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序

本书作者李向前送来书稿,要我写序。我当即表示,对国际问题是外行,实在写不了。但他不干,一定要我写,只好答应。新年期间,我把书稿通读了一遍。这一读,不仅使我增加了许多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引起极大兴趣。

全书由37篇文章组成,正如向前所说:“有游记、有散记、有论述、有访谈”,“从地域上看,北美、东欧、西欧、南美,都涉及到了”。它“保存了史料,记述了轶事,谈论了见闻,表达了感慨”。书中谈论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治学之道、学科建设、档案制度、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这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读者了解许多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国外政治家、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看法大有帮助,是有用的好书,值得一读。

在采访东欧一些政治家、学者的篇章中,向前最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苏联和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那么多年,突然改变了颜色呢?对于这个问题,一些政治家、学者各自谈了看法,说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诸如经济体制问题、民主问题、民族问题、改革不成功问题、外部压力问题、内部敌人捣乱问题、缺乏理论指导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最关键的是执政党自己毁了自己,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它实质上反映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一个被历史选择的政党必须随时接受历史的考验。所谓历史的选择是人们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按照客观的发展规律,实现推进社会前进的途径。历史的选择与自然界的选择有所不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因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人们总是抱有一定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但是,人们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创造历史,历史发展规律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要受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所支配。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历史必然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历史,才能选择历史道路。恩格斯在约·布洛赫信中说得好:“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每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这就是说,历史只能按照无数具有不同意志个人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的力量的“总平均数”、“总的合力”构成的一般规律行进。所以,历史的选择是历史必然性和人们有目的行为的统一,也正因为这样,历史的选择是一种无误的选择。但是,被无误的历史选择认同的任何事物,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并向好的方面发展被选择时的条件,才可能被继续选择。否则,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改变了条件,就会被历史所抛弃。

当年,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不同名称的无产阶级政党先后取得执政地位,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执政以后,他们对各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这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他们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缺乏理论上的创新;没有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固守已有的社会主义的模式,不求改革,从而使社会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党内外民主没有得到改进,加之民族问题长期处理不当,于是执政党的社会公信力日益下降。在内外压力处于不得已的情况下,执政党被迫实施改革,不幸又走错了路,敌对势力乘机捣乱,人民群众大为不满,不再予以支持。这样,早年被历史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经不住历史的考验,不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保持并向好的方向发展被选择时的条件,终于被历史所抛弃,是必然的结果。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事。当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种历史的选择,本身是无误的。国民党执政以后,虽然做过许多错事,但也做过不少应该做的事,所以直到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以后,沦陷区老百姓还是盼望着国民党把日本侵略者打败。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确实表现很不错,进行过顽强的抵抗。但是,最糟糕的是抗战后期,国民党官员们养尊处优、醉生梦死、贪污受贿、腐败透顶,并在抗战胜利后利用接收机会巧取豪夺,变“接收”为“劫收”。当时,老百姓都说,盼回来的国民党变了样。他们无心再治理国家,使社会经济日益接近崩溃,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国民党的社会公信力急剧下降,老百姓的骂声不断,谁也不再支持它。国民党是自己毁了自己的典型,当然要被历史所抛弃。同样,中国共产党被历史选择之后也不断经受着历史的考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改变落后面貌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出现“左”的错误,引导社会主义走上不健康的发展道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发展停滞十年之久。幸好,林彪、“四人帮”被打倒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邓小平复出,总结历史教训,立志改革开放,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的三十余年,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们重新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纠正了错误,扭转了危机局面,走上了正确道路之后,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原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国际联络部的艾廷格尔博士说得好:“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仍然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有希望”。

其实,坚持社会主义的不仅是中国,还有别的国家。本书中有访问古巴的散记,内容很感人。古巴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实在不容易。至今,古巴仍在实行基本生活品的定量供应,大米、鸡蛋、猪肉、牛肉和鸡肉还十分紧缺;住房也比较紧张;人均月工资收入十分低下,只有245比索,合人民币96元。向前对此发生感慨:“这个弱小民族在压力面前,反而增强了斗争勇气。他们那种不畏强权,坚决维护主权独立和民族自尊的精神被更大地释放出来”。由于古巴共产党是一个得到人民信赖和具有领导能力的执政党,所以,在最困难的时候,古巴人民没有抛弃它。向前在这篇访问古巴的散记中说:“一个执政党,有国内外少数敌人反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关键时刻人民不支持它。”这话说得太对了。

