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人的智力不断提高、智慧不断扩充的历史,是一部人才发展史。可以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一个亘古不朽的话题。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尚书》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周书》中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吕氏春秋》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唐太宗李世民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说:“贤才,国之宝也。”所以,古人十分重视人才,讲究用人之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概括用人方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理论。

历史上的人才学思想非常丰富,从用人制度(禅让、养士、九品中正制、察举、科举)到用人方法,从用人原则到用人艺术,从用人之道到用人之忌,从用人的成功经验到用人的种种失误,从对人才的“月旦”(品评)到人才学著述,无不凝聚着古今一贯的人生经验,无不闪耀着圣贤哲人的智慧之光,这是一笔丰富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如何用人,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而用人的基础或前提则是识人、知人,或曰观人、察人。宋代陆九渊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人才难得,关键在于难知。如果能知人,则得人也就不难了。所以自古以来,用人难,知人更难。

那么,如何去识人,去知人,去发现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古人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老的“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观人法;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中提出的“六征”观人法: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揆德;

——《史记·魏世家》中魏文侯大臣李克提出的五条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刘劭《人物志》中提出的“八观”、“九征”观人法:“八观”: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九征”: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

——诸葛亮提出的鉴别人才的七种方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患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记载识人用人思想和方法,趣闻和轶事的文献十分丰富,可以说遍及经、史、子、集,见诸儒、道、法、墨、名各家。发掘、整理、研究和批判地吸收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对于今天识别和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为此,我们围绕如何识别和观察人才这个核心,从古代典籍中精选了《人物志》、《长短经》、《观人学》三种,加以整理,名之为《识人三经》,奉献给读者。

《人物志》,为刘劭所著。刘劭,字孔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是一部以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科学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人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人物志》融诸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融会贯通,用来品评人物,物色人才。

《人物志》以人君为核心,以各类人才为主导,将不同人才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巧妙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件多维结构的理论珍品,构思精巧,表达精美。

《长短经》,唐人赵蕤著。赵蕤操行高尚,屡召不仕。潜心研读,学问博大,桃李满天下。唐代一大批著名的文臣武将即出自于赵蕤的门下。如果说兵家谋略侧重于军事(以《孙子兵法》为代表),法家谋略侧重于政治(以《韩非子》为代表),纵横家谋略侧重于外交(以《鬼谷子》为代表)的话,那么赵蕤的《长短经》则集前代谋略思想的大成,全方位阐发了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他以历史学家的博大,政治家的敏锐和谋略家的睿智,结合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分六十多个标题,淋漓尽致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同时升华出深邃的谋略思想,令人体味无穷。

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把正确识人用人当作为政之首,赵蕤亦不例外。他以较大篇幅论述各种人才的特点及其划分标准,识别人才的方法,以及如何驾驭、使用人才等核心问题。其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或君御臣,或臣事君,或上御下,或下事上;大到政治、军事、外交,小到人际交往、人伦纲常;或通过人心看时势,或通过世事看人心;或通过容色举止看人心;或透过人心看举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长短经》称作我国古代第一部人才学专著,并不是浮夸之语。我们这里选取了集中论述识人用人的章节加以注译,以飨读者。《长短经》的注文是赵蕤本人所著。或疏通文字,或阐发文义,或铺陈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我们均予以保留,供读者作参考。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注文部分只作简注,不作翻译。

《长短经》底本采自《四库全书》,另以《读画斋丛书》本及其它较早的版本作参校本,择善而从。限于篇幅,不出校记。

《观人学》,为邵祖平所著。邵祖平,字潭秋,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学者,与国学大师章炳麟交情深厚,曾执教于浙江大学,一生致力于国学研究,精通典籍,治学严谨。本书就是其于浙江大学期间写成的。初版于1931年。

《观人学》甄采古籍,旁征博引,思接千载,全书征引经、史、子、集百余种,涉及儒、道、法、名诸家学说,条分缕析,持论平正,内容博大精深,行文汪洋恣肆。

《观人学》回顾了观人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了这一理论对社会对国家的实用价值,所用大量例证,均出于典籍或信史。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观人学的著作。

本书采用的体例是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对原文,特别是对《观人学》的原文做了大量的校订工作,改正了许多错讹之处;注释力求准确;译文力求明白晓畅。

