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大部分业界人士都会不假思索地感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业。这就是说,“主持”形成的艺术标准,是无法用绝对量化的方法来评定的。但是,广播和电视节目的“主持”,又是被列为“艺术类”的分类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很需要一份解释和说明,进而理解这一行业具有的特点,更要了解那些高频率出现在自己生活里的节目主持人是持怎样的理解来驾驭这个行业分工的。而在媒体传播国际化日趋显著并成为必要的今天,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对外广播的主持工作就愈发显得重要。这样,对运用非母语主持节目所具有的基本技巧及其蕴涵的说法探讨和掌握,就成为一种“艺术”。这里,权且称之为“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这是一本专门为探讨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艺术的著作。本书紧紧围绕“英语节目主持艺术”这个中心点展开分析。这一“艺术”,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演唱、舞蹈、演奏、表演般的纯艺术,而是引导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们如何达到“返璞归真”的“艺术”。而之所以提炼出“返璞归真”这一要点,主要是源于在目前的从业领域里,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有些‘主持人’,干着干着就不把自己当‘人’了。”也就是说,很多主持人说话也不是生活中的腔调了,穿着打扮也时尚得如同橱窗里的模特了,在生活中也戴上墨镜来享受不同于“民众”的“演艺明星”的感觉了。

但是,这本书会直言不讳地说:“英语节目主持艺术”,是只属于对外英语广播的“新闻人”而非“艺人”的掌控节目的能力呈现。

既然是对“主持艺术”探讨的著作,就自然会以运用和表现这一“艺术”的“主持人”为中心。由于电视传播的发展、节目具有的渗透影响力,“主持人”这三个字在人们的头脑里形成的概念化形象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位置,同时,也越来越模式化了。然而,人们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主持人”这一职业就会形成如此大的影响?当然,答案也是一般人所不屑的,那就是“主持人”属于“公众人物”。更是因为媒体特有的传播渗透力,形成把“主持人”有形无形地带进受众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从而,使得“主持人”成为受众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由此形成的近距离,使得受众自然而然地,理所当然地对这一“家庭成员”进行毫不吝啬地“评头品足”。于是,就有了大家“非常喜欢”的“主持人”,其程度达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效应。同时,也有了大家“非常讨厌”的“主持人”,其程度达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结局。当然,还有就是大家“没感觉”的,因而对他们“熟视无睹”或“从来就没有认识过”的结果。

那么,同样是头顶“主持人”“光环”的“公众人物”,为何令受众形成如此不同的“反应”呢?是那些“主持人”相互间的差距太大?还是那些“主持人”彼此的知识水平悬殊得没有了可比性?抑或是“主持人”就是一个“有人喜欢有人厌”的职业角色?

回答这些问题,就会引出一系列的思辨结果:

第一,“主持人”不是一般概念的“艺人”。

第二,“主持人”不是在从事人们熟悉的“艺术工作”。

第三,“主持人”是“说话的人”而不是“塑造角色的艺人”。

因为对这些引起头脑风暴的思辨问题的不懈思考与探讨,加之一年一年的从业经验及教训的积累,与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的学生们一起经历多年的探索,终于开始将多年对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广播电视主持的规律性及特殊性的探索和研究结果形成了文字的总结。可以说,这一过程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如此长时间的“攀登”,主要是因为对这一部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困难。现在梳理一下,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首先,主持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议题。

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并不像其他职业那样,只要定下一个硬性的、具体的标准,就可以如同运用“标杆儿”般的尺度对主持人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定论。毕竟,凡涉“艺术”,必然会牵扯到“口味儿”、“角度”及“不可比”等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对“主持”这一“艺术”的研究令很多探索者望而却步,因为倍感“无所适从”、“无法切入”。对运用母语汉语的主持艺术的研究尚且如此,那么,要把运用非母语英语来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规律、审美定位、跨文化交流及传播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探讨与分析,所要超越的方方面面就更是难以想象了。

