。我国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全用青铜铸造,共65件,总重量达5000多斤,编钟在三层铜木钟架上,每件铜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整个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音域宽广,包含5个8度。现在演奏起来,高层音悠扬嘹亮,低层音浑厚深沉,气势十分宏伟。每件编钟上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共2800余字,记录着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显示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高水平。

箫,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是我国古代普遍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箫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箫在古代,是用16根或者24根开有音孔、长短不等的竹管,排在一起,插入木制的鸟翼形的座子上的一种吹奏乐器(名排箫)。历史上箫亦称为笛,到唐代以后才专指竖吹的笛。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到了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就完全一样了。

贵州省玉屏县的玉屏箫十分名贵,是用当地特产的水竹制作的,外形精巧,音质纯正,在全国享有盛名。

唢呐

唢呐,俗名喇叭,是我国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乐器。唢呐发音高亢、嘹亮,可以独奏、合奏和伴奏,不仅用于集会、丰收和节日庆祝,而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吹鼓、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不可缺少的乐器。它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唢呐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大约在700多年前传入我国中原。唢呐的构造简单,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组成,管身用红木制成,上面开有8个音孔。唢呐有海笛、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和柏木杆等5种22个规格。其中小唢呐和中唢呐,音色柔润、爽朗,流行于我国江南,有“南方唢呐”之称;被称为“北方唢呐”的大唢呐和柏木杆,音色清脆、嘹亮,常用于“吹歌”及大型乐曲。海笛发音尖锐、响亮,常在江、浙、皖的器乐合奏中使用。此外,唢呐在一些少数民族也很流行。

琵琶

琵琶是我国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民族乐器。最早的琵琶,原指以“弹挑”为指法的弹拨乐器,古人说:“推手向前曰琵,却手向后曰琶。”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我国就出现了琵琶的雏形,叫“弦鼗”。它是在鼗(一种有柄的小摇鼓)上加弦制成的圆形、皮面、长柄的弹拨乐器。西晋傅玄《琵琶赋》载:“盖若长城之役,百姓弦筑而鼓之。”汉朝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丝绸路上乐声盈耳。西域乐人纷纷从龟兹(今库车)、于阗、疏勒等地奔集中原献艺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西域音乐,还带来了经由印度传至波斯的乐器,其中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项四弦的弹拨乐器,人们称之为“胡琵琶”。这以后,经过乐师们的不断琢磨改造,吸收了阮和古琴的优点,改横弹为竖弹,改拨弹为手指弹,使演奏手法大为丰富,发展到南北朝时已是很受人们喜爱的器乐了。琵琶盛行于北朝,并在6世纪上半叶传到长江流域一带,在隋唐成为国内主要乐器。明清时代也是琵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曾有曲谱刊传于世,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乐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号为“汤琵琶”的汤应曾。他所弹的古调《楚汉》(即《十面埋伏》),技艺精绝。

笛子

笛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据说,西汉建元二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有一天,他和副使策马行进在草原上,碰到一牧民赶着马群,悠然地吹着一支管子,乐曲声清浊分明,飘扬四野。张骞便下马询问,牧人告知为“七孔骨笛”。众人细看,却是用兽骨所制的一种管状乐器。雕工精巧,不但能吹奏乐曲,还可用作策马之具。张骞自幼精于音律,于是他搜集了十多支形状各异的骨笛,在牧民的指导下,很快就能吹奏自如。公元前126年,张骞返回长安,把数枚骨笛和一些乐谱交给宫廷乐师李延年。李如获至宝,潜心吹练,不久笛技名噪京门。后来,李延年又说服皇上,要求去异域采风,继而创作了《入关》、《出塞》等一批名曲。后来,笛子的吹奏方法与制作工艺传到民间,质材也由兽骨发展为用竹子,竹子中间原本就是空的,是天然的共鸣箱,加之竹子价格便宜,便于加工,因而竹笛很快传播开来。

芦笙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苗族聚居的村寨,都有芦笙队,绝大多数苗家男子都会吹奏芦笙,并有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开辟的活动场所——芦笙坪。每当迎新庆喜、逢年过节,清脆悠扬的芦笙曲便在苗寨缭绕,全寨男女老幼,都来参加芦笙比赛和芦笙舞会。优秀的芦笙手最易赢得老人的嘉许和姑娘的钟情。苗族流传的爱情故事,大都和芦笙有着密切的联系,芦笙成了苗族男女青年之间建立爱情的桥梁和纽带。

相传,芦笙是三国时孔明用苗山的芦竹锉孔吹音,作为行军打仗的信号,随后便演变成为可供吹奏各种乐曲的芦笙。

芦笙,一般是用五六支长短不同的竹管插于木筒(笙斗)中,管内镶有铜簧片。大的芦笙长二丈余,小的只有几寸。过去,芦笙只能吹三至八个音,后来对芦笙进行了改革。把原来的六个管改为十多个管,可以吹奏各种歌曲,从而具有更丰富的旋律和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筝

古筝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已流行,秦国人尤其喜爱,故史料也称“秦筝”。相传当地有一个爱弹瑟的人,他有两个儿子都很喜欢音乐,想将瑟占为己有,父亲只好把瑟一劈两半,一人一半。因为这件新的乐器是两人相争而产生的,于是就称它为筝。

据史料记载,汉、晋以前古筝张12根弦,唐、宋以后增为13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15至16根弦,近年来也有24或26弦的筝。弦长约130厘米,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弦。一般都依5声音阶定弦,有时也用7声音阶定弦。筝的音色悠扬、典雅。弹奏时可左右手并用,也可右手弹奏,左手按揉,产生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丰富,现已成为重要独奏乐器,也常为歌舞伴奏。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鸭嬉水》《出水莲》等。

二胡

二胡俗称胡琴、嗡子、南胡等。二胡的祖先是奚琴。奚琴于公元4世纪出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部的马背民族中,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把拉弦乐器。

1000多年来,弓弦乐器在我国不断地演变发展,到了近几百年,随着戏曲音乐的兴起和发展,胡琴更为广泛流传,各类形制的胡琴,如二胡、京胡等,不仅成为地方戏曲、京剧、说唱、民间歌舞以及丝竹乐、吹打乐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主奏乐器,而且在独奏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

至于二胡名称的由来,至今说法不一。据考,可能是清末南方民间艺人给取的名字。“二”是与高音胡琴相比较而言,意即高音第一位,低音第二位;而当时流行京城的京剧,伴奏所用的京胡,它的发音高亢,嘹亮,但为使伴奏更富于层次感,特别加入了发音柔软、比京胡低八度的第二把胡琴。由此分析,二胡可能就是京剧伴奏中排第二位的胡琴之意。

