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万物因包容而繁荣,人生因包容而丰饶

包容是原谅可容之言、饶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一个人心怀坦荡,包容他人,就可以到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如何面对它,它就会如何馈赠我们。学会用超然和从容的心态包容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才是最佳的人生态度。我们无法左右命运,但可以选择怎样面对现实,所以,当遭遇不幸时,一定要学会包容。因为,爱比恨更伟大,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藏经阁

一尊几百年前的弥勒佛,因年久失修有的残损了,寺里请来佛工为其修葺。当佛工根据残损程度揭开弥勒佛的腹部,准备加固翻新时,在场的方丈和僧侣们无不惊愕动容——弥勒佛祖的阔腹里居然装着十二个男女老少的陶俑!

见过、朝拜过弥勒佛的人们,往往陶醉或羡慕于佛祖无与伦比的朗笑,更为佛的超级大肚子动之以容、付之一笑。有人还铭记着有关弥勒佛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可是,又有几人,能够联想到、颖悟出,弥勒佛之所以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真正因由?

心中装着别人,装着衣食父母、亲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装着需要照顾、需要超度的芸芸众生,肚子能不大吗?笑容能不爽朗吗?

佛教以及信奉佛教的人们,能创想塑造出如此经典、如此奥妙的弥勒佛来,就是一种念及苍生、真实再现的慈悲情怀。

浮世绘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在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内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度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视为可敬的人。

宽广的胸怀之所以难能可贵、值得尊敬,是因为它很难做到,是一种不经历千般磨难就无法修炼出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听美言,却漠视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人们常常崇拜名人,却无法忍受名人背后的艰辛;人们往往向往世外桃源,却忘却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坎坷。这就是现实中的人们,他们可以接受抬头可见的阳光,却不去留意自己身后的阴影,他们只能看见灿烂,却不见灿烂过后的阴霾。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时,他们只会感到不满,认为别人尖酸刻薄、睚眦必报,却忘了审视自己,忘了再三思索、检讨自己的“记事本”,忘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真理。在种种忘记中,他们最终也会忘记自我的所在,囿于原地,止步不前。

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生不过几十年的时光,与其郁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倒不如凡事想得开一点,看得淡一点。当遇到令你生气的事情时,学学佛菩萨的包容和放下,使不快之气消失在忍耐与宽容之中。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不幸和磨难,你自会活出另一番人生的境界。

静思语

心胸狭窄的人不会快乐。心胸狭窄最简单的定义是太过分地关注个人,而容不下别人。宽容是通向自由和快乐的捷径。在当今这个张扬个性的社会,又有多少人具有这种精神呢?我们该学会的是审视自我,该接受的是批评,该拥有的是包容。

豁达大度之心

藏经阁

盘珪禅师备受大家尊崇。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珪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众人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将他重罚,但盘珪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学生不服,他们联合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看了他们的联合上书,然后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的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那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珪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开化,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要将什么事都看得那么绝对,任何事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用豁达大度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浮世绘

拥有豁达的胸怀,便能拥有洒脱的人生。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须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凋零,只要信念的季节没有严冬,艰难险阻便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心胸;不畏讥讽、中伤、打击和陷害,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是心胸;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望柳暗花明,是心胸;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短处,是心胸;能够摆脱荣辱祸福的恩怨纠缠、成败得失的身外之争,亦是心胸。人生如雾亦如电,拥有豁达的心胸便能常感快乐,不枉此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宽广之人往往都是乐观之人,他们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还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利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和谐、稳定的情绪。有位哲人说:“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意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内容的人。”拥有豁达的心境,你便会明白,即使是一个面包,对于乞丐来说也是一种满足。

静思语

在做人的马拉松长跑中,赢得金牌的是被称为心胸豁达的人——向往和平、追求和谐、处世和睦,而又能收敛、沉着的人。心胸豁达的人,会享受和平、被人尊重、得到友爱、展现希望。谁还期待更多呢?

