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麦实用农业技术手册

第一节 冬小麦生产关键技术暨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及播种技术

1.播前准备

(1)选购优良品种。选用优种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冀中南半干旱地和节水栽培以种植石麦15、石家庄8号为主,中高水肥地选用石新828、石麦18、衡4399、衡观35、冀5265、邯6172、河农6049、邢麦6号、科农199等品种为主,种植优质麦选择藁优2018、藁优9618、石优17和石优20等品种。

(2)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精细整地是保证苗齐、苗全、苗匀的主要基础措施之一。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秸秆还田,粉碎2遍,做到“细、烂”,无作物根茬和杂草;后进行耕、旋,耙透擦平,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旋耕2遍,达到地面平整、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

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地块每隔2~3年深松一次,打破犁底层、减少雨季径流,增加土壤储水量,减少耕层秸秆比例,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利于提高整地质量和出苗率,实现苗齐、苗全。要求耕深20厘米以上。

(3)足墒播种,一播全苗。足墒播种是确保小麦苗全的关键措施。秋作物成熟晚时,可在成熟前7~10天带茬洇地。切勿抢墒播种。

(4)施足底肥,培育壮苗。提倡增施有机肥,以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化肥施用要根据土壤肥力,掌握“稳氮降磷增钾”原则,科学配方施肥。一般地块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亩施腐熟的粗肥3~5立方米、磷酸二铵20千克、尿素7.5~10千克,缺钾地块应亩施氯化钾5千克,将所有肥料混合均匀后撒施,撒后翻耕。

(5)种子处理,防治病虫害。

(1)选用统一精选包衣的良种,或用“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和散黑穗、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和黑穗病: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2%立克秀WP150克,兑水2~3千克,拌麦种50千克;或用3%敌萎丹250~300毫升+2.5%适乐时100~200毫升兑水500毫升拌种50千克。防治地下害虫和全蚀病: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12.5%全蚀净50毫升兑水500毫升拌种50千克。注意:拌种后闷种12~24小时播种效果最佳。

(2)晾晒:未包衣的种子要多次晾晒,能有效提高发芽率。

(3)播前要做好发芽试验,以备计算最适宜的播种量。

2.播种

(1)适期播种。冀中南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自北到南逐渐推迟。石家庄地区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

(2)合理密植。依据地力、播期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量,是培育壮苗、预防倒伏和实现高产的关键措施。适期播种高水肥地亩基本苗16万~20万,中水肥地18万~22万。晚播麦田和整地质量差的地块应适当加大播量。

(3)播种形式。推广等行全密种植技术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减少水分蒸发,改善群个体结构,增加群体、提高穗数、实现增产。生产上提倡等行距播种,行距15厘米左右。

(4)播种深度。调好播种机械,匀速慢走,播种深度一般3~5厘米。保水保肥能力的强黏性土壤、播期晚的地块应适当浅播,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性土壤、播期较早的地块应适当深播。

(5)播后镇压。播后镇压可以有效地碾碎坷拉、踏实土壤、增强种子与土壤的接触度,有效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土壤保水能力,促进种子对水分的吸收,提早出苗、实现苗齐,同时,促进根系下扎,增强幼苗抗旱性和抗寒性。

二、田间管理

1.冬前管理

(1)防治虫害。小麦播种后出苗前用杀虫剂(敌敌畏、吡虫啉或4.5%高效氯氰菊酯)喷雾喷设隔离带,防治灰飞虱、蓟马等害虫一次,出苗后一周内再防治一次。

(2)及时查补苗。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补苗,杜绝缺苗断垄。

(3)搞好杂草秋治。以秋苗期用药效果好,且对小麦安全。冀中南一般在11月上中旬,小麦分蘖以后,小麦3~5叶期,禾本科杂草2~4叶期,麦田各类杂草基本出齐苗时进行防治。

防治单子叶杂草(节节麦、雀麦、看麦娘、野燕麦):3%世玛乳油25~30毫升(加助剂)或70%彪虎。

防治双子叶杂草(播娘蒿、麦家公、荠菜、麦瓶草):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每亩10克。

单子叶、双子叶杂草混生地块:将以上两类除草剂混配使用。

特别注意:

