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1

康泰纳仕从大洋彼岸姗姗走来

金秋的9月,与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重合的第1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移师天津举办。

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董事长乔纳森·纽豪斯先生,应邀以贵宾的身份,在博览会高峰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

与英国的企鹅出版集团、德国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法国的拉加代尔传媒集团以及日本的讲谈社相比,美国的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对中国新闻出版界来说,大概还有点神秘。然而,当把《时尚》(Vogue)、《GQ》、《AD》、《魅力》(Glamour)、《纽约客》、《名利场》、《美食家》这些美国顶尖的杂志与之联系起来的时候,立刻就会感觉康泰纳仕原来是非常“熟悉的陌生人”。

百年老字号

康泰纳仕从创立至今,将近100年。作为以出版杂志为主的国际集团,一直致力于全球发展战略。

康泰纳仕国际集团现任董事长乔纳森·纽豪斯,从事新闻出版业已有30余年。1972年从出版报纸起步。1980年加盟康泰纳仕。1989年被任命为康泰纳仕国际集团总裁。从1991年起,出任康泰纳仕国际集团董事长。

乔纳森·纽豪斯成为康泰纳仕的掌门人以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不断续写着辉煌。现在,康泰纳仕已在世界23个国家出版130多种杂志,这些杂志每期的总发行量达到3500万册。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康泰纳仕积极开拓杂志网络领域,现已拥有83个网站,用户达到2400万。

康泰纳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杂志。这样,康泰纳仕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催生名牌杂志的摇篮。比如,美国2008年度的“国家杂志奖”,再次拥抱康泰纳仕——其所属的《名利场》、《GQ》、《纽约客》、《连线》和《康泰纳仕证券》进入获奖名单。

有行家形象地比喻说,如果把美国“国家杂志奖”看作一顶皇冠,获奖的杂志是镶嵌在皇冠上的明珠,那么,仅康泰纳仕一家,就贡献了五颗璀璨的明珠。

美国建国不过200多年,而康泰纳仕即将进入百年老店的行列,且与时俱进,长盛不衰,愈久弥新。

不妨认为,无论在美国、在北美,还是在全世界,康泰纳仕都是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的杂志出版集团之一。

中国期刊出版界的新伙伴

虽然康泰纳仕的乔纳森·纽豪斯董事长已来过中国20次,但康泰纳仕与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合作,可以说才迈出了第一步。

2005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康泰纳仕与人民画报社进行版权合作,创办了《服饰与美容VOGUE》杂志;2007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康泰纳仕与中国妇女杂志社开展版权合作,推出了《悦己SELF》杂志。比起“老资格”的贝塔斯曼、拉加代尔等其他外国集团来,康泰纳仕还是中国期刊界合作的新伙伴。

然而,凭借自身跨国公司的丰富经验,凭借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康泰纳仕做出了一系列实现本土化、充满人情味、让中国读者感动,甚至值得中国新闻出版界借鉴的事情:

——与2008年5月号《服饰与美容VOGUE》杂志同期,特别制作了一期厚达百页的奥运别册《2008在北京》。别册除了简短的文字以外,还配以大量精美图片,体现了奥运北京之美、奥运人文之美。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指出,“以如此篇幅关注北京奥运,这在众多版权合作的期刊中‘并不多见’。”

——《悦己SELF》杂志(大陆简体版)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现在销售到北美和欧洲,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拉斯维加斯、伯明翰、多伦多、魁北克、温哥华以及欧洲各国的主要城市,并进入北美地区各大城市的机场。与此同时,在2008年,《悦己SELF》杂志开始百分之百地采用大陆简体版的内容,出版总页码为148页的台湾繁体版,通过康泰纳仕台湾分公司,在台湾地区正式发行。台湾现有人口2300万,报纸杂志强手如林,但台湾繁体版的《悦己SELF》一面市发行量就达到8万册,这是出人意料的。应当承认,《悦己SELF》杂志台湾繁体版的出版,与正面宣传“实现祖国统一”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悦己SELF》杂志大陆简体版的海外发行,与中国出版及中国杂志“走出去”的理念又是不谋而合的。

——从2008年起,康泰纳仕与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国期刊协会开展一项为期五年的合作计划,内容包括通过康泰纳仕设立的奖学金资助中国出版业官员和专业人员出国进修,以及与中方共同组织每年一期的期刊经营与管理培训研讨班等,每年研讨主题由中方根据需要确定,外方提供专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加强人才交流。

——四川发生大地震以后,康泰纳仕在第一时间通过集团分公司向灾区捐款100万元人民币。集团董事长乔纳森·纽豪斯,集团总裁简武浩,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曹伟明,集团中国区战略发展总经理蔡荣生还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灾区的慰问和支持。集团中国分公司还组织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地区的员工捐款和献血。《悦己SELF》杂志与李连杰主持的“壹基金”联手,开通了“悦己”专属的短信捐款通道,专款专用,支持灾区重建工作。

后来者居上?

2008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会见了康泰纳仕国际集团董事长乔纳森·纽豪斯一行。

孙寿山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业发展迅猛,书报刊出版总量居世界首位,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增长迅猛,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并具备一定产业规模。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包括出版体制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推动中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

孙寿山特别指出,中国期刊出版单位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版权合作取得良好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家商业类期刊、26家时尚生活类期刊、32家科技类期刊与国外期刊出版机构开展版权合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错。

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现有杂志9400多种。如果减去以上59种已经“涉外”的杂志,那就还有9300多种杂志还没有与国外杂志开展版权合作。这对国外杂志而言,合作空间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的《读者》期刊集团和《家庭》期刊集团,主要是把一种或几种杂志做大做强。美国的康泰纳仕国际集团,似乎是把几十上百种杂志做大做强。因此,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要有康泰纳仕的杂志。康泰纳仕尽管已拥有130种杂志,但继续增加下去应是题中之义。

万事俱备,更有东风。在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的商店里,中国政府破天荒地允许世界各国的杂志进入,与中国的杂志同场销售,中外读者都可以购买。有人说这好像也是“全球杂志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应当预示着,中国期刊界正在以更加开放、更加大气的姿态,迎接国际期刊界的光临。

同样是在2008年,一直情系中国图书出版的贝塔斯曼,似要和中国出版说再见。而一直关注中国杂志出版的康泰纳仕,却越来越看好中国出版。

与中国出版业的合作,如果说康泰纳仕是个“后来者”,那么,随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与中国出版业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焉知这个“后来者”不会“居上”?不会走得更远?

