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已经显示出了变化的端倪,当然,这种变化也是由上个世纪延续而来的。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这种变化的存在,而且,与传统美学相比,这种变化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是显示了美学发展的重要转向的。

《美学前沿》已出版了第1卷和第2卷,发表了一些美学学者的新作,现在第3卷又要问世了,可以说,这本美学论文集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美学界的最新思考。如赵宋光先生的《关于如何理解“实践”概念兼及美学理论建设的再探讨》、杨恩寰先生的《对审美经验的一种阐释》、聂振斌先生的《在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艺美学》,曾繁仁先生的《试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黄海澄先生的《艺术发生论》等,都是在美学领域中凸现出来的新的思维成果。

在当前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思想缺少深度而流于泛化的倾向是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的。但我一直认为美学是一个非常能够体现人类的思维高度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最能展现人的智慧的学科之一。美学应该有感性的根基,应该是由当代的审美现实所提升出来的,但是,我们觉得现在有些人的美学研究,流于纤碎和表层,缺少理论的浑厚和大气。当然,并不是每一位美学学者都要如康德、黑格尔那样创造一个庞大的、思辨的体系,但如果只停留在对一些文化现象的描述,而没有那种思想的穿透能力,我以为会导致美学的降格。而我们这本论文集,是崇尚一种厚重的、思想的力度的,因而所选的文章中,多有这种理论风格者。上述所举的文章即都如此,而另如马驰先生的《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理论资源和批判指向》、李心峰先生的《论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等文章,都体现了这种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其实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理论资源的领域。人们或以为中国古代都是一些直观的、散在的文学、艺术的评论,缺少体系性,而实际上这是一个颇具理论生长点的渊薮,关键在于研究者的理论素质和构型能力如何。从我的兴趣和经验来体会,在古代的文学艺术评论中是可以提炼出、升华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命题来的。本卷中蒲震元先生的《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模式中重体验的思维取向》、张晶先生的《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论纲》、潘知常先生的《从“道其面目”到“探其本”——从《人间词话》第九则看王国维关于境界的思考》都进行了独具视角的开掘。我们由此看到了古代美学的强劲的生命力所在。我算不上一个正宗的保守主义者,但是知道中国古代的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可以不断汲取新的东西,其实是我们对它的新发现。美学的发展,是可以将中国古代的资源好好地提炼一下的。

现在的美学,固然与传统的、经典的美学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对于本体论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太有人更多关注了。但是,美学的时代气质并不应该是以美学的浅表化作为代价的。目前的文化现实给美学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美学产生了新的形态,但是,我们还是要以思想的力量来深层地把握这个时代的审美现实的。

美学是需要“思”的。

2005年3月20日写于春天的和风中

美学前沿.第3辑 - 序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