阮逸撰

人性为之原,而情者性之流也。性发于内,情导于外,而形色随之。故邪正态度,变露莫状,溷而莫睹其真也。惟至哲为能以材观情、索性、寻流、照原,而善恶之迹判矣。圣人没,诸子之言性者各胶一见,以倡惑于后、是俾驰辨斗异者得肆其说,蔓衍天下。故学者莫要其归,而天理几乎熄矣。予好阅古书,于史部中得刘邵《人物志》十二篇,极数万言。其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摘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权之轻重,无铢发蔽也。大抵考诸行事,而约人于中庸之域,诚一家之善志也。由魏至宋历数百载,其用尚晦而鲜有知者。吁!可惜哉。矧虫篆浅技,无益于教者犹刊镂以行于世,是书也,博而畅,辨而不肆,非众说之流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传之。媲夫良金美玉,籝椟一启,而观者必知其宝也。

【凉】刘昞注

【原文】

夫圣贤之所美(1),莫美乎聪明(2)。天以三光著其象,人以聪明邵其度。聪明之所贵(3),莫贵乎知人。聪于书计者,六艺之一术。明于人物者,官材之总司。知人诚智(4),则众材得其序(5),而庶绩之业兴矣(6)。是以圣人著爻象,(7)则立君子小人之辞(8)。君子者,小人之师。小人者,君子之资,师资相成,其来尚矣。叙诗志(9),则别风俗雅正之业。九土殊风,五方异俗,是以圣人立其教不易其方,制其政不改其俗。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虽不易其方,常以诗礼为首,虽不改其俗,常以孝友为本。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继天成物,其任至重,故求贤举善,常若不及。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忠臣竭力而效能,明君得贤而高枕,上下忠爱,谤毁何从生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以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采士饭牛,秦穆所以霸西戒,一则仲父,齐桓所以成九合。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举德行为四科之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明德行者道义之门,质志气者材智之根也。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中庸之德其至矣乎,人鲜之矣,唯圣人能之也。尚德以劝庶几之论。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三月不违仁,乃窥德行之门。若非志士仁人,希迈之性,日月至焉者,岂能终之。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或进趋于道义,或洁已而无为,在上者两顺其所能,则拘抗并用。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厚貌深情,圣人难之,听其言而观其所为,则似托不得逃矣。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言必契始以要终,行必睹初以求卒,则中外之情粗可观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不详察则官材失其序,而庶政之业荒矣。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注释】

(1)美:赞美,称赞,倾慕。

(2)聪明:孔颖达说:“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这里引伸为富于智慧,见闻广博。

(3)贵:珍贵;知人:认识人。

(4)诚:假如,如果。

(5)序:次序,顺序。这里指人才各得其位,各得其所。

(6)庶绩:庶,众多。绩,业绩、成绩。庶绩,指各种行业、事功。

(7)爻象: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爻象,即爻的不同组合。

(8)辞:言辞,评语。

(9)志:意志。所谓诗言志。

风俗雅正: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风俗雅正,引伸为民风民俗的和高尚高雅的。

礼乐:即周代的礼仪和雅乐。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汉代以后,也可来指《诗》、《礼》、《易》、《乐》、《春秋》六种儒家经典。祗:恭敬。庸:有常。

躬南面:指登临帝位,统治人民。古代帝王之位座北朝南,故称。

援:引伸为引来,招来。

尧、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克:能。称:称颂。登庸:推举,任用。二八:高阳氏有子八人,称为“八恺”。高辛氏有子八人,称为“八元”。这十六人都被认为一时的杰出之士。

有莘之贤:指伊尹。本是商汤之妻(有辛氏之女)的陪嫁奴隶,被汤破格任用,委以国政。

渭滨之叟:指吕尚。相传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发现,并拜为师。

不试:即不被任用。

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为孔门四科。

三等:指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个档次。《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中庸:是孔子所倡导的做事的最高标准。中:即折中;庸:即平常。

庶几:本表示可能或期望。这里引伸作有希望成材的人。

六蔽:孔子所讲的六种蔽端。《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狂狷:这里指偏激之举。《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拘抗:拘,即拘束;抗,即举,引伸为奋发。

悾悾:形容诚恳。

为似:即伪似。这里指表里不一。

居止:指行为举止。

庶:副词,表示希望。

识人三经:人物志 - 前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