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茶志怪

文/天下霸唱

灯灭不摸金

曹操墓被盗的新闻一出,各种民间有关曹操的传说又轮番在媒体上演了一遍。其中自然有曹操当年是个大盗墓贼的故事。世人所指盗掘古冢的盗墓贼为“发丘摸金之辈”,其中所提到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二职皆出自曹操旗下,不过我的小说里除了这两个称号之外,其余的皆是杜撰虚构,小说中的“摸金校尉”与历史上的原型除了名称相同,再也没有其余的共同点。胡八一和胖子等人自称摸金校尉,但他们并非官盗,也不一定有军队的背景,在书中“摸金校尉”这个词,更多则是指一种需要遵守古老规则的技术,是一个神秘的流派,没有师徒的传承,只要掌握了“摸金”的特定技能,并且愿意遵守这些传统古老的守则,戴上了“摸金符”就算是“摸金校尉”了。这其中最出名的一条,莫过于“灯灭不摸金”。

“灯灭不摸金”是铁一般的守则,能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将盗墓者的生存概率增加到最大,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通过“灯”对于古墓中吉凶祸福的判断。“灯”即是指蜡烛,古冢为埋棺之所,中国古代的墓葬。对于“向”是很有讲究的,不论是直接灌土填埋,还是黄肠题凑的木椁墓,抑或是寝殿式的地宫等结构,其轮廓多是见棱见线的,都与五行生克的原则相应。摸金校尉在放置棺椁的地宫中,首先要辨明东西南北的方位,于东南角点燃蜡烛。一是古墓里面阴森漆黑,能见度非常低,角落里有支燃烧的蜡烛作为参照物,可以对身处的空间有种认知感;再者古墓多半是全封闭式结构,空气封闭难以流通,死者的尸体腐烂分解后,都会停留在墓室内,甚至渗透到了墓墙之中,经久不散,如果没有充分的氧气,蜡烛就无法燃烧,正常燃烧着的蜡烛,至少说明地宫中的空气质量,不会使人中毒。

东南角的蜡烛,从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看,也有着一定的道理。古人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万象,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属性。其中五行分别是指金、木、水、火、土,空间的方向也可以用五行来表示,东西南北中,各代表五行之一,东方是木,南方为火,在八门遁甲(又称奇门)中,东、南、东南这三个方位,都是凶门,蜡烛的火焰代表着“阳”,也暗示着生命,蜡烛在东南的位置熄灭,是一种大凶的预兆,摸金校尉认为这一种危险的信号,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蜡烛熄灭了,就必须从原路返回。

蛐蛐罐

民国时期石虎胡同有个蒙藏学校,相传该校为吴三桂旧址,即周延儒之宅,是京师四大凶宅之一,数易宅主,居者均不安宁。

某一年学校里掘土栽花,掘出很多蛐蛐罐,罐底都带着款识:有姑苏彩山窑常德盛制造的十一只,实际上是永乐年代制造;有淡园主人制造的、外青内紫者一只;有秋雨梧桐夜读轩制造者三十四只,是康熙年代制造;有赵子玉制、署名恭信主人的有四只;署名西明公一只;署名古燕赵子玉制或造者有六十只,书制者比较精美:还有敬斋主人之盆一只,彩胜主人之盆二只,韵亭主人之盆一只,寄敬堂制者一只,清溪主人、珍香外史各一只。

这些罐子不知是何人所埋,听当地老人说,道光年间长安富贵人家斗虫之风极盛。今淡园等制造者流传尚多,而且有识虫名者,应该均为上品,但是不太古朴。大概当时是新制造的、特地收藏在地窖里的,为的是去除其火气,使之不伤虫。说康熙年制或许有之,说是永乐、宣德年间制品,我不太相信。又据说,贵人蓄虫,大体需要同一式样二十四罐,列于几案上,称为一掉,蓄虫多者竟有数十百掉,当今此种风气已消竭很久了。

