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彩陶纹饰

通过对各地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彩绘陶器。在这些五千年前的陶器上,除了描绘有简单几何图形外,还有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从这些彩陶纹饰的描绘方法上,可见当时的绘画技法已相当熟练。几何纹的严整流畅、动植物纹的生动造型,以及对人类自身生活的认识与表现,体现了先民们复杂的构思和想象能力。

几何形纹饰彩陶主要出自甘肃永靖或宁夏的马家窑;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一只陶盆上描绘着舞蹈的人们;西安半坡村陶器上已开始出现蛙和鸟纹;河南临汝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缸上鲜明地绘着“鹳鱼石斧图”。这些形象生动、意趣盎然的彩陶绘画,充分表明了原始人类对美的认识已具有相当的能力。

帛画

帛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河南洛阳东郊殷人墓葬中出土的画幔是现存最早的帛画。战国时代的帛画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成就,尤其是人物肖像画。这个时期的帛画,到现在共发现四件:一是《龙凤人物图》;二是《御龙图》;三是缯书四周的画像;最后一件帛画画面已经无法辨识,出自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

漆画

我国漆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漆器。周代就已出现了正式的漆工,到了春秋战国,漆工艺更为发达了。

在棺椁、乐器以及日用器物上的漆绘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1994年在山东烟台发掘的春秋齐国古墓葬中就有数件漆器,其中有一件黑漆木枕,图案对称。而战国的漆器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内出土了漆内棺、漆衣箱及鸳鸯形漆盒等,上面有乐舞及神怪活动的描绘;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出土了彩绘漆盒、彩绘木梳等;河南信阳长台战国墓出土了漆绘锦瑟;湖南长沙颜家岭战国土墓出土了狩猎纹漆奁。

春秋战国时期的漆画,色彩鲜明,搭配巧妙,禽兽神怪和人物的造型都夸张而生动。画面一般不大,多用于装饰,在表现技巧上,比同时代的青铜器上的画面有很大的进步。

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起,生灵涂炭。传入中国的佛教于是顺应时局,宣扬一些与战争对立的“慈爱”、“超度”的“佛法”,因而“深得朝野之心”。统治阶级只要在混乱之中得到喘息的机会,便大兴佛事。佛教艺术也随之兴起。佛教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塑、壁画上,一般的石窟和寺庙中都绘有壁画。佛寺壁画因建筑的破坏而荡然无存,但北朝的石窟壁画仍然保存至今,主要有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库木吐喇石窟壁画和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三大国粹”之一。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画三个门类。中国画按手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所强调的是立意传神、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留白等手法,以描绘物象与经营构图。其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讲焦点透视,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绪。其画幅形式有卷轴、壁画、屏障、册页、扇面等,并以诗、书、画、印相结合。还有特殊的装裱工艺。所用工具,为我国特制之笔、墨、纸、砚。

丹青

丹青本是指丹砂和青雘这两种可制作颜料的矿石。因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朱红及青色,《汉书•苏武传》中就有“竹帛所载,丹青所画”的说法。所以,丹青就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我国民间也称画工为“丹青师傅”。

写意与工笔

写意与工笔是中国画中相对应的两种画法。写意要求用简练的笔墨来勾勒人或物的形神,借以表达画者的意向;工笔则正好相反,它是通过细致工整的笔墨,来精细地描绘人物或景色。

中国画的基本画种

中国画的基本画种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界画等。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是较早出现和完善的一大画种。人物画又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山水画: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兴起较迟于人物画,盛于五代、北宋。山水画在表现上讲究布局与意境的表达,依技法和设色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没骨、淡彩等形式。

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瓜果、竹石、鸟兽、鱼虫等为主体的绘画。唐朝时,花鸟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传统花鸟画依题材可分为花卉、瓜果、禽鸟(翎毛)、走兽、鱼虫等类型。

界画:以宫室、楼台亭阁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尺画线的绘画,也称“宫室画”。历史上著名的界画作品有宋代的《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仕女画

仕女画又叫“士女画”,是我国人物绘画重要的一科。“仕女”一词,唐代及唐之前专指帝王后妃夫人一类的妇女,宋代以后泛指一般的佳人美女,而不局限于贵妇。

我国以妇女为绘画对象,很早就有了。《说苑》记载战国时齐国的敬君自画其妻,《汉书》里记载的王昭君和毛延寿的故事尽人皆知。可惜这些画家的作品没能保存下来。现存最早的仕女图首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而正式的能代表仕女的优美娴雅姿态的绘画,首推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这些才是笔法纯熟、造型严谨、上继秦汉、下开唐宋的杰作。而到了唐代,仕女形象大多丰满雍容。这一时期的仕女画比较翔实地记录了各个阶层妇女的生活风貌,五代至宋元时期由于山水画的发展,仕女画曾一度中落,至明清才复兴。又由于历朝审美观点的不同,仕女画不再以唐画的丰肌厚体为美,而代之以纤细瘦削、体态娇柔、弱不禁风的病态美人了。

