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大禹治水

原始社会末期,尧命鲧去治理黄河流域的洪水。鲧筑堤防洪,治水九年而无成效。尧之后,舜继位,将鲧处死,转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为治理洪水,走遍了黄河中下游,四处考察,确定了开沟凿渠、疏通河道、引洪水入海的治水方案,然后带领治水大军,疏通“九河”。经过13年努力,他终于平息了水患。13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舜因禹治水成功,深得人们的爱戴,传位于他。

国人暴动

所谓“国人”,就是指奴隶社会时期的平民,地位比奴隶稍微高一点。西周厉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苛刻专制,“国人”忍无可忍而发起暴动,将周厉王赶下台。“国人暴动”由此而来。

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之后,周朝历史上出现了由大夫代理行政的时期,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的局面只持续了14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

春秋战国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战国时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为界线,前段为春秋,因孔子曾编订《春秋》一书而得名;后段为战国,因当时7个较强大的诸侯国相互混战而得名。

春秋五霸

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日渐削弱,诸侯国为争夺实际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先后有五个诸侯王取得霸主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领导下的齐国东征西讨,消灭和降服了中原地区的一些弱小国家,国力强盛,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因此齐桓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上卿赵盾与大将军屠岸贾的矛盾异常激化,屠岸贾借口赵盾有谋害先君之嫌而借晋国公之力将赵盾全家300余人尽皆诛杀,只有赵朔(赵盾的儿子)的夫人庄姬(晋景公的妹妹)住在宫中母亲那里待产而幸免于难。屠岸贾打听到庄姬生了一个儿子,当然要斩草除根。于是,当时赵家的两个家臣程婴和公孙杵臼便商议如何保住赵家这棵独苗。由于公孙杵臼是医生,故由他进宫将孤儿带出宫,然后再由程婴向屠岸贾“告密”,以程婴之子为替身换下“赵氏孤儿”。为防屠岸贾知情,程婴忍辱负重投于屠岸贾门下,让“自己的儿子”(即赵氏孤儿)认屠岸贾做义父。15年后,孤儿成人,了解真相后,向当时的国君晋悼公阐明事实,最终杀掉屠岸贾报了仇。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源于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之时。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讲和,之后忍受奇耻大辱,带着妻子儿女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3年以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为了坚定报仇的决心,不忘昔日的苦楚和耻辱,他睡在柴草堆上,每天早起后、睡觉及吃饭前,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永远不忘掉复仇志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推行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终于使越国兵精粮足,国富民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军大败吴国,夫差被迫自杀。

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齐公子,名文字孟,封于薛邑,号孟尝君。门客为孟尝君去薛邑收债,免除部分贫苦人债务,取得薛邑人的拥护,当其受齐王猜疑罢相后,得以于薛邑安身立命。后孟尝君为秦相,又受秦王怀疑,准备加害。他得门客中鸡鸣狗盗之徒相助,逃出秦国。后任魏相,他曾支持齐、燕、韩、赵、魏五国攻秦,受到苏秦的称赞。他还曾联合燕、赵攻齐。

信陵君:魏公子,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称信陵君。他是连横抗秦之著名人士,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8年,秦围赵邯郸,形势危急,信陵君窃符救赵,杀魏将晋鄙,夺得兵权解邯郸之围,因而留赵居住10年。后秦大军攻魏,连败魏军,于魏危难之际,信陵君借得赵军10万人,并组织燕、韩、楚、魏、赵五国联军,在今陕县和华阴县连败秦军,将秦军赶至函谷关以西。

平原君:赵公子,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士3000人。公元前262年,秦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坑赵卒40万,并乘胜围邯郸。在赵国面临城破国亡之际,平原君协助赵王组织守城,并说服赵王派使臣去魏、楚求救。魏王畏秦,虽发兵10万,却于进军至赵魏边境时,停滞不前。平原君之夫人,乃信陵君之姐姐,于是平原君致信信陵君:“请公子看在姐姐的情分上,立即发兵来救邯郸10万人的性命!”于是信陵君乃设计夺得魏军指挥权,发兵救赵。与此同时,平原君又亲带20名门客,赴楚求救,终于说服楚王命春申君率楚军救赵。在赵、楚、魏三国军队联合作战下,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回。

春申君:楚公子,名黄歇,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他有门客3000人。他于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封于吴,号春申君。他曾奉命援赵,解邯郸之围,使秦东进战略受挫。公元前256年,他为楚灭鲁。有门下舍人李园,先以其妹献春申君,有娠之后,又劝春申君将自己的妹妹献给楚王,生子立为楚太子。楚王死后,郎中朱某曾预言李园将杀春申君以灭口,建议春申君先发制人,春申君不听,后果为李园伏兵所杀。

封禅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典礼。“封”指筑土为坛祭天,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天,表示受命于“天”。“禅”指祭地,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举行。实质上,封禅是一种具有政治目的、又带有神秘特点的祭祀活动。传说上古时代及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说法。秦汉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举行过封禅仪式。

破釜沉舟

秦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秦军困赵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赵王歇向楚怀王心(陈胜遇害后,项梁、项羽等便拥立原楚怀王之孙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求援,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北上救赵。宋义率大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畏缩不前,项羽便杀掉宋义,领军继续前进。当部队渡过漳河后,项羽命令把所有的船只凿破,沉到河里;再把做饭的锅也全部砸碎;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干粮,向秦军进攻。项羽带领部队以宁愿战死也不回来的决心,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战斗,大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成语由此而来。