扬琴

扬琴,也叫洋琴、蝴蝶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击弦乐器。扬琴原是伊朗、阿拉伯一带的一种古乐器,14世纪已流行于欧洲。

关于扬琴的来源和传入我国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明末清初经海路传入中国沿海一带,最初流行于广东,后流传于全国。

早期扬琴为二条琴码的小扬琴,形似梯形的蝴蝶,因而称为蝴蝶琴。20世纪中期开始,扬琴在中国有了大幅度的改良:琴体增大一倍;琴码由两条增加为四条、五条;音域亦扩为五个八度,且半音齐全,可任意转调;演奏曲目亦由传统的广东音乐扩为现代音乐、复调音乐、十二音列等多方面的曲目。扬琴成为现代国乐团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尤其是它出色的伴奏功能,成为胡琴、笛子等乐器独奏时不可缺少的伴奏者,因此有“中国钢琴”之雅称。

锣,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族打击乐器。早在1400多年前北魏时期就有了锣。从宋代起,锣便在民间乐队中广泛使用。

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把我国锣使用于管弦乐队中。从此,锣就正式加入了交响乐队的“家族”,人们称它为“中国锣”。中国锣的音色低沉、浑厚、雄壮,音量变化幅度大,敲时发音厚重,余音长。一般单击、慢奏、弱奏与中强力度击奏,效果最佳。它宜表现不祥的预兆,灾难性的场面,恐怖的景象,送葬的行列及死亡与哀悼的场合等等。合奏中虽不多用,但往往只敲几下就足以刻画出所描述的音乐形象。像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辛沪光的《嘎达梅林》等中外名曲中,虽然仅仅只打一下或两下、三下,却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鼓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非常喜欢的一种乐器。据传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敲打枯树干和实心树干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中空物体有增大音量的共鸣作用。于是,便用空心树干,蒙以兽皮或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娱乐时敲打。到了汉朝,不仅有大小、形状、质地、装饰不同的鼓,而且民间出现了鼓舞乐。

在古代,鼓不仅是乐器,而且还是军中必备之物。汉朝初年,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威,叫做“鼓噪”。鼓还有特殊的作用:有一种铜鼓,古代人把它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实力的象征,族长或酋长像保护身家性命那样保护这种铜鼓。戍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箫、笳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鼓的形式多样,有大鼓、小鼓、腰鼓、手鼓等。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其音质悠扬醇厚,情调豪放。

马头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最早产生于东胡的奚部,当时被称为“奚琴”或“奚胡”。北宋欧阳修写有“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所写就是“奚琴”。清代称之为“潮尔”。

马头琴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据说马头琴的产生源于蒙古人的赛马会上。赛马手苏和的小白马在赛场上取得了胜利,却被恶毒的王爷害死。苏和为了纪念心爱的小白马,用木头仿照小白马的样子雕出了马头作为琴杆,马尾做琴弦。粗犷深沉的琴声,抒发了他失去了小白马的忧伤思念的心情,也道出了对王爷的愤恨。牧民们同情他的遭遇,一人唱万人和,马头琴很快就在草原上传播起来。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分为三段:首先是器乐演奏,优雅的古乐萦绕厅堂,仿佛将人们带入玄妙仙境;其次是身披七彩霓虹舞衫的舞女舒展长袖,轻歌曼舞;高潮时,独舞者在急促的舞曲声中奔走舞动,随后旋律转慢,舞而不唱,最终以优美的姿态徐徐退下。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相传,《霓裳羽衣》曲前部分是唐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舞)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安史之乱后,此曲失散。后来,李后主得到残谱后进行了补缀成曲,才又流传至后世,成为中国音乐舞蹈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唐代三大乐舞

《七德舞》:原名《秦王破阵乐》,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唐太宗平定刘武周时,由军队创编出来的凯歌军乐。战士随乐起舞,形成独特形式的军舞。

《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乐》,庆善宫是唐太宗的诞生地。贞观六年,太宗宴群臣于庆善宫,赋诗十韵,后由乐府谱曲演奏,名为《功成庆善乐》,后又改编成《九功舞》。“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旧唐书·音乐志》)

《上元舞》:是唐高宗创编。“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衣色,以象元气。”(《新唐书·礼乐志》)

中国古代舞谱

我国现存古代舞谱自唐至清约为13种:

一、“敦煌舞谱残片”,见《敦煌掇琐》,刘半农辑。

二、“拓枝谱”,见《说郛》,元未明初陶宗仪编纂。

三、“德寿宫舞谱”,见《癸辛杂识》,宋代周密著。

四、“灵星小舞谱”,见《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五、“小舞乡乐谱”,见《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六、“二佾缀兆图”,见《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七、“人舞谱”,见《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八、“六代小舞谱”,见《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九、“六佾舞谱”,见《皇朝祭器乐舞录》,清代徐畅达著。

十、“文昌乐舞谱”,见《皇朝祭器乐舞录》,清代徐畅达著。

十一、“关帝庙初献乐舞谱”,见《皇朝祭器乐舞录》,清代徐畅达著。

十二、“钦颁文庙舞容谱式”,见《皇朝乐舞录辑要》。

十三、“乐舞就位式、乐舞转班法、文庙舞谱”,见《圣门乐志》,清代孔传铎辑。

六舞

“六舞”又称“六乐”,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6首乐舞。以后的历朝统治者都奉之为乐舞的最高典范,称它为“先王之舞”。“六舞”分为文武两类。黄帝、尧、舜、禹等人以文德服天下,所以他们的乐舞是文舞;汤与武王都是以武功征服天下,所以是武舞。

长袖善舞

古代舞蹈十分讲究舞袖,因此有“长袖善舞”之称。舞袖通过服饰造成的人体臂部线条的延伸,不仅使舞蹈动作变得夸张而且增强了其表现力。随着各种舞步与身段,双袖时而高扬,时而飘拂,时而翻卷,在空中产生无数美妙无比、流动起伏的舞蹈形象。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就是长袖舞。

古典音乐

通常人们把艺术音乐称为“古典音乐”,因为与流行音乐相比,艺术音乐追求的是超时代的普遍性艺术价值,而流行音乐则只有短暂的生命。另一种解释是“古典”一词代表艺术音乐中的最高领域,能作为后世典范的优秀音乐作品被称做“古典音乐”,这些典范的作家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因为近现代音乐风格和技法是在他们手里形成和达到高峰的。我们通常把1730年(或1740年)至1810年(或1820年)这一时期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古典音乐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海顿于1781年写的《俄罗斯四重奏》。

交响曲

交响曲是西洋乐中大型管弦乐套曲。由于交响曲使用的乐器丰富,所以它善于表现深刻的内容和重大的主题。

交响曲由意大利歌剧的序曲演变而成,至18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它是许多国家的器乐不断更新和音乐表现方法互相渗透的结果。