玩斗蟋蟀,自古就是我国民间一项甚为流行的活动,旧时装蟋蟀的罐子风格各异,根据做工、材质、大小等区别,价钱也大不一样。随着人们对于蟋蟀要求越来越高,其身价也与日俱增。别看一只小小的蟋蟀,要伺候好它,你还必须准备不少的用具,诸如“罐子、过笼、水槽、水牌、探筒、饭板”,等等。

这其中就以罐子为大件,就像人住的房子,最能体现出蛐蛐主人的身价。以前经常跑去一宫的花鸟鱼虫市场,在那里什么样的蟋蟀和蛐蛐罐都可以看的见,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以斗虫为乐趣,甚至押宝赌钱。一只蟋蟀上场,看其罐子就可对这蟋蟀的战斗力拿捏得八九不离十。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身价上千,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购得,名虫必用青白色泥罐贮之。蛐蛐罐有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之别,那价格高得都快上天了。

蛇鹤相斗

我有个朋友,一年前被公司派到了福州驻地办事处去拓展业务。几天前忽然打来电话,说是回乡探亲,现已在市里,想小聚一下叙叙旧情,我欣然答应。在约好的饭店里见面的时候,特别激动,喜悦之情不以言表。席间与之谈笑风生很是高兴,当与他聊起那边当地的一些奇闻轶事的时候,朋友给我说起了一个这样的事情。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休息日,我这位朋友忙中得闲,驾车去福州的周边地方逛逛。半路上看到一座寺庙,寺名是“知觉寺”,看这庙宇应该是个有年代的古寺了,便顺路进去拜拜菩萨保个平安,然后游览一番。

他在大殿之上上过香后,起身想去后院游览游览,刚走出大殿之门,忽然转头看见大殿外走廊顶上少了一角,恰好听寺中僧人给人讲这事情,原来前段时间忽然有两只鹤飞来,筑巢在走廊顶部,但前几天这里下了一场暴雨,这雨一下就是两天两夜,而且是雷电交加,特别恐怖。夜里睡觉之时,忽听“咔嚓”一声巨响,也不知道是什么动静。转天早上出门才看见,原来是夜里落雷,把走廊顶角击碎了,鹤巢也没了。所以自打那以后,就一直没见过那两只鹤。

我朋友感到好奇,于是边游览边与那僧人攀谈起来。据那僧人称,这个寺院素来多有白鹤飞临,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师父说过,前些年这寺院外边的大松树上曾经飞来过一只鹤筑巢,那白鹤体型俊美,脚长喙尖,似仙物一般。某日,突然有一大蛇蜿蜒而至,那蛇身长几米有余,个头甚大,双目凶狠,满身蛇鳞泛着绿光,绕着松树缓缓而上想直入其巢食之。只见那鹤腾空飞起,在空中一边盘旋一边悲鸣,直至暮色降下。

围观僧人因惧怕被蛇咬到,所以未赶上前哄吓。见那大蛇还没有离开松树附近,那白鹤便远远的飞走了。次日早上见其又引两只鹤一起飞来,飞到松树附近时,看见那条大蛇盘成一盘正在休息,于是三只鹤振翅俯冲下来围攻。搏斗之时,那三只鹤发出了“咯楞咯楞”的愤怒之声以增士气。鹤群冲到地面上后,或用喙,或用爪攻击,撕裂那条大蛇,少时便展翅飞起,然后在次冲下,如此反复了很长时间,只见那条大蛇已经被鹤群裂为了三四段,分别散在地上,这时那三只鹤一同飞下,衔起了死蛇后就飞往远去了。

飞猿

记得以前看电视,古装剧里经常有服用“燕窝”的情节,只有大户人家才吃得起,那也不是论盆吃的,器皿很精致,顶多是一小碗。

吃燕窝之事从元代已有,而真正受到重视,还是大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当时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无意中发现荒在断崖峭壁上的燕窝,于是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没想到几天之后,船员个顶个脸色红润,中气充足,于是船队回国时带一些献给明成祖,成祖皇帝龙颜大悦,定为皇家御膳。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记载的数十种“上席菜单”中,名列首位的就是燕窝,据说乾隆几次下江南,每日清晨,御膳之前,必空腹吃冰糖燕窝粥,而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三十多道御膳菜点中,用到燕窝的就有七样之多,由此可见其珍贵之处。