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画家

顾恺之:东晋晋陵郡(今江苏无锡)人,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其理论著作现存的有:《论画》、《魏晋时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

阎立本:唐代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东北)人。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唐代河南阳翟(今禹州)人。擅长道释人物,画天女、仙女也极生动。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等。

王维:太原(山西)祁县人。盛唐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画人物、丛竹、山水。代表作有《辋川图》、《雪溪图》、《济南伏生像》等。

荆浩:唐代河南沁水(济源)人。以山水画著称。代表作有《匡庐图》等。

董源:五代南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擅长水墨或淡着色山水。代表作有《渔父图》、《牧牛图》、《出洞龙图》、《潇湘》、《龙宿郊民》、《夏山图》等。

范宽:北宋陕西华原人。其成就主要体现在笔墨技法上的独创性和高度成熟。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楼观图》等。

郭熙:北宋河阳温县(河南孟县东)人。他的山水画在当时“独步一时”。代表作有《早春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等。

李唐:南宋河阳三城(河南孟县)人。以山水画著称。代表作有《万壑松风》、《江山小景图》、《晋文公复国》、《采薇》等。

赵孟頫:元代湖州(吴兴)人。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代表作有《秋郊饮马图》、《鹊华秋色图》、《重江叠嶂图》、《浴马图》、《怪石晴竹图》等。

黄公望:元朝常熟人。代表作有《富春山居》、《九峰雪霁》、《陡壑密林》、《快雪时晴》、《富春大岭》等。

徐渭:明代浙江山阴人。他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通,尤其以花鸟画最好。

陈洪绶:明末清初杰出的人物画家。代表作有《屈子行吟图》、《归去来图》、《生鲁居士四乐图》、《隐居十六观图》、《莲石图》等。

石涛:清代画家,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包含着极为丰富、精辟的美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他的绘画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

古画珍品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2月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中出土。该画纵约30厘米,横约20厘米。

《胡场汉墓木板彩画》:1979年3月于江苏扬州市郊胡场汉墓出土。一幅长47厘米,宽28厘米,绘人物肖像上下各二;另一幅长47厘米,宽44厘米,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况。两幅画均陈列于扬州博物馆。

《西汉帛画》:1971年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是覆盖在棺上的一种旌幡。帛画成T形,内容分三段。

《晋代彩绘纸画》:1964年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晋墓中出土。画长106.5厘米,高47厘米,由6张纸粘连在一起。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幅纸画。

《女史箴图》: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作。该画原藏北京清朝宫廷,1900年被英国侵略者劫夺,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游春图》:隋代展子虔作。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我国目前所存最早的山水画卷。

《历代名画记》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史著作,内容论及绘画的源流、兴废、技法、鉴赏、收藏和装裱等。《历代名画记》继承了谢赫的“六法”理论,并对之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张彦远着重阐述了“形似”与“骨气”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形似是手段,气韵生动才是目的。《历代名画记》还最早提出了“书画同体”的思想。此外,《历代名画记》在对画家的评价和对绘画的鉴赏品评方面也颇多真知灼见。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全图长528厘米,宽24.8厘米,全卷共有人物1643人,208头牲畜,船只、车轿各20余。通过对清明节时北宋都城汴梁(开封)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的世俗生活场景的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北宋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米氏云山

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世称大米和小米。他们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贡献,在于开创了被后世称为“米氏云山”的崭新绘画风格,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境界。

米芾极欣赏南唐画家董源的山水作品,称赞他“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米芾之所以喜欢江南雾翳云蒸的山水景致,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曾游宦长沙,熟谙潇湘云烟迷蒙之景;后定居镇江,又可常见云气弥漫、林木隐现的奇观。正由于他对于传统绘画艺术有高超的辨识能力,对于真景山水又有着深切的体验,才能独出心裁地创造了烟云变幻、雾气空濛的“米氏云山”画法。

元四家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被称为“元四家”。他们都生活在江浙一带,且都活动于元代中后期,是醉心于山水画创作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文人画家。四人画风各异,黄画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荒疏,吴画沉郁湿润。四家各具特色,在元代画坛上相映生辉。

元四家以黄公望为首,在思想上远离元代贵族统治阶层,在艺术上倡导“自娱”和“山气”,实践了文人诗、书、画相融的理论,标志着文人画的进一步成熟。他们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诗文书法,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其画风对明清两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明末清初渐江为先路,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新安派四大家”。因渐江为歙县人,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休宁人,而这两个县在晋唐时皆属新安郡治,所以得名“新安画派”。该画派的特点宗法元代书画家黄公望、倪瓒,多写生黄山云海松石之景,着墨无多,用笔简洁。

扬州八怪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扬州有一批卖画的怪画家,他们的画风奇异,打破“正统”派摹古、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新意迭出,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也超脱于常人常理,因而后人称他们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具体指哪八位画家,历来说法不一。《天隐堂集》记载为:郑燮、金农、高凤翰、黄慎、李蝉、边寿民、杨法、李方膺。《古画微》记载为:李方膺、汪士慎、高翔、边寿民、郑燮、李蝉、陈撰、罗聘。《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记载为:金农、郑燮、黄慎、李蝉、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扬州八怪”大都是失意的官吏和隐居的文人。他们的绘画主要是写意花鸟,其次是人物和山水,但对于花卉,他们无人不擅长。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辛亥革命前后创立于广东地区的新兴中国画流派。它的出现始于居巢、居廉兄弟,而完成于高仑和陈树人等画家。

