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陈晓鸥的新著《广播电视语境研究》,是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本书中,作者没有沿袭固有的观点和过去的某些论述,而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域,攫取了广播电视合目的、合规律的整体性要素,展开了对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并切实地剖析了播音员、主持人在把握语境中的诸种关节点,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以“节目(栏目)”为轴心,考察了播音主持创作中语境的制约因素和激发因素,描绘了外显和内隐的放射性、收敛性格局,准确地概括了创作主体能动性驾驭语境的要领。这本专著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达到了本学科发展的新高度,填补了本学科的理论空白。

关于语境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不同学派相互取长补短的融合期。我们的基本观点,一直坚持主体与语境互动的思路。从初始的“上下文”,到后来的宏观、微观,社会、自然,主观、客观……话语主体都是独立的、自主的、能动的、活跃的。而语言环境,只是主体之外的各种对主体具有某种影响力的因素。主体的时空位置与作用,决定了那些语境因素的取舍与影响大小。凡是对主体起作用的,都可以成为“语境要素”;凡是没有作用的,都排除在“语境要素”之外。我们反对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语境,也反对把语境仅仅看作主体随意摆放的道具。语境的显性与隐性、宏大与微小、虚境与实境、精要与冗余、有效与无效,不但取决于主体的综合素质,还看主体驾驭和掌控语境、把握和体现语境的语言功力。在理论上的阐释,必须同在实践中的表现相统一;在学术上的研究,必须同应用中的路径相一致。空洞的想象,琐碎的描摹,往往会觉得“花繁枝叶茂”,到使用时就变成“银样镴枪头”了!陈晓鸥的专著,没有隐喻式的晦涩,没有畅想式的光彩,只有老老实实的论述,简明而切实,质朴而流畅。既有逻辑的严谨,又有思维的明晰,讲清了道理,又了解了应用。如果不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思考,如果缺乏深层的认知和比较,很难写出这样具有创见的优秀学术论文。

博士论文,应该是博采众长、独立创新之作,还要有科学性、前沿性。这是一个深入钻研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成果。这部论著,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功力,彰显着作者的学术担当和学术勇气。在当下的浮躁氛围中,有的博士学位论文粗制滥造、虚张声势,表面上旁征博引、辞藻堆砌,实际上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还有的,竟然抄袭剽窃、雇佣“枪手”,完全玷污了学术的神圣,掏空了学术的内涵,失去了学术人格,丢尽了学术脸面!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欧阳修说:“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只靠自觉、自律,那是无法杜绝的。学术不端的屡见不鲜、严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造假获益(个人、集体、地域、政绩、奖赏),打假受害(当下、家庭、前途、命运)。那些学术既得利益集团有恃无恐,相互包庇吹捧,互相密谋协同,欺上瞒下,群众义愤填膺却无力取证,举报也可能遭遇“无据可查”的尴尬。于是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应该从程序和规则上加以严格制约,从评审和答辩中进行公正判别,使之无可逃匿。导师当然要恪尽职守,主管也要严格把关。否则,学术危矣,学风殆矣!

陈晓鸥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开题到答辩,历经7年,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仔细打磨、认真追究,不放过任何一点疑惑和模糊,翻阅资料、考察实践,综合教学和研究经验,积铢累寸、集腋成裘,终于写出了这部心血结晶的专著。这是值得赞扬的、值得学习的,也是给学术圣地增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和陈晓鸥是多年的同事,她多年担任我所在的播音创作基础教研室的主任。她总是淡泊名利、专心教学,尽力改革、提高质量,讲求效率、尊重规律。作为教师,她既能播音,又能讲课,还能写作,从不搪塞敷衍,从不马虎凑合。在学术与教学上,她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带头人,为年轻的教师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个专业,人才的规格都不可能是样样精通。能够做到:“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苏洵《明论》),就很不容易了。其中,学术道德、学术责任,是灵魂,是使命!

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建设,需要一大批志士仁人,戮力同心,众志成城,用几代人的心血,以凝聚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化入本学科提升的阶梯和发展的路径,坚守民族精神的家园,开垦中国气派的土壤,催生有声语言的典范,绽放文化传承的新葩!

道路必将是曲折的。现今的繁茂,也许会日益凋零;当前的艰辛,可能正孕育硕果。不必担心那些不实之词的曲解,不要忧虑那些自毁长城的路数,一个学科能不能成熟,主要在于客观规律的运行。夭折也罢,长寿也罢,都在历史的必然之中。我们真正殚精竭虑了,问心无愧了,那就是生命的存在价值,那就是学术的历史回响!

目前,广播电视的传播技术一流,传播内容却差强人意。播音主持创作花样繁多,但仍任重道远。核心问题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彰显不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显得稀疏,时空秩序显得凌乱。在传播观念上,“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华民族”并未深深扎根于内心,往往被“西化”、“洋化”、“殖民地化”引入歧途。追新求异、声色犬马,似乎是进入市场、赢得收视率或收听率的法宝。正确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的操作反其道而行,只要避开敏感区域,哪怕违反道德伦理,也趋之若鹜。从语境的角度说,创作主体缺席,生态藏污纳垢,脱离时代精神,摒弃大众审美,迎合媚俗心理,空置服务宗旨,紧盯赢利目标。这一切都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制约,远离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语境驾驭,穿越了语境的现实层面,进入了语境的自恋情结。这些,也说明陈晓鸥的《广播电视语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价值。关于语境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启蒙性和指导性。传播生态,可以显示语境的巨大生长空间,可以表明语境的长久发展轨迹。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都需要建立播音主持创作的“语境观”。在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危机: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播音员衰亡论”,90年代初的“主持人时代论”,本世纪初的“转向语言学论”,都给我们带来了思想上、理论上的混乱,队伍分化,辨析模糊,抛弃播音优良传统,崇尚异国传播风情。近些年,又有“口语兴盛论”的迷雾扩散,一味否定新闻播报形态,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几乎是第四次危机的降临。这四次危机的共同点,都以“有稿播音”为颠覆目标,打算逃离语言传播的基础,丢掉语言功力的魂魄,走向人际交流的航道。其要义,竟是漠视广播电视实境的制约,放纵主观任意虚境的泡沫,倡导“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个性张扬”。陈晓鸥的专著,在这一点上稍觉薄弱,似应更敏锐、更鲜明地加以匡正。如是,则能充分发挥前沿性理论锋芒的社会功能。

我们的事业,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阔步前行。我们的专业,在群雄逐鹿的大格局下,竞相突进。前途是光明的,队伍是兴旺的,论争是长久的,学术是厚重的,历史是无情的。愿我们的博士、硕士、学士们,乐于在场,勇于出席,善于发言!

此为序。

广播电视语境研究 - 序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