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胡智锋

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是新闻传播及广播电视领域第一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入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级名刊《现代传播》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工作多年,为推动中国影视教育与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是中国电视美学、电视传播艺术学的开创者之一,以《电视美学大纲》、《影视文化论稿》、《电视传播艺术学》等近20部学术著作和200余篇学术论文,在影视学界享有盛誉,成为广播电视艺术学公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提出的中国电视应走“本土化”道路,以及“三品”、“五时”、“五种新观念”等观点在中国电视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国内最为活跃的电视策划人之一,参与了大量知名电视频道、栏目及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其中如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和《再说长江》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推崇的格言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诗意提升现实,智慧改变世界。

刘春

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1991年到央视工作,曾任《新闻调查》执行制片人,并制作各类专题节目多部。

现任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负责中文台专栏节目的策划与管理,包括《鲁豫有约》《世纪大讲堂》《李敖有话说》《锵锵三人行》《财经点对点》《凤凰大视野》《周末大放送》《冷暖人生》《风云对话》《名人面对面》等等。

近年来,在《现代传播》《南方电视学刊》发表多篇电视批评文章,主要有《中国电视的盛世危言》《CCTV,中国电视的航母朝哪里开》《会诊中国电视》。

汪文斌

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1965年生,历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记者、编辑、制片人、主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大型活动办公室主任;中央电视台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至今,任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工作期间,作品连续五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特等奖和一等奖。1998年《’98“3.15”行动》创造了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直播长度和白天收视率纪录。2001年12月,首次举办《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大型活动。1999年开始推出《幸运52》《开心辞典》《对话》等名牌栏目。

王甫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任新华社、《中国日报》记者,1988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曾任制片人,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副馆长。

没有生命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生命,都是不能存在的。人类远古的传播活动,当由视觉传播始。但随着语言与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人们对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认知,大多集中在对文字范本和逻辑思维的关注上,随着电视普及,加之新媒体推动,视频信息与形象思维的无穷魅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变化,视觉传播的特质及其内在规律,不断引起我们更多的兴趣。

1986年,我将自己的硕士论文加以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视觉传播》。1996年,我又将自己的博士论文加以整理,出版了另一本小册子《电视新闻中的视觉传播优势》,20多年来,我一直在扪心自问,面对视觉传播,我们能做些什么?

还是小沈阳说得好:“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其实,眼睛一闭一睁,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视觉传播的延续。生命有限,传播无限,面对视觉传播的无穷奥秘,让我们把眼睛睁得更大一点吧!

吴涛

克顿顾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电视媒体经营战略专家。

中国电视媒体“战略造就辉煌”经营理念的倡导者,先后协助制定安徽卫视“电视剧”、湖南卫视“娱乐”、江苏卫视“情感”、广西卫视“女性”、四川卫视“故事”、齐鲁电视台“互动亲和”等卓有成效的战略定位。领导克顿团队协助客户连续实现了突破性的成功,其中湖南卫视从2003年的1.6亿广告收入提升到2005年的6亿以上,安徽卫视2005年广告收入达到5.5亿以上,收视收入稳居省级卫视冠亚军。

组织研究成功的电视剧“收视引擎”不仅顺利通过国家软件认证,使克顿公司获得上海市软件企业的认定,而且在帮助电视频道提升收视率,降低节目成本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受到媒体总编室、购剧中心的普遍欢迎。

对广告经营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经验。2000年任职国际著名4A公司上海总经理,成为中国担任国际性媒体广告公司总经理的第一人;多次赴美国、日本、欧洲媒体考察学习并创造性地把市场营销、整合传播等理论运用到媒介经营管理上,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服务创造价值”的媒体广告营销策略,为2002年中国广告十大风云人物。

梁晓涛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高级编辑。

1985年7月入台,在总编室节目组担任编辑工作;1988年6月开始,先后任节目组副组长、动画部副主任、动画部主任、青少中心副主任兼动画片部主任、广告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2005年5月任新闻中主任,2009年7月任现职。

提出“规模传播、品牌传播、创新传播”为核心的电视频道有效传播策略,先后策划开发了《梦想中国》《城市中国》《中国经验》《品牌中国》《创新中国》《节约中国》等一系列特别制作;策划推出《小丫跑“两会”》《马斌跑“两会”》《老姚说“两会”》《柴静“两会”观察》《小崔会客》等“两会”报道特色品牌。

靳智伟

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顾问、国内十余家重要媒体战略顾问。

从事广播电视实践和电视等媒介研究工作20余年,其影视艺术作品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对中国媒介市场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对新闻、传播、媒介市场与调查的系列定义与理论开拓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业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主导了中央电视台等境内外重要媒体的频道、市场定位研究和专案调查研究,主导或参与策划了上百个电视栏目以及其他媒体策划。重要案例已经成为业界发展参考案例和研究生教材被广泛应用。

夏骏

华人文化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中国著名电视编导、制片人和传媒企业家。在20多年职业历程中,曾数度因其事业影响力成为中国传媒文化界的风云人物。