高仑,字剑父,曾留学于日本东京艺术学校。他与其他几位岭南派画家在绘画中都融合了日本画及西洋画技巧,所画花鸟山水皆生动逼真,大大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在题材上也富有革新精神。高剑父在山水画中画入现代建筑,颇为难得。陈树人与高剑父的弟弟高奇峰,也同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后人将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称为“岭南三杰”,他们同为岭南画派的开创者。

指画

所谓指画,就是用指头蘸墨作画。据说为清初画家高其佩梦中所创。高其佩从小喜欢作画。他发明指画后,曾说过他作指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可见指画不单用指头。高其佩作品颇丰,以《渔舟鸬鹚图》为代表作。该画随意勾抹,奇趣毕具,特别是画线,粗细相延,恰好体现了指墨画的特点,被后人广为引用。高其佩之后继者也很多,逐渐形成了“指头画派”,如现代画家潘天寿,就是其中名家。

版画

版画不同于一般的绘画,顾名思义,它是在各种“版面”上刻画而成的,作画的工具以刀为主,而不是普通的画笔。版画主要通过绘(创作画稿)、刻(制版)、印(印制、印刷)三个步骤来完成,由于民间刻工的参与,它又常常具有民间美术的特色。中国版画的诞生可追溯到汉代,汉画像石砖是中国版画的雏形。而在新疆出土的汉代印染布织品则已相当纯熟地应用了版画技法。中国版画在明代后期步入鼎盛,出现了金陵版画、徽州版画、吴兴版画、武林版画、建安版画等许多流派,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仅《西厢记》的插图就出现了数种不同版画的版本。

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门神”。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年画最早盛行于明代。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是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传统年画有《福禄寿三星图》、《老鼠娶亲》、《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

连环画

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一种绘画形式。它的历史悠久,汉代就有刻在砖上的单幅人物故事画。唐代开始具有初期连环画的形式。小说有连环性插图,是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开始的。第一部连环画是建安虞氏所刻的《全相平画三国志》。清中叶以前的连环画,都采用石刻、木刻、笔画三种方式。清朝末年从西洋输入石印术以后,才有石印连环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上海文益书店出版朱芝轩所绘《三国志连环图画》,是第一部石印连环画,共两百多幅。

漫画

我国很早就有漫画作品,当时叫讽画、讽刺画、讽喻画、讽字谐画等等。“漫画”这一名词在我国出现的历史不足百年。

1925年,著名画家丰子恺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并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画。这件事不久即被《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所耳闻,他通过好友胡愈之向丰子恺约稿,于是丰子恺的画稿就作为插图,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郑振铎还给这些画题了《子恺漫画》的题头。自此,我国逐渐开始使用“漫画”这个词。

漫画在国际上并无统一的名称。在西洋,人们习惯上称它为讽刺画、卡通画、幽默画和滑稽画,并没有“漫画”一词。“漫画”这种叫法始于日本,据说是包含着“随意”画的意思。因此,“漫画”名称在中国的使用,应该是受了日本的影响。

火笔烫画

火笔烫画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历代火烫画多以花鸟鱼虫或仕女图为题材,以装饰为主。例如在木制家具上烫制花卉、小鸟,就显得高雅美观,在堂屋正中挂上一幅火烫对联,就显得宏丽庄重。现代烫画多以电烙铁或特制的火笔在三合板、五合板或红、白松木板上作画。火笔烫画既是艺术品,又是工艺品。

著名的书法碑帖

《石鼓文》:我国现存最古的刻石文字,用大篆在十块鼓形石上分刻有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情况。

《泰山石刻》:是秦始皇二十八年登泰山颂秦德的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

《乐毅论》:东晋王羲之书,著名的小楷法帖。

《兰亭序》:著名行书法帖,为王羲之生平得意之作。

《曹娥碑》:现通行的小楷本,相传为王羲之书。

《龙门二十品》:北魏龙门造像二十种统称。

《孔子庙堂碑》:唐碑,正书,虞世南撰并书。

《九成宫醴泉铭》:为唐代楷书名家欧阳询所书,魏徵撰文。

《麻姑仙坛记》:为唐代楷书名家颜真卿撰文并书,为颜书代表作之一,与其齐名的还有《多宝塔碑》。

《玄秘塔碑》:为著名柳书之一。唐代裴休撰文,柳公权书。

古代书法名家

崔杜:东汉崔瑗、杜操。为徒师关系,皆善章草。

钟张:东汉张芝、三国魏钟繇。张氏创今草,被推为“草圣”。钟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贺捷表》等。