笔者有幸提前拜读了乔纳森·纽豪斯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稿。在演讲稿的最后,有着意味深长的结束语:“对于出版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就像舵手在险流中航行,前方波涛澎湃,暗礁处处。如果你不小心,可能会触礁而沉。但是如果你能够驾轻就熟,你就可以全速前进,越走越远。”

乔纳森·纽豪斯演讲的题目是:《世界杂志出版的趋势》。

(古隆中 编写)

世界杂志出版的趋势

(编者按:这是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董事长乔纳森纽豪斯先生在2008年第1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的主题演讲。他对世界杂志态势的分析,值得中国期刊界借鉴)

你们好!我很荣幸受邀来为这个中国知名出版人士云集的会议作演讲。这是我第20次访问中国,但却是第一次来到天津,我很喜欢天津。我受邀演讲的题目是《世界杂志出版的趋势》,这是我很有资格谈论的一个话题。

我的康泰纳仕出版公司,在23个国家和有人居住的世界各大洲出版经营的杂志总共超过了130种。我定期访问这些市场,并通过我的同事们、信息源以及自己的眼睛观察来获得第一手资料。

世界是一个既大又复杂的舞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市场和文化,并且以不同的速度前进着。因此,即使有可能发现某些趋势,但也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像美国和德国这类成熟市场中杂志出版的趋势,与俄罗斯和印度新兴市场的区别很大。不过,某些重要的趋势还是可以被报道的。

一个令人担忧的重要趋势就是单份杂志的销量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许多发达国家明显下降。在2004~2007年之间,上述发达国家的单份杂志销量都下降了,这些数据反映的仅仅是通过报摊亭和铁路站这些非订阅式的单份杂志的销量,同期美国的单份杂志销量下降了9%,法国为7%,德国为9%,意大利为7%,西班牙为10%。

销量为什么会下降呢?法国和德国市场销量下滑是与该国销售杂志的报摊亭数量减少有关的。由于这些国家城市里的房租都已经上涨,那些无力支付房租的报摊亭租户都被赶走了。销售杂志的报摊亭消失之后,一部分杂志也跟着从市场上消失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想必就是手机和黑莓等手提电脑之类的便携式通讯工具的兴起。

传统上,人们买杂志是因为当他们坐火车或者公共汽车,又或者是在候诊室的时候,杂志是一个既便宜又便于携带的消遣和信息获取手段。

但是,过去购买杂志的那些人,现在都把时间花在移动电话或者电脑上。我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来支撑我这个判断,但是,只要观望一下任何一座火车站的候车站台,你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当然,像俄罗斯和印度这些正处在上升阶段的新兴市场中,并不存在单份杂志销量下降的趋势。这些市场上的销量一直在增长。2004~2007年之间,俄罗斯的销量增长了27%,印度同期也增长了25%。

还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则是杂志开办了自己的网站。几乎所有的杂志都开设有相应的网站。有时候,网站上仅仅提供几张印有杂志名称和本期目录、购买地点等基本信息的页面。但是也有一些杂志的网站发展得非常成熟,其内容多达几百页,并且大部分网站基本上每天都会更新。这些杂志的网站属于杂志的内网,它们能够比纸质杂志吸引更多的读者量。

例如,这一页就是来自西班牙版《时尚》(Vogue)杂志的网站。

西班牙版的《时尚》(Vogue)杂志大约有15万的发行量,但是它的网站却拥有53万的独立用户,并且每月都会产生1900万的页面流量。这个信息表明杂志的网站与杂志本身有着很大的不同。

实际上,我们在法国尝试做了一个试验。我们拿来一本杂志,把它的内容一页一页地复制到网站上去。我们甚至对这些内容精心设计了一番,使得网站用户能够翻页阅读。我们还允许网站用户购买这些和纸介质杂志一样的网络版杂志。结果,只有29个读者购买了网络版杂志,购买纸介质杂志的却有35万。人们不喜欢在线阅读冗长的杂志文章,他们只是想在只言片语之中得到消遣。

杂志通过网站可以带来订阅费。

有些杂志甚至还为移动手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

我要讲的第三个趋势,也正是我敢确信的,因为我的公司现在主要就是在做这一块,那就是袖珍版杂志在增长,尤其是关于女性领域的袖珍杂志。

我的康泰纳仕集团国际部,在1999年削减了意大利版《魅力》(Glamour)规模,这是我们第一次削减标准版女性杂志的规模。一开始,我们一直并行不悖、不分重点地既做意大利版《魅力》(Glamour),又做国际版的《魅力》(Glamour),因而是两种版本,两种价格。

现在,我们只销售少量的国际版的《魅力》(Glamour)杂志。

女性喜欢袖珍杂志,因为她们在坐火车去旅行或者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可以随身携带着放在自己的笔记本里。男士们则倾向于不喜欢袖珍型杂志,他们喜欢选择那些重量和开本更符合标准出版物的杂志。

这一做法得到了其它出版商的普遍仿效。这里有一张幻灯片充分表明越来越多的女性袖珍型杂志开始在欧洲出现。

在中国,我们公司和中国妇女杂志社合作出版了《悦己Self》杂志。我们主要在精心挑选的二线和三线城市出版《悦己Self》这种袖珍型杂志,并且该杂志颇受读者的青睐。

下一步的发展现在还不算是一种趋势,但是,如果它最终未能形成某种趋势,我将会感到惊奇。这就是免费杂志。在英国,主要有《Short List》和《Sport》两种杂志。

这两本杂志每周都将在地铁站针对男士们免费发放一次。

这种主意来源于免费新闻报纸。免费新闻报纸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城市里,已经成为虽然数量不大、但一直在不断增长的业务。

在这些城市当中,那些称为“地铁报”和“伦敦报”的报纸都是免费向公众赠阅的。一般来讲,读者应该为报纸支付一点现金,但是这些免费报纸不需要读者支付任何报酬,他们100%的是靠广告收入来支撑的。这些免费报纸在城市中也已寻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并且抢走了一些有偿报纸的读者群。

现在,我们已拥有了第一份免费杂志。这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呢?我希望不会。作为一个商人,我希望顾客为刊物掏钱。尽管我这样希望,但是,免费杂志也许正成为一个不断增长的现象。

网络和免费刊物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信息提供方式的戏剧性改变。大量的信息开始得到免费地提供。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感觉到自己再不需要像以前掏钱买杂志那样就可以免费得到信息与消遣。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坦率地说,这对于我们杂志出版商来说是不利的。如果大家感觉自己可以不用掏钱就可以得到信息与消遣,那么,将会很难怂恿读者购买刊物。为了激发读者购买我们的刊物,我们就必须使得杂志的内容更好更引人注目。我们的工作也将会越来越难,而不是越来越容易。

各种不断变化的因素影响了杂志的销量,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一直在走下坡路。当然并非所有类型的杂志都是那样的。不同类型的杂志显现出了不同的趋势类型。其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

例如,电视节目清单杂志就是这样一种持续不景气的类型。在过去,这些是属于载有本周上映电视节目的传统的周刊杂志。现在,这些杂志的销量几乎呈全线稳步下滑之势。在法国,其发行量下滑了14%,德国下滑了10%。

在美国,电视杂志和电视指南最为著名,历史也最为悠久,也曾经一度是市场份额最大的杂志,但是,其销量下滑已经很多年了。实际上,在过去的五年中,其销量下降了63%。

另外一个销量下滑的杂志类型是专门针对青少年,尤其是花季少女的杂志。在英国,像《Bliss and Sugar》之类的杂志销量都已经下降了,《J—17and 19》杂志也已经停刊。这里有张幻灯片表明在过去五年中,此类型杂志销量的下滑情况。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期刊市场,像《Popcorn》这样的青年杂志也难逃厄运。在美国,像《YM》、《Elle Girl》、《Teen》这些较大的青年杂志也已经停刊。在这种消极态势之下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康泰纳仕的《Teen Vogue》杂志却在美国成长起来了。

再次审视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新技术革命仿佛就是罪魁祸首。新媒体增加了信息来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以及消遣时光的方式。科技进步对期刊的销售产生了影响,按照我所描述的情况来看,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在很多国家有一种类型的杂志销量是不断增长的,这就是致力于娱乐界名人的廉价周刊杂志。这些杂志往往质量低下,哗众取宠,过分关注那些电影明星、电视名人、运动员以及模特。这种类型的杂志经常存在着,而且现在越来越多,似乎每个月都会有新杂志出现。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这种杂志在英国就已经获得爆炸性的增长,这种趋势在英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出版同仁们,我已经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副世界正在发生的景象。这是一幅很令人费解的图画。不是吗?现实总是不能被简单而清晰地理解,尤其是当现实中受到充满活力的因素的影响。对于出版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就像舵手在危险的水中航行,前方波涛澎湃,暗礁处处。如果你不小心,你将会触礁而沉。但是如果你能够驾轻就熟,你就可以全速前进,越走越远。中国的出版者们已经驶入了世界出版业那宽阔的海面,一切都已经被改变了,一切又都如此令人兴奋。愿我们大家都能好运!