(1)禁用除草剂品种:优质麦田块禁用2,4—D丁酯、2甲4氯除草剂。

(2)浓度限量:3%世玛乳油亩限量25~30毫升。

(3)喷药时间:选择日最高气温10℃以上且最低温度不低于4℃的晴天、无风天喷施。

(4)用水量:亩用水25~30千克,喷雾。

(4)浇好冻水,安全越冬。封冻水可以起到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和争取翌年春管主动的作用。对整地质量好、造墒播种、播后镇压、保墒能力强的麦田可免浇封冻水;对整地质量差、播后未镇压、冬前降雨少、保墒能力较差且种植抗寒性一般品种的麦田,要强调浇好封冻水。灌冻水时间冀中南掌握在11月下旬进行。浇水后视冻融情况及时锄划松土,防止土壤龟裂、跑墒和死苗。

2.春季管理(返青—抽穗)

(1)中耕锄划。小麦返青后及时锄划,可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有利于小麦生长和分蘖。对旺苗田深锄划,还可起到控制旺长的作用。

(2)病虫害综合防治。

(1)灰飞虱防治:小麦返青后选择无风的暖和天气用吡虫啉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打一个5~10米宽药带,防止害虫迁入。

(2)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和麦叶蜂、麦蜘蛛综合防治:在小麦起身后拔节前,亩用12.5%禾果利10克或20%粉锈宁30~40毫升+5%吡虫啉高氯50~75毫升+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25~30千克顺垄喷茎基部,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田间杂草,还可兼治麦蜘蛛、麦叶蜂。对全蚀病发病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顺垄喷洒,用12.5%全蚀净效果更佳。

(3)吸浆虫防治:小麦孕穗期(4月下旬)蛹期毒土防治,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0.5千克或2%甲基异硫磷粉剂,拌潮细土25~30千克,顺麦垄均匀撒施于田间土表,然后浇水。

(3)化学除草。对于杂草过多地块,秋治不及时的,要在春季补治。春季浇第一水后,对麦田普通杂草喷施苯磺隆、麦草盖或麦草净等除草剂10克/亩,兑水25~30千克喷雾;防治毒麦、看麦娘、野燕麦,亩用70%骠虎2~3克加10克助剂,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雀麦、节节麦亩用3%世玛油悬浮剂20~30毫升加助剂伴宝60毫升兑水30千克喷雾。

化学除草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同时进行;特别强调除草剂一定严格控制在拔节前使用。

(4)肥水管理。春季第一次肥水是协调气温与土壤墒情、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各种矛盾,实现促弱转壮、控制旺长的关键措施。一般在起身拔节期实施。群体小、墒情较差及地力较弱的麦田应适当提前(3月中旬末至下旬);群体较大、墒情较好、地力壮的麦田适当推迟(3月下旬至4月上旬)。

高水肥地块要灌好拔节水;一般地块应视苗情、天气和土壤墒情科学确定灌水时间和次数。

结合第一次浇水亩追尿素13~15千克,高水肥地应选择数量下限。

3.后期管理(抽穗—成熟)

(1)科学灌水。小麦孕穗、扬花、灌浆期,是需水的高峰期,也是形成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在灌好抽穗扬花水的基础上,后期根据天气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酌情浇好灌浆水(5月中下旬)。浇水时应掌握天气情况,做到浇水后2天内无风雨,以防倒伏。

(2)“一喷综防”。小麦抽穗扬花后,“保根护叶”延长植株功能期,可有效地提高小麦千粒重。

“一喷”:杀虫剂+杀菌剂混合叶面喷施。

“综防”:防治小麦蚜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各种病害及干热风危害。操作时要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1)掌握好防治的最佳时期,提高防治效果:小麦扬花后,旗叶上出现蚜虫粪便的油泽亮点为最佳时期。

(2)选择好农药品种,掌握好使用浓度:

杀虫剂品种及浓度:10%吡虫啉(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液或3%啶虫脒200倍液或保绿杀30~40毫升/亩或10%蚜虱净30~40毫升/亩。

杀菌剂品种及浓度:20%粉锈宁乳油40毫升/亩或15%可湿性粉剂60~80克/亩。

(3)保证用水量,做到喷到、喷匀、不漏喷,一般亩用水量30~40千克。

(3)叶面追肥,延长叶片功能期:结合“一喷综防”,对早衰麦田喷施0.5%~1%尿素,贪青麦田加喷0.2%磷酸二氢钾。

(4)适时收获,颗粒归仓。适时收获是确保丰产丰收的重要环节,机械收获要掌握在腊熟末期进行。同时,要根据天气变化抢收抢晒,避免收获前灾害性天气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第二节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一、白粉病