三谢:东晋谢尚(从兄)、谢奕(兄)、谢安(弟)三人。

二王: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羊薄:南朝宋书法家羊欣、薄绍之。前者善隶(正)书,后者善行草。

虞欧褚薛: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等,褚氏代表作有《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有《信行禅师碑》等。

二薛:初唐书法家薛稷、薛耀兄弟。后者的代表作有《夏日游石淙诗》等。

颠张醉素:唐书法家张旭和怀素。前者代表作有《肚痛帖》等,后者代表作有《自叙帖》、《千字文》等。

颜柳: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代表作有《多宝塔感应碑》、《颜家庙碑》等;后者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等。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有《松风阁》、《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有《多景楼诗》、《蜀素诗》等;蔡氏代表作有《万安桥记》等。

米薛: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有《杂书卷》等。

鲜赵: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有《仇锷墓碑铭》、《三门记》等;鲜于氏代表作有《韩愈进学解》、《渔父词》、《老子道德经》等。

三宋:明初宋克、宋广、宋璲兄弟三人。

二沈: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

吴中四才子: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邢张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张: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草书家。

颜柳欧赵:又称“楷书四大家”,唐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頫四人。

赵董:指元代赵孟頫,明之董其昌二人。

天下第一行书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303—361)被世人推崇为“书圣”,尤其擅长楷书和行草书,风格妍美流畅,“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于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各抒情怀,事后集结成册,编定为《兰亭集诗》,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兰亭集序》集记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延,感情真挚,自然朴素。全篇28行,328字,字字“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其中20个“之”字,7个“不”字,更是形态各异,绝不雷同,可谓别开生面。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对王羲之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兰亭集序》的真迹更是爱不释手,在世时曾命许多书法家摹写多次,赐给太子、诸王和近臣,死后竟把真迹带进坟墓为自己殉葬。

怀素与《自叙帖》

怀素好酒,被称为“醉僧”,兴酣时在墙壁、器皿、衣裳上随意书写。怀素草书得张旭真传,并在张旭的大草上有所革新,有“颠张醉素”之称。其草书千变万化,虽率意癫狂,而不失法度,晚年书风趋于平淡,笔老而意新。

《自叙帖》是怀素的代表作,笔力最为狂纵,全文纵横奔放,一气呵成,其势如大江大河,一泻千里。参差变化是其最大特点。每行多为六字,也有八字,行行字数不同,疏密不一,全靠手心相应的节奏而定,却极富层次感、节奏感,于参差变化中得匀称,给人以巧夺天工、奇趣天成之感。

米芾“刷字”

“刷字”,是指运笔迅速、率意、挥洒自然,代表人物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米芾又称“米襄阳”、“米南宫”。他的书法吸取二王及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优点,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豪爽风格。他不墨守成规,反对写字装腔作势,注重天真自然,发展个性,其笔法姿容俊美。米芾自评其风格为“刷字”。他用笔力道劲健,运笔迅速,给人挥洒自然、毫无矜持造作之感,同时结字不失严谨,使得作品整体气韵生动。从“刷字”可以看出米派书法独辟蹊径的书艺风格,这就是所谓的“米书”。

瘦金书

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虽为一代昏君,但在艺术上却是才华横溢。他不仅擅文辞,通音律,尤精于书画。后人称赞他“书画精妙,亦古今首屈一指”。他的书法楷、行、草书无所不工,而最有名的则是他独创的“瘦金书”。这种艺术指一种具有瘦细、劲挺特色的楷书。它全用外拓法,如画兰竹,运笔挺劲犀利,轻落重收,书虽瘦细而有腴润飘逸之感。结构上既圆满秀丽,又通篇法度森严,犹如众宫女和乐起舞,翩翩穿梭而章节不乱,充分反映出宫廷生活的特色。“瘦金书”不仅能在宋代诸多书家中独树一帜,也是亘古唯有,它使得宋徽宗虽不能称雄政坛,却得以独步书坛。

文房四宝

湖笔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毛笔是中国五千年来最主要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国书法最主要的工具。

元明时期,湖笔出名。湖笔的发源地在浙江吴兴的善琏村,吴兴旧属湖州府,所以称为“湖笔”。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住过,被当地人奉为“笔祖”,还修建了纪念他的“蒙公祠”。这个时期,湖州成了全国的制笔中心,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等一大批制笔名师。随后,湖笔的制作工艺开始向外流传,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湖笔笔庄。

徽墨

墨的种类很多,到现在已有四百多种,有超漆烟、桐油烟、青墨、特级松烟、加香墨、朱砂墨、药墨、彩墨、蜡墨等。

中国最有名的墨是徽墨。唐末,易州的王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墨手艺极高。南唐后主李煜酷爱做诗绘画,安徽知府便选了两块奚墨进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果然不沾不涩,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不禁赞不绝口,当即召奚廷珪入宫,赐姓李,世为墨官,又加封“奚墨”为“徽墨”,从此“李墨之名天下闻”。自宋代起,徽州(北宋末年歙州改为徽州)便成为全国的制墨中心,涌现了许多制墨名家高手。宋代潘谷是徽州制墨名家,有“墨仙”之称,他制造的“松丸”、“狻猊”等墨,被称为“墨中神品”。明代程君房所制的“清玉案”,更有“一技之精,上掩千古”之誉。清代胡文开所出产的高级纯油烟的书画墨,在1926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他的墨“色泽黑润,历久不褪,舐笔不胶,入纸不晕,色味浓郁,书写自如”,堪称徽墨之代表。

