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其后,“新常态”一词迅速发酵,成为描述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高频词。

新常态,新在哪?笼统地说,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的中国改革,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这些使得改革到了攻坚闯关的紧要关口,我们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也要比改革开放初期多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上接受采访时十分形象地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是以往在不触及深层次利益矛盾的情况下,让大家都能共享“改革红利”。但是,现在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好吃的肉”已经没有了,要想推动改革继续前行,就要啃“难啃的硬骨头”,除掉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如此一来,就势必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将会广泛地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其阻力之大、任务之艰,不言而喻。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信心、有能力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领导干部所应关注并身体力行的事情,领导干部只有以正确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作为引导,改革才能取得实效,人民才能获得实惠,国家才能富强繁荣。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呢?领导干部又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推进改革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场合分别阐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这些科学思维方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科学思维之间互相作用,最终形成领导干部行动的方法论,同时也是改革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着重强调运用科学思维方式,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在推进改革的历程中得到不断的运用。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对底线思维的运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就是创新思维在国家大政方针上的具体运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的具体体现;对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政策的调整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是法治思维在改革开放中的具体实践;“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判断,就是运用了超前思维所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体现出来的则是全球思维;我们党一贯坚持不用改革开放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不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来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坚持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正是正确运用历史思维的体现。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将关系到改革能否向纵深层次继续推进,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共享改革成果。这些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作用,又互为依托,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思维体系。

战略思维让领导干部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规律,全方位地提出破解改革难题的思路,辩证思维让领导干部能够看清楚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超前思维让领导干部对事物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系统思维让领导干部能够把握事物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法治思维为领导干部攻坚破难提供有效的手段,创新思维给领导干部提供想问题、作决策的思路,底线思维给领导干部划定了边界,全球思维让领导干部具备全球视野,历史思维使领导干部能够认清事物的发展脉络,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领导干部只有全方位地掌握这些科学思维方式,才能行之有效地将科学思维付诸实践;只有正确地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式进行思索,才能驾驶着改革巨轮乘风破浪。

导论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领导干部掌握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密切与广大群众的联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切实际地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现实问题。

思维是什么?思维是行动的指挥棒

思维是什么?思维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只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意识活动,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的大脑里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各种快捷的、有效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凡是我们大脑能想到的,都可以笼统地说是思维。比如我们正要出门,突然看到远处的天空乌云密布,我们就下意识地想到,是不是快要下雨了?然而我们只出门十几分钟,那么,你就会犹豫在这十几分钟之内,会下雨吗?用不用带雨伞?当你捉摸不定的时候,你就会思考,根据乌云要到你这里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情况。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查研究。当你对情况进行分析,做出是否要拿雨伞的决定时,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过程。说得学术化一些,它是人脑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以及推理的过程。人们通过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认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还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改造客观世界。说得再简单一些,就是思维是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我们说思维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是有帮助的,但这不是绝对的。思维也分为好思维与坏思维,好思维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坏思维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得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好思维与坏思维的产生完全取决于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在一定的概念、知识和方法基础上形成的思考或评判,然后会形成固定的某种思维形式、某种思维方法、某种思维程序,或者是这些内容的总和。这样,思维方式又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具体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运用思维类型与思维方法来认识与把握对象本质的手段、途径以及思路,其表现形式通常是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模式体现出来。简单地说,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或者说,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达到一定思维目的的途径、手段和办法。

科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之所以存在多样性是因为面对不同的思维素材,不同的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关注的问题重心和顺序不同,因此,他们所采取的态度、观点和方法往往也有所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思维素材,不同的人所关注的问题重点和顺序还是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思维方式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会产生指导、调节和控制的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构建起合理的思维前提和方法论前提。科学的、进步的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大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陈旧的、过时的思维方式则会阻碍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思维:领导干部工作制胜的法宝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思维就是我们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中,头脑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判断,以及通过思考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时作出应对方案的认知过程。思维对于领导干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思维能够促使领导干部的决策作用于社会存在,并起到服务现实的作用。科学正确的思维及思维方式有助于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判断能力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错误的思维和思维方式则可能导致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判断和行动。所以,领导干部能否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决策、去想问题办事情,将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