1.症状

小麦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被病菌侵染。病菌主要侵染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典型病症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逐渐扩大相互联合成圆形或椭圆形大霉斑,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至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

2.发病规律

该病发生适温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密度大发病重。4月下旬是白粉病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也是河北省病害流行盛期。5月上旬以后温度迅速升高到22℃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5月中旬以后,病害停止发展。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2)农业防治。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合理密植和施用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

(3)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用三唑酮0.01%~0.03%或烯唑醇0.03%~0.05%湿拌麦种,可减轻苗期的侵染,推迟春季发病期。

(2)大田喷药防治:一般年份应掌握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上三叶的病叶率达10%时开始施药。一般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10克/亩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33%纹霉清可湿性粉剂50克/亩,兑水喷雾。

二、纹枯病

1.症状

各生长阶段都可受害,出现烂芽,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白穗等多种症状。发病初期先在植株下部近地表处的叶鞘上出现边缘“浅褐色”、中间为“灰白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扩大后可连片形成“花杆”,严重的造成基部1~2节变黑甚至腐烂而导致“死株”现象;茎秆上病斑呈梭形、纵裂,病斑扩大后连成片造成“烂茎”而使小麦抽不出穗来形成枯孕穗,或者造成在抽穗后形成枯白穗。

2.发病规律

该病流行的重要时期是冬小麦返青至抽穗阶段。2月下旬至3月下旬小麦返青起身期,气温回升,病情发展加快。4月上旬小麦拔节后,温度较高,病害侵入并随拔节向上扩展,严重度显著增加,至孕穗末期结束。在春季雨多时,湿度大温度略偏高的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氮肥,植株密度大及田间杂草的郁闭度较高的田块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1)药剂处理种子:选用三唑酮0.01%~0.03%、速保利0.025%、烯唑醇0.03%~0.05%等药(任选一种)进行拌种(湿拌),可压低麦田发病基数,减轻田间病害发生程度。

(2)田间喷药防治:在返青拔节期,田间病株率在10%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150~200毫升或500万单位可湿性粉剂25~30克或三唑酮每亩10克和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50克(任选一种)每亩用水30~33千克将药量稀释后,均匀喷雾,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

三、叶枯病

1.症状

引起河北省主要麦区的叶枯病以小麦霉叶枯病为主。该病能造成苗枯和穗腐,以叶片和叶鞘(鞘枯)较为普遍,尤其抽穗灌浆期,病叶率急剧上升。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为半圆形。由于浸润性向四周扩展,常形成数层不明显的轮纹。

2.发病规律

该病的周年发病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秋苗发病和越冬阶段,拔节至抽穗期(叶鞘病位上移阶段)和抽穗到成熟(上部叶片发病)阶段,后者是主要危害期,病势发展迅速,具有暴发性,常在短期内引起上部叶片和叶鞘发病并危害穗部,一般在5月初田间开始出现个别叶发病,5月中旬达发病高峰。多年连作菌源增多,播期不适或覆土过深,田间郁闭等条件下适宜病害发生。春季降雨情况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春季雨量较正常偏多,阴雨天数和露日数多,空气湿度大,病害就会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增施基肥。适当早追肥,小麦生长后期切忌盲目追施氮素肥料。

(2)药剂防治。若基部发病较多,且4月下旬和5月上中旬雨量偏多时,应做好药剂防治准备。在上部功能叶发病率1%以上时即需施药防治。防治重点是良种繁殖基地的种子田,以防止病种对外传播。选用药剂与赤霉病相同。一般年份可以与防治后期病害一并进行。

四、赤霉病

1.症状

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麦穗枯、红麦头。赤霉病在田间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侵染,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一般扬花时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赤霉病侵染初期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颈时,被害处以上的部分枯死,田间可表现整穗或半穗枯死等症状。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赤霉病对产量影响最大,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雌性毒素,人畜食后引起急性中毒。

2.发病规律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连续三天以上阴雨,当年赤霉病则可能流行。

3.防治方法

在小麦扬花率10%左右时(在下午6点以后用药最好),每亩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50~70克/亩、或12.5%禾果利20~30克/亩兑水50~70千克喷雾。第一次用药后7天内,如遇连续高温多湿天气,必须再防治一次,以彻底控制病害危害。

五、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1.症状

三种锈病的发病初期出现褪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病斑类似铁锈色,三种锈病的典型特征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2.发病规律