宣纸

宣纸因产于安徽南部泾县,古属宣州府,故名宣纸。宣纸始产于唐代,当时被列为贡品。据说南唐后主喜爱宣纸,竟使“百金不许市一枚”,他还特地建造“澄心堂”来贮藏此纸,可见宣纸之稀贵。

宣纸的原料为檀树皮和稻草。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它按吸水性能可分为生熟两种,生宣吸水性强,宜作写意画,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甚吸水,宜作工笔。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之说。

端砚

砚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临洮的洮河砚,以及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声名最大,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之宝中宝”的美誉。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斧柯山。古时肇庆属端州,故有端砚之称。端砚的石材品质优良,质地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端砚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其石材开采之难。石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设计、雕刻、配盒等多种工序。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李称之为“青花”,将“玉溪生山房”刻于其背。此砚磨出来的墨不仅受寒不冻,且“香气袭人”,见到此砚者皆赞不绝口。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的手中,东坡爱之如命,并刻砚铭于其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燧,以出斯珍”。

木雕观音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中的木雕观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它高22.28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腰围15米,重110吨,一个人在其张开的手上可坐可卧。在它的头上,还有一个高1.4米的坐像,据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师傅无量佛的像。这尊木雕大佛像有42只各持法器的手,45只眼睛炯炯有神,面目清秀,体态匀称。人们称之为“千手千眼佛”。据史料记载:这尊大佛雕于1755年,用松、柏、桦、杉、榆等100多立方米木料拼成。

未来佛铜像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未来佛铜像,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尊铜佛像。金青铜未来佛坐像位于扎寺西部的未来佛大殿内,净高22.4米。未来佛,藏语称为“强巴”,是喇嘛教中最受尊敬的神佛之一。据史料记载,当年为铸造这尊铜像,耗用铜11.5万公斤,金79公斤,珍珠300余粒,珊瑚、琥珀、松耳石等各种珍贵金石1400颗。仅大佛的眉间,就镶嵌有特大钻石1颗,蚕豆大的钻石30颗。安放铜佛的大殿建于1914年至1916年,是在先铸好铜佛并放妥之后,再专门营造的。自远望去,此殿就如一座高耸的了望台,鹤立于众殿之中。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1966年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此灯外形是宫女执灯,灯盘可以转动,以改变灯光照射的角度,灯火的烟通过手进入体内。整座灯是一件完美的圆雕,各部分造型比例适当,人物神态安详。

马踏飞燕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了铜马仪仗队,共38匹铜马、14辆铜车及数十件铜俑,是东汉一个出行队列的缩影。其中足踩龙雀的天马(马踏飞燕)尤为杰出。马昂首长嘶,三足腾空,一足踏飞燕。从雕塑技巧上看,艺术家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是雕塑史上的杰作。

击鼓说唱俑

汉代陶俑题材广泛,工匠们自由发挥塑造技能,创作出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汉代的陶俑大多以日常生活为表现的对象,各类劳作者、奏乐者、说唱者在陶艺人的手下无不趣味盎然。其中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是一件绝妙的作品,它极其形象地表现出一位说唱俑的神情形态。他说到妙处,禁不住翘足举臂、眉飞色舞,诙谐活泼的生机溢于手足。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发掘出来的最大的商代青铜器。它因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一般认为这个鼎是商王祭祀母亲“戊”用的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这个巨型的青铜器,造型雄伟,花纹华丽,结构复杂。大鼎腹部铸有蟠龙纹和饕餮纹,脚部刻有蝉纹。整个鼎具有非常强烈的神秘感。

兽面纹

兽面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早在商代就已出现,这种纹饰实际上是各种幻想动物的集合体。宋代以来,这种纹饰称为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的贪暴怪兽,贪财贪食,好食人,且“日夜相残,以尽其类”。商代青铜器中,兽面纹所占数量最大,表现的是一种神秘狰狞的美。兽面纹基本是公式化的,经历了由抽象走向形象的过程。形象的兽面纹是以鼻梁为中轴线,两边有兽目,还分别有耳、眉、口、角,兽面两侧还各有一段兽身和兽足。

紫砂陶器

紫砂陶器历史源远流长。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著名大夫范蠡曾在宜兴制陶,人称“陶朱公”。明清时期,宜兴陶业空前繁荣,迎来了宜兴紫砂陶器的“黄金时代”。那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厅堂中陈设宜兴紫砂器,成为一种时尚。紫砂陶器是一种质地细腻的无釉细陶器。所用原料属于高岭土、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较高,颜色有赤褐、淡黄和紫黑等色。紫砂器初创于宋代,明中叶以后盛行,其中以茶壶最受欢迎。紫砂壶泡出的茶,清香扑鼻,隔夜不变味,壶内不留污痕。而且紫砂壶形制古朴隽永,耐人寻味,与瓷器比较,自有一种新的格调。

