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性格六要素

性格的含义

性格并不是偶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特征,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总是表现出特定的情感和态度。性格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较为稳定的基本特征。性格具有稳定性,所以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性格是某些心理特征在一个人身上的有机结合,它体现出了一个人的独特风格。比如,一个人对自己担当的工作总是勤勤恳恳,善于克服各种困难去完成任务;对那些在工作和劳动中具有创新精神的同伴给予支持和赞许;对工作不负责和完不成任务的人则给予批评和热心帮助。从这个人对别人、对劳动、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可以看出,他具有坚毅、勇敢、顽强和热情的行为风格,这些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构成了他的性格。

性格并不是偶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特征,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总是表现出特定的情感和态度。所谓性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一个人在行为举止上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有不同的表现,而是指人的性格基本结构是不变的。事实上,在不同情境下,同一种性格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

性格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较为稳定的基本特征。性格具有稳定性,所以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旦一个人的性格在一定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之下已经形成,就难再改变。既然我们承认性格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应如何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理呢?

实际上,人的性格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只是改变起来不太容易罢了。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个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有关性格专家曾对一对孪生姐妹进行了观察研究。这对双胞胎姐妹外貌相似,先天遗传素质基本相同,家庭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情况也相同,因为这姐妹俩一直在同样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然而在遗传、教育和环境如此相同的条件下,姐妹俩在性格上却有很大差异。姐姐善于交际,自信主动,果断勇敢;而妹妹却相反,缺乏独立自主意识,说话办事总是随着姐姐。有关专家找她们谈话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是表示赞同,或稍作补充,从未主动开口。总之,姐妹俩的性格明显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父母在她俩中认定一个是姐姐,另一个是妹妹。从小到大就责成姐姐照管妹妹,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做妹妹的榜样,带头执行长辈委派的任务。这样一来,姐姐从小就形成了独立、自主、善交际、较果敢的性格,而妹妹却养成了随从姐姐的习惯。

这足以说明,人的性格虽然是长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造成的,但对成年人来说,心理态度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心态,你就能够改变自己的性格。其相互关系大体上可以列出这样一个公式:自我意识--心理态度--行为特征--习惯--性格--命运。

“本性难移”的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的行为习惯所铸造的,已经习以为常了,若想在几天里一下子改变当然不大可能。但是,如果你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改变,并联系价值观念、自我状态,即通过这三大要素的调整与改变,改变自己的心理态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习惯,那么你就能够按照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改变自己的性格。这一切并不是太难,现在就行动吧!

性格的特征

情感对人们的行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我们的命运产生虽非直接却极为巨大的影响。

一般而言,一个人性格的特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心态特征: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现实态度特征主要是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现实态度特征决定了一个人对人生的选择方式。

意志特征:意志是人对自己行动的自觉调节的能力,它包括发动和制约两个方面,对于人的独立性、主动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方面具有促进强化或抑制削弱的作用。意志特征在人的性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情感特征:情感特征又被称之为性情,一个人经常表现的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就是性格的情感特征,它直接控制影响人的自我状态。

意志特征表现在自信心的高与低、胆量的大与小上,这种性格的形成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因素,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从表面上看,自信似乎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东西,是头脑中的产物,而事实上,这种性格的形成往往是先天与后天综合产生的结果。

因为意志特征具有某种主观能动性,一些成功励志学说,都在一味强调性格对人生成败的影响,使人误以为一个人只要意志坚定,便可心想事成,无限制地夸大意志力的作用,以致把人们引向了某种歧途。其实,任何一种因素只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个条件,性格也是如此,过于夸大性格中自信的力量,恰恰拉大了它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对人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个人的情感会受到外界及某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情感又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心态也必然会波及到人们的行为。总的说来,情感是性格中最不具有稳定性也是表现最明显的因素,人们常说的痛苦、忧郁、紧张、孤独、绝望等等都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对人们的行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我们的命运产生虽非直接却十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生活的道路上,你要调整好自己的情感,这种调控的能力是优秀性格的一种必备素质。

衡量调节自我情感能力的标准,主要看是否能抑制自我的冲动。抑制冲动的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一个人是否善于抑制冲动,对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每个人而言,人生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就是说,外部环境不顺利时,要学会充分地调节自我情感,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你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特定的气质有利于形成某种性格特征,从而影响性格的定型。气质是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度、注意力时间的长短等等。

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性格与气质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气质在人的性格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气质本身并不是性格,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从起源和可塑性方面来看,气质较多地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制约,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因此人刚生下来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气质特征。所以,它比较难改变,即使是改变了,它的过程也是非常缓慢的。与之相比,在性格的形成中,生活实践起的作用更为重要,虽然性格也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它比气质的变化要容易。

气质是先天的,它是行为的外显特征,与行为内容没有关系,没有好坏之分。只在气质的表现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时,才能评价这种气质是否有价值。如热情这种气质,表现在对人的态度方面,但也要区分它对待何种人,待好人和善是好的气质,待坏人和善就不属于好的气质了。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受社会关系制约,所以性格有好坏之分,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就好像一个人对待社会问题有认识上的区别,显然就有道德上的区分了。