锈病是一种能够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病菌(夏孢子)随风吹到附近或远处的麦株上,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发芽侵染小麦。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秋苗发病重;越冬菌量多,早春低温时间长,4月份多雨、雾、露天气发病重;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大面积种植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靠近水源地及湿度大的麦田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抗锈品种;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目前河北省种植的均为抗锈性较好的品种,要注意条锈变异情况,推广使用好抗锈病的小麦品种。

(2)药剂防治拌种。用种子量0.03%的立克秀,或用种子量的0.02%的粉锈宁或禾果利拌种。

(3)大田喷药。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药防治。每亩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35克,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也可结合防治叶枯病时兼治锈病。

六、全蚀病

1.症状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小麦受害后往往在抽穗灌浆期成丛、一片片死亡。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病害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表现为: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茎表及叶鞘内呈“黑脚”状或黑膏药状,产生黑色子囊壳。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

2.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12.5%全蚀净200毫升+2.5千克水,拌麦种100千克,堆闷4~8小时,晾干播种。

(2)土壤处理。全蚀病重发区亩用50%多菌灵1千克+15%粉锈宁1千克+100千克水,随水灌入土中或喷于地表,然后耕翻整地。或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千克+100千克水喷于地表或兑细土50千克撒于地表,耕翻整地。

(3)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施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兑水150千克灌根。

七、小麦散黑穗病

1.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枪杆”、“乌麦”。扬花期抽出,抽穗早,初有灰色膜,破裂后,整株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黑粉散发,剩下穗轴成光杆。感病株通常所有分蘖麦穗和整个穗部的小穗都发病,但有时也有个别分蘖或小穗不受害、可结实。

2.发病规律

只能花期一次浸染,田间病穗是春季小麦浸染源,而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穗上的黑粉随气流落到正开花的小麦穗上,侵入到小麦种子里,在麦粒胚潜伏越冬。来年播种后,病菌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将整个麦株的花器破坏,形成黑粉,随风飞散再传染至下一代小麦。

3.防治方法

(1)拔除病株。在小麦抽穗时期,病部刚抽出黑粉,未散开前,立即拔出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深埋。

(2)药剂拌种。用40%拌种霜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2%,或用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08%~0.1%。

八、小麦腥黑穗病

1.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2.发病规律

病菌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当种子发芽时,病菌也随即萌发,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萌发适温16~20℃。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病害加重发生。

3.防治方法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冬麦播种不宜过迟,播种不宜过深,播种时施用速效化肥做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

第三节 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一、地下害虫

小麦地下害虫是危害小麦地下和近地面部分的害虫,包括蛴螬、金针虫、蝼蛄三种。主要咬食种子、幼苗根部、近地面的茎部,秋季危害造成小麦缺苗断垄,春季危害导致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

1.主要害虫

(1)蝼蛄。危害小麦的时间是从播种开始直到第二年小麦乳熟期,它在秋季危害小麦幼苗,以成虫或若虫咬食发芽种子和咬断幼根嫩茎,或咬成乱麻状使苗枯死,并在土表穿行活动成隧道,使根土分离而缺苗断垄。危害重者造成毁种重播。

(2)蛴螬。幼虫危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苗枯死,危害时期有秋季9~10月和春季4~5月两个高峰期。蛴螬冬季在较深土壤中过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幼虫开始向地表活动,到13~18℃时,即为活动盛期,这时主要危害返青小麦和春播作物。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成虫白天潜伏于土壤中,傍晚飞出活动,取食树木及农作物的叶片。

(3)金针虫。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幼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危害秋播小麦,10月下旬越冬。第二年的4月中旬危害最重。

2.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地下害虫一生都生活在土壤里,尤以杂草丛生、耕作粗放的地区发生重而多。因此应精耕细作、轮作倒茬、深耕深翻土地,适时中耕除草、合理灌水以及将各种有机肥充分腐熟发酵等,可压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

(2)药剂防治。

(1)土壤处理:在多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进行防治。为减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提倡局部施药和施用颗粒剂。每亩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5~2千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2~2.5千克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翻入土中。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亩用量250毫升,加水1~2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配成毒土施用。

(2)药剂拌种:对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常用农药与水、麦种的比例为40%甲基异柳磷乳油按1∶100∶1000(农药∶水∶种子)拌种,50%辛硫磷乳油拌种时先将农药按要求比例加水稀释成药液,再与种子混合拌匀,堆闷5~6小时(内吸性药剂要堆闷12小时以上),摊晾后即可播种。麦出苗后,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