历任中央电视台编辑、记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调查》制片人;北京电视台七频道运营公司总裁;中华遗产杂志社主编等。兼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顾问等。主要电视作品有:《穷则思变——中国贫困地区全景考察》《中国农民》《乡村中国》《东方——一个伟大文明的生物学解剖》《改革开放20年》《解读上海》《居住改变中国》《大海湾》等。

主要著作有:《电视片艺术论》《目击历史》《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第一现场》《解密上海》《再造青啤》《居住改变中国》《人居中国》《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等。

高峰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党委书记,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2年开始,先后任央视专题部副主任、纪录片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青年部主任、社教节目中心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摄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作为纪录片导演,曾制作过大量系列片和单本纪录片。作品有大型纪录片《解放》《胜利》;单本纪录片《闯江湖》和《蒋兆和的流民图和丹尼亚的日记》等。这些创作获得过国际国内等重大奖项,对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及科教频道的创立具有突出的贡献。2002年度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出版专著:《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电视纪录片论语》《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等。

仲呈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仲呈祥教授一直担任中宣部国家宣传领导小组顾问委员、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艺术学学科评审委员、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题材影视剧领导小组委员、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会顾问委员、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会顾问委员、中国电视“飞天奖”评委会顾问委员、中国电视“星光奖”评委会顾问委员、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会顾问委员、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监审组成员等职务。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中国综合性大学第一个影视传媒学科体系,并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位影视学博士生导师。曾发表专著、论文约250万字,与绍武合作创作约16部、约21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约18种39部约1189万字,共1650万字。主要著作:《夏衍传》《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艺苑咀华》《艺苑论谭》《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爱的牺牲》《骄子传》《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窃火者之歌——夏衍九章》等。一直致力于影视戏剧新学科建设,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重点研究中国影视美学与传统文化。曾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曾宪梓教师奖、宝钢教育奖、北京十佳老电视艺术家奖、全国百佳老电视艺术家奖、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第一、二届中国优秀话剧文学理论专著奖、中国教育图书优秀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十个一工程”奖等,1992年获国务院“为表彰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所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话剧历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与高校委员会主任等。

高鑫

我已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现年七十一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我本是文学出身,到了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后,才阴差阳错地搞上了电视艺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我这一辈子只干过一件事,那就是教书。教书自然要上讲台,上讲台总要做准备,做准备就要写字,写来写去就写出300万字的十卷本《高鑫文存》。

张凤铸

1936年出生,别名张翥。广东五华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高校电影电视学会会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理事兼理论组长、中国加拿大信息传播中心研究员,原北京经济台艺术顾问,原北京高评委成员。

主要著作有:1982年《影视艺术》,1986年《影视基础理论和技巧》《广播电视文艺论集》,1997年《电影电视艺术导论》,1998年《音响美学》《电视声画艺术》《影视艺术前沿——影视本体和走向论》,1999年《中国广播文艺学》《中国电视文艺学》《影视剧论》,2000年《影视艺术新论》。

主编:2002年《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2004年《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2006年《中国影视剧艺术理论纵览》,2008年《张凤铸文集》。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作品《电视声画艺术》曾获1999年度原北京广播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二届学会奖”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学》获中国传媒大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2年被评为“百佳”中国广播电视优秀理论工作者;2006年12月28日中国传媒大学授予“突出贡献教授”称号。

曾庆瑞

193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博士研究生。同年7月到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至今。参与创办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系列中电视剧艺术专业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完整体系,开启了电视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先河。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特殊贡献教授”。校内历任广播电视文学系副主任、主任,电视剧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外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前,教学与科研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出版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论》《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鲁迅评传》《徐志摩与陆小曼》《文学“台独”面面观》《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等十余种,又主编或合作主编图书多种。和赵遐秋的相关成果合编为《曾庆瑞赵遐秋文集》1—18卷。1993年后,教学与科研主攻电视剧历史与理论,创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被誉为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开创者。先后在30余种报刊上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近400篇。出版有《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我的电视剧观》《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论纲》《电视剧原理》《曾庆瑞电视剧理论集》。主编有《电视剧艺术学丛书》《影视艺术学博士论丛》等。创作有电视剧文学剧本《徐志摩》等。

周华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戏曲、古典小说、通俗文艺及广播电视戏曲研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会副会长及全国性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评委。多次赴日本、韩国、美国讲学。北京市第十一、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获政府特殊津贴。

主编“戏剧戏曲学书系”,著有《中国戏剧史新论》《中国戏剧史论考》《京都古戏楼》《古傩寻踪》《广播·电视·戏曲》《〈浣纱记〉评注》《杨家将演义》(校注)等。论文百余篇,发表于海内外学术刊物。为中央电视台撰写《神净钟馗》《美的化身——梅兰芳》《苍松独秀——周信芳》《三秦之声》《姑苏行》《菊苑百年情》等40余部电视戏曲专题片,主编《中国戏曲广播文萃》及广播文艺节目“中外经典戏剧故事”300余则。论文《广场戏曲——剧场戏曲——影视戏曲》《戏曲与载体》《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等。

