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时间:2012年11月17日

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主讲人: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

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总书记破题引学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1月17日上午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今天我们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题,举行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目的是以实际行动带头学习领会、带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内外都在看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会以什么来开局,我们就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已经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各级党委要按照通知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

习近平就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5点要求。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三是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四是要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抓住了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五是要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主讲专家授学

李克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要从创新转型、城镇化、服务业、区域发展、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诸努力,促进经济尽快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

(一)产业转型升级是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密切跟踪并大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果在各领域和全社会得到推广应用,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营销,通过市场开拓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要特别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技术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驱动的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必将为我国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三)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同时,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相对而言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弱,扩大就业必须从服务业上找更多出路。而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微企业,是交通、流通、通信等城市功能的载体。做大做强服务业,能够增加就业,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工业分工协作越深化,对服务业需求就越大。深化企业主辅分离,把一些工业内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剥离出去,成为效率更高的服务业主体,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结构由“橄榄型”向“哑铃型”升级。我们必须完善政策措施和经营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繁荣,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四)中西部地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广阔空间

缩小地区差距,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们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发,要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等政策给予支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五)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我国是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工业化、城镇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保障粮食安全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经济建设更多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六)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

面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保力度,全面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期间,大规模推进节能环保,将对技术、装备、服务等产生巨大需求,催生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开拓新的增长领域。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1日)

拓展辅导助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深刻总结我们党90多年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一系列环节所构成的普遍趋势,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各种现象之间必然的、普遍的和本质的联系,进一步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三位一体”的概括,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种形态,即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这种概括,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运动,是工人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的运动;同时,它还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崇高、美好、理想的社会制度。只有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完整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了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的内在统一。“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成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总”的新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总依据是确定总布局、总任务的前提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必须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决抵制背离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既不超前冒进,也不固步自封,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必须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扭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地干下去。现阶段,要为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是根据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需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它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我们党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略“五个基本”的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全局和时代高度,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人民群众新期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主体地位、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回应了当前党内外、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正确指引。八项基本要求,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未来的科学把握,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指导性,是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内涵的科学回答。八项基本要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第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总体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的高度,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路径、目标,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三型政党”、“四自能力”、“五项建设”和“一个目标”。其中,“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四自能力”,指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方针原则。“五项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指明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路径。“三型政党”、“一个目标”,指明了党的建设的目标。这个总体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要求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取得的这些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经过了前几十年的酝酿、探索和准备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深化。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2月7日)

李慎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之路;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之路;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奋力开拓、推动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求索之路;是以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为发展的立足点、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社会发展之路。从广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可以把以上表述称之为党的基本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的发展。在现阶段,社会主义道路在具体内容方面也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人起来负责,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四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坚持对外开放,扩大交流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但不直接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根本目的和完成祖国统一等问题上有着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阐述,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不断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正确理论。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和形成、改革开放时期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宪法》总纲第一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制度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有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及体制等,是包括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相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总之,道路、理论、制度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摘自《光明日报》2013年1月18日)

重点难点精讲精学

为什么要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键是要紧紧抓住旗帜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加深理解,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奋斗和比较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上下求索,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我们党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成就,不仅得到中国人民高度认同,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兴盛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与30多年前比有很大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判断。要看到,我国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生产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的共同理想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我们党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成为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团结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为什么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

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此,应当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认真贯彻。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构成八项基本要求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八项基本要求全面贯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保持着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观点,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点,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观点,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观点,关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思想观点,等等,成为八项基本要求的直接理论依据。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实践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不少新情况新变化,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未来发展给出更加明确更加清晰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引。八项基本要求,正是顺应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提出来的,是应运而生的。

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和重申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既是对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相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党内外、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既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用新的实践经验、理论认识和丰富内涵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经过党的十八大,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四个基本”扩展为“五个基本”。“五个基本”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是立国兴国之基、治国强国之本。全党同志都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第一讲坛 - 第一讲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