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的师生管理1

第一节学校教师管理

1.教师绩效评价的原则

学校在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时,一般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公开原则

(1)公开原则如下所述:

(1)公开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学校在绩效评价之初就要把这些信息公开,让每一位评价对象知晓;

(2)公开评价的过程,在绩效评价的每一环节上都应让教师参与和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3)公开评价结果,在绩效评价结束之后,把评价的结果通报给每一位被评者,使其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业绩信息。

(2)公开原则的好处在于:

(1)消除了被评价者对绩效评价工作的疑虑,提高了绩效评价可信度;

(2)有利于被评价者看清问题和差距,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激发其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素质;

(3)增强教师的公平感,提高教师的认同度。

客观、公正原则

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多采用可以量化的客观尺度,尽量减少个人(1)相对公平,以同样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每个被评价对象,这样就较为真实地反映其工作情况;

(2)减少矛盾,维护学校内部团结。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教师,会使人人心服口服,从而认真改进工作,而不是相互内江。

全方位评价的原则

要做到科学评价教师绩效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非常特殊,很难做出量化评价。为此,学校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应包括上级考核、下级评议、学生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和家长评定等几个方面。

经常化、制度化的原则

由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连续性,教师的工作也具有长效性,因此,学校绩效评价工作也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性、制度性的工作来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绩效评价的各项功能。此外,经常性、制度性的评价工作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激发教师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强烈愿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改进工作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绩效评价的步骤

绩效评价是学校教师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不可少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包括确定绩效评价目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确定绩效评价人、确定实施步骤、评价结果处理和反馈等五个环节。

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

确定评价的目标是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开始。绩效评价的目标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是什么。一般来说学校教师评价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一些:

(1)检查学校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对学校的战略规划和管理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2)对学校的办学效果进行评估诊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

(3)对学校教师资源进行决策,如教师的聘任、升迁、薪酬等决策;

(4)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指导教师的培训;

(5)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改善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绩效评价的内容一般有两种,一是常规评价,就是对教师的能力、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工作态度和业绩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一般是每年一到两次,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二是特殊性评价,是针对教师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如评价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等,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无论是采取哪种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这些都可以通过学校教师工作分析来完成。内容和标准一定要合理、明确,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确定绩取评价人

无论谁是工作评价人,他必须有评价的经验和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以下几种人可以评价教师的业绩:

一是直接领导,二是教师自己,三是教师的同事,四是所教的学生,五是学生的家长。

确定实施步骤。

绩效评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应该事先安排好评价的次数和时间。对于综合性的绩效评价一般应该少而精。要科学合理,客观公平;对于一些特殊评价则可以随时进行,一般应简单便于操作。

结果处理和反馈

对评价过程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对学校领导要提供全体教师的绩效情况。对评价者个人,主要告诉本人的绩效评价结果。

3.教师绩效的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的方法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师绩效评价时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教师的情况,选择适用的评价技术或结合本校的特点进行设计。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在绩效评价中常用的方法。

交叉排序法

该种方法是根据心理学中人们比较容易发现极端的情况,而不容易发现中间的情况的观点设计的。于是,人们利用这一原理提出了交叉排序法。在实行交叉排序法时,评价者在所有需要评价的教师中首先选最好的教师,然后选出最差的教师,将他们分别列为第一名和最末一名。然后在剩下的教师中再选出最好的教师作为整个序列中的第二名,选择出最差的教师作为整个序列中的倒数第二名。依次类推,直到将所有教师排完,就可以获得所有教师的排序。

等级鉴定法

等级鉴定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最广泛的教师工作考核方法,应用此方法时,首先确定绩效的考核标准,然后每个评价项目后面列出如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程度标准供评价者选择。这种方法花费的成本低,容易操作,教师绩效的评价结果可以用数字的总和表示,一目了然,便于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

工作成果评价法

工作成果评价法的理论依据是目标管理理论,也被称为目标管理评价法。实施这种评价方法的过程类似于管理者与教师签订一个合同,双方规定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内达到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届时,教师的绩效水平就根据这一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评定。

实施工作成果评价法的关键是学校总目标及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目标管理法的目的不是衡量教师的工作行为,而是衡量每位教师为完成学校总目标所做贡献的大小。因此,这一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和可以观测的。

学校在应用目标管理时,制定的目标要符合SWART原则:

(1)S(specificresults),规定一个具体的目标,给教师一个明确的目标;

(2)M(measurable),目标可以用数量、质量等可测量标准来衡量;

(3)A(accepted)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双方可以接受的,这意味着目标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对于教师而言赅一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4)R(relevant),设定的目标应该是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相适应的;

(5)T(time),目标中包含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在预定的时间内应出现应有的结果。

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应该经常进行检查,直至达到目标。在每一阶段教师们聚集在一起对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目标管理是一套完整的计划控制系统,也是一套完整的管理哲学体系。理论上讲,只有每位教师成功,才有管理人员的成功、各部门的成功和整个学校的成功,因此目标管理法鼓励每一位教师成功。但是目标管理要求个人、部门和学校的目标协调一致。经验表明,这一方法有助于改进工作,而且还能使学校的管理者根据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及时对教师进行引导。

第二节学校学生管理

1.学生管理的涵义

学生,从广义上说,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即在教、学关系中处于学习地位的人。从狭义上讲,是指正在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和成人。本书所指的学生是指在中小学学习的青少年和儿童。

学生是学校最大的群体,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对象。对学生管理是否得法,是否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人才的培养效益。

什么是学生管理?一般认为: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总称。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按照一定的人才规格和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指挥、协调、控制、监督,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活动。这一定义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管理的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此定义,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学生管理与学生教育的区别

学生管理与学生教育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学生教育是学校教育者向学生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学生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脱离对学生的管理而孤立进行,反之,对学生的管理也不能脱离对学生的教育。要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学生,一方面要靠教育,另一方面要靠管理。管理和教育水乳交融、紧密相连。

学校是学生管理的主体

学校是学生管理的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此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管理。例如,规定招生制度、制定学生守则等。学校往往要负责具体实施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各种规定。除此之外,学生也不单纯是一个管理的客体,他要参与自身的管理过程并对自己进行管理。在学生管理中,学校不仅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学生管理的时空范围

学生管理的时空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随着教育教学途径与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在时间上不再局限在课堂教学的时间里。这就是说i学生管理已经超出了课堂的范围,超越了校门的界限,突破了在校的时限。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除了主要在学校进行外,还要关注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一方面要积极动员、组织、配合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家庭对学校学生管理的支持、配合。

2.学生管理的价值

学生管理的价值是多重的,具有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工具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

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促使学生个体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所在。学生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生长土壤”,有效的学生管理为此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放任不管显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管理不仅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而且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学生管理中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性。

不仅如此,学生管理还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学生管理的成败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如,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学生安全事故等,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为培养人服务的。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率色的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自觉地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这正是学生管理工具价值的体现,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学生管理的本体性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展开。没有学生管理,学校管理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

(2)学生管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管理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机械地服从他人的管理,而是积极倡导和扶持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管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3)学生管理能够为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奠定基础。学校管理是一项事务繁多、头绪复杂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学生管理对学校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卫工作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等其他领域的管理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其成功经验也可以为这些管理提供借鉴,同时也对这些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带动学校管理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学生管理的使命

学生管理的使命体现在其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内容上,它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自我管理,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创造能力和主动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年轻一代。

学生管理的任务主要如下。

(1)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统一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开辟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自学、管理、自我教育和心理承受能力,为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2)制定并执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管红常规和管理措施。

(3)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组织系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班级管理组织,明确班级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选派好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班主任,健全班委会,挑选与培训班干部;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建立与健全年级管理组织,统一本年级管理力量和管理活动;健全以政教处或教导处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指挥系统,统筹安排,统一指挥。

(4)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经营、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教育及管理工作,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是并行而交织着的。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可分为学生常规管理和学生组织管理两大方面。学生常规管理的任务包括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学生安全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组织管理的任务包括班级管理、学生社团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等。

4.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最宝贵的社会资源。想知道一个国家的明天就去看他今天的在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忘记学生管理等于一年四季中忘记了春天。

学生及必要特性

(1)学生——一个终身性荣誉。

学生一般指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中学习的人(如儿童、青少年,也有老中年人)。学生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在传统的观念里把人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的年龄为第一阶段,工作的年龄是第二阶段,生活的年龄是第三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必要。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教育“期限”、人生阶段的划分将不复存在。教育将不间断地分布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贯彻、推广到人的一生。高等教育不再是终止性教育(terminaleducation),而是基础性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端,而是教育的中节。学生不是阶段性角色,而是终身性荣誉,学生作为学习的人可以简称为学者。显然,这是形式上的审查了。但是,要成为真正的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是不是学生?如果你是,你是不是合格的学生?我们还要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标识。