就目前笔者对国内外从业人员的调查得到的回答是:“说不清。”、“挺难的!”、“it is so demanding.”、“有些技巧,但是‘艺术’还没有总结呢。”等。这样答案的形成,对担任过主持人,尤其是对外广播领域里的主持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处于这一位置的从业者,展示给受众的印象是通过几十分钟的节目形成的。但是,作为主持人所要积累的,却是经年不断的过程。

鉴于这样的从业特点,笔者就对外广播主持人应了解的“掌控与呈现艺术”做了依据,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及传播理论的提炼和理解的探讨。

其次,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节目主持形成的语义表达特殊性。

此点也是这一研究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领域。因为,这部分的研究完全不是像语言学家般来聚焦英语语言的结构、语法或词性,而是如何根据节目的内容及所涉的文化现象来使用英语语言的探索。事实上,这也就触及了“应用语言学”的部分内容。

对于我们中国人如何运用英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而对运用非母语英语来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的研究完全是空白。所以,这又是形成对“英语节目主持艺术”研究的展开所迎接的一大挑战,即:需要研究者长时间的积累,又需要研究者不放弃对从业实践的总结。因此,笔者此处说“终于开始……”读者也就可理解一些了。

就目前“全球化”传播形势下的“新新闻生态”特点而言,对外广播所具有的传播本土文化精神气质的作用,已经同沟通异域文化的功能齐头并进了。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所具有的沟通效果,就完全有赖于使用者的传播理念和方法了。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对各节目类型的掌控方法分析的前提下,总结了语言对各类节目的影响方式及有效使用的方法。

再者,颠覆既定的、惯性的“英语”主持模式。

就目前国内存在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形成的影响效应而言,更多的只是把播出的内容英语语言化,而没有表现出主持人的特点和风格。更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其所应达到的跨文化传播与沟通的作用和效应。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主持人们还是使用主持汉语节目的思维方式来使用英语呈现节目。鉴于这一关键点,如何寻找到突破现有主持模式的具体方法与理论支撑点,就形成了又一个新的挑战点。

虽然目前在我们中国内地播出的大部分对外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是由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主持播出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形成让母语为英语的受众看不懂,或似懂非懂。事实上,这关乎到节目策划组是否建构了符合对外英语广播的理念,呈现节目的主持人是否对既定的异域受众的接收心理有恰当把握的原因。

由这一原因而突出一个点,即:对外英语广播的节目掌控者们必须明确的是,其所策划的节目并不是以英语语言的形式播出,就符合了对外英语广播的传播理念定位;并不是具体呈现对外英语广播的主持人说一口标准和流利的英语,就一定能让懂英语的受众看懂节目的内容了。所以,建构和掌握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的对外英语广播的理念,不仅会使对外传播更有效,更是对节目主持人的掌控方法与风格形成具有方向性的决定作用。

在这一部分,就是因为笔者对这一理念的探讨,使得符合对外英语广播的主持方法与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凸显。希望对从业者有所启迪。

最后,主持风格与对外广播传播效应的互补。

因为英语节目的播出定位主要是对外广播的,所以,主持风格是否与国际接轨、是否符合身处多种文化情境的受众的接受习惯,也是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主持时必须明了的关键因素。这一因素所形成的对主持艺术的要求,并不是主持人通过丰富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学修养就可达成的,而是如何通过对语言的应用来驾驭节目风格定位,从而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结合起来,达到节目内容与主持风格的体现水乳交融的效果。这又触及了英语节目主持艺术对主持人和所主持节目的关系的探讨。虽然国内目前的英语节目栏目设立了固定的栏目主持人,但是,是否形成所要求的“水乳交融”,也是研究过程中需要剖析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剖析的基础上,建构具体的有效方法,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挑战。

显而易见,要面对如此多的挑战,克服如此独特的困难,所需要的时间是不言而喻的,权且不提对研究者理论探讨所要求付出的辛劳了。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至少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才有了本著述的承载内容。