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后来刘邦抢先进入关中,项羽大怒,率大军准备攻打刘邦。这时刘邦驻军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南),兵力10万。项羽驻扎在新丰鸿门(今西安东北),拥兵40万。刘邦自知不是对手,亲率100余名骑兵与张良、樊哙来到鸿门向项羽道歉。在宴会上,项羽的军师范增令项羽的堂弟项庄进去借舞剑助兴为名,借机杀死刘邦。项伯拔出剑来与项庄对舞,借以掩护刘邦。危急时刻,张良出帐,令樊哙带剑执盾闯入,使刘邦借口乘隙脱逃。项羽当断不断,放走了羽翼渐丰的刘邦,为自己留下了祸根。

七国之乱

汉高祖刘邦在铲除韩信等异姓王的过程中,为了巩固刘家政权,大封同姓诸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王的权势越来越大,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文帝时,著名政治家贾谊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向文帝提议采取措施。文帝将一些大诸侯国分成若干小国,但未能奏效。至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削藩”的主张。但这却成了诸侯王反叛中央的一个借口。吴王刘濞联合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淄川王六个诸侯,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于景帝三年(前154)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叛乱之初,景帝顾忌各诸侯国的强大势力,忍痛杀掉晁错,以安抚各诸侯王。但刘濞“清君侧”是假,篡君位是真,不仅不退兵,甚至自封为“东帝”。这促使景帝下决心平定叛乱。经过三个月的战争,七国的叛乱被平定了,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景帝乘机将诸侯王的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政权。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委派张骞为特使,率100多人的使团出使西域。但是,张骞的使团出了阳关不久,便遭到匈奴骑兵的袭击,一行人全部被俘。张骞在被关押了10年之后,终于找准机会逃了出去,到了大宛国,然后再从大宛到了康居国,最后历经艰辛到达了大月氏国。可是大月氏已迁徙,不想再跟匈奴打仗了。张骞只得再从大月氏国到大夏国(今阿富汗)。在考察了大夏国后,张骞启程回国,途中再次被匈奴捕获,又被扣留了1年多,后于公元前126年回国。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却打通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通商之路。汉武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这时汉朝已三次大胜匈奴。张骞率领庞大的马队,带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产,从西域各国换回了毛毯、貂皮、骆驼以及葡萄、黄瓜、芝麻等商品。

张骞出使西域,大大增进了汉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张骞开拓的从长安到西域各国的通商之路,成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汉末军阀割据

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

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

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东南部、河南东部);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

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

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

刘璋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

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豫州(今陕西东部、河南西部);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

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后,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处境十分艰难,无奈只好带领关羽、张飞、赵云等将投奔荆州刘表,暂居江夏。寄人篱下,大业无成,刘备心中甚是着急。为此,他多方延揽人才。后经当时名士徐庶的推荐,他亲自前往襄阳隆中访问隐居在那里的琅琊名士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他从小就死了父母,跟着叔父在荆州避难。十七岁那年,叔父去世,他就在隆中卧龙岗盖了几座草屋种地读书。他胸怀大志,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杰出人才,就像卧龙岗上的一条卧龙,终有一天要腾空而起,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卧龙先生”。

刘备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刘备无功而返。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再次去拜访,不料这次诸葛亮又不在,只好作罢。第三次去时,诸葛亮刚回来,正在午睡。刘备于是静静地在门外等候,直待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心,便赶忙将刘备兄弟迎进屋内。刘备进屋与之交谈,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刘备大喜过望,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从此刘备十分看重诸葛亮,诸葛亮也为刘备鞠躬尽瘁。后来,诸葛亮显露出非凡的才能,为刘备建立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三国之一的蜀国灭亡,蜀国后主刘禅被司马昭俘虏。一次,司马昭(魏国大将军)宴请刘禅,席间表演蜀国乐舞,刘禅的侍从都感到悲伤,刘禅却看得很高兴。司马昭见此情形,问刘禅:“你想念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也。”事后,刘禅原来的大臣郤正悄悄对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这样问您,您应该哭着回答‘先辈的祖坟远在陇蜀,我的心因怀念西蜀而悲痛,没有一天不想念。’然后闭上眼睛。这样,司马昭可能会放我们回去,我们就可以再招兵买马,以图恢复汉室江山。”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就将郤正所教的话说了一遍,然后闭上眼睛。司马昭说:“这话怎么像是郤正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睛说:“正是郤正这么教我说的。”司马昭和他左右的人都禁不住大笑起来。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建国后不久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大祸乱,它自公元290年宫廷政变起,至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立晋武帝第25子司马炽为晋怀帝止,前后持续了16年。“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甬、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为止,“五胡十六国”时期共历时135年。

东汉以来,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开始向长城以内和黄河流域一带移动。他们的不断内迁,给当时中原地区与汉族封建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史称“五胡乱华”。所谓“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较主要的北方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实际上共有20国。

文成公主入藏

7世纪上半叶,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在赞普(国王)松赞干布的统治下,国力强盛。松赞干布渴慕唐风,希望能和大唐和亲,三次遣使入唐进贡请婚。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感其诚意,让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次年初,文成公主在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吐蕃边境迎接文成公主入藏。为示友好,松赞干布特按唐朝礼仪举行了迎亲仪式,与李道宗相见时执子婿之礼,以示敬意。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技工、书籍、种子等等,把先进的唐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关系的友好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玄武门之变