(2)学生的必要特性——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解读。

第一,可教育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产生。人是可教育的动物、能教育的动物、需要教育的动物。17世纪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所谓“可教育性”(educability)指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或适应性品质,使教育开展和完成成为可能。

学生的可教育性表现在:

学生的可要求性。指人能被激发出理性和非理性的可能,并达到某种要求,能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不同教育阶段可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而对于高等教育则达到了专业化要求。巴尔劳夫认为,人能否被教育激发起来是可教育的前提。

学生的价值受容性。指人接受一定文化熏染的能力,达成内外沟通相容,身心和谐。教育家列布希认为,人的开放型价值受容性能使人有效地把握尽可能多的教育作用,而封闭型的则对大多教育作用呈排拒态度。价值受容性使教育通道更加畅通、便利。这就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当然,价值受容性可能会由于“教育”的强迫介入而收缩。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能就是这个原因。

学生的学习能力。指人有健全的功能,具备分析、记忆和抽象、批判、遗忘等功能,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形成相应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品质;人的人格和道德形态、意志品质。指人的人格类型和道德状态是否倾向于学习,形成渴望教育、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势能、意志力。斯普朗格认为,要使陶冶顺利进行,促进青年良心的取向、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发展是必要的。

学生的身体状况。指良好的身体状况,达到接受正常教育的身体素质。这是教育的生命制约性。同时,身体状况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映而对教育产生影响。特殊教育实施机构的特殊学校,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实际上没有很好的照顾到学生的身体差异带来的可教育性的巨大差异。

学生的生存环境。指有利于教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文化气氛,中国古代孟母三迁、陶母三迁就是明证。主要是学校的校风、师生间性以及社会风尚、学校声誉。

教育作为一般服务或者是一种商品,与一般物质是不一样的(有钱就是爷),就是要求需求者一定要有可教育性。因为,教育需要受教育者亲身投入(钱多也是孙子,也要做后面。班级座位)。美国已经取消了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1896年最高法院规定了在使用公共铁路设施时,黑人与白人“分离却平等”的条例。该条例成为公立学校分离黑人和白人的基础在很多州执行了九十多年(双轨平行)。这里的前提假设有两个:种族优劣思想;黑人智力和接受教育能力的判断。因此,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离实际体现了公平。

第二,对教育的需要性

教育以何存在。接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标志和发展尺度。教育产生、发展和专业化的内在推动力量是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康德曾经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一个具有生命力、成熟而完整的人必须经历过教育才能达到。人生存发展必须掌握有力可靠的手段,那就是教育。因此,人应该学习,也必须学习、学会学习。自然主义者洛克先生在其“白版说”认识论基础上指出:“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即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在现代,在正常社会里,教育以及人类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方式很灵巧而明显地把人有效地区别开来。

教育引领着人类的理想和志趣,是人类幸福的源泉。爱尔维修在《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中强调:“我曾经把人身上的精神、美德和天才看成是教育的产物。这种看法曾在《论精神》一书中提出,我认为永远真实……教育对于天才、对于个人的性格和民族的性格有意想不到的影响”,“要是我证明了人果然是他的教育的产物,那就毫无疑问是向各国昭示了一项重大的真理。它们将会知道,自己手里掌握着强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强大,问题只在于改善教育的科学”。人,之于教育从不会逃避,而总是趋之若鹜。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忘记区分教育需要和教育需求的根本差异。在阶级社会教育因此而更具有阶级性差异。

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伴随人们对教育正外向功能的认识而得到加强。事物往往具有性质不同的外向功能。教育也是这样。