(刘永红 翻译)

总统竞选人图书出版悲喜剧

2008年前后,新的一轮美国总统竞选热火朝天。主要竞选人要么推出新作,要么再版旧作,今天你的书畅销市场,明天我的书登上排行榜,着实给美国出版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枪手”代劳

美国图书业销量跟踪调查机构“尼尔森图书扫描”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奥巴马的回忆录《来自我父亲的梦想》(1995年第一版)和政治自传《无畏的希望》两本书合计平均销量,在2008年2月下旬已超过每周3.5万本,大约是2008年1月的三倍。

而与此同时,希拉里的自传《亲历历史》(2003年第一版)在2008年以来平均周销量仅有1000本。不过,这本书在2003年首次发行时火爆一时,一两个月内销量就接近百万册。此外,她在1996年出版的《同心协力》也曾连续20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然而,在最近两年《纽约时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希拉里倒是“稀客”。

相比之下,尽管麦凯恩在共和党内政治行情一路看涨,但他的著述销量一直不见起色。他的自传《我父辈的信仰》(1999年第一版)、政治宣言类著作《强烈的呼唤》(2007年第一版),以及《值得争取》(2002年第一版)和《勇气为何重要》(2004年第一版)等作品销量平平,每周均不超过1000本。

奥巴马的两本著作不但畅销,还在格莱美的舞台上让他风光了一把。凭借有声读物《无畏的希望》,奥巴马2008年第二次获得格莱美“最佳朗读专辑奖”。两年前,他就因朗读自传《来自我父亲的梦想》赢得过该奖项。而此前,两位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吉米·卡特都曾与该奖项失之交臂。

当然,选总统不是搞书展,今天的美国选民不会幼稚到因为喜欢一本书就去选作者当总统。更何况,许多政客出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挂名而已,实际大部分由职业写手捉刀或由顾问和“门客”集体创作。

稿酬不菲

在美国政坛,不平凡的经历能够成为闪光的“卖点”。在参加本届大选的十几名竞选人当中,没有一个不出书的。据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系统计,目前美国市面上出售的竞选人著述或以他们为主角的图书不下百种,但受欢迎程度大相径庭,稿酬也有天壤之别。

希拉里《亲历历史》一书动笔前,就一次性提前领取了800万美元的报酬。此书问世后十分畅销,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累计销量不下数百万册,仅仅版税收入就累计达到230万美元。

奥巴马2006年出版的《无畏的希望》,得到42.5万美元稿费。到目前为止,此书销量已超过百万册。

麦凯恩的著作尽管在销量上不及前两位,但他著述颇丰,而且在共和党人中有一定的读者群。他最近两年的版税收入也超过了30万美元。

赫卡比尽管在共和党提名战中出局,但他努力减肥100多磅的传奇经历使他的自传体“减肥宝典”——《用刀叉远离坟墓》颇有销路,版税收入也有14万美元。

“真诚”与真实

尽管希拉里已经退出总统竞争,但她和奥巴马无疑是此次大选产生的两颗政治巨星,他们的著述尤为引人关注。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更多人的点评,优点和缺点都被放在了镁光灯下。

与此同时,对比两人的代表作,个性和政治风格上的反差十分显著。这也似乎揭示了两人角逐背后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首先,两人与其作品的关系不同。希拉里的两本代表作《同心协办》和《亲历历史》,幕后都有人“捉刀”。奥巴马则基本上是自己创作,尤其是在1995年出版《来自我父亲的梦想》时,他还是个无名小卒,根本没有能力请人代写。

两人作品的文风也非常不同。《纽约太阳报》记者克什说,希拉里的书很少有文学性的语言,有时过于字斟句酌。在《亲历历史》中,希拉里描述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印象时,说他“鼓舞人心和礼贤下士”。说他“礼贤下士”是有深意的:一是因为曼德拉当总统后原谅了当初囚禁他的狱卒;二是借以指责政治对手多年来仍咬着自己不放。而奥巴马的书则不拘小节,行文生动,可读性更强。

希拉里的作品以“真诚”为卖点,以大量的事例和论据说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抱负。

奥巴马则以“真实”见长,更多描述自己的坎坷历程,比如讲述年轻时对自己黑白混血身份的困惑,容易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的感觉。

当然,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两人在书中展现的卖点也可能成为弱点。比如,“真诚”过了头,就成为“自怜”,这是希拉里在作品里多次流露出的一种情结。

另一方面,强调“真实”过了头,便有“自恋”之嫌。当然,在此次竞选中,奥巴马人气超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个人魅力。

“政治推销”

一本书不能代表一个人,与其治国能力也根本是两码事。不过,从上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政界著书立说逐渐成风。

早在1956年,年仅39岁的参议员约翰·F.肯尼迪出版自传《当仁不让》并获得普利策奖。随后,他声名鹊起,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并在1960年当选总统。

对有志问鼎白宫的人而言,出版一本书往往成为竞选总统的前奏。如果一鸣惊人,则将对聚集人气起到很大的作用。

受到肯尼迪成功“案例”的启发,每到大选之年,主要竞选人要么推出新作,要么再版旧作。竞选人出书热潮背后的动机显而易见。

美国《新闻周刊》主编米查姆说,著书立说是竞选人向选民展示自己、消弭误解的一个平台,而要让选民了解自己、喜欢自己,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自传讲述亲身经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最古老的一种“政治推销”。

亦悲亦喜

米查姆说,竞选人出书已成为参加总统竞选的“规定动作”,但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对一些竞选人而言,出书还可能是一件“人财两空”的事情。麦凯恩《强烈的呼唤》一书的出版商卡普指出,这是因为文笔好的政客非常少,许多人又不擅长讲故事,因此,他们的书经常充满了陈词滥调,枯燥无味,必然滞销。

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则堪称竞选人出书失败的经典。他所著的《接受召唤为国效力》一书2003年还赚取了近九万美元稿费,但到了大选年2004年几乎一本也卖不出去。目前,在美国旧书交易网站上,这本书最低起拍价只有一美分!