唐朝刚建立不久,李世民就和皇太子李建成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当时,李世民手下拥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琼、尉迟恭等一批志士豪杰。但是太子李建成也非等闲之辈,他协助李渊处理政务颇得器重,在朝中有不少支持者,同时他还联合了齐王李元吉。双方为了赢得主动,不惜收买对方属官。李建成收买李世民重要将领没有成功,而李世民则很轻易地收买了李建成麾下较低级的官员。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和李元吉绞尽脑汁。凡是有调动兵马的机会,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把李世民的部将调离。这样,他们之间由明争暗斗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公元620年,突厥南下犯边,李建成向高祖推荐李元吉出征,并拟调秦王(李世民)府中大将尉迟恭等出征,谋划趁机杀掉李世民。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李世民那里,他立即决定里应外合,先发制人。次日晨,李建成、李元吉早朝。李世民设伏兵于玄武门(宫城北门),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皇帝,就是唐太宗。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唐太宗即位时,取年号为贞观。在整个贞观年间,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的政策,如实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通过租庸调法,减轻了赋役;注意增殖人口,赈灾备荒;兴修水利,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和当时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广大农民群众有了一个生产的和平环境,劳动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贞观政要》描绘当时的情景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这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卓越的政治才能是分不开的。他亲眼目睹了在农民起义打击下既富且强的隋朝顷刻而覆,而且“惕焉震惧”,常以“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训警示自己,大臣也不断用这些话进谏。君臣同舟共济,励精图治,使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从贞观年间起步的这股经济发展势头,一直保持到百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继太宗之后又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上台伊始,厉行均田制度,改革吏治,使一度中断的清明政治得以继续,从而促使社会经济、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这种情形因为主要持续在玄宗前期的开元年间,所以被称为“开元盛世”。

垂帘听政

在我国君主专制社会里,皇帝亲临金銮殿处理政务大事。当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皇后在大殿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是从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安史之乱

唐玄宗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混血胡人,狡诈多智,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力集中,兵力雄厚。他早就觊觎唐朝的统治权,在经过10年准备之后,最终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九日,公开举起了反叛的旗帜。当时,守边部队大大超过中央禁军,因此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随后向长安进军。唐玄宗手足无措,仓皇逃往四川。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次年,叛军内部火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刺死其父,自己当了皇帝。郭子仪趁此机会,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发动反攻,大败叛军,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往相州,叛军主要将领史思明投降。此后,叛军势力日渐衰落。763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在广阳附近被迫自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落,朝廷无力收回叛军的兵权,只得任命降将张忠志(后被赐名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分别为成德、幽州、魏博节度使,这就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第一批藩镇势力——“河北三镇”。他们倚仗自己手中的兵权,独立掌握势力范围内的赋税、户口,不报中央,也不听从朝廷的任免调遣,或父子兄弟相传,或军将自行代立,中央只能事后承认,藩镇成了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继“河北三镇”之后,内地也相继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象,他们或兴兵作乱,对抗中央;或时叛时服,割据地方,藩镇之间和藩镇内部也不断爆发争权夺地的战争。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期朝臣间的一场党派之争。牛党的党首是牛僧孺,他和李宗闵等人是进士出身的官僚的代表。李党的首脑是李德裕,是门荫出身官僚的代表。牛党重科举,重诗赋,因为诗赋是进士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李党则相反,重经术,重门第,屡次向皇上请求废除进士科,代表着没落的门阀士族的要求。牛党主张对割据的藩镇姑息妥协,反对用兵;李党则力主削藩伐叛,强化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在以后的50多年里,相继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治黄河流域,历史上总称为五代;而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又先后出现了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10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五代十国”由此而来。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周恭帝继位,无法管理政事,国家政局开始动荡不安。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掌握着后周的军事大权。公元960年春,他令人谎报北汉和辽会师夹攻,并奉命带兵北上。大军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在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的共同策划下,将士将黄袍强加于赵匡胤身上,欢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回师京城,部下强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在军事上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赵匡胤非常清楚,自五代以来,朝代的更替基本上是随着军权的得失而转移,为了防止“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类的事件重演,他就必须设法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赵匡胤在即位第二年(961)的秋天,在宫中专门宴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劝他们不如多积金帛,独自享乐,放弃兵权,到地方广置良田美宅,既可以享乐一生,又可以使君臣相安。这些将领们明白了赵匡胤此举的目的,于是纷纷上表称病,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方法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这样,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

澶渊之盟

北宋前期,辽的力量逐渐强大。辽军常到黄河流域骚扰掳掠。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军大举攻宋。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阳),矛头直指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东京与澶州仅一河之隔,形势对北宋十分不利,朝廷上下手足无措。宰相寇准极力劝说真宗御驾亲征。十一月,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把几千个前来攻城的辽兵杀得落花流水。在随后的战斗中,他们又射死了辽军先锋萧挞览,狠狠打击了辽军嚣张的气焰。辽军士气低落,寇准力主乘势进军,收复失地。但宋真宗不敢与辽军决战,于是宋辽进行议和。宋真宗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条件是不准割地,岁币(北宋政府每年给辽、西夏的钱财等物)“百万之下皆可许”。寇准觉得岁币数太多,就对曹利用说:“不得过30万;过30万,我斩了你。”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辽国皇帝称宋朝皇帝为兄;宋每年向辽进贡20万匹绸缎和10万两银子;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辽撤军后,宋真宗也班师回京。