王伟国

1942年8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广播电影电视部教育司副司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社会兼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评委。著作有:《光的造型》获1997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科研二等奖,《影视摄影技巧与构图》(合著),《思想的审美化》、《电视剧摄影艺术论》。

杨伟光

广东梅县人,1935年11月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编辑、记者、副主任、副台长;1985年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副总编辑,1991年起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总编辑;1994年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副总编辑,同时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曾任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现任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媒体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媒体学院兼职教授。

二十几年来,参与组织了如“亚运会”“奥运会”“香港回归”“长江三峡合龙工程”等许多重大宣传战役,亲自参与组织了一系列电视宣传改革,总结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推动了电视宣传改革不断深入。

著有《电视论集》《电视新闻改革论集》《电视改革论集》《电视改革文集》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主持编辑《电视丛书》《跨世纪电视丛书》《中央电视台年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年鉴(1985—2002)》,参与主编了《领导者形象设计》等十多部著作。

彭吉象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教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艺术学、影视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7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主讲的“艺术概论”课题已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迄今为止,已出版或发表了300多万字的专著、译著和论文。

路海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视艺术系主任。多年从事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话剧文学研究会、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宣部文艺局专家组成员,历任“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评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迄今已发表《中国话剧发展的探索》《屏幕的剧作美学》等影视戏剧学术论文和评论百万字。出版专著《电视剧编剧技巧》《话剧艺术概论》《电视剧美学》《戏剧管理学》和《戏剧管理》,主编影视教材近200万字。其中《电视剧美学》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教材奖;《电视剧编剧技巧》1993年获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从昨天到今天——谈谈纪录片的观念及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走向》1993年获中国影视报刊协会论文评选一等奖。《戏剧管理学》一书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撰之《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剧管理》一书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科技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孟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担任的全国性学术职务有: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编著二十余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研究。如《视觉文化传播研究——对一种新文化传播形态的理论阐释》《2008奥运会:中国对外形象传播战略研究》《2010世博会:上海形象竞争战略研究》等,并担任了这些项目的课题组长。

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曾多次赴海外访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活动。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师大校级重点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戏剧影视广播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等。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影审查委员,教育部评估专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奖电影召集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主持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国家教育部“九五”项目各一项,作为第一参与者参与另3项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主持人,还主持横向项目4项。

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30余次被《新华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摘引》、《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刊物全文转载。近年出版著作主要有:《从文学之隅到影视文化之路》(北京出版社)、《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跨世纪中国电影传统史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影视艺术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影视艺术理论》等十余本等。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奖、北京电视春燕奖、金鹰电视论文奖,入选北京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培养计划。

尹鸿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电影联盟副主任,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理事。先后担任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委。《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传播与社会研究学刊》等刊物编委。著有《百年跨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艺术导论》《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新中国电影史》《尹鸿影视时评》《世界电影史话》《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edia in China》《百年电影经典》等。担任过数百部集影视节目的策划、顾问以及多个著名电视栏目主讲嘉宾。

苗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然后就是停课运动,上山下乡,参军进厂,一直到1978年才再次进入学校的大门。

在人民大学我学习的是中国历史,这也正是我最喜欢的学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的学术兴趣集中在明清史和当代史两个领域。1982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后,由于环境的影响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也开始逐渐接触电视理论的领域,并且在90年代完成了学科的转轨。好在原先的学术基础对于新的学术研究不无俾益,同史学相关的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历史学的实证方法,都在后来的电视理论研究中起到了良好作用。

我的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电视艺术理论、电视文化和中外电视比较研究等方面。199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段学习研究,让我对于美国电视的实况和主要理论动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回国后也一直继续关注着这方面的问题,在电视文化和电视艺术理论方面,也出版和发表过一些专著和论文。

电视理论既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参与过大量电视节目的创作,特别是节目策划,也参与过一些电视台和电视频道的总体改革策划。

这些实践活动对于理论的探索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欧阳宏生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担任国家政府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及召集人,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出版《电视批评论》《电视文化学》等10部著作,主编两部国家重点规划教材,主持11项国家重点、及部省级课题。有9项成果获国家、省政府社科类奖励。同时,还担任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客座研究员、多座卫视台顾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

20世纪80年代将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成果用于新闻研究,拓宽了新闻传播研究路子;90年代担任总撰稿的《中国电视论纲》,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21世纪初出版的《电视批评论》开拓了电视批评学一门新学科:以后在电视传播、电视文化、批评史学等方面有新的理论建树。多年在媒体工作,2001年引进调入四川大学,次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的教学科研。

杨乘虎

国家二级导演,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电影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传播、传媒创新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等,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了多项省部级重大课题。影视创作从业十年,策划、执导了各类大型科普电影、电视片百余部集,具有较为丰富多元的影视创作实践,作品曾先后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全国科教影视学会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奖项及先进个人称号。

孔令顺

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后。曾先后供职于山东电视台、山东省出版总社齐鲁书社等单位,从事记者、编导、策划、编辑等工作。现任教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现代传播》《孔子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参编著作多部,并主持多项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 作者介绍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