交响曲通常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曲调流畅,速度较快,并富有戏剧性。第二乐章是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的妙曼行板,也是使交响乐得名的乐音,通常用三段式或变奏曲式写成。第三乐章是谐谑曲或小步舞曲,节奏轻快活泼,大都用三段式写成。第四乐章速度最快,最常用的曲式是回旋曲式和变奏曲式。

早期交响曲多无标题,直到19世纪,标题音乐才逐渐兴起。在特殊情况下,出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也可以加入声乐;加入声乐的交响曲,始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圆舞曲

圆舞曲,又叫华尔兹,一般指节奏为三拍子的舞曲。它是从奥地利民间舞曲“兰得勒”发展而来的。“兰得勒”是农村舞蹈的意思。19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被认为是城市圆舞曲的发源地。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对圆舞曲的发展和推广起了很大作用。从19世纪30年代起,圆舞曲开始流传到其他国家。

圆舞曲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用在舞会上伴舞的,其节奏清晰而稳定,曲调优美流畅,在速度上还有快、中、慢之分;另外一种圆舞曲,是经过作曲家充分发挥,听起来三拍子节奏不那么明显,曲调内容也比较深刻,这种圆舞曲只能供人们欣赏,不能用来伴舞,波兰大作曲家肖邦写的一首很有名的《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就属于这种类型。

协奏曲

协奏曲是由16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演变而来的。“协奏”的原意是“一致”“和鸣”,且有“较量”“竞争”的意思。所以,它可以由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也可以由2件或3件独奏乐器担任独奏,成为“二重奏协奏曲”或“三重奏协奏曲”。协奏曲通常由对比呼应的3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抒情慢板,改变调性;第三乐章为快板,调性还原,一般采用回旋性曲式。

最早确立近代交响协奏曲形式的人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他是古典交响协奏曲的奠基人。之后,莫扎特确立了3个乐章结构形式的协奏曲。贝多芬在莫扎特3个乐章基础上,发展了协奏曲的思想性,使协奏曲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贝多芬之后,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打破传统的三乐章结构形式,采用单乐章中“压缩”各乐章特点的方法,让独奏与乐队形成相互伴奏、相互共鸣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推动了协奏曲的发展,并使协奏曲成为一种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

奏鸣曲

奏鸣曲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复调合唱,其源于格列高利圣咏和中世纪欧洲民间音乐。一般来说,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器乐套曲,由一件独奏乐器单独演奏,或由一件独奏乐器和钢琴合奏。

16世纪晚期,意大利作曲家加布里埃利的作品中的速度对比,是以后奏鸣曲各乐章关系的胚芽。在开始阶段,奏鸣曲不是套曲,而仅仅是指单乐章的器乐曲。17世纪,弦乐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器乐曲式的发展,奏鸣曲开始明确分为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教堂奏鸣曲来自古典奏鸣曲,室内奏鸣曲则是舞蹈组曲的先声。到18世纪60年代,奏鸣曲逐渐兴盛起来,开始形成近代奏鸣曲。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奏鸣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9世纪的浪漫派作曲家给奏鸣曲增添了一些新的风格。如舒伯特创作了歌曲风格的奏鸣曲,李斯特创作了交响诗性质的奏鸣曲等。19世纪以后,奏鸣曲的创作逐渐衰落。

进行曲

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时听得最多的就是进行曲。进行曲是一种按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它节奏鲜明,结构整齐,曲式多为三段式,曲调多以坚定有力的旋律为主,节奏多用4/4或2/4拍。

进行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西方的军乐,用于行军。后来,音乐家利用进行曲这种体裁,创作了适于各种场合的进行曲。1589年,法国作曲家阿尔博创作的一首进行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进行曲。从17世纪起,进行曲由一般伴随队伍行进或用于礼仪活动,逐渐过渡到音乐演奏和融入歌剧、舞剧音乐中,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19世纪,法国的进行曲在整个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到20世纪,进行曲的形式在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得到稳定的发展。

世界上著名的进行曲有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舒伯特的《行军进行曲》、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等。

小夜曲

小夜曲是以爱情为主要内容在夜晚演唱或演奏的音乐小品。源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最初流行于西班牙和意大利民间的小夜曲,速度徐缓、旋律优美,在露天演唱,以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如舒伯特的《小夜曲》。

开始,多是年轻小伙子于傍晚时在心爱的姑娘窗前演唱的一种小型恋歌。后来,有的人因不会唱或唱不好,便邀请带有弹拨乐器的小乐队为他演奏或伴奏,以博得姑娘的欢心。这样,小夜曲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曲调优美、词意动人、形式活泼、演唱自如、充满浪漫色彩和欢乐情绪的小型声乐曲和器乐曲,更能表达恋人们相恋、思念、祈福的情感。18世纪末,出现器乐组曲或套曲形式的小夜曲,用小型弦乐队演奏,供贵族们餐宴时助兴,如海顿的《F大调四重奏小夜曲》、莫扎特的《G大调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C大调小夜曲》等。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写了20首钢琴小夜曲,使这种音乐体裁有了更大的发展。

室内乐

室内乐是为少量的听众演出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和交响乐相比,室内乐没有宏大的音响,没有众多乐器间的色彩对比以及交响乐指挥的天才表演。常见的室内乐有钢琴三重奏,由一钢琴、一小提琴和一大提琴组成;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钢琴五重奏由一钢琴和弦乐四重奏的乐队组成。其他还有各种管乐和弦乐所组成的重奏等。室内乐通常由4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用快速的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是缓慢抒情的三段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是较快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又是快速的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爵士乐

爵士乐原是美国南部城市黑人的一种民间音乐。19世纪后期,自由了的黑人以他们原有的音乐形式“布鲁斯”“拉格泰姆”为基础,用南北战争中双方军队丢弃的铜管乐器进行了一些即兴演奏。这些小型铜管乐队奏出的音响尖厉喧闹,既富有现代城市生活的律动感,又带有黑人感伤民歌“布鲁斯”的忧伤情绪。

据权威专家考证,“爵士”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家喻户晓的一位黑人江湖音乐家的名字,他的全名叫爵士波·布朗。据说他常在黑人居住区的咖啡馆里演奏,听众总是叫嚷道:“再来一个爵士波!再来一个!爵士!”。爵士乐因而得名。

爵士乐主要的风格是:采取连续的切分法构成旋律、即兴演奏、加强节奏性、多用小调作曲、音色鲜明强烈、和声丰富柔和等。但它的风格也几经转变,由20世纪20年代的传统爵士到30年代的摆晃乐、40年代的“比色普”、50年代的“凉爵士”、60年代以后的现代爵士乐等。

