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触摸未来

触觉是人类最早发展的感官系统,对于宝贝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倘若给予的刺激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粗精细动作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展。

此外其情绪、智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01当腹中有了小动静

当胎儿宝贝第一次在腹中有了动静的时候,妈妈的欣喜恐怕是难以述说的,因为就是这一次胎动,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宝贝的存在。

当一个受精卵进入子宫10个星期的时候,他就像个小芽苗一样,从头到脚才2厘米长。此时,他完全置身在一片羊水之中,随着一阵一阵的微波轻轻摇摆。渺小的他仍然可以凭着细微的触觉感受到液体轻柔的阻力,甚至还能感受到一点失重。

就在这样一片幽暗、温润的空间里,胎儿日夜不歇地努力生长着。之后随着小鼻子、小眼、小胳膊和小腿的逐渐健全,总算可以通过一些小动作来显示一下他那早已存在的触觉了。于是,他不时地蹬蹬腿、碰碰脸,在子宫里撞来撞去,为自己尽量多地提供一些体觉上的新感受,大概每动一下都是快乐的。

其实,这些肌肉练习除了能够让他将来更好地适应子宫外的新生活外,更重要的是伴随触觉而来的胎动并非只是单纯的动作,它是脑发育的“催长素”。脑部显像实验证明,新生儿脑皮质有明显活动的只有初级触觉区和运动区。也就是说,未出生的胎宝贝或新生儿的脑中若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是与意识到的碰触有关的。

科学真相Point

研究发现,胚胎在5周半时就有了触觉;到第9周,下巴、眼皮、手臂便都能感受触摸了;第10周,触觉扩展至两腿;到了第12周,几乎全身的表面都能对触摸产生反应,也就是说胎儿的身体表面已经分布了各种丰富的神经末梢。4个月时,胎宝贝就已开始在子宫里进行各种各样的肢体活动。而到了怀孕的最后3个月,感觉纤维生长到达脑干后,触觉也在这儿与平衡感、听觉等其他感觉统合,便促成了较为敏感的反射动作,因此,当人们轻触胎儿时,他就会对此做出反应。只有头顶和后脑例外,这两部分在整个怀孕期里都没有感觉。但是它们会在生产过程中因产道挤压而受到刺激。由此可知,经由产道分娩是多么重要。

指导小手册

为了让胎宝贝的脑神经发育得更完美,孕妈妈们可以每日做做如下必修课:从怀孕第2个月开始,孕妈妈们可以坐在摇椅上轻轻晃动,让宝贝充分享受被羊水包裹的惬意。

到第4个月时,胎盘已经形成,准妈妈可以放松地躺在床上,用手从下腹部起,以画圆的方式抚揉到胸部下方。同样的方式反复数次,可以在腹部涂些橄榄油或葡萄籽油以增加按摩效果。

7个月以后,准妈妈们可以一边抚摸宝贝身体的各部位,一边和宝贝说话,告诉他被触摸的位置。既为胎宝贝做了健身操,又在这轻轻抚摸中增进了母子之间心灵的交流。

02小嘴是用来干啥的

出生后,宝贝触觉最灵敏的部位就是嘴,所以,一开始,宝贝的小嘴并不仅仅是用来吃饭的,他还为其开发了许多新功用,都是什么呢?

多功能小嘴

人最本质的生活便是吃!而吃则需要嘴的帮忙,由此可见嘴对人的重要性。当宝贝还是一株小小的胎苗时,最先出现感觉细胞的便是“嘴部”。这一神奇的事件发生在怀孕两个月的时候。

由于嘴最先有感觉,所以它的灵敏度比其他感官也更高。出生后,嘴对宝贝而言,可是多功能的--

功能一:吃饭

这一条似乎不用细说,此时的吃可是他们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

功能二:探测仪

由于人的发展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因此宝贝出生后嘴上的神经末梢明显多于指尖,探测物品的灵敏度最高。所以,宝贝们在认知世界之初,以及日后在手指还不够敏感灵活时,“嘴”一直是宝贝为自己准备的第一部探测仪。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不分大小、好坏、是否危险,只要被宝贝接触到,他都一定要用嘴来测试一下。