(李文清 编译)

“浓缩铀一般的图书”走俏美国

据美国媒体报道,“浓缩铀一般的图书”在美国出版物市场上的行情越来越好,大大消除了此前出版商们的担忧。

所谓“浓缩铀一般的图书”,就是把一个作者出版的诸多作品或所有作品,集中改写成一本篇幅不长、文字不多、读者阅读耗时较少的书。因此,“浓缩铀一般的图书”又叫“小书”或“短书”。

例如,准备写《埃德加·爱伦·坡传》时,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通读了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20余册,做了满满两文件柜的笔记,信息量比最忠实的“坡迷”一生中能搜集到的还要多。所有这些只是为了写一本篇幅不足200页、几小时就能读完的书。

作家喜欢写短书

彼得·阿克罗伊德说:“写短书就像写论文,而不是传记。不论是在形式方面还是在主旨方面,这都是一种训练。我得设法提炼一个人生、一项事业、一个世界的主干,这在长篇传记中是不大可能的。”彼得·阿克罗伊德曾写过关于伦敦和莎士比亚的书,篇幅分别长达800页和500页。

这是简短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浓缩铀一般的图书。

自詹姆斯·阿特拉斯以其“企鹅系列”复兴这种简短形式后,十年来,至少有十家出版商推出了各自系列的短篇非小说,从科学家到总统到神话都可成为作品主题。尽管预付稿费低,销售量也常常不高,短篇非小说还是吸引了畅销书和获奖作品的作家。

《富国论——亚当·斯密》的作者、幽默作家鲁尔克说:“我喜欢这一趋势。这是旧时自我完善的大众文学。”

短篇非小说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后继者则有17世纪的约翰·奥布里以及20世纪初的利顿·斯特雷奇。但是,詹姆斯·阿特拉斯和另一些人都说,在同一时期内,从来没有这么多出版商同时倾心这种形式,虽然他们对于目前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看法有分歧。

读者爱看短书

詹姆斯·阿特拉斯说:“我把读者想像成受过高等教育的阅读群体,想像成《纽约书评》、《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的读者……我想,总有很多读者希望受到最高水平的教育。”

格罗夫—大西洋出版公司的出版商摩根·恩特雷金说:“读这一类书并不太费精力,这不像《塔影蜃楼:基地组织与通往‘9·11’之路》或《最冷的冬天:美国与朝鲜战争》,短期内你就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

阿克罗伊德计划写一套十本的系列丛书,其中,关于乔叟、艾萨克·牛顿、特纳的作品已经写好。经典之路出版公司的“重述神话”系列期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唐娜·塔特及其他作家的投稿。

格雷沃尔夫出版公司已经开始出版其关于某些艺术的系列书籍,由非小说类获奖作家查尔·巴克斯特担任编辑,他本人写了《潜台词的艺术》。而在帕尔格里夫—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北约前指挥官韦斯利·克拉克将军担任短篇军人传记系列丛书方面的指导,包括奥马尔·布拉德利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传记等。

韦斯利·克拉克说:“为了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这些故事,这些书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你可以在机场拿起这样一本书,四五小时就能读完。如果读者确实很感兴趣,他们则可以去找篇幅更长、学术性更强的著作。”

短书不怕市场泡沫

如果理想的读者是受过教育的自我提高的人,那理想的作者应该是多才多艺、高产、其产品应有激励作用,如加里·威尔斯,短篇作品有《詹姆斯·麦迪逊传》(纽约时报图书出版公司的美国总统系列丛书)、《圣·奥古斯丁传》(企鹅系列)及《托马斯·杰斐逊的蒙蒂洛之家》(《国家地理杂志》的“向导”系列)。

其他受欢迎的短篇作家还包括弗朗辛·普罗斯——作品有《卡拉瓦乔传》(哈泼·柯林斯出版公司的“杰出”系列)、《饕餮》(牛津大学出版公司的“七宗罪”系列),保尔·约翰逊——作品以拿破仑和文艺复兴为题材,以及卡伦·阿姆斯特朗——作品关于佛教和伊斯兰教。

由于预付稿费最多只有十万美元,关键问题不仅在于写书,找作者也同样重要。小阿瑟·施莱辛格想请比尔·克林顿为纽约时报图书出版公司写一部亚伯拉罕·林肯的短篇传记,但这只可能提高其声誉,而不能给这位前总统数百万美元的市场价格。阿特拉斯回忆说,他为请亨利·基辛格做另一项计划,却被告知其起步价为200万美元,“比我的预期多了好几位数”。但有时采取恳求的态度也很见效。阿特拉斯曾说服评论家、游记作家及语言学家比尔·布赖森为“杰出”系列写了一部关于莎士比亚的短书,她最终在去年(2007年)出版了一本短书。畅销书《林中漫步》和《霹雳男孩的生活与年华》也出自布赖森之手。

其他被说服的作家还有希钦斯和戏剧家戴维·马梅特,前者写了《托马斯·潘恩传》和《托马斯·杰斐逊传》,后者为下一本书出版公司的“犹太人遭遇”系列完成了一部关于反犹主义和犹太人自我仇视的作品。向纽约时报图书出版公司的总统系列投稿的作家有前参议员加里·哈特和乔治·麦戈文,以及畅销传记《肯尼迪总统传》和《尼克松总统传》的作者达莱克。

达莱克说:“我想改变一下写作节奏。”他的短篇传记《哈里·杜鲁门传》将于秋季出版。他说:“写完《尼克松与基辛格》这本700页的长篇作品后,很想写一部150页的短书,这可以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我不必过多地依赖档案研究。这本《杜鲁门传》可以说是一则背景介绍,一篇展开的论文,一篇评论。”

几年前,阿特拉斯还设法找到著有《马的天堂》及曾获普利策奖的《一千英亩》的小说家简·斯迈利,请她为企鹅系列投稿。斯迈利说:“我认为,短书很像浓缩铀,把无限多的内容聚集在十分有限的篇幅里,需要极高的归纳和提炼能力。这也像是为一本杂志写一篇文章,不会有很大的利润。我喜欢出版短篇非小说的这一主张,尽管它和所有泡沫一样,都会破灭。但是,书市泡沫的优点在于,即便市场暴跌,我们还有书可读。”

(李文清 编译)

《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出版

据美国及英国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时跃马扬鞭,重温牛仔精神。有时空中跳伞,显示宝刀未老。在告别2007年,迎接2008年的时候,又要表达犹如陈酿老酒般的中国情结。在3月份,老布什推出了经过精心整理的《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

这些报道叙述说,在上世纪的1974年,乔治·H.W.布什在国际事务问题上还是个新手。那时,他刚刚担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在“水门事件”中竭力维护理查德·尼克松。要不是尼克松辞职,他差点就当上了副总统。作为给他的安慰奖,他得到了担任美国驻巴黎或伦敦大使的美差。可他却选择到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去,那时,华盛顿刚刚在那里开设了“联络处”。老布什实际上是美国驻广袤神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使。

从1974年10月到1975年12月,老布什在中国的这段经历开始让他了解国际体系的运作方式,最重要的是,他了解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在中国期间,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口述的方式录在磁带上。这些录音后来被整理成日记,集成了《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以下是日记的部分摘录:

1974年10月21日

我自己问自己,对于前往中国的选择,“我是在逃避什么吗……是在逃避……‘水门事件’以及一切丑陋的事吗?我是在选择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吗?”我认为答案是“不是”,我去中国是因为它的神秘魅力。

国务院的人似乎对我们的对华政策吓得要死。(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过于守口如瓶……官员似乎不愿采取任何主动。我希望我能有机会结识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不论他会是谁。所有人都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的超兴奋的政治本能告诉我,这份工作的乐趣将在于进行更多的尝试。