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澶州附近有古湖曰澶渊,故得名)。

靖康之变

宋徽宗时期,原本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兴起。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国。当时,宋朝北方的辽国已江河日下,宋朝乘机联合金国攻辽。但是,宋朝长期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所以在宋、金联合击辽的过程中,主要依靠金军作战取胜,而宋朝的军队则显得缺乏战斗力。因此,1126年,金国灭辽后,便决定大举进攻宋朝。强大的金国军队很快打到了宋朝京城开封。宋徽宗恐慌至极,连忙退位,让太子赵桓继位,自己则逃到南方的镇江去了。宋钦宗即位,年号“靖康”。抗战派李纲主持开封事务,得到军民的支持,士气一时十分旺盛,金兵败退。

金兵北撤后,宋朝统治者以为万事大吉,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金军在经过一个夏天的休整后,再次南侵。这时,宋朝的主和派控制了朝政,他们一心只想求和,根本不组织力量进行抵抗。开封很快就被金军攻破,宋徽宗与宋钦宗皆被俘。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宗贵戚等3000余人以及许多技艺工匠,还有北宋朝廷的各种仪仗、器具、珍宝、藏书、地图等,全都带往北方。当时的开封城几乎被席卷一空,北宋王朝也从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擅权,朝政日乱,边防空虚。这时,蒙古瓦剌部强大起来。瓦剌首领也先梦想恢复“大元一统天下”,便极力向中原扩张。公元1448年,也先派2500人进京卖马,王振按人对他们赏赐,却擅自降低马价。也先以此为借口分兵四路来犯,并亲率大军攻打明军。王振怂恿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以树君威,英宗应之。然而仓促出兵,行伍不整,粮饷不齐,士气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军抵达大同,也先诈败,诱明军深入。明军先头部队中伏击而大败。王振听到前方军队失败,惊慌失措,挥师急退。在回军路上,王振不听大同总兵让英宗速入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游,以耀乡里。行40里后,王振又想到大军会踏坏他家乡的庄稼,急令军队转道宣府,耽误了许多时间。十四日停驻在土木堡时,被瓦剌军队追上并团团围住,明军被围困两天,人马无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请和。也先假装言和,当明军移营出城时,瓦剌军乘机四面围攻。明军仓促间人仰马翻,死者无数。英宗被俘。战斗中,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将王振一锤击死。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也死伤5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部边防更加危急。这次事件也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戚继光抗倭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九州一带的封建诸侯纠集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遇到机会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浙江、福建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勾结倭寇,共同抢劫分赃,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明政府委派20多岁的戚继光到浙江防倭。他见明朝军队腐败,没有战斗力,就招募强悍有志的农民和矿工16000人,组成新军,进行严格训练,制定了严格的军纪。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戚继光又根据沿海的地形环境特点,创造了一种火器、弓箭相互配合的新战术,使倭寇的重剑、长枪无法施展威力。

公元1561年,戚家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浙江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连打了9次胜仗,全歼那里的倭寇,史称“台州九捷”。戚家军使倭寇闻风丧胆,纷纷败退。公元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被肃清。

明末宫廷三大案

“梃击案”:万历年间,明神宗专宠郑贵妃。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封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封郑贵妃所生朱常洵为福王。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直闯朱常洛所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张差被拘后,供出主使者是郑贵妃内侍庞保、刘成。一些大臣上疏请求追查此案。神宗无意深究,令郑贵妃向太子解释。最后,神宗下令处死张差,了结“梃击案”。

“红丸案”: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崩逝。太子朱常洛即位,年号泰昌,是为明光宗。郑贵妃深恐光宗对她记恨,便百般讨好光宗,又巴结最受光宗宠爱的李选侍,请求立她为皇后。李选侍则以请立郑贵妃为皇太后作为报答。但因大臣们反对,事未成。不久,光宗患病,服下一粒红药丸后,感到舒服许多,思进饮食。这天下午他又服一丸,不料第二天凌晨,光宗便驾崩了。众大臣因对光宗之死无据可查,只将崔文升发往南京,李可灼遣戍。是为“红丸案”。

“移宫案”:光宗死后,皇长子朱由校即被李选侍控制。李选侍将皇长子阻于暖阁,不准大臣入见。太子东宫伴读老太监王安就欺骗李选侍说,只让皇长子出去与众臣见面后即返。朱由校被扶出乾清宫,立即被众臣拥至文华殿,旋送往慈庆宫,准备择日登基。乾清宫本是正宫,是天子、皇后所居之处,李选侍居之,使朝臣深感不安。朱由校遂颁布特旨,命李选侍移居仁寿宫,改日再徙哕鸾宫,又以“私盗宝藏”罪名收押太监李进忠等人。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之后,皇长子朱由校即皇帝位,年号天启,是为明熹宗。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便相继来到东方,最先来到东方的是葡萄牙人。