如果妈妈们足够细心,在平时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次宝贝拿着奶嘴往嘴里塞的时候,他并不是靠眼睛来引导的,而是完全由触觉来感受,看他拿着奶嘴在嘴边戳来戳去,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成功地塞进嘴里时,你知道这最后的成功在他那小小的心中会击起多大的浪花儿吗?兴奋、激动、得意……因为那可是他自己努力获得的呢!所以,下次再看见那小小的人儿艰难地尝试着什么,千万别“好心”地急着去帮助他,对他而言,因为不会,所以才要尝试,才要学。此时,他要的不是帮助,而是鼓励!

当然,除了鼓励,还可以让宝贝多练习一些类似这种拿奶嘴放入口中的动作,不仅能促进其触觉的敏锐度,还可以提高他的动作协调能力呢。

而且,一周岁之前的宝贝也是极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东西都放到嘴里去“品尝品尝”的。这是因为12个月以前,宝贝那双小手的触觉还不够灵敏,但是那小小的舌头却已是敏感至极,所以要想很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宝贝当然得拿出自己最先进的武器--舌头。于是,舌头便把自己感知到的硬的、软的、方的、圆的等等信息统统呈报给大脑。

但是,这种尝尽一切的行为对家长来讲却是个不小的“挑战”,何止一个“脏”字了得!在那段日子里,相信每一个家长都会经常重复这样一个动作--一旦见到宝贝将东西放入小嘴,立刻冲上去拦阻下来,同时再跟上一句“不可以吃,脏”。结果呢?一场“灾难”虽被挽救,但是宝贝的那番探索认识世界的积极性却被彻底打消了。

其实,正确的做法也很简单,找一些干净、柔软、安全的东西让宝贝尽情地咬,并适当给他点磨牙饼等,宝贝会很开心的。

小嘴的嗜好

谁都有些特殊的嗜好,小宝贝们也一样,在他们那不长的人生经历中,最让其着迷的就是吮奶嘴、吃手指了。

这是因为这些嗜好可以满足他那持续不断的触觉需求。而且,反复吸吮的动作还能够促进上下腭、舌头、脸部肌肉的发育,这对宝贝以后的进食及发音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吃手指的爱好,可以一直追溯到宝贝还是胎儿的时候。有实验曾用超声显像方法看到,早在胎宝贝24周(怀孕6个月)的时候,他就有了吸吮拇指的动作。所以,这个小嗜好也是小宝贝用来安慰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是,鉴于卫生及行为习惯等等问题,宝贝的这两个嗜好只能取其一--吮奶嘴,允许!吃手指,免谈!

如何让宝贝放过那根可怜的手指呢?于是,有人发明了安抚奶嘴。由于宝贝刚出生时会对这个新环境感到陌生与不适应,他便需要通过吮吸的方式安抚自己,其功效与哭泣同等重要。所以,对宝贝而言,他选择的不是奶嘴,而是安慰。安抚奶嘴就是在正常吃奶的时间外,能继续满足宝贝吮吸需求的一个东西。

通常可以在宝贝6个月左右大时给其使用。因为6个月至2岁的小宝贝是生长过程中的口欲期,这个时期的宝贝无论拿到什么东西都会咬上一口,而且此时期也很容易养成吃手指的习惯。所吸吮的满足感与安全感。

不过,2岁以后就应该让宝贝与安抚奶嘴说再见了,否则会引起口腔问题,比如乳牙移位或者形成“奶瓶嘴”等。为了避免后遗症,从这个时候起,妈妈一定要考虑戒除的问题。

科学真相Point

据一项实验观察,新生儿会用嘴与舌头的不同动作去探索形状不一的奶嘴,而且完全可以只凭触觉就能将物品分辨出来。实验者用了两种奶嘴,一种是平滑的,一种是表面有小突起的,让婴儿们只吸吮其中一种(但不让他们看见)。然后拿两种奶嘴的放大版给婴儿们看,结果十分明显:婴儿们喜欢看自己吸过的奶嘴。由此可见,幼小的婴儿不但能以嘴察知物品的形状,还能凭触觉经验形成抽象概念。