气质与性格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般来说,特定的气质有利于形成某种性格特征,从而影响性格的定型。如果要形成自制力的品质,胆汁质的人就需要长期努力,相对而言,抑郁质的人则比较容易形成这种性格特征;而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则比抑郁质更容易形成勇敢和果断的性格特征;粘液质的人比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人更容易形成冷静、忍耐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并且,不同的气质类型可以使性格特征染上不同的特点。对于从事某一件事情,不同气质类型的表现也不同,多血质型的人充满信心,胆汁质型的人颇具力度,粘液质型的人按部就班,抑郁质型的人则是一丝不苟,默然无语地工作着。

性格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和掩饰气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必须要具有沉着、机智、果断等性格特征,要规范性格训练程序,这些性格特征可以掩饰或改造容易冲动和不抑制的胆汁质的气质特征。

性格与遗传

日常生活之中有一些亲子之间行为或性格非常类似的情形,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共同的生活环境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有一种观点认为,性格是在出生时就被决定了,也就是遗传占性格形成的关键性因素,这便是所谓的“先天生成说”或“遗传决定说”。相对于此,也有一种主张,人生下来时像一张纸,其性格100%地受后天生活环境影响,这便是“后天经验说”或“环境决定说”。

如果先天生成说的主张是对的,则若某小孩子一出生就带有某些不良性格,尽其一生也不可能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教育措施势必形同废物,因为一切早已“决定”了!

另一方面,若照“后天经验说”见解,则在特定环境下,人的性格发展可以受到控制,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换言之,环境营造与经验的选择传授,将影响一个人所有性格的形成。

一般而言,支持“先天生成说”最有力的证据,大概就是所谓的“家系研究”(家庭系统研究)。家系研究的做法是从家族某人身上先找出一些性格特征,观察该家庭其他成员是否也拥有这种特征,借此探讨遗传对性格造成影响的程度。

相对地,也有人进行所谓“劣性”的家系研究。比如社会学者达克迪尔做了一系列“吉克家庭研究”。

达克迪尔的做法是,他首先到监狱及看守所要了一份服刑人名单,发现其中有些特定姓氏(他用“吉克家庭”作代号)的人经常出现,达克迪尔便就此展开对该家族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该家族成员七百多人之中,有131人酒精中毒,174人成为妓女,64人是精神病患者,有77人曾经犯罪。显然,这是个成员问题极多的家族。类似这样的家系研究成果,似乎可作为支持先天生成说的证据。经过类似的研究证明,音乐才能可以遗传,所以造就出产生许多音乐家的家族;同时,犯罪性格也可以遗传,才产生一家之中罪犯比例特别高的现象。

有人认为性格形成应该不单是亲子间的遗传,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虽然一个家族同时产生很多音乐家,不能否定其音乐才华遗传的可能;但正因为生长在具有音乐气氛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小孩子才潜移默化地被培养出音乐才华。

反之,如果某个原来很有音乐细胞的小孩,恰好生长在与音乐无缘的家庭,大概也就无法在音乐活动上有所表现。因此,某些特定家族中出现许多音乐家的情形,其优良的音乐环境应该是相当关键的因素。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发现一些亲子之间行为或性格非常类似的情形,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共同的生活环境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心理学者罗拉黑尔曾针对性格形成中有关遗传与环境影响的问题作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在心灵与思想的一些特性上,家庭成员之间会遗传是事实;

2.在许多个别的性格特质中,哪一个会得到发现,可以发现到什么程度,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3.若是先天已经具备非常强的性格特质,则在任何环境都可以得到发展。

日本性格心理学者诧摩武俊先生曾经做了一些有关双胞胎集体生活的实验,发现在精神活泼性方面,遗传占着决定性的因素。

诧摩氏的实验内容是让这些小孩投飞镖。他设计的飞镖圆盘直径从1厘米到10厘米都有,也就是分为十个同心圆。当然,射中离圆心愈近的圆圈分数愈高。

诧摩氏给每个小朋友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比赛看谁射得的分数最高。结果发现,有的小朋友会拼命瞄准分数较高的区域投掷,有的则发现投中高分的难度太高,便改射其他面积比较大、分数比较低的区域。从这种选择的模式便可判断出小孩子不同的性格。

根据诧摩氏的分类,一投掷就冲过去捡起飞镖,跑回原点后又快速投掷的孩子属于“急躁型”性格;反之,投掷的动作缓慢,捡拾时也是慢条斯理的孩子便是“动作缓慢型”。结果在同样五分钟的投掷时间里,最快的高达90次,最慢的则只有22次。

而又有研究者发现,在一卵性双胞胎中,如果一个是急躁型,则另一个也会是急躁型;反之,若其中一个是动作缓慢型,另一个一般也是动作缓慢型。换言之,一卵性双胞胎的行为模式一致度非常高。

通常我们可以从人的基本个性中发现两种特质,一种是经常笑脸迎人,另一种则总是摆出一副臭脸。前者代表的当然是温润的心胸与和谐的内心情绪;后者则代表不喜欢理人,对人没有热心。这两种特质多半与遗传有关。