第三,未完成性

无论从自然性还是从社会性看,人本身都是一项未峻的工程。

我们知道,生物哲学人类学是哲学人类学的重要派别。在生物学意义上来说,人是未完成、不确定的生物。首先,从体质学角度看,人是未特定化的、尚未定型的。人的器官不倾向于确定的行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其次,从形态学角度看,人是有缺陷的、匮乏的。人的生理缺陷使他容易受到伤害,因而无法封闭自己。第三,从胚胎学角度看,人是发育不健全的、未成熟的。人有较长的婴幼儿期,也就是人类学家莫里斯所说的“幼态持续”。当然,人的未完成性不仅仅是人的生物学特征,还是指人的本质,即究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没有定型,因此人总是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未完成性还表现在:人之初,不仅没有生存的本能,也没有社会的本能。这一点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当人经历了“自然过程”就进入了“社会化过程”。社会过程就是人走进他人、溶入社会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的浸入过程。人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外在的文化,来填充自己的“缺憾”,完成自我的社会创生。显然,人们发现,人真正成为社会人的最经济、合理的途径是教育,人类的所有能力或知识的积累、素质的提升都是通过学习获得或者通过教育唤醒、筑就的。于是,后来产生了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制度,专司文化、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文化造就了完整的人,而人又创造文化。文化源于人类,但文化并非附属于人,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教育就成了人与文化的中介和桥梁。因为“人在生产了文化之后必须通过教育使之不再丧失;这并不仅仅是在推动一个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总会发展的自然过程。这是一切教育的人类学基础”。

(3)学生形象的简洁认识。

(1)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体,处于现实的生活中,学校对他的影响和社会对他的影响同时存在。教育不能完全脱离生活,远离真实。正如杜威要求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我们不可能为学生提供神话般的世界。

(2)学生是教育的投入者。

教育的展开和完成离不开学生的身心投入。当然,也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交换或购买关系(教师等知识劳动者流动的问题)

(3)学生是学习和进步责任承担者。

他是学习的主人,无可替代的行动者和反思者。当我们评价教学时,一定不能忘记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并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成本代价、风险代价、人文代价、补偿性代价等)。

(4)学生是发展者。

发展社会、发展知识、发展自己,自己处在发展中。前提假设,他是文化无知者。是有缺陷的,需要帮助的。发展是有曲折的,不是线性的,越小越脆弱,越容易矫正。(在校生,还在接受教育)。

(5)学生是一个没有被很好认识的复杂对象。

(6)学生不是职业性角色。

(7)学生不是教育的受害者。

(8)学生不是施舍的对。

(9)学生有充分的权力提出自己的诉求。“教师清楚地知道用于学生身上的时间的金钱价值,学生也知道他们拥有占有教师一定时间和精力的权利,如果学生们认为他们的钱花得不值得,他们就会诉诸法院要求赔偿”。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人们为学生成长提供的各种引导和服务,(是主体对影响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控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还要具体分析主体、时空、手段。

(1)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的教育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体现的是服务和引导。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敬畏生命》

学生管理的开放性(全员性)。社会、家长、学校、老师、个人等。有整体的视角。

学生管理的持续性。学生管理是系统工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要有长效机制和意识。

学生管理的差异性。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都是存在的,因此教育是分阶段完成的。

学生管理的间接性。润物细无声。

(2)学生管理的意义。

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性与未来性;阶段性与终极性;层次性与关联性)

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工作的中心之一,教学工作的保证。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学生成长的基础:社会化(认知、规范、改造)

(3)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1)内、外结合。

学校和课堂内外的结合;家校结合;外在管理和内在自我约束的结合。

(2)软、硬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多种形式的沟通和协商,这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铺垫。这里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中同时也要有硬性的规定,就是我们说的制度建设。制定学生管理及其配套的规定。

(3)专、兼结合。

学生管理取得全面成效,要建立多种部队。专职的管理人员(学生处、政教处、班主任等),其他管理人员。

(4)知、情结合。

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是要解决认知问题。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和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认知基础上,能够得到学生心理的回应,情感的认同。

(5)爱、惩结合。

教师或管理者要热爱工作。具体所指就是爱学习爱学生爱学科。现在我们的学校不让学生爱,那我们怎么建设和谐社会。爱的方式有不同的表现。奖励是,惩罚同样是。

体罚就是教师或其他学校人员为维护学校纪律对学生错误行为的身体疼痛的惩罚。不同的州处理学校体罚问题有所不同。有些州宣布为合法,有些明令禁止,有些州保持缄默认同合法化。纽约、肯塔基等州允许体罚学生。

在美国的最高法院裁决中,不禁止学校中的体罚行为(但该裁决不能与州宪法、成文法或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抵触)。声称,教师可以施加合理的暴力措施以规范学生纪律,但要注意程度,不能过度;学生在受到体罚之前没有发出通告和举行听证会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管理

