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做好群众工作,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我们党所特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使群众工作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指出,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因此,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党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带领和引导、宣传和教育、发动和组织、联系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的性质和党群关系的基本原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期性工作。我们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强大传统优势,成为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力量源泉与根本保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侵略中国,从此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难之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以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就被提到了日程上来。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通过了党的纲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观点,开创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伟大实践。

第一,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早在1943年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决定中,就科学阐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的步骤。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里毛泽东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转化为领导方法。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了全面阐发,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同时,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党的章程。刘少奇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这个表述全面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体现了我们党当时作为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与人民群众应当保持的基本关系。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简明扼要的关于群众观点的表述,教育和号召千百万共产党员自觉树立群众观点,自觉执行群众路线,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投身于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去,为人民的利益奋斗、奉献、牺牲。

第二,在实践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明确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目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群众观点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第三,在工作上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本质,揭示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方向,跟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每个党的组织和共产党员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这既是对党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二者是一致的。当然,历史地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表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又不是绝对同一的。但不论什么人、哪个层次、何种性质的错误,都是有悖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就应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从另一种意义上表现了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一致性。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是这样强调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第四,在方式方法上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坚定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共产党人在群众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但马克思主义又认为,无产阶级群众的自发斗争,不可能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因为,无产阶级群众的自发斗争,不可能产生出马克思主义;而没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就不可能产生无产阶级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群众的斗争就会陷于分散、涣散;没有远大目标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就不会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践方法,揭示了党所承担的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双重责任。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状况

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在党和群众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党、拥护党,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立场同样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在全面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其中的关键就是执政,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第一,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党的新的历史方位,就是“两个根本性转变”,即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带出了三个必须要注意和解决好的问题。

首先,党的地位的转变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因素。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为什么得出这个判断,因为执政就是掌握权力。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

其次,党的任务和历史条件的转变也是影响党群关系的重要因素。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领导阶级斗争的党。从执政以后,开始把经济建设看作是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胜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不仅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这也是对我们党的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性的课题。

最后,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影响到党的生死存亡的最重大的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第二,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而且人民群众自身和其利益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群众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工人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总体上讲,工人阶级素质有所提高,但分化严重,由社会地位和收入大体相当的工人队伍,分化瓦解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等不同阶层,整体差别很大。农民是指农村的劳动力,他们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阶层分化也最为显著。农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环保等公共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明显,需求也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它主要是由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两个群体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庞大的私有经营者阶层已成了我国独立的社会阶层。看待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需要以执政党的理念看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条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开辟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问题。从共产党诞生的那天起,就把发展民主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也就是《共产党宣言》所宣告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只不过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是人人都是社会主人,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但在一个经济文化都不发达的国家,在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社会管理的社会中,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注意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人恩赐的,是经过革命流血牺牲得来的。一方面要看到,人民群众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这是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从党群关系的角度看,政治参与有利于政党体系的稳定。政治参与有利于把不同利益群体纳入到现有政治体制内消化。同时,这种参与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因为通过参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当家作主。

第三,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也有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接见中外记者时的讲话中所讲: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具体分析党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形式主义与我们党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不相容的。它严重地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滋长了官僚主义的思想和作风。我们要充分认识官僚主义的危害性,增强消除官僚主义的紧迫感。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二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影响到党的执政成效。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这是目前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客观情况。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只有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是极少数党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走向腐败,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群关系在这里表现为我们的干部如何看待群众,如何对待群众,在执政条件下就是如何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对权力的两面性,共产党有一个认识过程。党执政掌握了权力,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就有可能产生腐败。当然,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因此,反腐败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执政条件下更是如此。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这里必须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三、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做好群众工作的难点重点都不一样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而,我们应该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形式,进一步密切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第一,坚持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早在1980年时,我们党就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此后几十年来,我们党始终认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党风问题的核心是党群关系问题,加强党风建设的目的是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虽然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变,党的中心任务可以变,党的具体工作也可以变,但党的群众观点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于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2013年初,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

我们要把历史上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来,并结合新的形势,做好群众工作,以更好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始终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作为党的阶级基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员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我们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不断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第二,构建常态环境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一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关于民主选举对规范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说得很明确:“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二是致力于发展,使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所谓的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因而我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其中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政治发展上,要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协商和对话渠道。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反映问题的渠道。这一渠道必须是通畅的,是受到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保护的。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的是整体和统一,不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更不强调个人和局部利益的表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出现,人们追求各自的利益,已成为正当的权利。因此,企图压抑个体和局部利益,已经不现实。

目前,我们急需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三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应当看到,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地位,给我们党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是,权力如果得不到监督,就会滥用,就会产生腐败,而腐败的基本特点就是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这是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实了的规律。也就是说,权力如果失去监督就必然导致腐败。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党员干部,是受党培育多年,经过严格选拔程序走上领导岗位的,是有较高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和工作能力的,但这只是为党员、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奠定了自律的思想基础,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发挥他律的作用,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就是说,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也是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举措。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对此,党的十八大强调,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第三,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做好群众工作,要有一种热情,但同时还有一个工作本领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随着国际间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集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一是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是把依法办事与带着感情做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四是把发扬优良传统与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五是在体制和机制上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为民务实清廉: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怎么做 - 绪论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