1974年10月22日

毛泽东接见丹麦首相,对于毛身在何处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丹麦人不方便说,因为他们发誓要对此保密。有人认为毛到乡下去了,好看北京的统治集团会怎么做。还有人认为他就在北京,毕竟他年事已高。但问题在于人们不知道他在哪儿。人们猜测、谈论着这件事。这是拥有八亿人口的国家,但保密工作却做得如此之好。至少我们听不到什么。惊人,简直太惊人了。

1974年11月1日

我前去拜访(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他个子不高。我们到达后,先被领到了屋子中间与他合影。我和霍尔德里奇分别站在邓小平的两边。随后,我们走进会客厅,在那里进行了长时间气氛友好的会谈……我向他表明了我的立场,即我们的对华政策必须有明显的进展。邓显得很克制,谈到了农业人口数据,对印度表示关切,还认为我们在印(度)巴(基斯坦)战争中没有尽力。我太客气了,没敢问他中国为印巴冲突做了些什么。

1974年11月3日

昨天,我们的一位同事在十三陵遇到了一件事。他开的车前轮刚刚越过“外国人不得越过此线”的标识后,就被一位解放军拦了下来。经过两个半小时的争吵,终于来了另外的军官,他才获准离开……这展示了友谊、宴会和礼貌的另一面。还有一件事,我要在办公室里挂张地图。一位官员把一张地图交给了一名中国人去镶框。那个中国木匠回来后大骂我们的官员,说台湾的颜色和中国其它地区的颜色不一样,因此地图不能用。他喋喋不休地骂了好长一段时间,官员没办法只好收回地图。

1975年2月17日

回(美)国后,我惊讶地发现国内普遍存在抑郁、涣散和沮丧的情绪。尽管如此,我对我们的国家满怀信心。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自信——自信我们有能力应付一切。如果我们把这种沮丧和失意的情绪表现出来,那会让全世界的人看出来。人们如果发现我们无法履行承诺,就会感到疑惑。我想到了柬埔寨,想到了越南,我想,如果我们无法履行我们作出的承诺,那中国和其它国家的政府会怎么想……赢得他们的信任,真心实意、坦诚相待,对我们的关系非常重要。尽管他们跟人打交道历来很注重细节。我认为,我们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不需要采取这种方式。

相关链接

美国风靡小“布什下台倒计时”日历

据英国媒体报道,在2007~2008年之交,美国出版界别出心裁,推出了小“布什下台倒计时”日历,销售行情比想象的好得多。

对于喜欢和不喜欢小布什的人来说,2008年都是小布什当政的最后一年,购买、悬挂并收藏小“布什下台倒计时”日历,也许更加幽默,因为日历的每一页上都印有损害了美国形象的小布什“失言金句”。

新奇有趣的日历总是节日期间的畅销商品,但这种日历成了最热销的礼物。小“布什下台倒计时”日历售价11.99美元,囊括了布什在过去七年里乱用比喻、错误用词和句法的句子。

销售这种日历的公司的发言人说:“这是一种大胆创新,因此非常热销。人们反感布什,使这种日历很畅销。”

围绕这个题材设计的数字计数器、饰带、徽章等也很畅销。

布什曾表示美国将实行“外手”(foreign—handed)外交政策,这个词令人难以理解。他曾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金牌女主播凯蒂·库里克采访时说:“你知道,我工作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就是将伊拉克同反恐战争联系起来。”

对于出版日历的出版印刷商来说,布什的“失言金句”数不胜数、随手可得,难的是从中选出最经典的。

(古隆中 编译)

一人出书廿万种写编印发全颠覆

概而言之,韩国一年出书3万种,俄罗斯一年出书5万种,日本一年出书8万种,法国一年出书9万种,英国一年出书15万种左右。而美国一个名叫菲利普·帕克的教授,自从“玩”出版以来,一个人已出书20万种。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美国亚马逊在线购物网站的最新搜索结果显示,一个名叫菲利普·帕克的美国人迄今为止已经编纂了20万种书,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作品已经让他成为“全球第一多产作家”,尽管从准确意义上说他只能被称作这些图书的“编纂者”而不是“作者”。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菲利普·帕克研发出一种特定的信息演算法,能根据读者的喜好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某个话题的大量信息。他共使用60~70台电脑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再使用六到七种相应程序将这些资料归纳整理。当有读者愿意购买时,当有单位对他下“订单”时,帕克才会将特定的图书印刷出版,其中很多书都在150页左右。他的这些图书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医疗、生物、科普、励志等。

尽管他的一些“畅销书”能卖到几百册,但大多数只能卖出十几册,通常是一些医学类图书馆会主动购买他的资料汇编。目前他已经将自己的这项技术从图书扩展到纵横拼字游戏、简单的诗词和动画片脚本等“生产”领域。帕克还表示,利用电脑进行图书的“批量生产”,能使图书从编纂到出版的过程实现“自动化”,从而解决了传统图书编纂过程中大量人工重复劳动的问题。

虽然还不清楚菲利普·帕克是如何解决版权问题的,但他在客观上做到了“按需出版”、“按需印刷”和“零库存”,并且在“回归”中把“传统式作坊”变成“现代式作坊”,把出版行业的全部功能集于一人一身一双手。

(岳 月 编译)

华人李健文掌控《多伦多太阳报》

最近几年,加拿大的华人一说起报纸,就要津津乐道一个人,那就是华人李健文。2006年3月,他正式出任《多伦多太阳报》社长、首席执行官以及太阳传媒公司执行副总裁。目前在加拿大,李健文也因此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掌控主流报纸的华裔人士。

《多伦多太阳报》隶属加拿大第二大媒体集团魁北克传媒集团的子公司——太阳传媒集团,是多伦多市最大的英文日报之一。从版式上讲,四开的《多伦多太阳报》属于小报,但其影响力却不输于同城的《多伦多星报》和《环球邮报》等大报,因而也被誉为“多伦多的另一种声音”。

然而,在日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下,《多伦多太阳报》发行量连续八年下滑,2005年降幅更是高达17%。在此情势下,魁北克传媒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毅然决定“换将”,把从2001年起任太阳传媒副总裁的李健文推到了前台,希望这位东方男子能为已经有36年历史的《多伦多太阳报》注入新的“活力和热情”。

李健文的上任实可谓水到渠成。他于1987年毕业于滑铁卢大学数学系,次年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1989年加入多伦多太阳出版公司(太阳传媒集团的前身),起初在公司财务部工作。很快,李健文因才华能力出众而在集团公司内名声鹊起。2001年李健文任太阳传媒副总裁和首席财务官。

《多伦多太阳报》总部大楼位于多伦多国王东街333号。设在五楼的社长办公室宽敞雅致,从长长的落地窗远眺,安大略湖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李健文说,担任社长这一年多来还真没顾得上欣赏湖景,他指着茶几上摆放着的本周出版的报纸,笑着说,“注意力全在这里了”。

的确,甫一上任,李健文即从简化组织结构、改进内容设置和完善发行服务三方面,对《多伦多太阳报》进行了强力革新。通过裁撤冗员,引进新技术和外包相关业务等,不仅提高了报社运转效率,还节省经费2000万加元。改革的效果比李健文预计得还要快。2007年11月初,加拿大发行量审计局发布的数字表明,过去六个月内,《多伦多太阳报》周六和周日的订户均呈上升趋势,升幅分别为4.5%和1.1%。特别令李健文欣慰的是,这个成果是在多伦多其他报纸订户量下降1.6%的情况下取得的。