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满剌加(马来亚)。随后,他们不时骚扰中国沿海。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通都指挥黄庄,以岁纳保金二万两为条件请移泊于澳门海面。1553年,葡萄牙人又进一步贿赂通海道副使,称船只遭遇风浪,货物被浸湿,请允许在澳门晾晒货物,于是葡萄牙人便在澳门筑屋居住,并扩大住宅区,建筑城墙、炮台,自设官吏,使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据点。就这样,澳门逐渐沦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其父降清,郑成功泣劝无效,遂与父决裂,募兵抗清。他以金门、厦门为基地,速建一支兵锐将勇、纪律严明的水陆部队,取得3次抗清胜利,威震东南。清廷围剿失败,遂劝降,但郑成功不为所动。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把台湾作为其域外领地。1661年,郑成功召集诸将讨论收复台湾的问题。在此之前,岛上人民不堪荷兰殖民者不准岛上人民与大陆交通联系的禁令,纷纷渡海,并带来了翔实的台湾军事形势图,促使郑成功下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四月三十日,郑成功的军队顺利抵达台湾海面,在何斌的引导下避开荷军的炮火,利用涨潮,于荷军疏于防守的北航道淤浅地带顺利地从鹿耳门登陆。在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郑成功指挥军队从海陆两方面向荷兰侵略者展开了猛烈攻击。荷兰人在赤嵌城受困8个多月后不得不宣布投降。1662年2月1日,荷兰统帅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非法占领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人被赶了出去,台湾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八旗

满族人自称“旗人”,这个称谓源于满族一种独特的制度。早先的满族人以游猎为生,出猎时,往往10个人一组,称为“牛录”,首领称为“额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为适应连年战争的需要,于1601年对牛录组织进行改组,每300人被编为一个牛录,各牛录分别以黄、红、蓝、白四色旗为标志,这就产生了四旗。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后来又增加到八旗。努尔哈赤正式建立起八旗制度:每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即旗),分别以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这就是最初的八旗。满人入主中原后,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旗;下五旗为由诸王、贝勒率领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旗。上三旗作为皇上的亲兵,担任保卫皇帝的任务,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

三藩之乱

清朝入关后,封明朝三位降将吴三桂、尚可喜(后为其子尚之信)、耿继茂(后为其子耿精忠)为王。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撤藩,决定收回三人的军权、财政权及用人权,结束其各拥兵自重、独霸封地的局面。

清廷下令撤藩后,“三藩”之首的吴三桂十分生气,便密谋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等清朝官吏后,自称周王,并挥师湖南,清兵措手不及,节节败退。随即,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部纷纷起兵响应。至此,三藩之乱开始。

吴三桂的兵势强大,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他目光短浅,并没有乘势追击,贻误战机,给了清政府喘息的机会。康熙帝从容迎敌,并清楚地认识到祸首是吴三桂,三桂灭,诸藩散。战争进行了两年多,战场形势逐渐发生逆转,西面叛军王辅臣投降;东面耿精忠作战不力,势穷乞降;不久广东、广西的尚之信也放下武器。这期间,吴三桂病死,其子吴世藩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攻下昆明,吴世藩自杀。尚之信在1680年被赐死,耿精忠被俘后解至京师处死。这场历时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下来。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位时期出现的繁盛局面。

康熙帝即位之初,铲除了以鳌拜为首的满族贵族中的保守势力。他强调“满汉一视”,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百年盛世奠定了基础。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巩固边疆,消除割据,反对分裂。他先后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两度亲征准噶尔部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与俄国签订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的《尼布楚条约》。这些行动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为清朝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雍正帝在位期间,继续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并于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乾隆帝最终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挫败沙俄对我国西北领土的扩张野心。之后他又于天山南北路分置伊犁将军、参赞大臣,对新疆地区实施统治和管理,还击败廓尔喀(尼泊尔)对西藏的入侵。他还颁行《钦定西藏章程》,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实施重大改革,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规定达赖、班禅及其他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均须在驻藏大臣监视下进行,并呈请中央朝廷钦定批准。

经康、雍、乾三代平定叛乱、反击侵略的斗争,最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经济方面,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注重发展生产,采取废除满族贵族的圈地、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即将原明代藩王庄田免费给予原佃户耕种,佃户改为民户,田地永为世业)等措施;并调整赋役制度,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此外三帝还经常大规模地蠲免钱粮,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为发展生产,三帝在位期间,先后治理了黄河、永定河,并在江、浙修筑近300里长的海堤,以治理水患,保护农业生产。经过百余年的恢复和发展,至乾隆中叶,社会经济水平已达到并超过明代。康、雍、乾三帝,在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加强皇权,设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根绝宦官干政,制定严苛的刑法,严厉镇压反叛;且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严密的统治网络,极大地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的百余年间,国力强盛,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极大的巩固,被史家誉为“康乾盛世”。

清宫四大奇案

顺治出家:顺治生前好僧,曾以“佛门弟子”自称。顺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突然以大丧告天下,说年仅24岁的顺治死了。然而另有一传说,说顺治没死,而是因为皇贵妃董鄂氏死了,他过于伤感,离开皇宫到五台山出家去了。

雍正继位:雍正名胤禛,为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生前并无意传位于他,倒是对十四子颇为倚重。后来雍正爬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件事成了众说纷纭的谜。历来传说是雍正与尚书隆科多合谋将遗诏“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使雍正名正言顺地成了继位人。不过对这一传说也有人提出异议,主要是“于”和“於”,在当时绝不通用,这一看法也有一定道理。