摇滚乐

摇滚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早期摇滚乐的代表是歌唱演员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他以传统爵士乐的即兴演奏风格,使用电吉他、萨克斯管、低音提琴和鼓,并加入人声,通过大功率扩音设备,演奏出一种具有强烈而粗野节奏的音乐,创造出被称为“摇滚乡村乐”的新风格。其演唱的歌曲舞蹈,大多是重节奏,声响喧闹带有“挑衅性”或“煽动性”,演唱时演员手抱吉他边弹边唱,并作出种种摇摆、扭动的舞蹈动作,它在台风和服饰上追求有“叛逆”精神的风格。这种“离经叛道”的流行音乐一出现,立即风靡全美,继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从而开创了“摇滚乐”的时代。

军乐

军乐多是随着步伐节拍演奏,乐器多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因而节奏鲜明,旋律激昂雄劲。

14世纪,奥斯曼帝国乌尔汗王第一个建立了军乐队。随着他的军队扩张到欧洲,军乐也就流传到了欧洲诸国。18世纪,波、德、奥、俄等国相继建立了军乐队。后来,经过乐器改革,军乐队规模扩大,军乐的表现力也更为丰富。

五线谱

五线谱就是用五条横线来记载音乐的一种记谱法。它的诞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10世纪的时候,法国人古多就用四条横线来记载音乐。这个发明几乎震动了整个欧洲。连罗马教皇也命古多把罗马教堂收藏的乐谱,一律改用他的记谱法。当时古多的记谱法还很不完善,如拍号、小节线条还都没有。直到17世纪初,人们将四条横线改为五条横线,又增加了一个记谱符号,才正式形成体系,并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

数字简谱

最早正式提出数字简谱的是17世纪法国天主教“芳济各”教派的僧侣苏威地,其目的在于便于教群众歌唱宗教赞美诗。18世纪中叶,著名思想家卢梭深感记五线谱的方法复杂,大声疾呼要简化记谱,并发明出一套数字记谱制。尽管他到处演讲、著书,但数字简谱还是因为许多音乐专业人士的不屑一顾而未能得以实施。后来,数学教师加兰和他的信徒们把简谱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和系统组织,而且通过编书成册、举办群众合唱团来大力推广,终于得到官方承认。

音乐指挥和指挥棒

专业音乐指挥起源于欧洲。15世纪时,意大利的教堂合唱团首创了一种指挥方法,即将部分总谱纸卷成纸卷,演唱时挥动纸卷打拍子。到17世纪,在希腊有的用足蹬地,有的挥动手绢、敲击铁板,也有的用手杖来指挥乐队。18世纪初,有人用小提琴弓来指挥乐队。专业的音乐指挥棒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1820年,德国小提琴演奏家史博在伦敦首次使用了指挥棒,并得到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和威柏等人的响应。1850年以后,指挥棒很快风靡世界乐坛,成为合唱队和乐队必不可少的东西。最初的指挥棒长约30英寸,后来逐渐缩短到18英寸左右。

“甲壳虫”乐队

“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又叫“披头士”乐队,它代表摇滚乐史上最有影响的乐队,成为20世纪60年代风靡欧美大陆的一种文化、社会现象和一代青年的偶像。

“甲壳虫”乐队于1959年在英国利物浦成立,成员包括约翰·列农、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1962年该乐队开始灌录唱片。1963年初他们的唱片《请让我高兴》大为流行。1964年唱片《我想握住你的手》在美国推出,乐队开始成为大西洋两岸最受欢迎的乐队。接着乐队推出一系列极为畅销的唱片,如《辛苦一天的夜晚》《救命》《永远的草莓地》《就这样吧》等等。自1963至1970年,该乐队发行了18套唱片,在全世界的总销售量超过2亿张。该乐队的演唱会在欧美各国引起极大的轰动。“甲壳虫”乐队继承和发展了美国歌星普雷斯利的摇滚乐风格,使摇滚乐从初期走向了成熟。由于乐队成员间的分歧,“甲壳虫”乐队于1970年正式解散。

世界流行音乐十大流派

迪斯科:传统摇摆音乐加上强烈的节奏鼓。

乡村音乐:起源于美国西海岸,歌唱时只有吉他伴奏,曲调抒情。

黑人音乐:取材于黑人歌曲,节奏较强。

爵士摇摆乐:在传统的爵士乐基础上加上较和谐的配器。

滚石音乐:音乐飘忽,节奏感强。

莱卡音乐:受牙买加传统民族音乐节奏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进步音乐:带有摇滚色彩,音响效果较好。

颓废派摇滚乐:曲调怪诞做作,20世纪70年代初风行一时。

通俗流行音乐:集各流派之大成,曲调非常朴实。

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就是使用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手段编制出来的音乐。它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现代主义音乐流派。

电子音乐可以把音分解为1/4音~1/12音,创造了普通乐器无法奏出的音响效果;可以把作者的创作意图直接记录在录音带上,通过扩音器播出;可以无主题、无旋律地自由发挥;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几个音符的声音,经过各种复杂的电子技术加工,使之成为一个电子音乐作品;甚至可以利用偶尔得到的一种“声音”,加工成为非常奇特的音乐。这种直接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制作的音乐,不仅可以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而且还能创造出大自然中所没有的各种声音。

有人把电子乐器奏出的音乐也算做电子音乐的一部分,但它毕竟还离不开乐器的演奏,只不过是运用电子技术装置,使之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而已。

世界十大交响乐团

一、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1548年创建于德累斯顿。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

二、彼得格勒国立爱乐乐团:原为1772年创建的圣彼得堡音乐协会管弦乐团。

三、维也纳爱乐乐团:1842年创建于维也纳。现以“维也纳国立歌剧乐团”的名义演出。

四、克利夫兰管弦乐团:1872年创建于克利夫兰,首席指挥索科洛夫。

五、波士顿交响乐团:1881年创建于波士顿。1973年后,日本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担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六、柏林爱乐乐团:1882年创建于柏林,由克林特沃特担任首席指挥。1955年后,由“当代指挥之王”卡拉扬担任首席音乐指导和终身指挥。

七、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1888年创建于阿姆斯特丹,隶属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柯斯为首席指挥。

八、芝加哥交响乐团:1891年创建于芝加哥,马斯坦为首任指挥。

九、费城管弦乐团:1900年创建于费城,首任指挥是谢尔。

十、巴黎管弦乐团:1967年创建于巴黎,由1828年成立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改组而成,明希为首任指挥。