科学真相Point

英国《BMC儿科》杂志曾公布一项报告说,美国和智利的研究人员收集了智利一个地区128名儿童的相关数据。这些儿童的年龄在3~5岁之间,其中一些儿童仍在吸吮橡皮奶嘴等物品。研究人员向他们的父母询问了孩子出生后的哺乳、吸吮奶嘴或手指等情况,并请专门的医生评估这些儿童的语言能力。

结果发现,那些吸吮奶嘴或吸吮手指超过3年的儿童,语言能力出现障碍的可能性比普通孩子高出约3倍。研究还发现,如果在孩子9个月后才开始吸吮奶嘴等物品,可以降低以后语言功能出现障碍的风险。

指导小手册

为了避免安抚奶嘴后遗症,妈妈一定要考虑戒除的问题。那么从何做起呢?不妨参考以下办法:

1.未雨绸缪

千万别让安抚奶嘴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可以在宝贝快满12个月时,逐渐地帮他摆脱安抚奶嘴。比如先从1小时缩短到40分钟,过两天再缩短到20分钟……之后,就只允许其在睡觉前和特别需要时才使用。总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宝贝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2.注意言行方式

千万别以为惩罚宝贝几次或者嘲笑他几句,宝贝便能就此割舍得下。

3.转移注意力

宝贝要求用安抚奶嘴的时候,可试着放些音乐或带他到外面看看小花小草等来帮他转移注意力。

4.跟宝宝多沟通交流

与宝贝一起来决定如何处置不再用的安抚奶嘴,是扔掉、收起来,还是藏在枕头下面,都要听听宝贝的意见。

5.要讲策略妈妈可以设计一张表格来记录宝贝每天的进步,如果今天没有用安抚奶嘴,妈妈可以奖励宝贝一个小贴纸,一起贴上。

6.多些宽容和鼓励允许宝贝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因为得不到安抚奶嘴而难过或者生气,妈妈要给宝贝更多的安慰和鼓励。

03所谓“冷暖自知”

宝贝的冷暖感知虽然是天生的,但是要想最终明白其意,大概还得依靠一次次的经历才能逐渐习得。

降世后的“冷遇”

待在那个充满羊水的“房间”里时,无论妈妈是在夏日里晒太阳,还是在冬季散步,小胎宝贝周围的温度总是保持在37℃。

因此,对这个小住户来说,能在这样一个温暖而四季恒温的好地方居住9个月,那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但是,凡事总是有限期的,居留签证一到期,妈妈一声令下,小房客只好立刻搬了出来。可是,搬到外面会遇到什么呢?

不容他多想,一股冷空气便已扫过皮肤,那就如同在温水里游了很长时间后上岸时的感觉--这就是宝贝出生后的第一感觉。如此悬殊的落差感,难怪宝贝们要那样拼了力气放声大哭。不适应啊!本来被强迫着搬出来就够委屈了,还要承受这难以忍受的“冷遇”,心里如何能平衡啊!

唉,无论如何,温暖的保护层是没有了,宝贝只好慢慢适应,所以,如果在这个痛苦的时刻能被妈妈拥入充满温暖和爱的怀抱,无论对他的小身体还是小心灵,都是一个安慰。宝贝生下来,要经过大约一个小时才能逐步适应外面的世界,而这一段时间对小宝贝来说可是极为漫长的。

很显然,这是因为刚出生的宝贝调节体温的能力相当差。宝贝体温不能调控自如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身体脂肪少、不会颤抖、排汗能力较差等等,这些都使宝贝无法应付较为复杂的状况。

尽管宝贝的这部小机体还不具备很好的调温能力,但是他自有一个应对周遭温度变化的聪明法子--调整自己的活动量。周遭温度如果变凉,宝贝就会醒过来,立刻开始摇动胳膊和腿,在体内制造热量,为自己升温。环境若是变热,宝贝就会舒服地多睡一会儿,并且摆出一个“日光浴”的睡姿,将四肢伸展开,进行散热。这与小狗狗在极热时会伸出舌头来散热同理。而如此体态,也可以成为判断他是否太热或太冷的标准。