1964年,李健文随父亲从香港移民加拿大时,才六个月大,后来他不仅没有机会学习普通话,就连父亲老家的土话,他也讲不了几句。尽管如此,祖母、父亲和叔父们却身体力行,把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自力更生和诚实守信等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深深地灌输到了他的血液里。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多伦多太阳报》也一直以此为主要内容之一。李健文说,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百年难得一遇。他的报纸还将加大报道力度,借以凝聚加拿大华人的心。

(岳 月 编译)

“绝唱”:墨西哥出版怪现象

据美国媒体报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毒品既给创作带来灵感,又给艺术家带来灾难。但在同时,给出版业带来的却是繁荣。

在墨西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描述工作和爱情的传统民谣之外,墨西哥通俗歌手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演唱关于AK—47冲锋枪和可卡因的歌曲。从墨西哥的山区到洛杉矶的犹太移民聚居区,数千首“毒品歌谣”在酒吧和聚会上广为传唱。巴伦廷·埃利萨尔德创作的《边境走私》就是其中之一。大号和手风琴的伴奏让这首歌带有波尔卡舞曲的味道。歌词唱道:“枪声大作,倒下14具布满弹孔的尸体,美国政府啊,拿走大麻吧!”2006年11月,巴伦廷·埃利萨尔德在边境城市雷诺萨遭枪手伏击身亡。

巴伦廷·埃利萨尔德之死并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自2006年6月以来,至少有13名音乐人遇害,有的被枪打死,有的被烧死,还有的被勒死。

就在2007年12月,墨西哥三名音乐人在一周之内连续遇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歌手塞尔希奥·戈麦斯之死最令墨西哥人感到震惊。移民芝加哥的戈麦斯是“K和平山”乐队的创始人。他演唱的情歌《你会后悔》曾风靡一时,几乎席卷了大半个墨西哥。前不久,戈麦斯在家乡米却肯州办完演唱会后被绑架,遭到殴打后被人用尼龙绳勒死,尸体上还有多处烫伤。

在米却肯州、墨西哥城和安葬戈麦斯的芝加哥市,共有数千人为他举行了悼念活动。墨西哥城警察局长霍埃尔·奥尔特加在当地举行的悼念仪式上说:“作为戈麦斯的歌迷,这个消息让我感到十分伤心。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在我们国家。不管原因是什么,这都很令人痛心。他是一名杰出的歌唱家。”

迄今为止,调查人员尚未破获其中任何一起案件。虽然他们声称贩毒集团可能是幕后黑手,但并未锁定任何嫌犯。联邦政府拒绝透露有多少谋杀案与毒品有关,但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坚称他正在赢得对贩毒集团的战争。当局缴获的可卡因数量屡创新高,成功将毒贩头子引渡到美国受审,并在贩毒活动最猖獗的城镇街头部署了士兵。

遇害音乐人全都拥有类似的曲风。这种曲风来自墨西哥北部的农场和小镇,融合了墨西哥民谣与德国进行曲的特点。如今,这类歌曲在演奏时引入了电吉他和键盘乐器,在墨西哥和美国的大城市也流行起来。

拥有这类曲风的音乐人大都成长在毒贩出没的社区。毒贩常常付钱给他们,请他们在自己举办的聚会上表演或是为自己写歌。在吟唱情歌之余,歌手们也会演唱一些毒品歌谣,而这些歌谣也成了墨西哥最畅销的作品。

遇害音乐人的经纪人、同行和家人并没有站出来指认嫌犯或说明可能导致谋杀事件的原因。有人说他们为自己的安危担心。伊莱贾·沃尔德最近写过一本关于毒品歌谣的书。他认为,音乐人并不是特定的目标,他们只是和许多毒贩身处同一个圈子,因而卷入了帮派斗争。沃尔德说:“随便朝某个毒贩聚会扔一枚炸弹,总会炸死几个音乐人。歌手有时会吸引毒贩妻子或女友的目光,而这足以让他们送命。”

无论如何,由于这些音乐人遭遇不幸,客观上使他们的作品变成“绝唱”,这样,与他们有关的音乐图书、音乐CD以及回忆录十分畅销,从而成为墨西哥出版行业一道凄凉的风景线。

(李文清 编译)

古巴有份中文报

《光华报》作为古巴华人移民的精神支柱,依然顽强地矗立在大西洋与墨西哥湾之间那片红色的岛屿上。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老城区一条洁净的步行街上,有一座很旧的楼房。这里就是古巴惟一尚存的中文报纸《光华报》报社所在地。

自1928年3月20日创刊以来,《光华报》走过了80个春秋。

印刷和排版设备都像博物馆的古董

古巴中华总会馆书记周卓明陪同我们走访了这家古老的报社。前来迎接我们的是《光华报》总编辑蒋祖乐,他已白发稀疏,步履蹒跚。借着昏暗的光线看去,报社是一栋阁楼式两层建筑,一层是排字车间、印刷车间和经理室,二层阁楼是编辑室。

狭窄的排字车间内,满是一盘盘的铅字。那些被飘落的蜘蛛网缠绕的铅字不知是按照拼音还是部首排列,可能是经常使用的缘故,83岁的蒋祖乐老先生已将每个字的位置铭记在心,找起字来很快。

印刷机也已经老掉牙了,是1900年的产品,由当年美国华侨送给古巴华侨,绝对称得上是博物馆的古董。相信现在会用它的人已所剩无几。报社内唯一现代化的物件就是中国驻古巴大使馆最近赠送的一台电脑。

八个80岁的老华侨在苦苦支撑着

中华总会馆书记周卓明告诉我们,1928年,左派爱国人士黄淘白来到了哈瓦那,创刊《光华报》,当时叫《工农报》,报纸的宗旨是反对蒋介石的统治,支持中国革命。当时,古巴处于马查多的独裁统治下,报纸不敢公开发行。后来,报社几番坎坷、几经易名。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光华报》才获得新生。

而《光华报》的题名也颇有些来历。据周明卓介绍,1960年,当时的报社负责人到北京开会,请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题写报名。董老欣然命笔,写下了“光华报”三个大字,沿用至今。

据介绍,《光华报》由中华总会馆出资办报,目前有八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都80多岁了,每月工资仅几个美元,工作人员大多是从各行业退下来的老华侨,因为一份情感的维系而在这里苦苦支撑。

由于财政困难,《光华报》几年前改为每月出版两期。每次开本为对开,分四个版,头三版是中文版,第四版为西班牙文。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要闻、古巴要闻、国际要闻、古巴华人社会动态、小说连载等等。介绍中国的消息主要来自新华社、中新社和《人民日报》。

生命不息,传承中华文化不止

如今,每份《光华报》卖两毛钱古巴比索,相当于不到一美元,每期印刷500~600份,每期报纸有30~40份发往古巴国内不同地点,包括哈瓦那、马坦萨斯、卡马圭及东部的奥尔京、圣地亚哥等地区。

《光华报》一直在惨淡经营,因为即便每月600份全部售罄也不会盈利。古巴华人社会在逐渐萎缩,报纸的读者越来越少。如今,他们招聘不到新人,因为古巴华人里真正懂中文的很少,就连一些老年华侨都只用西班牙语了。

《光华报》其实是古巴华人移民史的一个缩影。曾经辉煌但也渐渐消隐,历经坎坷却生生不息。一位老华侨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我们即使再困难,也一定要保证《光华报》的出版,让它延续下去,因为它已成为古巴维系华人团结,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