雍正之死:雍正上台后,大肆杀戮,大搞文字狱,害死了不少人。当时浙江学者吕留良,评论时文犯了忌,死后被人告发,吕留良被戮尸。传说吕氏家族中,除孙女吕四娘逃出外,其余全被杀死。后来吕四娘学得绝技,终于割去了雍正的脑袋。据说,雍正暴死后,是用黄金刻了个脑袋入殓的。

光绪之死:光绪名载恬,本是慈禧太后妹夫醇亲王的儿子。慈禧亲生儿子同治19岁死后,慈禧便选中了这个只有4岁的姨侄儿做了皇帝。不过,光绪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处处受制于慈禧。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便干脆把光绪囚禁于瀛台。由于光绪死于慈禧之前,因此,过去有慈禧毒死光绪一说。近来从故宫档案中查到有关资料,认为光绪确系病死。

虎门销烟

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侵略者对华鸦片走私泛滥全国,造成深重的民族灾难。为此,林则徐在1837—1838年任湖广总督期间,设立禁烟局,严查烟具和鸦片,大张旗鼓地禁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提出“重治吸食”的主张,林则徐上疏支持,道光帝决心戒烟,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东禁烟。林则徐在广东省内大力禁烟,颁布《禁烟章程十条》,严惩贩卖、吸食鸦片者1600多名,收缴烟土、烟膏46万多两,烟枪4万余支,同时还收缴外商鸦片20283箱,2119麻袋,合计2376254斤。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在虎门海滩,林则徐亲自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将所缴鸦片用盐卤和石灰浸化的办法加以销毁。成千上万的群众观看了这一次禁烟活动。“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和英美鸦片商贩的嚣张气焰。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派出一支由48艘军舰、4000名士兵组成的侵略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性的鸦片战争。由于林则徐在广东作了充分准备,侵略军为了避免在广东作战,沿海北上,转攻厦门,被邓廷桢率领的爱国官兵击退,侵略军又转攻浙江,侵占定海,继而进攻天津海口,威胁北京。昏庸无能的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主降的琦善到广州议和。琦善同英军签订了《南京条约》,答应割让香港和赔款给英国。道光帝认为这个和约有损清朝尊严,决定对英作战,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务。1841年2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奋力反抗,激战中,老将关天培壮烈牺牲,清军400多将士全部战死,虎门要塞落入敌手。此后,战事不断扩大,英军舰艇驶至南京下关江面,陈兵南京城下,逼迫清政府谈判。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太平天国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遂向北进军。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至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洪秀全按当初拜上帝会聚众时排的顺序(“拜上帝会”拥上帝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洪秀全为二兄,冯云山排行第三,以下是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同时,颁布了《太平礼制》、《天历》,进行了整饬军纪、清除内奸等工作。

太平军在永安休整半年后,1852年4月突围北上,围桂林,占全州,攻长沙,克岳州。在进军途中,萧朝贵和冯云山不幸牺牲。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武汉。同年2月,太平军水师东下,陆师夹岸并进,于3月29日攻占南京,遂在南京定都,改称天京。这样,太平天国起义的旗帜从金田村插到了南京城。

火烧圆明园

1856年,英国与法国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向中国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1858年5月,他们又北上天津,侵占了大沽炮台。急于息战的清朝统治者,被迫在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一年后,中国和英、法之间交换《天津条约》文本的时候,英、法两国军队再次北上,他们拒绝了清政府规定的由北塘进京的路线而去进攻大沽,驻守大沽的清军给予坚决的回击。8月,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得手后,立即进逼通州。在通州,他们与中方的谈判破裂。10月5日,英法联军借口中方扣押了他们的人,开始进攻北京城。清军在侵略者面前兵败如山倒,侵略者更加有恃无恐。10月6日,他们闯进了圆明园这座艺术宫殿。面对无数的珍奇财宝,英、法军官率先抢劫,然后又纵兵自由掠夺。参加抢劫圆明园的每一个士兵口袋里有了2万、3万、4万甚至100万法郎。劫后的圆明园面目全非,能拿走的东西都被侵略者拿走了,拿不动的都被侵略者毁掉了。为了掩盖他们的邪恶行径,侵略者在6日和8日两次焚烧了圆明园,大火延续了几个日夜。这个凝聚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血汗、综合中西建筑艺术、聚集古今艺术品的壮丽宫殿和皇家园林成为一片废墟。

近代不平等条约

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百余年时间内,英、法、美、日、俄、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我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协定。下列是10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

甲午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在清政府派叶志超率军进入朝鲜后,日本也趁机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占领了汉城。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出朝鲜,遭到日本的蛮横拒绝。日本政府借口要帮助朝鲜政府改革内政,继续增兵,人数远远超过清军。7月23日,日军俘虏了朝鲜国王,扶植傀儡政权。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牙山口外丰岛海面附近的清军船舰。不久,又进攻牙山附近的清军,挑起了战争。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十三日,在李鸿章的命令下,招商局用轮船五艘运兵12营前往增援平壤清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定远号”等16艘北洋舰艇护航。于十八日上午返航途中,被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的“松岛号”等12艘日舰袭击,丁汝昌果断下令迎战。在战斗中,日舰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的优势,在新式战舰“吉野号”的带领下,避开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绕到后侧攻击两翼小舰,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面,将北洋舰队的队形打乱,使其陷于被动。丁汝昌负伤后,依旧坚持指挥旗舰“定远号”炮击敌船;“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看见军舰重创,失去战斗力,下令开足马力向“吉野号”撞去,要与之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官兵250多人壮烈牺牲。这场战斗共持续5个小时。北洋舰队战舰损失5艘,死伤官兵1000余人,日舰损失战舰数艘,死伤600余人。