(1)学习管理的基本阶段。

起点管理

过程管理

终点管理

(2)学习管理的目的。

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学习习惯

生活管理

(1)做人与交往规则

(2)生活技能和常识

心理辅导

(1)健康标准。

(2)学生心理问题普遍性及原因。

竞争在下移。(扩大招生并不能减轻升学压力,而增大了就业压力)

(3)要解决的问题。

转变观念;成立机构;培训人员

学生的班级管理

学校中的学生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来完成。因此,班级管理是非常地重要。

(1)班级及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是学校为便于教学,根据一定原则而组建的师生群体。一般来说,同班的学生是等质的。

班级管理的意义。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情感归属;共同进步。

(2)班集体建设。

班主任;班干部队伍;规范的制度建设。

学生的社团管理

(1)中国少年先锋队。

是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的,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民主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劳动童子团、儿童团等。在反动统治区也有地下少先队。站岗放哨,募捐,送情报,发传单。少先队的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体现了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方式和党对少先队员的要求。

(2)共青团组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学生群众组织,是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的核心,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助手。基本任务是在各级学校党组织领导下(不直接接受行政和教师的领导),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学生会。

中等学校和高校中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等学校和高校学生成立了进步的学生自治会,对学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定名学生会。在校学生都是其中的当然成员,学生会干部经全体学生民主协商选举产生。

学生会的任务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和共青团组织指导帮助下,团结学生,积极参加学习等各种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成长。

(4)学生会的主要职责。

维护学生的权益,反映学生要求;促进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有关活动,介绍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质量。

教育学生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开展必要的文娱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

学生会存在的理由:代表并维护学生利益;淡化政治色彩;减少投机行为;

其他社团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其他以个人兴趣为纽带的学生社团将蓬勃发展。这种组织形式多样(学术、体育、影视);结构松散;成员平等;内容丰富。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严峻的问题。

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指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本研究和活动领域。

(2)现代学生评价的基本特征。

第一,学生评价的功能从证明走向改进。这一转变使学生评价由原来的“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第二,评价内容从学生认知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特别关注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第三,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

第四,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到重视学生发展。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五,评价方法,从强调学生学业成绩向立体、综合、多层次发展。

5.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

明确学生的地位

学校就其直接的办学目的而言是为着学生的。为什么要办学校?是为了培养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是因为社会需要。为什么社会需要?是因为组成社会的人需要,包括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为了学生,需要校舍,需要教学设备;为了学生,需要教师,需要校长;为了学生,需要优秀教师,需要优秀的校长,等等。也有反过来说的,为了校长,需要学生;为了教师,需要学生,需要教学设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说得过去,因为校长和教师确实需要学生,但并不是为了校长、为了教师才需要学生,假如没有学生来上学,学校就要关门,教师、校长就要另谋出路,也就不存在校长和教师了。

我们通常所说,教师与学生是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的,但学生是办学的原动力,社会要设置多少个教师岗位以及办多少所学校,取决于学生的多寡和分布状况。校长与师生之间也是相互需要的。相互依赖的,但师生是办学的原动力,因为肯定有学生来上学,所以就办起学校,政府就任命校长。校长把师资建设视为最重要的工作,那是因为师资条件是培养学生的最重要条件;校长要用很大的精力改善办学条件,那是因为办学条件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那是因为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途径。学校办学的一切情感之所以系在学生,是因为学生利益在学校是最高利益,学校管理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从教育发展史看,教育目的论上存在着两种倾向,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前者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或只是为着社会。后者强调人的自我发展,主张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或只是为着个人发展。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不符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或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我们的教育既是为着社会发展,也为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目的观,要求学生在学校具有崇高而恰当的地位,学校管理要体现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责任感的高度统一。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一是“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有赖于教师,学生对教师来说是同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中心论则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自然过程,而只能是这一自然过程的仆人,教师不应当充当向导和指挥者的角色,而应只是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教师应站到学生背后去,总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中心取”的实质性差别在于:对教育过程中师生各自充当何种角色的看法不一样。这两种“中心论”的差别不表现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心智开发服务上,而是表现在如何培养上,表现在各自处于何种状态上。这种差别自然影响到学生管理方式。无论校长持何种观点,是笃信“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学生的地位都应是最重要的,这是办学目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在教育理论的不同流派、不同观点下,学生至高无上的地位都应当是被认可的,学校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中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从人小学到中学毕业,这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人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一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对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发展需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但我们的学生管理往往在内容上偏重于某一方面,在方式上强调外部管理,较多地强调管理者对学生的“管”,重视的是如何采取一些强制的、约束性的措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等,这就是一个学生观的问题。