(金点子 编译)

鸟瞰欧盟各国图书出版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属于欧洲联盟(简称EU)总部行政机构的欧洲委员会(简称EC),委托外部的专门调查机构,对欧盟25个国家的出版业、书店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统计。有关的系列“报告书”从2004年以来相继公之于世。这里着重介绍图书出版调查的内容。

欧盟原有15个成员国,加上2004年后加入的十个国家,现为25个成员国。从使用语言来看,在25个成员国中,使用母语的国家为23个,这与欧盟总部使用的公共语言种数相同。目前,欧盟开展的所有业务以及接受信息、发送信息都凭借这23种语言。

对出版社、书店、图书馆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是一件至高至难的事情。仅仅是出版物的统计、销售额的统计,就很棘手。比如由于各国的统计方法和调查年代不统一,各国的调查数据首先需要整合;有的国家本身的调查统计不全面,且后加盟国家的数据几乎为零。但是,在本次历时一年的对欧盟25国出版市场的调查中,受委托的专门调查机构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不仅把各国的统计数据图表化,而且从各方面还做了透彻的分析。

这种调查虽然属于首次,但“报告书”既不偏重于欧盟主要国家和主要出版企业的调查,又不仅仅是过去数据和过去情况的简单汇总。“报告书”从宏观的角度,鸟瞰了欧盟25国的出版现状;对出版产业处在新媒体不断产生的时代,面临各种挑战,应当采取什么对策提出了建议。“报告书”没有做什么“最终结论”,而是呼吁欧盟各国围绕出版业的发展,今后要加强联系,相互提供更新的信息、更准确的数据,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研讨会,举办高水平的论坛等。

发起并委托外部专门调查机构实施本次调查的,是欧盟的欧洲委员会。大概是要以这种“报告书”为基础,对欧盟各国将来的从出版业、书店业的政策到文化教育政策、市场政策进行调整。2004年9月,欧洲委员会在J.M.巴罗佐主席以下,增设了五名副主席,加上19名委员,共25人。这25人都是在各政策领域及相关部门担任要职的官员,“阵容”强大自不待言。委员们并不都是来自主要国家,而是立足于25个国家,平均每个国家有一人参加。

应欧洲委员会“企业负责总局”的请求,英国伦敦的赖特苏格姆公司组成了调查统计团队,在收集各种数据的过程中,还得到了芬兰图尔库经济经营大学的帮助。紧扣分析欧洲出版产业竞争力的主题,历时12个月,产生了“报告书”。

综合归纳本次调查结果的“报告书”,围绕欧洲出版产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及其课题,欧洲委员会在加深对欧洲出版产业理解的同时,就各国出版社如何保持并加强竞争力,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值得参考的建议。

“报告书”把出版产业分成四个领域进行调查。这四个领域分别是:“报纸”、“一般杂志和专业杂志”、“图书”、“便览书和数据库”。在这里,主要介绍图书出版的调查、统计以及分析概况。

图书分为四大种类

一是面向消费者的一般图书(虚构小说和非虚构小说、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学术书);二是面向职业人、技术人员的图书;三是儿童图书;四是宗教图书。儿童书包含在一般图书;宗教书包含在教学辅导书。

欧盟各国的图书销售总额

据推算,2000年度欧盟25国的图书销售总额为266亿欧元。按国家排名次,德国、英国分列第一和第二,这两个国家的图书出口额也很大。在英国之后,分别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各销售部门在图书销售额中所占比重

在法国,零售店占70%(包括书店、超级市场、多媒体商店);图书俱乐部占20%;其他(比如访问销售)占9%。在德国,零售店占63%;图书俱乐部、通讯销售、直销占21%;因特网销售占5%。在英国,大型书店及其连锁店占43%;超级市场占5%(其他国家的数据没有)。

图书出版品种数

从1995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出版品种数多的分别是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在后加盟的东欧各国中,波兰比较突出,年出版图书约两万种。其后分别是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假如把各国的人口同出版品种数结合起来考虑,在出版品种上得到实惠的国家有丹麦、芬兰、拉脱维亚和英国。

出版产业的企业数量

2001年,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分别有出版企业3000家左右。在后加盟的国家中,波兰比较突出,出版企业约2500家。其他国家都在300家以下。

每个出版社年出版品种数(平均值)

英国排第一位,平均每家出版社年出书40种。其后是葡萄牙、奥地利、芬兰、丹麦,这些国家平均每家出版社年出书30种左右。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出版社年平均出书20种左右。

出版社的从业人员

2001年,原来的欧盟15国出版社从业人员,合计为14万人。在英国、丹麦、荷兰,从业人员呈增加趋势;而在法国和意大利,从业人员呈减少趋势。按国家分,英国和德国的从业人员最多,分别超过3万人;在其后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分别在2万人左右。在后加盟的十个国家中,波兰的从业人员最多,为1.5万人;其他九个国家分别在2000人以下。

出版社从业人员的平均年收入

从业人员的年收入,原来的欧盟15国平均每人为4万欧元。按国家分,法国、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每人平均接近5万欧元。

各国出版物销售额排名

在1995~2001年之间,排名靠前的分别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

各国出版社的利润率

在各国出版社销售总额中的利润率,达到20%的有奥地利、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与之相比,葡萄牙、西班牙、丹麦少一些。德国为10%。法国为7%。

每个从业人员的平均销售额

比较高的分别是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在后加盟的国家中,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比较高。

公共图书馆数量和出租图书册数

按国家分,按各国人口计算,图书馆的人均藏书册数,芬兰、瑞典、丹麦三国最多,排名并列第一。其后是爱尔兰、比利时、荷兰、英国、德国和法国。

从图书馆租借图书的册数来看,图书馆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是芬兰、丹麦;荷兰、瑞典、英国次之;意大利、德国、法国在其后。按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平均租借图书的册数,最多的是芬兰,20册。其后是荷兰,十册。法国为三册。租借图书册数的平均值,因新加盟国家的增加而提高。波罗的海三国或斯洛伐克在六册以上。其他东欧诸国每人每年平均租借五册图书。

竞争力和文化的多样性

欧盟的《基本人权宣言》,强调要尊重各加盟成员国文化、宗教、语言的多样性。因此,无论是整个出版产业,还是图书出版业,对于各国政府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产业,而且要看作是支撑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文化主体性的基础。尽管内容不同,但各国政府都在对出版业实施优惠的财政政策以及各种支持政策。在德国,“把图书视为传达思想的工具”,对出版产业的经济政策,直接与文化的课题相联系。在法国,国立图书中心以支持出版关联业为目标,被支持的对象包括著作家、出版社、书店和图书馆,甚至还包括出版振兴及读书促进的各种团体。融资、财政支持的预算每年在2500万欧元。同时,也重视有希望的出版物的创作。在奥地利和爱尔兰,也出台了针对出版产业的新的财政支持政策。在匈牙利,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实施对教科书、教学辅导书出版社的财政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对从传统的国有体制转向民营体制的出版社来说,是解决经营难题、摆脱经营困境的“及时雨”。在希腊,建立了以向国际社会传播希腊文化为目标的国立图书中心。在各个国家的出版相关政策中,除财政支持以外,还采取了减免税措施。