吃不是唯一需要的

对于温度觉的反应还可以从宝贝的一日N餐中得以表现。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倡母乳喂养,主要是考虑它有极其丰富的营养。

但是除了这些,母乳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抚慰宝贝的情绪。

为什么呢?因为牛奶的温度多少有些不可控,忽冷忽热,这就让宝贝感觉吃饭是件不可预测的事,过程中竟然存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温度啊、浓淡啊等等,都挺让人担心的。而母乳则让人放心得多,它的温度永远都是恒温,这让宝贝觉得安定而舒心。如果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再轻轻地爱抚着,那么小宝贝更会流露出一副愉快、满足的表情。宝贝高兴了,这种良好的内心感受就会转变成让妈妈满意的行为--瞧,我是个听话的宝宝吧!据儿科实践发现,母乳哺育的孩子都十分快乐,特别是那些在出生后第二年还在吃奶的蹒跚学步的宝贝。

这些在学步期还吃奶的宝贝看起来能善待自己,也能与照料他的人和睦相处。

看来,母爱虽是天性却也需要一个触发点,它就隐含在这一次次的哺育与爱抚之中。所以,在宝贝吃饭的时段,一定要记得放下繁杂的琐事,静下心来让自己沉浸在这短暂而又频繁的温馨中。而且,这也确实是一个能让母子双方都安静下来的时刻,因为母乳中含有一种天然促进睡眠的蛋白质,能让宝贝安然入睡;而宝贝的吸吮动作也会使妈妈体内分泌出一些有助于放松的激素。而这一点对于工作繁忙的新妈妈来讲,几乎抵得上一场SPA(水疗)。

日本国立成长医疗中心研究所的谷村雅子建议妈妈们在喂奶时,最好为宝贝营造一个安宁的环境,要与宝贝对视、微笑,给他唱些儿歌童谣等等。这样,宝贝长大后也更容易拥有平静淡定的心态。而最糟糕的情形是,有些妈妈一边喂着宝贝,一边还忙着与其他人争论不休,这一行为会让宝贝在潜意识中认为,喝奶、进食并不能使人快乐,它是争吵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他日后的生活态度。民以食为天,婴儿以奶为天,连吃奶都不能开开心心,还能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呢?

爱的变量

让宝贝吃饱喝足,只满足他的生理需要,就能够让他与父母建立起至真的亲情,就能健康成长了吗?当然不能!对宝贝来说,外界事物的吸引力再大也不及与妈妈身体的接触来得安心。

看吧,虽说吃是身体之根本,但是身体上的温暖抚慰更能赢得宝贝的依恋之情,在他的小小心灵里,身体上的温暖是与妈妈的关怀和爱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别看宝贝不谙世事,他能通过身体上的感觉体会出许多不同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人常说,幼年时缺少拥抱与爱抚的孩子,成年后容易变得情感淡漠。所以,温暖,对宝贝而言不仅仅是身体感觉,更是心理需求。

学会知冷知热

从来,我们都以为“冷热自知”,温度感觉似乎是基本的能力,甚至是人的本能,却不承想对于初生的宝贝们来说,这个冷热的概念及辨别原来是后天学习才懂得的。

我们需要特意为宝贝上几节有关冷热概念的辅导课,以教他们认知那温暖的水带来的感觉,叫“热”;冬天寒风吹过脸庞的感觉,叫“冷”。因为这个天性的感觉需要后天不断地体验,直到皮肤觉不断地将这些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存贮好了这两个冷与热的概念后,下次再遇到相关情况,大脑就能及时地告诉皮肤那是什么,并如何应对它。这时,宝贝才算完全懂得了冷与热的不同。

这个关于如何适应冷热温度的实验说明,温度觉虽是天生,但是却需要后天的一次次经验来加强,一直到最后,我们几乎都不用动脑筋去想就知道冷热之感。而这个经验对小婴儿来说则更为重要,他们对冷适应得很快,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需要给予适当的保暖。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用热水瓶、电烫壶保暖时,要注意安全,切忌靠近孩子的皮肤,尽管孩子能感觉到温度的高低,但他的痛觉比较迟钝又无能力作出反抗来保护自己,所以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烫伤。