美声唱法

提起美声唱法,人们就会想到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这世界三大男高音。

美声唱法是学院派演唱风格,产生于意大利。16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专业歌手,这对美声唱法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7世纪,美声唱法在意大利产生,这同意大利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意大利语言适宜歌唱有关。18至19世纪上半期,美声唱法最盛行,这和意大利歌剧三杰罗西尼、唐尼采蒂和贝利尼的创作业绩分不开。他们的声乐曲不仅适宜美声唱法,而且还将新的歌唱技巧和要求注入美声唱法之中,使之达到新的高度。19世纪中期,美声唱法逐渐衰落,但至今仍是被世界公认的一种演唱风格,并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世界十大男高音

鲁契亚诺·帕瓦罗蒂:1935年生于意大利。被称为“高音C之王”。

弗兰科·科莱里:1921年生于意大利。

尼科莱·盖达:1925年生于瑞典。他通晓俄、德、意等6国语言。

普拉西多·多明戈:1941年生于西班牙。被誉为“歌剧之王”。

尤西·毕约林:1911生于瑞典。6岁即与父亲和两个哥哥在欧美演出四重唱。

詹姆斯·金:1925年生于美国。

杰姆斯·麦克莱肯:1926年生于美国。

马里奥·德尔·莫约科:1915年生于意大利。享有“黄金小号”的美誉。

卡罗·贝尔贡济:1924年生于意大利。

吉乌塞比·迪·斯岱法诺:1921年生于意大利。

音乐家的美誉

贝多芬(德国)——乐圣

巴赫(德国)——音乐之父

海顿(奥地利)——交响乐之父

施特劳斯(奥地利)——圆舞曲之父

卡拉扬(德国)——指挥之王

柴可夫斯基(俄国)——旋律之王

李斯特(匈牙利)——钢琴之王

帕格尼尼(意大利)——小提琴之王

亨德尔(德国)——音乐神灵

舒伯特(奥地利)——歌曲之王

斯卡拉蒂(意大利)——音乐之王

肖邦(波兰)——钢琴诗人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是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是一部纯粹的心理戏剧,把人同命运的关系作为核心,从人与厄运的悲剧性激烈冲突开始,经过斗争,最后通过与人的交往获得了对生活的信心。

第五交响曲在主题上与第四交响曲类似,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最后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在这部交响曲中,他更加肯定了意志力的胜利,肯定了战胜痛苦的勇敢精神。

第六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它表现的是一个失望的悲剧性形象,全剧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美好生活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用悲哀的曲调代替了热烈的终曲,来体现绝望的悲剧性形象。全曲把主人公对生活的绝望、内心的痛苦等都在管弦乐队的狂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摇篮曲》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一首举世闻名的乐曲。

舒伯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了六百多首作品。但他一直经受着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常常处于衣食无着的境地。有一次,他实在饥饿得难以忍受,当时虽身无分文,但还是硬着头皮走进维也纳的一家饭馆。当他的目光偶然落到桌子上的一份报纸上时,发现报上刊登着一首小诗,于是,就灵机一动,当场为这首小诗配上乐曲,交给店主换了一份土豆果腹,这首乐曲就是《摇篮曲》。舒伯特逝世30年后,这首乐曲的手稿在巴黎拍卖,以4万法郎的高价售出。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这首歌的作者是“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这支乐曲由序奏和五首小圆舞曲、尾声组成,旋律抒情而明朗,描绘了奥地利美好的大地和人民。1867年初,战败后的奥地利到处是一片悲哀、沉闷的气氛。为了使人民重新振作起来,约翰·施特劳斯接受了维也纳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请求,创作一首歌唱祖国大好河山,足以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男声合唱曲。施特劳斯想起奥地利诗人卡尔·贝克一首描写多瑙河的诗,于是在1867年元月13日,创作了男声合唱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然而,这首曲子在维也纳演出时,听众们的反应非常冷淡。半年后,施特劳斯带着去掉歌词的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参加了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式。会上乐队演奏的这支圆舞曲竟使全巴黎都为之轰动。如今,《蓝色多瑙河》已成为世界人民最熟悉最喜爱的圆舞曲。

《祝你生日快乐》

人们在为亲友庆祝生日时,总要唱《祝你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To You)。这首歌曲是美国肯塔基州路易维尔的两姊妹米尔德丽德和帕蒂·希尔创作的。她俩一个是音乐教师,一个是幼儿园教师。这首歌起初名叫《祝你早上好》,写于1893年。1935年,她们把歌词中的“早上好”改为“生日快乐”,歌名也由《祝你早上好》改为《祝你生日快乐》。歌曲因其曲调明快、歌词简明而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月光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取的,他为这个第十四号作品题的标题是《幻想风的奏鸣曲》,但今天已鲜为人知。

19世纪的德国诗人兼批评家雷尔斯塔听了贝多芬的这首乐曲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用文学语言对自己的音乐感受进行了极大的渲染、描绘,热情称颂作品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苜蓿湖及那湖面上水波荡漾的月光。“月光”二字引起了听众普遍的共鸣,用“月光”来概括这首乐曲的音乐形象就迅速传播开来。出版商为了赚钱,满足听众的心理爱好,在出版的乐谱上正式印上了《月光奏鸣曲》的标题。从此以后,这个名字便流传下来。

100多年来,大多数听众都按照“月光”的创作意境去欣赏这首乐曲,觉得第一乐章如海上明月,希望萌发,微云所遮,悲凉油然而升;第二乐章如皓月当空,梦入仙境;第三乐章似狂风骤起,浓云蔽月,遍地漆黑,悲苦而狂呼。而贝多芬题名为《幻想风的奏鸣曲》,本意是想破除常规,将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改为慢板、幻想风的自由形式,使乐章显得不落俗套。他对听众为自己的乐曲改名并不反对,更愿让听众按自己的理解去自由想象。于是,《月光奏鸣曲》的曲名得以流传至今,并因其不可磨灭的光辉而载入音乐史册。

《喀秋莎》

《喀秋莎》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至今仍传唱于两国人民中间。

1938年年初的一天,诗人伊萨科夫斯基才思泉涌,很快就写下了8行诗句。可是诗人马上就写不下去了,要让“站在峻峭的岸上”唱着歌的喀秋莎接着做什么呢?伊萨科夫斯基苦苦思索着。

5月,作曲家勃兰切尔见到诗人,向他索词作曲。诗人想起了这首未完之作,诵读一遍,作曲家非常高兴,嘱托诗人尽早完成以下的歌词。又过了两三个月,诗人仍旧未能写出。在勃兰切尔催促下,诗人写出了五六种方案,作曲家选中了其中一个,填词入谱。这支歌在国家轻音乐团的首次音乐会上演出后,立即被人们爱不释“口”。