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也越来越猖狂,他们勾结地方官吏,到处欺压人民,清政府又采取反动的“扶教抑民”政策,因此,各地反教会运动汹涌澎湃。这个时期,山东受害最甚,甲午战争期间山东遭到日寇的蹂躏,战后德国强租胶州湾,英国强租威海卫。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1899年,终于在山东酿成大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参加者主要是贫苦农民,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义和拳的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1899年,山东清平县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同年夏天,清政府转变了对义和拳围剿打击的政策,改为抚剿兼施。毓贤接任山东巡抚后,建议朝廷承认义和拳为合法民间团练,将义和拳正式改名为义和团。从此以后,义和团争得了合法地位,各地义和拳也先后改称义和团。毓贤对义和团的宽容招抚政策,使山东义和团很快扩展壮大,团众四处攻打教堂,驱逐教士,与同教士狼狈为奸的地方官员作对。1899年秋,山东省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率先举起了“兴清灭洋”的大旗。此后“顺清灭洋”、“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口号相继出现,后来大都统一为“扶清灭洋”。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山东义和团向北迁移。1900年夏天,义和团在北京、天津地区迅速发展,东北、山西、内蒙、河南等地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六月下旬,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为了向洋人“求饶”,下令清剿义和团,义和团运动随之失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01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庇能(今马来西亚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和海外与东南各省的代表举行秘密会议。会议决定召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1月,黄兴与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以黄兴和赵声为正副部长并负责领导起义。除了分派革命党人前往长江流域联络革命团体响应外,他们还着手在广州设立办事、联络、藏军械以及制炸药的秘密据点30多处,并且发动广州新军、防营、巡警、南海与惠州等地会党参加起义。他们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组织成一支800人的敢死队,并计划分10路向广州进攻。原定4月13日起义,由于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省城戒严,起义没能如期发动。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建立起义指挥部,并决定在4月27日起义。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林时爽、方声洞、林觉民、朱执信等敢死队120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当时总督张鸣歧已经逃走,黄兴于是率众焚烧督署后冲杀出来,并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发生十分激烈的巷战。他右手断两指依然坚持指挥,最终只剩下一人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

这次起义因未广泛发动群众,加上陈炯明以及姚雨平没有及时率部响应,从而导致起义失败,起义人员多数战死,其中包括林时爽、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事后,由善堂殓收72具烈士遗骸,合葬在广州城外东北郊红花岗。同盟会员潘达微认为“红花”虽艳,却不如“黄花”斗霜傲雪,觉得“黄花”之风骨更能表现烈士精神,遂改名黄花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由此而来。

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了以武昌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因为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所以称之为“辛亥革命”。1911年春夏之交的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同年9月,文学会和共进会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宣传革命,为起义作准备。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革命党人决定提前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广大新军士兵一举解放了武汉三镇。随后,各省相继发起武装起义,纷纷宣告独立。1912年3月,革命党人逼宣统退位,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政府。

五四运动

一战以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但中国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山东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被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随后,游行学生遭到警察镇压,32名学生被逮捕。北京众多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罢课,通电全国各地表示抗议,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随后长沙、天津、武汉、上海、南京、济南、广州等地的学生纷纷响应,学生爱国运动扩展到全国。在巴黎的中国代表也拒绝签字。

6月3日,北京政府下令查禁学生联合会,逮捕上街讲演的学生近千人,激怒了全国人民。上海人民首先行动起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六七万工人联合举行了政治大罢工。上海的“三罢”斗争,很快影响了全国20多个省、150多个大中小城市,形成了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迫使北京政府释放了全部被捕学生,免去曹、章、陆的官职。同日,国务总理钱能训辞职。11日,总统徐世昌也提出辞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守军沈阳北大营突然发动袭击。这就是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

18日22时20分,离北大营约800米的柳条沟方向,一阵爆炸声突然响起,埋在柳条沟铁轨下的炸药爆炸,将铁轨炸开一米多宽的缺口。紧接着,关东军的一个中尉立即用报话机,向大队本部和日本在沈阳的特务机关报告,诬称中国军队破坏由他们管理的南满铁路,从而挑起战事。这时,事先准备好的全副武装的日军,开始攻击预定目标,同时沈阳附近的日军大炮向北大营猛烈轰击。

突然发生事变,营房里的官兵闻声而起,与日军展开殊死的战斗。由于东北军大部分执行了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城。次日,长春陷落。从9月18日至25日短短的一周内,日军占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控制了12条铁路线。1932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向锦州发动总攻。中国驻军三万余人在不准抵抗的命令下,很快撤入山海关内,锦州失陷。

就这样,东北数十万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致使日军在3个多月时间内,占领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以武力占领了东北全境。为了对东三省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建立一个脱离中国的独立国家,于是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看做是最合适的人选。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9日,溥仪举行就职典礼。1934年1月,“满洲国”改名“满洲帝国”,溥仪坐上皇帝宝座,实际上只是日本人控制的工具。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满洲国”对东北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掠夺了许多宝贵的资源,杀害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百姓。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进攻,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第二十九军吉星文部浴血奋战,多次击退日军。史称“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距北平只有30里,且是华中地区通往北平的唯一通道。事变前夕,日伪军已从北、东北、西北对北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卢沟桥就成为日军进攻北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首攻目标。当时,中国驻守在平津一带的是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总兵力约10万人。