瓷器

瓷器是我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中国”的英文之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瓷器是1981年在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釉陶片,这种釉陶片经鉴定为原始瓷器。这次发现把中国烧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瓷器的产生晚于陶器。较早出现的为青瓷,而晚出现的是白瓷。青瓷在东汉末期趋于成熟。唐代以南方越蛮青瓷、北方邢窑白瓷最为著名。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各处窑场林立,如汝窑、钧窑等。元以后景德镇逐渐成为瓷器的制作中心。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一、陶器与瓷器所取材料的质地完全不同。陶器以黏土加工成型,这种原料可塑性好,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多呈粉土状,具有不透明、吸水性和吸附性强等特点;而瓷器以瓷土为胎骨,这是一种主要由石英、云母组成的成分复杂的矿物岩石,其内三氧化二铝含量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低,透明度高,吸水性很弱。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在800℃~1000℃左右的低温中即可烧成。超过了这个极限,胎骨就会爆裂。瓷土的烧成温度则一般高达1200℃以上,烧成后质地纯洁而坚硬,把它打碎后呈现光辉四射的介壳屑状。

三、瓷器表面施釉而陶器多不施釉。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风行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它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色彩绚丽缤纷是唐三彩的最大特点。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青花

青花是彩瓷的一种,以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制品最具代表性。青花是指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坯上绘画,罩以透明釉,经1300℃高温烧成的瓷器。其色彩白蓝相映,恬淡素雅,给人以清新明快的美感。青花因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名瓷名窑大量涌现,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是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五个窑口,后人誉之为“五大名窑”。五大名窑以位于河南宝丰的汝窑为首。汝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它的生产只在北宋末期,加上成本高、产量低,故传世作品少而弥足珍贵。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龙泉青瓷

相传南宋时,在今浙江省龙泉境内,有两座著名的瓷窑叫哥窑和弟窑,分别由两兄弟主管。哥窑烧造的青瓷较黑,俗称“铁骨”。弟窑的青瓷器细密清白,釉色名目繁多。其中又以粉青与梅子青为最:前者色调柔和淡雅如青玉,后者色调青翠滋润赛翡翠。

龙泉上品青瓷一出窑,立刻就被宫廷高价收购,当地县官看一眼都难。今天,不要说完整的龙泉青瓷,即使是它的一个碎片,都是珍宝。龙泉青瓷的质地之细腻,釉色之醇美,达到了青瓷艺术的高峰。从此龙泉青瓷甲天下,并使唐代名窑越窑从此黯然失色。

陶都宜兴

湖北宜兴是陶瓷艺术的发源地,有陶都之称。宜兴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处,河流交错,交通便利。当地陶土蕴藏十分丰富,且质量上乘。仅鼎蜀镇一带小区就蕴藏上千亿吨用以制作紫砂陶器的天然原料。宜兴以紫砂器最为著名,由于所制产品广为世人所喜爱,因而声名远扬。

景泰蓝

景泰蓝是以紫铜为胎,用彩釉作装饰的一种艺术品。它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原来叫做“铜胎掐丝珐琅”,因发展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且以宝石蓝为主色,所以被称为景泰蓝。景泰蓝造型优美,花纹细腻,色彩鲜艳,早已形成了深厚、庄重、华贵的独特风格,博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赏和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盛名。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约始于南宋庆元年间,距今有八百年的历史。最初只是磨制石章,到清代品种才增多。光绪三十年之后,青田石雕分别参加了比利时赛会、美国巴拿马博览会、意大利都灵赛会和我国的南洋劝业会等,均获好评,从此蜚声海内外。青田石雕以镂刻见长,在创作上,它的特点是依形布局,取势造型,依色取巧,因巧施艺,尤其对天然俏色、透明白色的利用,使其更具风采。风格上,它构图丰满,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江南的地方色彩。在技艺上它精雕细刻,不留刀痕,异常光洁。品种上则以花卉、山水风景见长。《葡萄山》、《高粱》、《西游记》是青田石雕的优秀作品。

木雕

木雕,顾名思义,就是在木头上雕刻的工艺美术品。上好的雕刻用木材有檀香木、紫檀木、樟木等。著名的木雕作品有潮州木雕和东阳木雕。

潮州木雕因产于广东潮州地区而得名。它选用优质樟木,经凿出粗坯后进行精雕细刻,再经磨光、上漆,最后贴上金箔才告完成。所以其作品往往呈现出金碧辉煌、熠熠闪光的艺术效果,故又称“金漆木雕”。它多用于建筑物上,如装饰门窗等,也作日常之用。