主动适应对方

藏经阁

一对小夫妻常为吃梨子发生争吵。妻子怕皮上沾了农药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丈夫则认为果皮有营养,把皮削掉太可惜。因为他们常吃梨子,所以也就常争吵。

这对小夫妻将他们之间的争吵告诉了附近的一位禅师,希望得到法师的开示。

法师对那位妻子说:“你先生这么多年都吃未削皮的梨子,身体还很健康,你担心什么?”法师又对那位丈夫说:“你太太不吃皮,你嫌她浪费,那你就把她削的果皮拿去吃了,不就没有事了?”

夫妻二人听着听着低下了头。

法师接着说:“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不同成长过程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会有所不同。因此,你们不要勉强对方来认同自己的习惯,同时你们也要体谅和适应对方的习惯。”

听了这几句话,夫妻二人恍然大悟。

浮世绘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环境也会时常发生变化,如果不会适应变化的环境,只能归于失败。

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你想去东北开个菜馆,你可以不全卖东北菜,但最起码的东北四大炖菜你要保留,并且一定要请当地人做菜,假如你想靠什么徽菜或粤菜以及川菜在东北站稳脚跟,那你就此打住吧。因为东北人最爱吃的就是炖菜,哪怕是东北乱炖也比你那精工细做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东北人炖菜实惠,而南方菜系讲究味道,分量较少,自然难以被东北人接受。再比如,因为东北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你只要服务态度好,他下次肯定还会光顾你的菜馆,而假若你态度太差,即使给予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来,因为他会认为你不够义气。

同样道理,你要想在四川开菜馆,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话,你一定会亏得血本无归。由此可见,适应环境和适应别人多么重要。

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对方。

静思语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藏经阁

有一天晚上,残梦禅师正在方丈室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贼,于是就叫侍者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侍者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

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残梦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侍者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钱也没有拿到就跑走;这么冷的天气,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无法,只得奉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

又有一位名叫安养的比丘尼,一天夜半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他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以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逻的弟子撞见了,仓皇地将偷到手的棉被遗留在地下。徒弟们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房间,只见安养禅尼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说道:“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尼忏悔,并因而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有人说,禅者都是铁石心肠,他们独特异行,不太关心人间苦难。但看残梦禅师和安养比丘尼,他们的慈悲,推己及人的爱心,岂是一般人可比?

浮世绘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又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了。“恕”字按字面解就是“如心”,就是使“己心如人心”或“人心如己心”,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心揆心,以己量人,设身处地。

正如上面的小故事所说的一样,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又何必为难别人去做呢?在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学会宽恕他人的不便,宽恕别人难免的小错误。

具体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我们不愿意被偷、被抢、被杀,所以,我们也不能对他人做这种事,衡量的标准当然是自己,是自己的“不欲”,而之所以能把别人也当成自己,对他人也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却必须发自一种纯粹的善意。

简单地说,宽恕之道也就是眼里有他人,心里也要为别人着想。这世界并不是一个人的,这世界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你在生活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生活。如果超越自我而取一种普遍的观点,就会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由此就可努力创造出恕道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却是一个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个基本道理。人人都有私心,只是有的人私心特重、有的人较轻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就要与他人沟通,而要与他人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现在的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样,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意与比他富的人交往,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在他眼里别人都是穷光蛋,因此他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己所不欲,但施与人”。

静思语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的身上。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

宽容是一种境界

藏经阁

宋朝有一将军曹翰,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路经庐山的圆通寺,寺僧因知曹翰的军队风纪不好,大家就吓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缘德禅师端坐法堂不动。曹翰叫他,他也不理不睬,甚至连瞧一眼都不肯,曹翰英雄式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非常生气地说道:“我的军队路过此间,只想借宿贵寺,让士兵们休息一下,为什么你连一声招呼都没有?你竟敢如此无理,难道你不知道面前站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

禅师听后,平静地睁开双眼,回答道:“一个军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无礼,难道你不怕因果报应吗?”

曹翰更是大吼道:“什么因果报应不报应,难道你不怕死吗?”

缘德禅师也提高了声音说道:“难道你不知道面前坐着一个不怕死的禅僧吗?”

曹翰非常讶异于禅师的胆量,同时也被禅师如此的定力折服,问道:“这么大的一座寺庙只剩下你一个人,其他人呢?”