科学真相Point

出生才一天的婴儿就能辨别触到面颊上的刺激是冷还是热,温暖的玻璃管会引得他把嘴凑过来,冷玻璃管会使他将脸转开。很热或很冷的物品,也会使幼小的婴儿摸到之后把手缩回来。6个月大的婴儿能借温度差异,分辨两件一模一样的东西:握过一根摸起来温暖的圆筒之后,婴儿会厌烦,宁愿改握另一个摸起来凉凉的圆筒。由此可知,婴儿从很小就能够感觉温度,并且借温度来理解周遭的事物。

科学真相Point

充满了母子亲情的养育除了给宝贝的荷尔蒙带来很好的影响之外,还为母亲的身体带来了有益的化学作用。母亲的养育行为,特别是哺乳,导致催乳素和催产素这两种荷尔蒙大量分泌。这两种“母爱荷尔蒙”起到了生理上的辅助作用,给妈妈带来了做母亲的特殊幸福感。实际上,这两种荷尔蒙构成了母爱本能的生理基础。

在母亲开始给宝贝哺乳后的30分钟内,体内的催乳素水平会增加至原来的10~20倍,其中的大部分会在一小时内消耗掉。催乳素是一种只在短时间内起作用的物质,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母爱回应,妈妈应该经常给宝贝哺乳,而这正是宝贝所需要的。

科学真相Point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哈洛和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笼子养育,并用两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成,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更多的时候都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04触觉的妙用

触觉能力可以细分为触觉辨识和触觉防御两部分:触觉辨识能力能够让宝贝从生活实践中积累起诸如软硬、冷热等不同的经验;而触觉防御能力则可以让宝贝了解环境的安危,进而及时找到保护自己的办法。

敏感的触觉

多数时候,我们对触感都有些无意识。一个杯子拿在手里就是拿在手里,并不会细想它握在掌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粗糙的?光滑的?玻璃与不锈钢之间的质感又有何区别?……

不过等你哪天有空了,可以慢慢去品味一番,或许会发现,原来在那些细微的触感中,竟有那么多以前从未察觉的东西。而且倘若你多试几次,便会发现生活变得有些不一样了……而这些几乎快被成人遗忘的触感,却是小宝贝们的最爱。

在五种感官中,触觉器官所占面积最大,即使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他的全身皮肤也早已布满了灵敏的触觉。所以,别看小家伙身形娇小,但是他对不同的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的触觉感受能力可是一点也不少。

这就是为什么曾经习惯于被紧紧包裹在子宫内的胎宝贝,出生后依然喜欢紧贴着身体的温暖环境。

除了生理原因外,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出生后,宝贝的生活空间忽然大了许多,可以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将小胳膊小腿尽量地伸展开去,所居之处再也不是之前那个磕磕碰碰的小“蜗居”。这突然而至的自由空间让宝贝有些慌乱,所以当他被妈妈抱在怀里时,总有种重回子宫的怀旧感,重温子宫所特有的温暖感和安全感。当然,这个适应过程也是逐渐的,睡觉时他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在“蜗居”中的那个边界,因此,他会时不时地使劲向上挪一挪,一定要等小脑袋碰上了床栏杆之后才能安然地继续沉睡。这一居住习惯,大约要等出生6周后才能被他淡忘。

这里还应该提及我们东方民族包裹新生儿的习惯。一般有经验的父母都说,将新生儿包裹好,可以使他们睡得更安静,惊跳次数也会相对减少。这是因为包裹就好似子宫的替代品,新生的宝贝就利用包裹的触觉感受来使自己安静。而当你怀抱他们时,他们喜欢紧贴着你的身体,依偎着你。

全世界的父母在面对小婴儿哭闹时,都会本能地抱起自己的孩子,并轻拍、摇动他们,这其实就是在充分利用触觉来安慰新生儿。根据一个实验观察,有三分之二哭闹着的新生儿,只需要和他们说话,将手放在婴儿的腹部,并按住他们的两个手臂,通过触觉刺激就能使他们停止哭闹,并不需要特意抱起来安慰。当然,如果是他们饿了,或心里实在是不舒服,那这招就不奏效了。