燕窝这东西,当然就是燕子的窝了,但这种燕子并不是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屋檐下的属于“家燕”,古时达观显贵们吃的“燕窝”,是由另一种“金丝雨燕”筑成。

相传南方沿海有种雨燕,啄海螺为食,留下筋结为燕巢,它们可以衔巢飞过汪洋大海,疲倦了就用其漂浮在海上歇息,人们通常分季节拾取,据称服之可得上寿,但数量很少,被视为燕窝中的珍品,非常名贵,在古代是朝廷的贡品。

这类燕窝最为集中之地是海岛中的悬岩深洞,洞口掩藏在高不可攀的峭壁上,周围是滚滚的波涛,上面是蓝天白云,那都是人之足力和绳竿难以触及的所在,身手再矫捷的人也爬不上去。有的采集者就想了个法子,蓄养善解人意的小猿猴,经过反复训练,做一个小布袋系于猿背,放出去让它爬树蹬岩,上下跳跃,剥去燕窝塞在袋中,称为“飞猿”。

飞猿采集燕窝一般要三五天才能往返,要提前将果子糕饼给它塞在袋中,使它远出不饥。如果是蠢笨的猿猴,出去攀到燕洞中剥下几片燕窝即回,回来倾倒布袋一看,燕窝很少,倒是它在路上自己采摘的果子装了很多,而聪明的猿猴则懂得多摘燕巢,塞满布袋后速去速回,如此往返数次,采得又快又好,使主人获利丰厚。但这种通人性的“飞猿”,本身价值也高,往往要数百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只。

天诛

神农架山高林深,自古以来即是人烟少而野兽多。别看人少,籍贯和成分却很复杂,因为神农架本身就位于三省五县交界之地,所以当地老乡中陕鄂川人皆有,主要以打猎、采药为生,解放后兴建林场,大批部队转业军人落户于此,还有打外地招募来的伐木工人,以及从城里到山区插队的知青。

人多就容易出事,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四个男知青在林场子守夜,刚刚睡下,忽听一个震雷从半空中落下。顿时把四个人都惊醒了,就见有个火球从顶棚的缝隙里钻了进来,转眼就不见了,好像那道雷电正击在屋顶上,随后雷声如炸,一个接着一个,听声音都落在屋顶附近,雷火就绕着屋子打转,四个人吓得脸都白了,全躲到床底下不敢往外跑。

遇上这种事难免往坏处去想,更容易疑神疑鬼,有人就说:“咱四个人里,肯定有一个人做了坏事,恐怕过不去今天晚上了,好汉做事好汉当,干脆自己走出去让雷劈了,可别连累了别的兄弟。”

当时就有一个知青哭了,他说:“我家就我一个儿子,老娘有病在身,常年离不开人照顾,所以我瞒着大伙给支书送了两条红牡丹香烟,还有几包义利食品厂生产的巧克力豆,让他给我搞了一个回城的指标,把本该回城的那个人挤掉了。”

这一开上头,其余三人也都跟着说了,毕竟人无完人,谁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但他们无法判断究竟是谁该遭受天谴,只好决定逐个往外跑,等到最后一个人刚刚跑出来,房屋就被雷电击中了,屋角崩塌了一大片,砖瓦都被烧得焦煳,房檐里有条擀面杖粗细的大蛇,周身红纹斑斓。

知青们在山里也听说过妖物躲避天诛的传言,这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连忙抄起铲撬上前击打。谁知那条蛇断成数节之后,竟像蚯蚓一般,每节都有知觉,还能分别爬行,聚拢起来又成一体,他们只好用火去烧,却意外引起了山火,火借风势,越烧越大,几乎将整个“3号林场”全部焚毁。

深山老林里稀奇古怪的生物很多,据当地人说,还真有种“千脚蛇”,别称“碎蛇”,分开为虫,合则为蛇,但从来没人抓到过活的,死的也没有。有人认为碎蛇的真身,也许是那山里某种体型巨大的蚯蚓,不过蚯蚓又怎么能够在断开之后重新复合呢?看来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谜中谜:天诛 - 醉茶志怪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