领导干部的思维是领导能力的思想基础。我们常说领导者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成熟。思维水平直接影响决策能力。决策是一种主体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是认识在先,决定在后。因此,从根本上说决策正确源于思维的正确,决策失误根于思维的错误。一般来说思维具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力:一是思维直接影响判断能力。组织考察判断党员干部能力高低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识才用干。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思维水平不高,就没办法把那些有能力、有胆识、敢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思维也会影响党员领导干部判断是非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思维水平不一样,对同样一件事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有的甚至是非混淆,那么他在群众中的威望将会大幅度下降。二是思维直接影响说服能力。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时刻离不开说服,说服是实施领导的重要途径。说服,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这些与思维水平密切相关。三是思维直接影响凝聚能力。一个思维水平较高的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走到哪个岗位都能很快把周围同志凝聚在一起。一个思维水平较高的领导集体的成员们,彼此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遇到事情能够很快形成共识,即使有分歧,也能求大同、存小异。党员领导干部转换思维方式就可以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内耗”。四是思维直接影响工作中的创造能力。领导干部的创造能力首先来自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保守、僵化,其根本原因是思路狭窄或思维方式单一。如果领导干部不解放思想,决策没有预见性,所做出的决策经常是不正确的,那么今后的工作将会无法开展。所以,科学思维能力对于领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意义远比已经做出的政绩要多得多。

领导干部必须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党的目标和使命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去执行才能实现。领导干部承担着带领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广大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但由于地区的差异、行业的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其工作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复杂性,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以正确的思维和思维方式来谋划布局,才能顺利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创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新思维谋富国强民之策,思利民利国之道,走振兴中华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场合强调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这是引导我们“过河”的“桥”或“船”,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这些科学思维方式是党员干部行动的方法论,同时也是改革的方法论。

领导干部应该综合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具体实践去体验、总结、完善,并最终结合实际工作来思考运用哪种思维更适合解决某一类型的问题。领导干部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就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地看待问题、观察事物、解决矛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从事一项工作、分析一个问题时,不能简化、盲目,更不能就事论事、敷衍了事。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在面对无法解决的老问题,还是在面对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或者是大量出现的新问题时,能否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复杂多样的矛盾问题,是领导干部思维方式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反复思考研究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科学思维方式的功效,预测整个事件或事态发展的情景或图景,提炼出一些对整个事件或事态发展都适用的总观点,才能最终形成领导决策。

战略思维,就是人们在进行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指导规律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和思维活动的总和,是战略主体进行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选择、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我们党之所以可以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之所以可以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都得益于对战略思维的科学运用。一名领导者,其真正的才能在于战略远见,即通过运用战略思维来确立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方针、战略手段以达成战略目的。

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把握事物本质、正确认识世界、揭示发展规律的根本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培育辩证思维能力,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必须认识到矛盾无处不有,矛盾又各有不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解放思想新境界、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法治思维,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法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限制国家公权力的任意行使。法治思维的合法性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做到行为目的合法、行为权限合法、行为内容合法、行为手段合法、行为程序合法。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顺应时代要求,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努力做法治型领导干部。

系统思维,就是将现实事物看成系统,从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动态性等方面加以分析的思维方式。它是着重从动态的混沌的事物系统中,去求得对系统的整体性的清晰思考。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需要处理各项工作,面对的都是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动态多变的大系统。领导干部只有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才能把握全局、把握未来,抓住问题的重点,把握住工作的重心,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基于某种现实需要,设定和确立最低目标,特别是形成下行限制的边界,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具有后顾性、预警性、全局性等特征,“从坏处准备,向最好努力”是底线思维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领导思维和领导方法时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广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按照“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新要求,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创新是一种既包括思维活动,又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活动过程。任何创新首先是一种意识或观念的创新,然后再将意识或观念付诸实践,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创新思维正是这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新是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破常规、求新异是创新思维的本质,领导干部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就必须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超前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过去和现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对其今后可能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结果,能够预先作出的判断、估计和预测的特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运用超前思维,人们就能识时明势,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使自己的行动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获得充足的准备时间去行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具备超前思维是领导工作的应有之义。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具有超前思维的重要意义,注重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并检验自己的超前思维,以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全球思维的定义很多,至今还没有学界公认的权威说法,简而言之,全球思维就是要求我们拥有全球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领导干部面临的全新挑战是必须在跨越不同文化的环境中领导自己的团队,通过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来实现全球化战略。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和观念,从传统的发展思维方式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全球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是运用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历史思维通过对史料的阐释与概括,揭示历史内在的规律,使人们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每一种思维方式之中都包含着其他思维方式的某种特性,仅以战略思维为例,要确立战略目标、做出战略判断、形成战略规划、确定战略手段,必须以历史思维鉴古知今,以全球思维明确定位,以超前思维预判局面,以系统思维把握全局,以辩证思维统筹要素,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开展工作,以法治思维提供保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多种思维方式同时运用,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一种思维方式起主导作用的情况),所以这些科学思维方式不能割裂开去研究和学习,而是应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内去研究与分析。

新常态 新思维 - 序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