从历史考察和现实对比看,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形成的学生观是不完全相同的,从古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东西两种迥异的传统学生观。东方的传统学生或从中国、日本、韩国等封建社会发展历史较长的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倾向于把学生视作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不太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和权利,要求学生单向地服从管理人员的命令。西方的学生观以美国等为代表,倾向于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看待,比较尊重学生的个体意志和权利,强调自由而不重强制,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两种传统的学生观各有利弊,前者便于形成良好的纪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容易抑制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后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纪律性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显然,比较科学的学生观应该集东西方之长,避两者之短。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系统化的看法和观点。它蕴涵着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希望。学生管理正是从这里开端的。一般认为,现代学生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越强烈。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与日俱增,要求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知识等方面为今后发展打下全面基础,且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实现自己身心发展成长与外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所以,学校要引导和提升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精神完善,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全面发展的整体发展观的指导下,强化素质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外在的客观要求与学生内在的身心发展状况的矛盾。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自我管理的管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那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进而单向灌输、发号施令、强制管理的做法,是不符合学生发展的主体观精神的,其结果只能压抑学生的发展,甚至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反抗性和逆反心理。成功的教育和管理实践,应该是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主要是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善于用尊重、理解、关心等方法去启迪、教育学生,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3)师生关系的平等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前提。学龄期是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缺陷和个性的萎缩。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当以自尊、尊人互为依存的平等观为基础。管理者、教育者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的人,把对学生的关心、尊重推向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和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并自觉地尊重教师。尊重管理者。

把握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的特点是指学生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殊规定性。关于什么是学生管理的特点,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学生管理的特点如下所述:

(1)全员性,即各方面人员都应积极参与;

(2)全面性,即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性,即要注意寓理于情;

(4)反复性,即根据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学生管理要有反复做好工作的韧性。

也有人认为,学生管理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即管理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2)整体性,即要通过管理实现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

(3)阶段性与连续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并且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生管理必然表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

(4)具体性和直接性,学生管理除了制定和公布一些规章制度、条例、行为规范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采取面对面的直接管理,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有效的指导。

还有人将学生管理的特点归纳如下:

(1)整体性;

(2)循序性;

(3)集体性,即学生管理要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来展开。

上述这些概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管理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热爱、尊重、信赖学生

学生是一个能动体,他不仅被塑造。而且他能意识到自己也在塑造自己,他不仅为教育目的所规范,而且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需要有学生的自我目标。学生处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之中,他们的身心都在发展之中,他们的潜能在挖掘之中,他们的创造才智在孕育中,他们的许多许多都需要教育者、管理者悉心爱护。学校领导者、教育者所面对的不仅是人的精神需求,也面对人的物质需求,不仅要关心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而且要充心学生的生理发展,不仅要为他们奠定智能方面的精神基础t而且要为他们奠定身体素质方面的物质基础,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不仅要爱护学生、热爱学生,而且还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是一种理智的表现,富有感情色彩。尊重学生也需要有感情基础,且更需要理智。因为论地位、论知识、论资历、论资格等,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一般都在学生之上,但论人格、论社会平等观念,并无上下之分,而且若论办学目的、教育目的、服务目的,校长、教师却要更多地为学生着想,把学生的利益看得更高,更应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

学生对教师、对学校有着特别的信赖,他们最容易在师长的教育关爱下走上正常的轨道。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独立走向社会,今天的管是为了让学生在明天不需要管,因而我们要充分信赖学生的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潜能。学生是最值得信赖的,校长和教师要信赖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应成为校长、教师的座右铭之一。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从学校、从校长、从教师那里获得自信,充分而得体的自信,是学校成功的标志之一。一个缺乏自信的学校并使学生也缺乏自信,那将是可悲的。而在一所充满信赖的学校是不会出现这种可悲局面的。受到信赖并充满自信的人,愿意迎接挑战;不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能很快进行行为调整;能从容对待失败,且决不自甘失败;不仅有主见,而且富有创造精神,能有目标的生活。然而,要把学校建成自信的学校,让自己的学生充满自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这种自信应当是健康心理的一部分,应当是与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应当是与自己的民族自信结合在一起的。开展这些方面工作的前提之一,就是真诚而热切地信赖学生。