后来诗人回忆道,在1938年,当时正处于卫国战争之前的关键时期,所以诗人在以后几段歌词中,把对喀秋莎的爱情和保卫祖国的战士联系在一起了。人们因此喜爱这支歌,喜爱“喀秋莎”这个名字。战争期间,当苏联制造出一种新式火箭炮时,红军战士就亲切地称它为“喀秋莎”。

国际音乐比赛

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1939年起每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

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比赛的全称为“联邦德国全国广播国际音乐比赛”,1952年起每年在慕尼黑举行。

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1951年起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按钢琴、小提琴、作曲的顺序每年轮流进行单项比赛。

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为纪念肖邦而举办,1927年起每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一次。

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由苏联创办于1958年。第一届仅两项(钢琴、小提琴),以后增为四项(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声乐),比赛指定的曲目中,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占有相当分量。

维奥蒂国际音乐比赛:1950年起每年在意大利的维切利举行,比赛项目有钢琴、声乐和作曲等。

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1935年起在波兰华沙举行,为纪念该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诞生100周年而创办,每5年举行一次。

布达佩斯国际音乐比赛:前身是1933年创办的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1948年起改用现名。

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为纪念该国著名作家西贝柳斯而创办。

巴黎国际吉他(六弦琴)音乐比赛:由法国国营广播电台主办,1960年开始,分演奏、作曲两项。

国际音乐节

萨尔茨堡音乐节:从1920年起,每年在莫扎特的故乡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举办。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和爱尔管弦乐团为主,各地著名交响乐团、指挥家、独奏家、独唱家也常参加演出。

拜罗伊特音乐节:从1882年起,隔年在德国的拜罗伊特节日剧场举行,专演瓦格纳的作品。

爱丁堡音乐节:1947年创办,在英国爱丁堡每年夏天举行,演出歌剧、戏剧、芭蕾舞,并举行交响音乐、室内乐、独奏、独唱音乐会。

多瑙厄申根音乐节:在德国多瑙厄申根市举行,以介绍新作曲家和现代音乐作品为主。

华沙之秋现代音乐节:1956年起在波兰华沙举行。

大阪国际音乐节:1958年起,每年4月在日本大阪举行。

复活节音乐节:1967年由指挥家卡拉扬创办,每年3月底至4月初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

圣雷莫音乐节:从1951年起,每年2月底在意大利圣雷莫市卡吉诺剧场举行,以上演新歌剧为主。

维也纳音乐节: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以表演德奥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音乐名作为主。

音乐之最

最早的歌剧金曲唱片:《丑角》。1903年由格拉莫冯公司的弗雷德·盖斯巴格在意大利米兰录制完成。

最早的爵士乐唱片:1917年3月开始销售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队歌曲》。

最成功的少女古典音乐演奏家:夏洛特·丘奇。1998年,其专辑《天使之声》销量达到30万张,当时她才12岁。

最多产的指挥家:卡拉扬。一生共录制过800多张古典音乐唱片。

最大的音乐演出团:1872年,波士顿和平节组织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组织的一个庞大的演出团,大约由近2000多名乐师和2万人组成。组织者邀请“圆舞曲之王”小施特劳斯指挥演出。

最大的军乐队:1985年4月1日在洛杉矶道尔吉斯体育馆里演出的军乐团。它包括3182名音乐家、1342名军乐队队长、旗手以及来自52所高中的4525名操练员和指挥。

最早的爵士乐队:1900年前后,美国黑人音乐家巴迪·波尔汀组建了世上首个爵士乐队。

最古老的爵士乐俱乐部:纽约先锋镇地下室爵士乐俱乐部。

最早的音乐比赛:公元前6世纪,特耳菲城为纪念阿波罗神砍死巨蟒而举行的大型比赛,其中包括音乐比赛。

最早的电视歌剧:1934年7月6日,英国广播公司首次在电视中播放歌剧《卡门》。

MTV

MTV,即音乐电视,是music television的缩写。“MTV”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音乐电视台。它创建于1981年,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播出,有超过3亿个家庭可以收到该台的节目。

世界音乐之都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世界音乐之都”的美称。全市有5个大型交响乐团,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型乐队、23个剧院以及大量的音乐厅。著名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卡拉扬、施特劳斯等都曾在此演出过。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成为全球音乐界顶级的盛会。

钢琴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虽然产生较早,但现代钢琴的成型,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古代希腊有一种乐具,是供音乐家审度音律和研究乐理用的。它是在一块木板上绷上几根丝弦,弦下边支有弦马,可以移动测量声音。这种乐具便是钢琴的祖先。到了14世纪,这种乐具发展成古钢琴,与我国扬琴很相似;同时发明的钢琴还有好几种。但此时的钢琴与现代钢琴还有天壤之别。

1709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地区,乐器制造家克斯托福里发明了更为先进的钢琴,他采用有击弦小槌的键盘装置,使钢琴产生了延续较长、强度不同的音响。这种钢琴就是现代钢琴的基础,到19世纪初就被广泛采用了。

钢琴在19世纪20年代以后得到不断改进。1821年,法国埃拉尔改进了打弦机的结构,使钢琴在演奏中可以迅速重复地击弦发音,从而可以演奏技巧复杂的作品。此后,又经过许多乐器制造家和音乐家的努力,到1855年,钢琴有了显著改进,如采用毛毯代替鹿皮裹在木槌上,琴弦交叉排列等。百余年来,它的基本构造没有多大改变。

吉他

吉他被称为“乐器王子”,又称六弦琴,是一种很古老的弹拨乐器。吉他是轻音乐队中常见的一种乐器。它的表现力较强,音域宽广,单音的音色柔美多彩,和声效果深厚开阔,任何一种弦乐器都难以与它媲美。

关于吉他的起源,人们说法不一,但较多的人认为它原是阿拉伯的古代乐器,名叫乌德。14世纪以前,摩尔人把它带到西班牙,后来由西班牙琴制作者改制成维忽埃拉琴,它被公认为是吉他的前身。

16世纪,西班牙出现最早的五弦吉他,由于它的外观华丽,演奏方便,很快在欧洲盛行起来。18世纪,在德国和意大利出现了六弦吉他,也就是现代通行的吉他,使吉他逐渐进入兴盛时期。在这以后,出现了许多吉他演奏家。还有不少音乐家都非常喜欢吉他,意大利的吉阿贝里、帕格尼尼,奥地利的舒伯特,法国的柏辽兹、吉诺等著名音乐家不仅会弹奏吉他,还专门为它作曲。19世纪中期,西班牙制造家托雷斯完成了古典吉他的标准化。从此,西班牙古典吉他便在欧洲广泛地流传,后又传入亚、非、拉美各国。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电声学的发展又产生了电吉他。