在本书中,向前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写共产党的历史。对这个问题,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在谈话中都或多或少的接触到。向前在记述他们的谈话中,特别是在他自己写的《关于处理理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两个思考》中,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原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高级党校负责国际合作的迪克曼说到写党史不要只写党的决议、文件,而要写总的发展情况,把党的决议同实际联系起来的看法,说到“要写别人爱看的东西”的意见,都很好。向前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政党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写共产党的历史要把犯错误的真实情况告诉群众,并深刻分析其原因,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信服和支持。相反,人民群众最为反感。向前认为,要把历史真相说清楚,除了要解放思想,不为尊者讳之外,还要下大功夫研究第一手材料,把历史的基本过程搞清楚,这是史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向前的看法,也是很有道理的,是他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多年来参加修史的体验。

看了这方面的内容之后,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我认为,无论是国外的共产党的历史,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只是记载精英活动的历史。就说中共历史,“文化大革命”前,基本上能够写上名字的只有毛泽东,个别地方有孙中山、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其他能够见到名字的多是党内外的反面人物。“文化大革命”以后,逐渐有很大改观。比如,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写到新文化运动时,现在就除李大钊之外,还加上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钱玄同、沈尹默;写到中共一大时,13个代表的名字都在上边。人名确实比过去多很多,该书中的国内外正反面人物共计1083个。但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仍均属于精英。当然,书中并不是没有说到群众,不过都是形成运动才写,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我不是说,写共产党的历史不要写精英。精英一定要写,特别是共产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活动,一定要突出写,但在写精英的同时也必须写共产党员群体和老百姓中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否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英人物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会一事无成,所以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也说明,无论在革命时期,特别是在执掌全国政权以后的时期,中共中央领导层的一切决策,都是靠共产党员群体和老百姓中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贯彻执行,才能推动社会前进的。比如,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分子引进新思潮,先提出“民主”与“科学”,随后又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写文章、在大学里讲课,当然对后代人接受新思想有作用。但先进分子毕竟是少数,影响面不可能太大,而要使更多人接受新思想,至少要考虑到当时大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赞成新思想的人在课堂上传播新思想的作用。正是这种群体发挥的作用,才使他们的学生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或者直接参加革命,或者支持和同情革命,或者以新的思想为指导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做出贡献。无论何种情况,都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再如,当前甲流传染病横行,中央决策进行防治,靠谁来贯彻执行呢?当然要靠各级政府去办,发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但真正落实起直接作用的,一个是大中小学学生群体,因为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是青少年。由于大量大中小学学生提高了认识,积极注射甲流疫苗,就立起了一个屏障,使甲流传播率下降。一个是医务工作者群体,他(她)们奋斗在第一线,努力防止传染源的扩散,努力医治已感染病人,争取早日恢复健康。特别是中医群体使用中药,治疗更佳。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举不胜举,都说明党员群体和社会群体的作用。总之,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方面都讲全,就会更符合历史实际,也就会更有看头。以往对群体的研究很不足,应该分别深入研究,为纳入通史打基础。但是,群体的研究与精英人物的研究不同。后者要突出每个历史人物的独特贡献,前者则应注意其合力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在群体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好了,不说了。其实书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改良和革命问题等,但说得太多容易烦人,就此打住。下面说几句关于本书作者的话。我和向前很早就认识,他还曾经想跟我读博士,可惜未能实现。但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学生,算是忘年之交。向前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多年,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他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都很扎实,文笔也很好,并精通外文,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勤奋好学,喜钻研,研究成果甚多,如与梁怡一起主编的《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就是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参考书。近两年,他又服从分配到中共党史出版社当总编辑,这使他会有更多的机会增长各方面的知识。作为老师,我非常乐意支持他的一切学术活动,希望看到他有更多研究成果面世。

前面我说这是一部有用的好书,只是个人的看法,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还是在出版之后由广大读者说了算。由看书稿而引发出一些想法,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是为序。

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 - 第1章序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