6.学生学习常规管理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正是学习常规管理的根本目的。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日常的教务工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条件。学习常规管理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它覆盖了从学生人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制度的管理,一是学生学习的辅导。

学习制度的管理

学习制度的管理是学生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这些学习制度包括课堂学习常规、作业和考试管理常规、课外学习常规等。学习制度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出勤与纪律情况的考查、课堂学习常规与课外学习常规的执行、对作业与考核的管理、学生升留级与毕业的管理等。

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不得无故缺课,不得迟到早退,请假须履行一定的手续,应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这些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强考查,对纪律性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纪律性较差的学生要进行教育和批评。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对课堂学习的各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例如,要按时进人教室,备好学习用具,要保持课堂安静,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要让学生熟悉与了解这些要求,并在课堂上反复操练,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课外学习的管理中,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和更多的选择机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选择的能力。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作业的完成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得失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学校加强作业的管理是必要的。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学生课外活动是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体育锻炼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少得惊人。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即:当问到“每周除在学校上体育课外,有没有锻炼时间”时,回答“基本上没有锻炼时间”者,小学生为19.6%,初中生为33.9%,高中生达42.1%;也有59.2%的小学生、37.9%的初中生和33.7%的高中生回答,自己每周体育锻炼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由此可见,70%以上的中小学生每周锻炼时间不到3小时,即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时。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锻炼时间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几乎一周都没有锻炼时间。上述调查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有的人认为自己身体不错,没必要锻炼。有的人怕苦、怕累。怕脏,不愿受那份罪;二是当前学业压力太重,致使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越来越少,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也被大量的作业挤占。我国在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胖子和“豆芽菜”越来越多,近视眼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与课外活动少和体育锻炼少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要改善这种状况,学校就要加强对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管理,从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作业量着手,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依据,还是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手段。考核能鉴定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了解其长处与不足,预测其发展趋势,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考核的指导思想要正确,否则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成为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有这样的调查,学生普遍关心考试成绩,而且关心“全班谁成绩最好,最好的成绩是多少分”。其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有80%之多。小学生也有71%表示对“考试成绩特别感兴趣”。70%的高中生也表示自己关心考试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与学习压力过大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1/3的学生把学习看做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即使在小学阶段,也有14%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

为此,学校在平时的考核中,应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不要在公共场合公布考试成绩,也不要根据考试成绩在班上或学校排名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分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应当确信,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比关注考试分数更重要。

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校要根据其学习情况,对其做出不同的安排。学业成绩合格者,要升入高一个年级继续学习,即升级;对于学习出类拔萃的学生,可以免修教学大纲中的某一段内容,跨过本应经过的年级而进入更高的年级学习,即跳级;成绩不合格者,就要留在原来的年级重新学习,即留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尽力避免留级现象的发生。对于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学校应准许其结束学业,发给毕业证书。

学生学习的辅导

学生学习辅导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学习辅导的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指导不是要学生死记学习方法,而是要诱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1)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管理者首先全方位地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状况,弄清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管理,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目前,有这样的现象,即: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显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学生上课不愿主动提问发言,其实是儿童的主动性、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表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的苛求。例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回答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还可能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坚持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新世纪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多给孩子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培养起自信心。

(2)有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那些行之有效的各科学习方法,并介绍和推荐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实践使之变为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在下列11种学习方式中,即“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日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对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持什么态度呢?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道相关的题目。其一是:“某中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你有何感想?”统计结果显示,持赞同态度的家长超过了半数。其二是:“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学习内容去图书馆查资料,进行访问、调查,组织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过花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你对这样的做法有什么感想?”统计结果表明,持赞同态度的家长也超过了半数。可见,家长对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实验、实地调查、翻阅课外书籍等,基本上认可。它表明:类似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学校应加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力度。

(3)学习指导还应重视学生的个别指导,特别是提优补差的工作,重点在于基础差的学生的辅导。通过同学间的帮助和教师的补课及课外辅导,形成班级助人为乐的风气,以优化学习环境来促进基础差的学生发挥潜能,强化自学能力,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荣誉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校长学校岗位师生管理(下) - 第二章 学校的师生管理1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