科学真相Point

研究表明,经常接受抚摸的婴儿,情绪和睡眠比同龄的婴儿更优质。因为触摸会帮助释放更多的成长荷尔蒙,而接受过爱抚的宝贝更容易入睡,睡眠中的成长荷尔蒙分泌量是最多的。如果婴儿缺乏抚摸,其触觉会越来越不敏感,其成长荷尔蒙得不到激发就会自行关闭,换句话说,这些宝贝的个子都不会太高。这种现象在人手不足的孤儿院中多有体现。与之相反的,对那些早产儿来说,父母的爱抚会起到惊人的康复力量,拥抱与爱抚会让这些早产儿更快地健康成长起来。与此同时,温柔的抚摸还会使婴儿体内的压力荷尔蒙--可的松(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调节盐类及水代谢的作用)明显下降。

可的松的机能之一就是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以及在险恶的环境中迅速应变。母婴之间无忧无虑的亲情维持了宝贝的荷尔蒙平衡,而对母亲缺乏亲切感的婴儿,要么习惯于较低的荷尔蒙水平,变得反应迟钝,要么长期处于较高的荷尔蒙水平,导致心理紧张,患上慢性焦虑症。

指导小手册

如何训练宝宝的触觉

1.将训练放入日常生活中

如给宝贝扑爽身粉时,就可以顺便为其做做触觉训练。让宝贝躺好,用粉扑在他的腰部、胸部和背部,各摩擦三次。为了增强宝贝的认知能力,还可以一边摩擦一边说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2.特别时间,特别训练

每天上午,当室内温度转暖之时,可以让宝宝裸睡在床上,之后由头部向身体,再向手脚慢慢抚摸宝宝,时间2分钟左右,每分钟12次左右。注意一定要确保宝宝的情绪是轻松愉快的。

3.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触感

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布料,如丝绒和麻纱轻轻摩擦宝贝的全身。边擦边告诉其布料的触感,是“柔软”还是“毛糙”。还可以将布放在宝贝的手中,逗他握住,以便摩擦手掌内的触觉神经。注意每块布料做3次。

触觉有什么用?

通常我们都知道“视觉”看物,“听觉”听声,“嗅觉”闻味,“触觉”呢?除了感受触摸之外,还有什么用途?

触觉,身体的无影“保镖”

如果把时间再次推回到人类最原始的阶段,当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后,他所处的环境就已不再是安全而温暖的了,相反,这个全新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不可知,充满了寒意和重重危险,似乎随时都会遭遇灾难,总之,大自然对一个新生儿来说没有美好,只有“危机四伏”。可是,此时新生儿的眼睛、耳朵等感官都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谁来为这稚弱的新生命保驾护航呢?那个一直若隐若现的皮肤触觉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英勇承担起了辨识与防御的重要任务。

触觉辨识能力能让宝贝很清晰地分辨出软与硬的不同、冷与热的迥异等等;触觉防御能力则能让宝贝通过肌肤的不同感受做出应对环境的正确判断,从而保护自己。例如,对于刚出生的婴宝贝,如果喂的液体太热或太凉,盖的被子太厚或太薄,或者尿布被尿湿,触感都会准确无误地报告给他,而他就用哭闹的方式加以拒绝,所以说触觉是身体的无影保护神一点都不为过。再比如,宝贝能清楚地知道如何躲避较为尖锐的物体,以免伤到自己。还知道一旦妈妈用温暖的手掌轻轻拍抚自己,就意味着四周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大胆地睡觉了。这些都是自我保护的反应,也是触觉防御功能的体现。