缘德禅师道:“只要一打鼓,他们就会闻声回来。”

曹翰就猛力敲鼓,敲了好久,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人。曹翰不悦道:“已经打鼓了,怎么还没有人回来?”

缘德禅师从容说道:“因为你打鼓的时候,杀气太重,请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敲一下!”

因此,曹翰念佛打鼓,打鼓念佛,不久藏起来的寺僧都跑回来了。曹翰此时非常有礼地合掌问道:“请问禅师法号?”

禅师平静地回答道:“我是缘德。”

曹翰惊叹不已,随即跪下来祈求道:“原来是德高望重的缘德禅师!禅师,请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战争中制胜?”

缘德禅师漠然地应道:“不知道!”

自古以来,社会每有战乱,总有一些大德护卫道场,愿与寺庙共存亡,像缘德禅师,真正是一位勇敢、慈悲、智能的人。兵难不离是勇,叫人念佛是慈,随兴回话是智。尤以问战争取胜之道,回以“不知道”,实在是有大道德和大智慧的人,所有这些都是来自于禅师的一颗禅心。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浮世绘

生活中,能得到别人宽容的人是幸福的,能宽容别人的人是高尚的。宽容了别人,等于善待了自己。它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快乐。经历过风和雨,才能领悟到人生的苦和乐、爱与恨,才知道人生中应该忘记什么,原谅什么,放弃什么,学会什么。最该忘记的是你曾帮助过的人;最应该原谅的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最该放弃的是功过是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学会的便是宽容别人。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宽容赋予人们崇高的品德,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厚的涵养,使他们能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世事,在达观与协和的人生中走得更稳健。这些,都显示着宽容而又坚韧的力量。

宽容是对付人生苦难的手段,是为享受生命乐趣服务的。拥有宽容豁达境界的人,将拥有更多的享受生命快乐的情趣。但愿我们这些宇宙中的匆匆过客,拥有像大海一样宽阔的心胸。以豁达的人生态度,宽容的人生视角,健康的心理状态,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美好些,让生命染上更多的绿色。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容忍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跃上大方磊落的台阶。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容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人的烦恼很多来源于自己对自己所做的事后悔。有时别人对你的错误并不在意,或者已经原谅了你,而你还是不放过自己,一直陷入无谓的自责之中。这是何苦呢,别人原谅你又有什么用呢?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不过在我们宽容对待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对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不要在宽容自己的同时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宽容也不是没有界线的:宽容不是妥协,虽然宽容有时需要妥协;宽容不是忍让,虽然宽容有时需要忍让;宽容不是迁就,虽然宽容有时需要迁就,宽容更多的是爱。

时光是金,那么宽容就是时间的沙漏中轻轻沉淀的细沙,积聚了那些曾经的伤痛与深深的思索,于是将苦涩的回忆与一切仇怨掩埋,换回了灵魂的解放,这是无价的。

宽容就是浩瀚汪洋中的一块绿洲,无需广大,却足以令感动的热泪充满了迷途航人的双眼,使他痛悔自己曾经的贪婪或是鲁莽,倍加珍惜他的生命,正确而心存感激地面对人生。

静思语

宽容别人的人,他的心中流淌的是愉悦;被别人宽容的人,他的心中绽放的是感激。

爱心能造就人

藏经阁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在其面前死去,因此他每天都恐惧着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地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地想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曾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地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灰心并继续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底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着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

浮世绘

知识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一个人若是充满了恨,那他永远都不开心,若是充满了抱怨,那就只能生活在抱怨的苦毒当中。因为他们的心灵已经被侵染,怨恨是他们打量世界的标准和法则。他怨恨的其实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怨恨自己的人会快乐吗?只有活在爱里,心里才是愉快与幸福的,知道怎么去爱人,那么无论得到了什么,心里也没有亏欠。

泰戈尔说:“当人突破了自我狭小的范围时,灵魂就有了欢乐。人在本质上既不是他自己的、也不是世界的奴隶,而是爱者,人类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成都在于‘爱’。”什么是爱?爱是给予,是包容,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让生命具有渗透力,让我们自身的灵魂与他人的灵魂统一起来,让人类灵魂与万物的精神结合起来。从全人类的范围来看,“人类永久的幸福不在于获得任何东西,而在于把自己给予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给予比他的个人生命更伟大的观念,即祖国的观念、人类的观念、至高神的观念。”