归纳起来,本书由以下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解构“对外英语广播综合‘硬新闻’板块”主播的掌控和素质体现方法。在这一章里,笔者将根据国际分类来详细介绍“硬新闻”的主要构成因素及运用非母语英语的主播驾驭时的具体方法。另外,对于受众已经非常熟悉和关注的“新闻直播”过程中的“直播室”与“现场出镜记者”间的“连线”驾驭艺术,也会按照内容的分类来介绍。就主持艺术而言,能否通过运用非母语英语达到既体现节目风格定位,又能展示主播个人独特魅力的境界,就是这部分要特别分析的。而对于受众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构成一档综合新闻节目的主持,要形成既切合异域受众的“理所当然”的期待,又具有“独一无二”风采的展示境界,又是这一章要聚焦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部分是介绍“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板块”类节目主播的艺术。在此部分,“软新闻”类节目主要被分为三种形式,即:“事件深度分析”(新闻杂志类)、“演播室深度访谈”(专家评述类)及“现场报道”(实地访谈类)。首先,由于受众对“事件深度分析”类节目的期望值较高,使得驾驭这类节目的主播也成为极高的“关注点”,因为这类节目的主播呈现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到节目所涉内容与之是否“融洽”的传播效果。其次,这类节目的主播个人气质和魅力也是受众“审视”与“裁决”的重要因素。因此,本部分第一步就引导读者理解如何驾驭“事件深度分析”这类节目的艺术方法。第二步是对如何有效地掌控形成于演播室内的深度访谈类节目的方法和解释。这类节目对于主播的驾驭能力要求既高又多面,笔者将通过心理定势、语言表现及沟通技巧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解释。与演播室相对的,就是演播室外的节目类型了。本章的第三部分,笔者介绍对主播具有极大考验的“现场报道”的记者型主播的技巧。

第三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关于“对外英语广播‘综艺类’节目”的主持理念与呈现方法。这其中,主要探讨和分析这类节目主持人与综合艺术类节目具有的特质“艺术”间的关系,也就是,这类节目主持人如何与所驾驭的节目“水乳交融”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体”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的核心是对前三部分的探讨进行实体提炼后的总结体,进而形成对英语节目主持艺术的实质作理论化的概括。结论是:英语节目主持艺术的理论是“情境诠释演播”。对于掌控节目的主持人来说,最具体的体现是在每一档节目主持上的特点和要求是“能说”、“善问”及“会议论”。而这三个职业素质的理论解释,是基于在当今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形势下,对那些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和风格定位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点。

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还很年轻,回顾走过的路,也只是28年的时间。而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与主持的时间,虽然广播时间较长,但是,还是只局限在播报新闻的“播音员”层次上,对“主播”的探索几乎没有成型的研究成果,更不要说研究对外广播的电视节目的“主播”和“主持人”所驾驭的艺术之道了。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书里的探索与分析的总结,能为所有从业人员及准备献身于这一事业的人们,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启发业务能力的灵感。更希望本书能为即将开始对这一领域展开探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研究员们,起到“投石问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林海春

2009年9月28日 北京

第一部分 对外英语广播的主持艺术——“硬新闻”

Part—1 Broadcast Presenting in English—“Hard News”

本章内容提要

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主播出现在屏幕上,既不是演员,也不是普通采访者。在这一位置上的从业人员的职业角色定位是“新闻传播者”。

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主播在受众面前的言行与态势是职业化的。而这一职业素质的养成与体现,是有相应的支撑点,也就是心理态势 ——“告知新闻事实”。

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主播的塑造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与点拨的,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职业人。要了解设计和践行有效的培养运用非母语英语担任“硬新闻”主播的流程,连线实训部分是引导和体现培养理念的核心。

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主播的成长过程,不仅含有一组组具体的技巧带来的对生理极限的挑战,更蕴涵了对心理极限潜移默化的磨砺。受训者的感受部分,是以鲜活的、发自内心的笔墨,勾勒出对这一过程的深刻认识与自我成长的反思。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 前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