(3)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千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千克,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千克,与细土30~40千克,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

(4)撒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千克,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千克,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二、吸浆虫

1.发生规律

麦红吸浆虫越冬幼虫在小麦返青后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于3月中下旬,土壤含水量20%以上时,有利蛹的大量羽化。常年在4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下旬到5月初是麦红吸浆虫成虫的盛发期。成虫产卵于小麦护颖内,小麦间和小穗柄处。幼虫随即从外颖缝隙中侵入颖壳内吸食浆液。

2.防治措施

要采取蛹期防治与成虫期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

(1)蛹期防治。对每小方有虫蛹2头以上麦田,当其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250毫升兑适量水,拌细土25千克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或每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3千克拌细土20千克,均匀撒施于土表,撒后及时浅中耕浇水。

(2)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扬花期,当10网复次捕到小麦吸浆虫成虫10~25头,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每亩可用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也可用80%敌敌畏80~100毫升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均匀撒于田间,熏蒸防治。

三、麦蚜

小麦苗期以麦二叉蚜为主,穗期以长管蚜、黍缢管蚜为主。

1.发生规律

麦二叉蚜在小麦苗期危害,抽秆后数量即减少,灌浆期即外迁,多数年份不造成严重的直接危害,但能传播黄矮病。

2.防治方法

(1)拌种。用40%甲基异柳磷50毫升加水1千克稀释,喷拌50千克麦种,以减轻苗期蚜虫危害及防止小麦黄矮病发生。

(2)药剂防治。每亩用吡虫啉(大功臣、一遍净、蚜虱净、扑虱蚜等)0.5~1克兑水50千克进行喷雾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每亩10~20克,加水50千克喷雾。不得在穗期使用有机磷等高毒农药防治穗蚜。

四、麦红蜘蛛

1.发生规律

麦圆蜘蛛较耐寒,冬前即有发现。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活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危害期。一天中多在上午9时前和下午4时后活动,最适温度为8~15℃,最适湿度为80%以上,地势低洼,春季阴凉,以及沙壤土发生数量较多。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作倒茬,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麦收后深耕灭茬,消灭越夏卵,压低秋苗虫口基数,适时灌溉。

(2)药剂防治。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用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喷雾(每亩用40%氧乐果乳油50~75毫升),或者用速螨酮、牵牛星、扫螨净等农药按规定用量稀释喷雾,可有效防治红蜘蛛。

五、灰飞虱

灰飞虱不仅直接危害小麦,还能传播小麦丛矮缩病。近几年灰飞虱在小麦上发生危害上升,已成为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以成、若虫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麦田中的越冬灰飞虱开始羽化、产卵、繁殖危害,虫量高时可造成小麦成片枯死。

1.防治适期

在灰飞虱低龄若虫盛期,所有麦田普治灰飞虱一次,同时兼治蚜虫,重发田5~7天后再补治一次。

2.防治方法

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亩用毒死蜱100~120毫升和一遍蚜虱净20~30克兑水50~60千克喷雾;施药时务必兑足水量,均匀喷到麦株中下部。

六、麦叶蜂

主要危害小麦等禾木本科作物和杂草,被害麦田小麦叶蜂一般密度每平方米达2~3头,高密度达50头左右,对小麦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麦收后及时深耕,破坏土茧,杀死幼虫,降低来年虫源基数。

(2)利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每亩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亩20毫升加水30千克做地上部均匀喷雾,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早、晚进行喷洒。防治适期掌握在3龄前,一般傍晚施药效果较好。

第四节 主要麦田杂草发生与防治

麦田杂草是石家庄市麦田常发生的草害。杂草种类为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麦田杂草发生面积常年都在400万亩以上,特别是2003年以来麦田禾本科杂草面积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1)对雀麦、节节麦、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及播娘蒿、荠菜等部分阔叶杂草,每亩施用阔世玛3.6%水分散粒剂20~25克+助剂伴宝80~100毫升,兑水30千克混合均匀喷雾。

(2)对麦家公、猪殃殃等阔叶恶性杂草,亩用40%快灭灵4~5克+18%亿力5克或麦佬30~40克,也可用40%快灭灵2克+10%麦客隆8克,兑水30千克混合均匀喷雾。

(3)对猪殃殃发生多的田块用麦喜悬浮剂9~13毫升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

实用农业技术手册 - 第一章 小麦实用农业技术手册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