触觉,合作模范

大自然赋予触觉那么大的领土,并不是让它独霸天下,它需要和其他感官一起努力,让主人顺利地感觉、认识、把握和享受这个世界。比如眼睛,当你第一次拿起一根长形积木给宝贝“看”时,其实他不知道是“长形”,他必须亲自用手摸一摸,用嘴咬一咬之后,才能接受“长形”这个概念并把它存在脑海中。这也是宝贝一看到某个新东西,便会反射性地放进嘴中的奥妙所在。只有经过这样一番“看”、“摸”、“咬”的亲身体验之后,大脑才愿意把这些物体的材质、形状与大小等信息收藏起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东西就直接把信息输送出来告诉宝贝那是长形、那是圆的。再比如,宝贝看到一件新玩具之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先利用触觉侦测一下物体的安全性,再用视觉了解一下它的颜色与形状,最终用听觉了解一下它的声音,这些过程就是触觉的一系列协调工作。可见,如果触觉缺席,眼、耳等感官也就难以履行其职责。所以,宝贝的触觉发展直接影响着其智能的发展。

指导小手册

宝贝的触觉发展虽然会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行进,但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适时的刺激,帮助宝宝发展触觉能力。

0~1个月

爸爸的胡子:用带胡茬的脸轻轻亲亲宝贝,这会让其感受到不一样的皮肤触觉。另外,这样的拥抱还能使宝贝感受到爸爸那宽厚的臂膀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力量感。

妈妈的轻抚:新生儿很敏感,尤其是嘴唇、眼、前额、手掌和脚底。妈妈可以有意地用乳头或手经常轻触宝宝嘴唇,这能让他马上产生吸奶动作并将脸转到被触方向,同时也能增进情感交流。

2~3个月

抓玩具:为了提高宝贝的触觉能力,可以把不同质地的玩具放在宝宝手中停一会,还可以用玩具从宝贝的指根到指尖进行轻抚,然后轻抚手背。当宝贝的手自然张开时,可以将玩具塞到他手中,帮其练习抓握动作。

握手指:把食指放在宝宝手心上,轻触他的小手并向其“问好”,引起其兴趣。再将手指从他手心移到手掌边缘,看宝宝能否握住手指,反复动作直到熟练。

3~4个月触摸形状:当宝宝“啊啊”讲话时,父母举起不同颜色的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积木给他看,并告知形状。还可以让他摸一摸,反复刺激有利于日后分辨形状。

4~5个月

拨豆子:把豆子放在浅筐内,将宝宝的小手放在豆子中,并协助他做拨豆子的动作,这可以帮助宝贝锻炼手部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当然,还要记得千万别让他在游戏中吞食豆子。

摸摸脸:感知面部器官。轻柔地触摸他脸上不同的部位,并告诉他每个部位的名称。如轻抚他的鼻子,并说:“这是你的鼻子。”也可引导他用手触摸你的脸。

摸世界:父母抱着宝贝认识周围的每一件物体时,都要让他的小手亲自去摸一摸。

5~7个月

目标抓取:宝贝的抓握能力初步展现,因此促进宝贝抓握能力的发展能为其体验触觉创造更多的机会。可以明确指示宝贝将悬挂在床头或者床尾的玩具抓住。还可以手持宝贝喜欢的玩具,但不立即给他,鼓励他自己来抓握。

抓泡泡:在宝贝面前吹泡泡,五彩缤纷的小泡泡一定能吸引小宝贝去抓去碰。这还能让宝贝的身体得到锻炼呢。

感受物体:为宝贝制作一册具有不同质感的识物图卡,例如:毛茸茸的兔子毛皮、有质感的金属等,让宝贝任意触摸摆弄。

爬中练:可在地上铺些不同材质的布或地毯,让宝贝自由爬行。既锻炼了手脚的触感,又锻炼了爬行能力。

水中摸:在洗浴盆里放一些塑料玩具,如小摇铃、小彩球、小塑料杯等,逗引宝贝在水中玩耍,体验水的流动、物体的漂浮感。

7~12个月

爬中学:宝贝可以自由爬行以及扶物站立后,对于触觉的体验机会更为广泛。因此可以在其爬行、行走的范围中放置触感迥异的玩具,例如绒毛玩具与皮球。同时,利用宝贝触摸到的不同玩具来为他强化不同的方位概念,例如可以告诉宝贝,“来妈妈这边,就是绒绒熊熊这边,这是后边”。

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 Part1触摸未来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