为了学会爱人,我们必须先学会爱自己。这不是我们迷恋自己的眼睛或肤色、身材或个人的气质,而是正确地认识到,我们渴望每一刹那的生存都是具有意义而且是充实的。爱自己就是爱生命。我们必须了解,当我们令他人快乐时,就能令自己快乐。

静思语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被卷入盲目工作的漩涡,狭隘地为各自的前途命运、功名利禄而奔波。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灵魂封闭在僵化的习惯和无生命的硬壳中,冷漠和自我扼杀成了人生命的真正精神。在佛教梵文中,鸟能脱壳而出,故被称为再生者。人又如何脱壳而出?唯有拥有爱,有爱就可以冰释灵魂的硬壳。爱让灵魂得到慰藉,爱让我们快乐相随。

自私自利不受欢迎

藏经阁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照实地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交给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枝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枝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地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浮世绘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法律、道德规范、良心风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顾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者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讲,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自私的衍生。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私看作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各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了人的自私心理。缺乏满足个人需求的资源,是自私的本质原因。病态文化的积沉和社会控制不严,也是客观原因。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谓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及他人的依赖与索取性也高,但却缺乏责任感,不受众人的欢迎。

静思语

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可能孤身一人打拼天下,尤其是要使自己的人生局面推广开来,更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想让别人将来帮助你,你就必须先付出精力去关心别人、感动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回报的资本。

别为琐事耿耿于怀

藏经阁

仰山和尚是沩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天,师徒两个一年没见了,彼此都十分挂念,等到见面时,沩山禅师向仰山问道:“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仰山说:“我开了一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蔬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很好。”

沩山禅师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

仰山和尚便问道:“老师,您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事?”

沩山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仰山随意地说道:“您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呀!”刚说完,就觉得自己这样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意味,于是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这样说,老师一定以为我在取笑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他的这一窘态早就被沩山禅师看破了。就在仰山盘算如何补救的时候,沩山禅师说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仔细一想,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他在心里暗念道:“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那样做的,如果也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

想到这里,仰山便对老师说:“我们开始上课吧!”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浮世绘

要想克服被小事困扰的毛病,只要把自己的看法和重点改变一下就可以了。让自己注意一些可以令自己开心的东西,做一些能令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这样在短促的一生中,我们才不会因自己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而伤心后悔。就如吉布林所说:“生命是这样的短促,不能再顾及小事。”

有位智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约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过得快乐,就应该把精力放在这90%的好事上面;如果你想担忧、操劳,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坏事情上面。”的确,如果我们能放手那10%的小事,那你就能过得舒心!

林肯说过:“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都能如愿以偿。”快乐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个人所产生的态度和观念。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如果放弃不快乐的来源——过度的自尊,那你就能在交通堵塞或被踩脚指头这类小事时避免火冒三丈。

在科罗拉多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自然学家说,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初发芽时,哥伦布刚在美洲登陆;它长到成年的一半时,第一批移民刚刚到美国。400多年来,它无数次地被狂风暴雨袭击过,被闪电击中过,但它战胜了它们,存活了下来。不幸的是,它最后被一小队甲虫击倒了。那些甲虫从它的根部开始咬,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攻击下,这个森林中的巨人终于倒下了。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将它击中,狂风暴雨不曾使它动摇,但小甲虫却使它倾倒了。

有些人就如同这棵大树,经历了生命中许多风暴的冲击,都挺过来了,结果却让一些小事的忧虑损害了。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之树不遭受小虫的咬噬,就要让自己的心学会宽待他人和他事,就要学会放下一些小事情。当你在放下的那一刹那,你可能发现你的头顶上充满了耀眼的光彩,你收获了一片光明。