东阳木雕产自浙江东阳。这里气候适宜,四面环山,因此盛产木材,号称“木雕之乡”。东阳木雕创作在明清时达到鼎盛。当时的建筑物如厅室、庙宇等的屋架、梁柱、门窗上多用木雕装饰。“肃雍堂”是明代封建官僚的大庄园,建筑物规模宏伟,结构坚固。木雕装饰极精致,气势巍峨,十分壮观。此外,东阳家具木雕也十分有名。

象牙微雕

象牙微雕,顾名思义即是在象牙上进行微型雕刻。它是在骨刻、石刻、竹刻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牙的品质坚硬、细腻、光洁,容易着刀,刻出的作品不但精细入微,而且具有金石意趣。1981年6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博览会上,我国微雕家曲儒当场表演,在一粒芝麻大的象牙上,居然展现出长城的磅礴之势,击败诸国强手,获得世界冠军。同书法、绘画一样,象牙微雕也很讲究艺术美。苏州檀香扇厂艺术顾问戈壁曾经创作出一把象牙工艺折扇,在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寸的16片薄如蝉翼的扇骨上,镌刻着300首唐诗,是一件融诗文、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也被称为“明式家具”,常取材于紫檀、花梨、红木、杞梓木(鸡翅木)、榉木等,也称硬木家具。与其他朝代相比,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相当显著。它设计简练,结构合理,很注重实用性。此外,明代家具做工精巧,造型优美,风格典雅。明代家具多用富贵木材,它们具有坚硬致密、色泽古雅、花纹华美的特性。为充分利用这些木材的天然纹理和美色,往往不上漆而仅用蜡饰,使之光滑如镜,更耐人寻味。这种深沉绚美的色泽与稳健的造型互为映衬,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典雅协调的风格特色。

金缕玉衣

1968年夏,在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上发现了两座保存完好的大型汉代墓葬。两墓系并穴合葬墓,在石质山体中开凿而出,墓主为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的庶兄刘胜和其妻子。在这两座墓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在这些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汉代珍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刘胜和其妻窦绾所穿的殓服——金缕玉衣。这两件玉衣的外观和人体的形状相似,它是用正方形、长方形或梯形的小玉片,四角穿孔,以金丝缀连而成,因此称为“金缕玉衣”。如果把金缕玉衣分解开来,可以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个部分。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各种形状的玉片组成,仅金缕就重700克左右。

云锦

云锦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之一,因其锦纹瑰丽如云彩,故而得名。云锦产地在南京。它的特点是大量用金线,包括捻金、缕金,也包括缕银与银线,是一种善于用金装饰织物花纹的提花丝织物。云锦的主要品种为“妆花”、“欣金”、“织锦”。它们以各种金银线交织于一件彩锦中,使花纹金彩辉映,整件织物产生一种瑰丽灿烂、典雅而高贵的艺术效果。

蜀锦与宋锦

自三国时期起,四川的织锦业一直非常发达,居全国领先地位,当时成都织造的经线起花的彩锦色泽美丽、花纹新颖,织造技术已达到成熟的地步,被誉为“蜀锦”,名扬天下,另外还出现了加金锦等新品种。到了宋代,四川产的蜀锦和苏、湖、杭州等地产的宋锦为当时最有名的织锦精品。宋锦采用一种精密细致的“三枚斜纹地”,经线分面经和底经两重,面经用本色生丝,底经用有色熟丝,纬用多种色彩的练丝。以底经作地纹组织,面经作纬线幅长的“结接经”。这种结构继承了唐以来的纬锦织造技术,用彩纬加固结经,形成纬三重起花。宋锦的织造过程完全体现了中国本民族的风格,因而显得严谨规范。

四大名绣

清代民间的染织业发达,刺绣已经商品化,从而推动了各地民间刺绣的大发展,刺绣品种众多,尤以江南民间刺绣水平最高。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被称为“四大名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的手工艺品。苏绣艺人能用40多种针法、1000多种花线绣出形象逼真、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苏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如“白孔雀”、“金鱼”、“小猫”、“滕王阁”等。清代苏绣还出现了双面绣,能在一次刺绣过程中使绣品具有两面完美的刺绣效果,是刺绣中的精品。

湘绣:起源于湖南长沙近郊,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清代后期形成独具风格的刺绣体系。其特点是擅长表现走兽,富于写实气息;追求刻画形象的逼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劈丝细若发丝,且经加工后不起毛;针法以参针最具特色,可点染阴阳浓淡,形成色彩渐变的效果;配色以灰及黑白为主,素淡雅致。

蜀绣:是四川省成都地区盛行的传统刺绣工艺。在魏晋时就与蜀锦并称,在清代自成一体。其特色是采用本地软锻彩线,厚重鲜丽;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产品多以生活用品为主,也有装饰品,富于诗情画意,又自然淳朴。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秀。其特点是:多用马尾毛、孔雀羽刺绣,配色讲求明快华丽,并喜用金线做轮廓线,花纹繁茂,色彩富丽;常采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以及佛手瓜果一类题材。清代中期后,粤绣大量出口,渐现异国风味。