小提琴

1550年,意大利北部的乐器师制成第一把现代型式的小提琴。从此时到18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小提琴名扬世界。最杰出的名匠有马基尼、阿马蒂、斯特拉地瓦利和瓜尔涅利4位大师。至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中,还珍藏着这4位大师的杰作,许多著名小提琴家还在使用他们制作的稀世珍品。

手风琴

1821年,柏林乐器制造家克里斯蒂安·布施曼,设计制造出“小拉管琴”,并以“汉道林”琴的名称取得专利,这是手风琴的前身。1827年,维也纳的德密安又将其加以改进。1852年乐器师布顿给手风琴的右手部分加上了钢琴那样的键盘,使它完成了构造方面的最重要改造。1877年,现代手风琴在德国的特罗辛根小镇问世。当和来乐器公司用机器制造出手风琴时,年轻的音乐爱好者走上街头欣喜若狂,因为手风琴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100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冶金技术的进步和乐器制造术的不断改进,手风琴逐渐成为较完美的大众化乐器。它构造精密、式样美观、轻便易带,适合各种场合使用,不但能独奏、重奏,还可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具有多种音色,能模拟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不同乐器的音响,既能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也可奏出气势磅礴的和声,一个人演奏可以收到一个小型乐队的效果。

口琴

口琴是由德国音乐家希曼在1821年发明的。据说,有一天,他在托斯恩小城偶尔发现一个农家女孩在门口玩耍,她手里拿着一把贴着硬纸的木梳放在嘴边吹着。这给希曼带来了灵感,回去后,他就根据中国古代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吹奏原理,用象牙雕成“药丸筒”似的乐器,这便是历史上最早的口琴。1857年,希曼在托斯恩创立专制口琴的公司,制造出第一批口琴,并很快畅销欧美各地。后来经过不断改进,1885年的口琴已和今天的口琴基本一样了。

双簧管

双簧管原是户外举行仪式用的一种乐器名称。17世纪,法国宫廷音乐家J·奥特泰尔和菲利多尔发明了正规的双簧管,即管弦乐队乐器。17世纪末,双簧管已成为管弦乐队和军乐队的主要乐器。起先,双簧管只有两个键。19世纪60年代,G·特里埃贝尔和其子弗雷德里克制造了一种乐器,与20世纪法国的双簧管相似。1906年,洛雷和吉莱制造的指孔用穿孔板遮盖的双簧管,现在美国和法国在广泛使用。在德国和奥地利,多键的双簧管出现得比较早,其管体和簧片的改进使音量增加。19世纪末,由于R·施特劳斯的努力,双簧管才重新受到重视。

管乐队

由木管、铜管和打击乐的乐师组成的合奏团体,被称为管乐队。

据记载,管乐队最早于15世纪出现在德国。当时,主要由双簧管和大管组成,是军队生活的一个必备部分。后来,德国乐师参加了外国乐队,管乐队通过法国、英国传入新大陆。18世纪末,随着土耳其占领东欧的大片土地,一种称为土耳其军乐风格或土耳其近卫步兵的音乐在欧洲大陆盛行。与此同时,由于受法国革命时大规模室外典礼的影响,木管乐器的数量大大增加,使管乐队的乐师多达2000人。在英国,铜管乐队组成的乐队和乡村教堂乐队的发展,以及法国乐器制造家萨克斯对铜管乐器的改革,使业余演奏者便于掌握这些铜管乐器。

芭蕾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译。芭蕾舞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贵族们将一种叫做“芭莉”或“芭莱蒂”的舞蹈用于娱乐,这便是后来芭蕾舞的萌芽。

1496年,法王查理八世去那不勒斯要求王位,一路上他被意大利舞蹈的华美演出惊呆了。于是,他将这种舞蹈带回国内。在此之前,法国有一种被称为“假面舞会”的宫廷舞蹈,类似后来的芭蕾。随着意大利的舞蹈进入法国,宫廷舞蹈不断发展。1581年,意大利编导波洛瓦叶创作了《皇后喜剧芭蕾》(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这是第一出完整的宫廷芭蕾,在巴黎卢浮宫附近的小波旁厅首演。至此,意大利“芭莉”的种子在法国大地上破土而出。1661年,路易十四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舞蹈学校——皇家芭蕾舞学院。编导皮埃尔·博尚首次确定了脚的五个基本位置。1713年,巴黎成立了歌剧院舞蹈学校,出现了女职业舞蹈家。1800年后,女演员成了主角。服装改成了短裙,尝试脚尖功,舞剧的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了。到了19世纪,芭蕾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并形成了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三大流派,《天鹅湖》、《吉赛尔》、《仙女》、《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许多经典作品就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到当代,芭蕾和现代舞结合,又赋予芭蕾以新的生命,产生了“现代芭蕾”。

天鹅湖

《天鹅湖》是俄国古典芭蕾传统剧目之一,也是世界芭蕾舞经典名剧。天鹅湖于1876年问世,柴可夫斯基作曲,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1877年在莫斯科首演,1895年由俄国舞剧导演伊凡诺夫和法国舞剧导演彼季重新编排在圣彼得堡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全剧共有4幕,剧情描写奥杰塔公主被魔法师掳去变成白天鹅,在湖边她与王子齐格弗里德相遇并相爱了。在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以女儿黑天鹅奥吉莉亚欺骗王子,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邪恶势力,奥杰塔公主和其他白天鹅都恢复了人形,王子和公主终于结合在一起。

现代舞

现代舞是从古典芭蕾舞传统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新型舞蹈。用现代舞蹈家的话来说,现代舞是“不用文字,不用语言,用人体来讲人类、社会和世界,同时是紧跟时代和人类的严肃的艺术。”

现代舞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先驱者是美国女舞蹈家伊莎朵拉·邓肯。邓肯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认为当时的芭蕾过于拘谨,因而探索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她主张不用芭蕾舞的华美的服饰,也没有华丽的布景,丢掉足尖鞋,光着脚用自然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善与美的人生观。由于她是第一次冲破古典芭蕾舞的禁区,开拓了现代舞的新天地,被誉为“现代舞蹈之母”。

此后的80多年中,现代舞以燎原之势影响着世界舞坛,并出现了“正统派”、“效果派”、“芭蕾派”、“时兴舞蹈派”、和“新先锋派”等不同流派。

总的来说,现代舞动作自然,形式自由,感情奔放,富有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擅长表达当代的生活和情感。同时,现代舞的题材、样式、风格不拘一格而又别具一格,动作与节奏强烈,地面翻滚技巧丰富,男女主次相当,表演常是即兴式的,在戏剧化的表演中含有幽默和讽刺,这都是现代舞区别其他舞蹈的显著特点。