静思语

有些人在面临大事时能稳住阵脚,但在面对一些小事情时却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可以经受住生死的考验,却被小事所烦忧。也有的人在大事上可以潇洒地放手,却对一些小事挂肠,念念不忘,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他们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这些小事情上,而不是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去想一些应该思考的问题。生活有时正是因为我们太看重小事,反而过得很累。所以,如果想要让自己过得惬意,就不要揪住一些小事不放手。

原谅抛弃你的那个人

藏经阁

一天,佛祖遇到了一个失恋的人。

佛祖: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佛祖: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恋爱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佛祖: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佛祖: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恋者: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可真的很爱她。

佛祖:真的很爱?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恋者:那是自然。

佛祖: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对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佛祖: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佛祖: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意,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恋者:可我为她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佛祖: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因为你在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恋者:可是这多么不公平啊。

佛祖:的确不公平,我是说对你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不爱你是她的权利,而你想在你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可是您看得明白,现在痛苦的人是我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佛祖: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过得很好,不如说你为自己而痛苦吧。

失恋者:依您的看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佛祖: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不过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恋者:但愿有这一天,可我的第一步该从哪里做起呢?

佛祖: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者:为什么?

佛祖:因为她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浮世绘

爱情之路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能够和初恋情人结合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人们总会经历至少一次,甚至多次的心碎的失恋和分手。问题是,失恋后该怎么办呢?

在现实中没有结果的恋爱,在回忆中却是朵永远不凋的花。就如一幅画,以适当的距离鉴赏的话,它的色彩即使是淡淡的,也会觉得是极美的。虽然在当时,失恋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但当你找到那个与你心心相印的人时,你会回过头去对岁月说:“谢谢,我庆幸那次失恋。”

对爱情提得起,放得下,才是一个智者。

今天的社会,开放而活跃;今天的年轻人,诙谐而洒脱。他们与自己曾经爱恋的人建立友谊关系,不仅能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扩大自己的信息范围,而且可能得到一个难得的良师益友。他(她)毕竟与自己曾经相爱过,相知甚深,了解自己的性格、爱情,做不成爱人,也可以成为知心朋友。

我们首先应当对爱情旅程上的挫折有所准备,相信每次挫折都会过去,每次挫折都会以痛苦为代价,收获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样,当你面对失恋时,你就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一位小伙子谈及自己的失恋时说:“恋爱是男女双方的事,一相情愿是不行的。对方对你已经关闭了爱情的心扉,中断了恋爱关系,你又何必自作多情、寻死觅活呢!不妨宽让一点,洒脱地和她分手。一次爱的幻灭会使人更新自我,感情更深沉,气质更成熟。只要有充分的自信,爱神会再度来临的。人可以失去爱,但不可以失去爱的能力。”

对女孩子来说,失恋也并非意味着世界末日。现代人应该通勇敢地承受生活中的一切痛苦、幸福。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恋爱方式,爱情并不因一次挫折而一去不回头。老年人还可以有“夕阳红”式的黄昏恋呢,何必因为没有在二十几岁时把自己交给一名男士而发愁呢!

有人多次恋爱也不成功,十分苦恼。这时,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择偶标准脱离实际?生活中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是不是自己的素质太差,修养水平太低,缺乏魅力?是不是自己缺乏交往经验,坐失良机?找到原因后,就对症下药,及时改进,同时,也不可过分自责,以免产生恐惧心理,没有信心选择新的生活。

静思语

人生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经拥有的财富,而是梦想。如果爱情只是一个过程,那么失恋正是人生应当经历的,如果要承担结果,谁也不愿意把悲伤留给自己。记住,如果失恋,不要灰心失望,下一个也许人更适合你。

世间没有什么不能谅解

藏经阁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十分聪明,颇具慧根,老和尚博学多才,他把自己所学全部教给了小和尚,想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一天,小和尚下山化缘,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住了,一去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小和尚得到了很多,功成名就。

一天,当他看着窗外的流水、天上的浮云时,猛然醒悟!终于,他回到庙里,跪在老和尚的面前,请求他原谅。自从小和尚走后,老和尚以为他被人拐卖,痛苦万分,走遍了大半个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可是今天,小和尚竟然自己回来了,老和尚愤怒至极,他看也不看小和尚,一边采蘑菇一边说:“要我原谅你,除非佛珠上长出蘑菇!”佛珠上怎能长蘑菇?小和尚知道师父不能原谅自己,便失望地回到了尘世。第二天,老和尚睡醒了,一睁眼,就看到胸前的念珠,还有木板床上,都满满地长着大大的蘑菇。老和尚顿然醒悟:这世间有什么不能谅解的呢?最宝贵的,其实是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呀!可是,小和尚已经下了山,他还会回来么?