竹编

竹编是运用竹材制作家具,编织用品。各地竹编风格各异。浙江竹编造型优美,做工精巧,往往是用细篾丝编成器体,用宽竹片制作把手或提梁。福建竹编可以编成十字花、海棠花等十多种花样,并且往往在竹篾上加上色漆和金彩,更使人感到精巧华丽。四川竹编以纤细精美著称,那些作为卷轴面的竹丝帘,那些薄如蝉翼,光泽似绢的竹丝扇等,都美不胜收。安徽舒城的竹席,闻名中外,被称为“舒席”。湖北章水泉的竹器,用刮花、刻花进行装饰,并擅长用不同的竹节组成图案,也具有独特风格。

翻簧竹刻

翻簧竹刻是一种特殊的竹制品。它是将竹簧煮后压平,制成各种文具器皿。簧片光洁淡雅,具有象牙的质感。在制品上,往往用单刀或双刀雕刻,或用“火绘”(即烫花)进行装饰。这些工艺品在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江西井冈山等地都有生产。

草编

草编材料种类很多,有黄草、蒲草、咸水草、龙须草、金丝草等等。由于传统技艺不同,各地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北方生产小麦,麦秆编就极为发达,山东、河北、河南等省都是著名产地,草帽编在历史上就已大量出口。河北、山东地区的蒲草编,历史极为悠久。唐代诗人李白有“初霜刈渚蒲……织作玉床席”之句,就是描写蒲草编的。此外,嘉定地区的黄草编,广东地区的咸水草编,将草料加工染色,编制具有装饰图案的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套盒、鞋帽、杯垫、草箱、草席以及玩具装饰等,品种丰富多彩,造型也十分精美。

藤编

山藤多产于南方各地,有梨藤、灰藤、花黑藤、盘山藤等多种品种。韧性强而又金黄闪光的藤是上品,以海南岛产的最佳。藤编工艺能编出各种不同的花样和网眼。根据器物的不同部位,可制出各种各样的藤丝。例如,称为“合丝”的藤片,两边锋利,用于编席;“沙丝”两边平整,适于编织家具;“梨皮”的弹力大,韧性好,可以编织器物的提梁和双耳。藤编除了制作家具外,还可编织提篮、灯罩、花插以及鸟、兽、灯笼等各种玩具。

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剪花,是使用镂空透雕来创造美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古代“镂金剪采”的风俗。“镂金”工艺发展至汉唐称“金银平脱”,主要用于装饰漆器和银镜背面。当纸发明后,剪纸艺术就从“镂金剪采”的古俗中产生了。中国民间剪纸是富有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剪纸题材大都是家禽、家畜、农作物、花鸟、娃娃、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等。除了贴在窗上做窗花,还可用来做墙花、顶棚花、喜花、灯花和各种绣衣底样。

四大名扇

杭州的檀香扇、苏州的绢扇、肇庆的牛骨扇、新会的葵扇。

泥人张

泥塑来自民间,古代就有做俑人殉葬、塑佛像供人膜拜、捏玩具供人玩赏的风俗。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是全国闻名的泥塑。“泥人张”是天津张明山所创,源于清代,世代相传。其泥人形象逼真,神采各异,具有生活实感和独特的风格,形成天津传统工艺的一绝,因此被誉为“泥人张”。张明山传世之作有“惜春作画”、“黛玉抚琴”、“张敞画眉”等,现藏于故宫和颐和园。

鼻烟壶

“鼻烟壶”集烧瓷、玛瑙、料器、玉石、水晶雕琢、金漆镶嵌、雕漆、景泰蓝、象牙、竹木雕刻、金属工艺、书法、绘画等各种工艺技术于一身,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个浓缩。康熙、乾隆年间,鼻烟风行一时,因而鼻烟壶的制作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鼻烟壶有陶瓷、料、套料、玉、玛瑙等不同的质地。而瓷制鼻烟壶也几乎囊括了所有瓷器类别。鼻烟壶的造型多为爆竹筒式,也有方形、扁方,葫芦形、圆形、瓜果形、双联,人物形等。还有一种出色的是珐琅彩鼻烟壶。珐琅器胎分为金胎、铜胎、玻璃胎和陶瓷胎。绘画题材有西洋风景、仕女、花卉等。珐琅彩的绘制大多出自名家之手,非寻常画匠可比。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鼻烟壶是世界闻名的珍品,堪称鼻烟壶之最。

岭南盆景

岭南指广东、广西。岭南盆景历史悠久,以广州的产品最具代表性。岭南盆景吸收了岭南画派的特点,特别是根据“起伏收尾”、“一波三折”的画理,创造出以“蓄枝截干”为主的折枝法。岭南盆景的树干曲折苍劲,如国画中树枝的“鸡爪”、“鹿角”形;树枝疏密有致,比例得当,达到“疏散密聚”的效果。岭南盆景常用萌发力强的植物,如鹊梅、九里香、建茶、六月雪、榆等。其造型主要有模仿参天古树的大树型、主干刚健挺直侧枝平生的木棉树型。还有悬崖型、丛林型、飘斜型、古梅型等。

每天学点美术常识 (涨姿势系列丛书) - 第一部分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