附加值税(VAT)和定价销售制度

以前,欧洲许多国家对图书征收的附加值税,不是减少就是免除。然而到了现在,根据国家不同,征收的附加值税从零到25%。瑞典在2002年征收图书的附加值税从25%减少到6%,其结果是2003年出版物销售额增长20%。对于图书的附加值税率问题,欧洲出版业社协会(AEB)指出:“如果提高附加值税率,对顾客(读者)来说,等于就要提高图书的定价,最终结果是抑制购买欲望,削弱购买能力。”目前,有关附加值税的问题,欧盟总部还只能寄希望于各国政府自行调整政策。因为各国的图书(出版物)市场发展与各国的经济发达程度直接相关。

截至2004年,还在实行图书定价销售制度的欧盟成员国,有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荷兰、奥地利、丹麦、希腊、匈牙利等十个国家。其他成员国认为原有的定价销售制度不合时宜,有的已经废止;有的则根据读者情况和流通网络的变化,以传统的方式实行各种价格。定价销售制度对推出有价值出版物的中小出版社、对广大的中小书店来说,是构成稳定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为了与资本雄厚的大出版集团、可以进行打折销售的大型书店及其连锁店相抗衡,维持自身的经营,保存定价销售制度是必要的。不过,欧盟关注的是市场开放政策,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也把问题提出来,比如近年来针对奥地利、丹麦、希腊、意大利、荷兰等国。定价销售制度是保护中小出版社和中小书店的必要措施,但如果图书的零售价格下降,那么销售总额会增加吗?

出版产业与环境保护问题

从消费纸张的观点来看,出版产业的消费量并不是很大。在出版物销售额最大的德国,图书对纸张的消费量仅占全部印刷品对纸张消费量的5%弱。在装订过程中对能源和化学用剂的消费,出版产业所占比重也不大。但是,从出版物也会报废的角度来看,问题还是很大的。过去,图书要么被收藏,要么作为古旧文物可以再批发、再零售,行业不用担心什么。近年来,由于再生纸出现,使得出版物也有报废的时候。在纸张的消费量中,包装材料(有波纹的厚纸、手提纸袋、包装用纸)占45%还要多,而图书占的比例很小,因为现在大量图书使用的是再生纸。在物流方面,出版物的运送也有一个消耗能源的问题。尽管消耗的数据没有统计出来,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随着对联机实时出版感兴趣的顾客(读者)增多,出版物的送货上门迅速增加。这既带来了能源的消耗,同时也给交通带来了拥堵。

新生孩子减少,社会进入老龄化

在欧洲全境,新生孩子减少、社会进入老龄化成为普遍现象。除了大都市的人口增加以外,其他地方的人口都是呈减少的趋势,家族小型化非常明显。识字率提高,学历教育普及,大学毕业及获得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口增加:德国、英国、北欧各国为80%;荷兰、奥地利的百分比也很高;法国为65%;南欧诸国为50%。

读书的实际状况

根据2002年的统计,在欧盟25个国家中,按总人口计算,2001年度年人均阅读图书册数为零册或一册的占15%;年人均阅读图书册数二至四册的占39%;年人均阅读图书册数八册以上的占13%。另一方面,按总人口计算,日人均收看电视的时间:58%的国家日人均收看二至四小时;6%的国家日人均收看六小时以上;13%的国家日人均收看一小时以上。因特网的使用时间,50%的国家日人均上网不足一小时;6%的国家日人均上网两小时以上。从以上可看出,蚕食读书时间的,以电视、因特网为主。

涉及图书的数字技术、联机实时出版

欧盟各国的出版社在利用因特网开发市场方面普遍很积极。电子图书的销售额小,是因为市场不成熟,阅读、使用电子图书的器材产品还有待开发。在美国,承载电子图书的电子阅读器销售额2002年增长27%,品种超过7000种,但是,由于在销售单价上过度竞争,也发生了崩盘的事件。在欧洲,目前还没有关于电子图书销售额的统计。实现图书的电子图书化,最先是从百科全书的出版物开始的。业务书、技术书有望逐渐实现电子图书化。随着将来软件、PDA、手机的性能越来越丰富,对电子图书肯定会产生新的需求,锁定最终用户的产品开发又将受到重视。

图书出版业面临的课题

欧盟各国出版社可以利用的优势,在于全体欧洲人的识字率高、接受教育的程度高、文化水平高。图书是各种思想、信息、娱乐的源泉,每个人从孩提时代接受教育,都是从图书中提高文字的拼读理解能力,因此,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都在不断充实新的图书。欧洲对美国、中国、日本乃至亚洲的出版物出口量大,各国的出版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也很大,具有世界水平的出版社也很多。这些都是进一步提高欧洲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购买图书的人口并没有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年轻一代,用于读书的时间,远不如花在电视、娱乐、因特网上的时间多。其次,在图书的销售额中,图书的最大消费者是大中小学校、各个图书馆,个人消费者所占比重很小。出版社不大了解作为个人的最终消费者的情况。第三,大型书店开展连锁经营,对库存图书的限制与退货,以及有关减价打折商法的实行,让中小出版社苦不堪言。第四,从销售方面来看,比起出版物来说,消费者把时间和资金投向其他媒体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第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由其他行业进入出版行业的公司、企业逐渐增多。第六,欧盟各国的减税政策,往往成了对文化、教育预算的削减。第七,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以前主要使用图书中的教材教辅,现在出现人机对话学习,开始使用自主开发的教材教辅。在美国,由接受国家和政府支持的机构,专门开发、创新用于教育的内容,学校出版协会和出版行业群起效仿。现在已进入这样的时代:教材、论文、研究报告的内容存储在各机构的数据库,可以广泛被使用。在这样的新时代,如何开发独特的内容、使之不断扩充、并持续出版,各国出版社应当从各个角度去探索。

相关链接

欧盟成员国共有27个

欧盟原有15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英国。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十国正式加入欧盟,这是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欧盟由15国增至25国。2008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正式加入欧盟,至此欧盟已有27国。

欧盟推出发展电影产业新计划

欧盟于2008年6月10日宣布,计划鼓励电影在全球发行,以此来推动欧洲电影产业发展。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马丁·泽尔迈尔说,如果获得通过,那么将从2011年起增加一项每年耗资6000万欧元的计划,来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

欧盟总部在一项声明中说,南美、加拿大、亚洲和俄罗斯的电影制作人已经对这一计划表现出了兴趣。该计划将扩大欧盟当前对欧洲电影的支持体系,目前该体系每年投入一亿欧元的资金,来支持诸如获得奥斯卡奖的法国电影《玫瑰人生》之类的影片,旨在对抗好莱坞电影在欧洲影院一统天下的局面。

不过,欧盟官员说,拟议成立的“媒体蒙杜斯”计划不会排斥与美国电影制作人及发行人的合作。

目前,在欧盟电影市场上美国电影所占的份额超过了60%,欧盟国家制作的电影约占28%。

马丁·泽尔迈尔说,在欧盟国家以外,欧洲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只占据了2%~5%的份额。

欧盟负责媒体事务的委员维维亚娜·雷丁说:“‘媒体蒙杜斯’计划有助于我们的电影发行到全球,也有助于伙伴国家的电影发行到欧洲。”

欧盟已经与电影制作人、发行人、版权持有人以及电影产业的其他官员就此事进行磋商,并在6月25日就拟议成立的“媒体蒙杜斯”计划举行了公开的证听会。

(金点子 编译)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8) - 出版1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