浮世绘

佛有言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算再大奸大恶的人,只要真心悔改,佛祖都会原谅他。可叹老和尚一生向佛,竟没有参透这个简单的道理。真心地谅解别人,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古有明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于我们自身的小过失,理当严加戒律,这是关于修身的问题,不可轻忽。但是对于别人的小过失,我们却该予以宽容,切不可加以谴责,而伤了别人的自尊,影响彼此的和气。对于他人的秘密或难言之隐,我们知道了,更当视同自己的秘密守着,千万不可当众揭露甚至四处张扬,所谓“君子扬善不扬恶”就是这个道理。若是将别人的隐私揭露并宣扬,则将使人无地自容,也造成了彼此间的怨隙。这是相当不值得的,而且也损及私德。至于别人与你有过怨隙、过节,更当予以宽恕,不可时时谨记,勤思报复之道。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当有结束纷争的修养,而不该将它扩大。

人与人之间贵在和谐,如果谴责别人的小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使我们的心受到挟制,心眼狭小,更造成自己与别人相处时的潜藏危机,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相反,一个讲宽恕待人之人,心胸开阔、宽恕仁爱,他自身的修养不但臻于完美,与他人之间也是一团和气。没有敌人,灾害自然也不会降到他的身上了。

清代郑板桥说,在通往佛殿的小径上,既有鲜花又有毒素,可见佛能包容。又说,兰草有了荆棘的护卫,生长得越发旺盛。这兰草就是君子,荆棘就是小人,君子离不开小人的滋养,他能容纳小人,如此他就成为君子。人生在世,不必一意求取功名,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生,也就心满意足了;有恩于人,固然是件好事,但也无须耿耿于怀,希望对方报答。做人处世,只要不招致他人怨恨,也就算是成功了。

静思语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犯了错误,也可以由真心的悔改所弥补。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包容之心,善于原谅对方,这样,我们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宽阔。

别苛求责难朋友

藏经阁

有两个和尚朋友在沙漠里结伴同行。半途中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个和尚差点淹死,幸好被另外一位和尚救了起来。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的和尚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去它。”

浮世绘

朋友间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有摩擦,也许会因这些摩擦而分开。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们仰望星空,总会看到过去的美好回忆。

友情的深浅,不仅在于朋友对你的才能钦佩到什么程度,更在于他对你的弱点容忍到什么程度。有时候浓郁的友情看上去反而十分清淡,真的就好像茶一样,初时浓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趋于平和,而此时却又是恰到好处。即使相隔多年未曾谋面,一朝相会两颗心灵便立刻对接上,无需任何寒暄与过渡,双方就能相融为一体。有些时候,最珍贵的友情往往像北极星那样,遥远但却永恒。记得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使自己强大起来的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增加自身的知识、能力;另一种是增加自己的朋友,特别是增加那些有知识的、有能力的朋友。前者,是通过自身能力的增长而使自己逐渐强大,后者则是通过朋友的力量使自己强大。一般地讲,强者更加注重前一种,弱者更加喜欢后一种,而智者两种方面都擅长。

我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是对朋友数量的最低要求,但恰恰是对朋友质量的最高期待。与朋友相处,最为难得的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既不至于冷淡了朋友,也不至于损失了彼此的独立。因此说,与朋友相处是心灵的艺术。距离恰当了,友谊反而会长久。

静思语

友谊就是相互拨弄着心灵之弦,从而发出优美的和声与共鸣。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时的舒解剂,是我们压力时的流泄口,是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但是切不可苛求朋友给你同样的回报,包容一点,对自己,也对朋友。

包容的智慧-紫贤金刚 - 第一章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