7月7日夜10时,日军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卢沟桥以北的龙王庙一带进行以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夜间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谎称一名日兵“失踪”,无理要求立即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正义拒绝。但日军仍蛮横坚持要派兵入城,并称“要以武力保护前进”。为防止事态扩大,中国军队经与日方反复交涉,约定双方派官员前往调查。正当双方交涉之际,日军又反诬遭到龙王庙附近中国军队的突然射击,于是随即向宛平中国驻军发动猛烈攻击,强占宛平东北沙岗,并炮击卢沟桥。当地驻军第219团吉星文部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皆被中国守军击退。由此,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在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唆使下,日军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历史上称之为“南京大屠杀”。

13日,约有十余万难民与被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被日军逼至燕子矶江边的沙滩上,数十挺机枪疯狂扫射,霎时间,尸体蔽江,至少有5万人惨遭杀害。14日,日军又在汉西门外集体屠杀难民和非武装军警7000余人,江岸尸体纵横,血流成河。15日夜,日军将俘虏的南京军民9000余人押至上元门外鱼雷营江边,进行了集体屠杀,仅9人侥幸逃生。16日,日军在下关煤炭港、鼓楼四条巷一带屠杀数万人。17日,日军又在下关上元门屠杀无辜百姓3000余人,在三叉河杀害四五百人。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将中国男女老幼5.7万人集体残杀,“先用机枪扫射后,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骸骨悉数投入江中”。在这前后,日军还在上新河一带残杀中国被俘军人及难民28730人。

一时间,南京尸骸满地,血染大地,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间地狱。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超过30万中国人民被日军惨杀,其中包括很多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这些禽兽展开烧杀劫掠“大竞赛”,用劈脑、砍头、挖心、切腹、水溺、火烧、活埋、机枪扫射等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疯狂屠杀中国人。除此之外,日军还疯狂地对妇女进行强奸,对和尚和尼姑也进行残杀和奸污。在大肆抢掠财物的同时,日军将全城约三分之一的房屋焚烧、毁坏。

日军的暴行,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仇恨,更坚定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家园、驱逐侵略者的决心。

中国古代朝代名称的由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而称其政权为“夏”。历史学家范文澜则认为,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称“殷”或“殷商”。

周:周部落到古公掸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秦本为古部落,其首领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后来又因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建都长安,后期迁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之称。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因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晋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而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攻下长安建立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任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因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故其国号曰“金”。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领袖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两人的称号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中国历代都城

中国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次: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清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领导人:陈胜、吴广。

起义地点: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

口号或主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绿林赤眉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7年(西汉末)。

领导人:王匡、王凤、樊崇。

起义地点:绿林山莒县。

口号或主张:“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黄巾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84年(东汉末)。

领导人:张角。

起义地点:巨鹿。

口号或主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隋末农民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611年。

领导人:王薄、翟让、窦建德、杜伏威。

起义地点:长白山瓦岗、河北、江淮。

唐末农民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874年。

领导人:王仙芝、黄巢。

起义地点:长垣、冤句。

口号或主张:“冲天、均平”。

王小波、李顺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993年(北宋)。

领导人:王小波、李顺。

起义地点:四川青城。

口号或主张:“均贫富”。

方腊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120年(北宋)。

领导人:方腊。

起义地点:青溪。

钟相、杨幺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130年(南宋初)。

领导人:钟相、杨幺。

起义地点:洞庭湖。

口号或主张:“等贵贱、均贫富”。

红巾军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351年(元末)。

领导人:刘福通、韩山童、郭子兴、朱元璋。

起义地点:颍州。

明末农民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628年。

领导人: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

起义地点:陕北。

口号或主张:“均田免粮”。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

孝文帝改革(北魏太和八年)

王安石变法(北宋中叶)

戊戌变法(清末时期)

中国皇帝之最

最长命的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8岁。

最短命的皇帝:东汉殇帝,不到l岁即夭折。

即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东汉殇帝,刚过l00天。

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女皇帝武则天,67岁即位武周皇帝。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康熙皇帝,跨62个年头。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金末帝完颜承麟,即位仅仅1天即战死。

嫔妃最多的皇帝:晋武帝,后宫佳丽达10000多人。

子女最多的皇帝:清康熙皇帝,36子,20女。

古代、近代、现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认为从地球上发现人类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

近代:世界近代史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世界现代史始于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

基于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互相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称为社会。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它的高级阶段)等五种社会形态。

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下游,公元前300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会用几何学计算面积,修建了闻名于世的金字塔。

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即两河流域),公元前18世纪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国家。国王汉谟拉比主持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巴比伦人建造了空中花园。他们把7天作为一周,这是现在7天一星期制度的起源。他们在天文、历法和数学等方面作了杰出贡献。

古中国:古老的中华民族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从商朝出现甲骨文起就有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铸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古代印度就出现了奴隶制。古印度人发明了至今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计数符号,使十进位制完备起来。后来,阿拉伯人采用了它,并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每天学点历史常识 (涨姿势系列丛书) - 第一部分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