国际标准交谊舞

国际标准交谊舞是在传统交谊舞的基础上,加以国际统一规则而成。它分为现代舞和拉丁舞两大部分。现代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快步舞5种舞蹈。其特点是格调高雅、舞姿优美、轻柔流畅、节奏起伏。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桑巴、斗牛舞、牛仔舞5种舞蹈。拉丁舞热情奔放,自由活泼,舞蹈技巧性强。

华尔兹: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交谊舞的起源,其特点是“圆舞”,即旋转。

探戈:最早产生于阿根廷,舞蹈较低俗,20世纪初经法国演出商改造,成为庄重、奔放的舞蹈,以典雅、爽快为特点。

维也纳华尔兹:源于维也纳,又称快步华尔兹,是德国人保罗·克雷布斯所创。

狐步舞: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14年传入英国,后来成为典型的英国式舞蹈,以自然、舒展、从容为特征。

快步舞:由狐步舞演变而成,其节奏每分钟48拍至50拍,舞曲节拍轻松,舞姿活泼动人。

伦巴舞:源于古巴的一种黑人舞蹈,20世纪20年代后期传入巴黎、纽约、伦敦,节拍为4/4,重音在第一拍。

桑巴:始于巴西,原是一种非洲奴隶舞,19世纪后得到普及,成为巴西狂欢节的主旋律,后又传入欧美各国,并得到改良和发展。

恰恰:原是模仿一对企鹅在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而创造出来的,企鹅在高兴时,雌雄相亲相爱,一起欢跳,不高兴时,雌的不理睬雄的,雄的舍命尾随,以求欢心和谅解,故恰恰舞多是女子领舞,男女舞伴不搂抱,离身而跳,动作不必整齐划一。

斗牛舞:最早出现在西班牙等欧洲和拉美诸国,在第一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于欧洲,舞蹈带有西班牙斗牛士风格。

牛仔舞:原是一种黑人舞蹈,第二次大战时由美国士兵扩散到法国等欧洲国家,上世纪50年代后经改造,形成一种轻松诙谐能用爵士音乐和迪斯科音乐跳舞的风格。

迪斯科

迪斯科原是个音乐概念。迪斯科音乐始创于1975年。迪斯科音乐是一种音响的合成,依靠录制人利用各种电声设备和电子乐器进行技巧性的制作。制作时,首先把低音鼓和低音吉他的节奏录到音轨上,然后把多达40~50层的音响叠加起来,最后再把人声加进来。迪斯科的音乐特点是以情绪的感染,以强烈的节奏鼓动人心。它并不重视思想内容,所以一般总是把旋律和歌词减少到最低程度,它强调发挥低音部的节拍性音响效果,形成一种像节拍器那样不断重复、经常出现急捶战鼓似的重击节拍。由于它的狂热性和感染性,听众很容易被带进音响的旋涡中,着魔似的不停地欢跳扭摆。因此,迪斯科很快就成为一种舞蹈音乐,同时也成为一种流行舞蹈的名称。

也有人认为“迪斯科”舞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爵士舞蹈。由于灌制这种舞曲的圆盘叫“DISE”,因此取名“DISCO”,有唱片舞会之含义。“迪斯科”舞是一种汲取了非洲民间舞蹈特点的即兴式自由舞蹈。舞蹈者随着音乐强烈而急剧的节奏自由扭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腰胯部位,创造着各自的花样,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舞的动作中常糅进杂技、体操、民间舞、现代舞以至芭蕾的因素,但很少高强度的大跳和高难度的技巧表演。

霹雳舞

霹雳舞,英文为Break Dance,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城市中兴起的一种群众性舞蹈。由于这种舞蹈节奏鲜明、有力,动作有很大爆发力和随意性,能表达奔放狂热的感情,因此很快在世界各国的城市青年中流行起来。霹雳舞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最初,美国黑人歌星詹姆斯·布劳德在电视广播节目中编排了一套伴舞动作,这些新奇古怪的动作受到了许多青年的欢迎。后来,一些街头的舞蹈家在表演时,又不断地发挥和创造出新的舞蹈动作,如“摇滚”、“电震”、“扭摆”、“矮子式”等。由于这种舞蹈表现出自由、奔放,展示自我的特色,从而从美国东部到西部很快传播开来,最后流传到世界各国。

街舞

街舞的英文名称叫HIP——HOP,是一种美国街头黑人文化。街舞的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和反叛精神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街舞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街头舞者的即兴舞蹈动作。据说发源于美国纽约的黑人社区布鲁克林,那时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他们发挥黑人独有的特质,如节奏感及歌声,舒缓情绪和消遣。因带有乐观开朗的特质,逐渐慢慢地在全美蔓延开来,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街舞的英文名是Hip——Hop,从字面上来看,Hip是臀部,Hop是单脚跳,Hip——Hop则是轻扭摆臀,年轻人喜爱,纷纷加入跳舞热潮。有人称之为“是唯一让人带着笑容进行训练的运动”。

1992年初,又出现了一种“原地性的街舞”,它没有那些大幅度的动作和脚步移动,更没有霹雳舞中那些在地上类似体操的动作。它的独有风格在于注重身体的协调性,重视身体上半身的律动,即增加了许多头部、手部的动作。在迈克·杰克逊、玛丽亚·凯利、后街男孩的MTV中都可看到这种新风格的舞蹈。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派之一,起源于舞神仪式,它由女舞蹈者在寺庙中祭神时表演,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过去它只流行于南印度,是南印度泰米尔纳杜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古老、最完美的古典舞蹈,被看做印度舞蹈的正宗。婆罗多舞有着成套的动作,丰富的涵义和严格的程式。表演这种舞蹈需要高超的技艺,演员从小就要严格训练,学成常需近10年时间。婆罗多舞最显著的特征是飞波流光的眼神、细碎繁响的脚铃声和传神达意的几百种手势。它要求演员从眉毛、眼睛、嘴巴、下巴,到头、颈、肩、手,再到腰、腿、脚、趾都要舞动,而且每一个部位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对固定的含义。

肚皮舞

肚皮舞雅称埃及东方舞。肚皮舞所表现的扭胯、摆肩等动作能显示女性曲线的妩媚和健美,体现妇女的勤劳、喜悦和欢乐。肚皮舞多为体态丰腴、臀部发达的女子独舞。当舞乐声起,便有一位妙龄女郎身披白纱,手持金属镲,身佩响环、项链等饰物,胸部高耸,半遮半裸。舞娘张开双手,舒展腰身,扭动胯臀和双乳,动作欢快明朗。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腰、胯、臀的扭摆加速,此刻舞娘从上至下颤动腰、臀和胸部肌肉。技艺高超者,还可随意颤动腰、腹的某一块肌肉。配合手的动作和双脚移动,尽情地表现女性美,给人以优美欢乐的感受。

每天学点文艺常识 (涨姿势系列丛书) - 第一部分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