在性格上也有这样不同的类型,有人很容易体会别人的心情,对周围环境气氛的变化很敏感。但也有人几乎不会想到别人,做事只在乎自己,非常霸道。类似这种是否容易与他人产生互动的个性,大体上也受遗传影响。

在性格的“向性”上,有所谓“内向”与“外向”的区别。将这种区别结合大脑的作用,用来解释遗传影响的,是心理学者艾全格。艾全格将“内向型/外向型”两组分析单位和“兴奋/自主”加以配对,发现内向型的人在兴奋过程中比较占优势;外向型的人则在脑筋活动被制止时比较占优势。

一般而言,脑波的“兴奋”或“静止”过程,会随个人体质产生差异,也因每个人遗传不同而有不同。因此,体质上比较容易对刺激过敏或亢奋的人,便会尽量避免接受刺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内向型性格。反之,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慢的人,便会到处寻求刺激,因而形成外向型的性格。根据艾全格所做的一系列实验的结果,这两种不同的性格都是受遗传决定的。

性格的内外倾向

内向型的人通常比较自恋,感情丰富,相信直觉和主观判断。外向型的人多半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尝试着去掌握环境与事物的变化。

内向型性格

内外两种性格的倾向,是源于荣格的性格理论。所谓“内向”乃指内心的运作和思考偏向于自我。换句话说,内向型的人通常比较自恋,感情丰富,相信直觉和主观判断。

一般而言,这种性格的人为人处世多半会首先想到自己,用自己的想法解释外界事物,很少受外界的影响。他们有时因不擅长与人沟通协调,不愿意对别人让步,其结果会使得他们与外界对立起来,只有少数几个知心的朋友能够站在自己的一边。

当然,这种类型的人在适应外部世界(现实社会)方面会有很多的困难。他们多半不喜欢社交,甚至有逃避社会的倾向。对他们而言,外部的人群社会总是存在使他们感到不安和无法接受的因素。这种类型的人只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能过得舒适愉快。因此,他们交往的范围非常狭窄,一般只限于极少数特别亲近的人。

当他们出现在社交场合时,常常会感到心理受到压迫而非常不安。久而久之,他们就只有逃避了。

不过,也不能说这种类型的人绝对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事实上,在亲近的人面前,他会完全展示自己开朗的一面,与社交场合的沉默寡言判若两人。总而言之,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重视主体性与自我;

2.在乎自己的习惯与想法;

3.不喜欢人云亦云;

4.勤于自我反省;

5.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气概;

6.适应能力比较差;

7.认真得近于固执,喜欢较真;

8.对环境变化感觉敏锐;

9.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

10.不容易结交新朋友;

11.社交范围很小,但朋友多为挚友;

12.不喜欢参加各类活动;

13.只有在很亲近的朋友面前才能够展示开朗的一面。

外向型性格

与内向型性格相反的外向型,是指思考总是向外发展、喜欢与人交往的类型。因此,外向型的人多半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尝试着去掌握环境与事物的变化,他们是属于那种擅长掌握外在并且比较有行动能力的类型。

对于这种类型的人而言,最重视的问题无非就是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如何表现才能符合别人的愿望与期待。

但是,由于他们总是全身心地放在他人与外界上,自己内心的想法与需求便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压抑下来。久而久之,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了解自身有什么欲望和心理需求了,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他们所有自己想做或者觉得应该去做的事情,几乎都是根据别人的意见或建议的要求去做的。这也是这种类型的人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外向的人由于眼光总是看着别人,因此能迅速注意并了解外界的变化,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这一点而言,他们的人际关系大多数比较协调,很少与外界发生冲突或矛盾。不仅如此,由于他们能够关心别人,积极参与团体与组织的活动,也很容易被别人接受并享受群体生活的成就感。

能够适应别人、参与集体活动是这类人的特长。但有时过于重视与别人的协调和配合,也可能迷失自己的本性。换句话说,内向型的人因为过度专注于自我,其结果可能是无法适应社会;而外向型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可能因为过于关注社会而忽视了自我的存在,甚至完全迷失自我。

只看外面,不看自己,一提到要了解自己就要头痛的外向型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是有所选择的。比如,他们一般不喜欢与内向型的人交往、接触,因为内向型性格的人那种忧郁、沉思的表情让他们受不了。

外向性格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能随不同的场合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2.能经常保持对周围事物的变化的关注;

3.遇到谈得来的人就开诚布公地交往;

4.容易接纳别人;

5.独处时容易产生不安;

6.行动快速但有时欠缺深思熟虑;

7.很容易在仓促之间做出决定;

8.能够迅速地适应新环境;

9.经常未经考虑就采取行动;

10.喜欢积极地表达对别人的关怀;

11.与人交往时比较宽容,容易被别人接受;

12.社交范围广,但大多为酒肉朋友,知己不多;

13.在社交场合不会感到不安或产生陌生感;

14.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三大性格缺陷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有足以让他成功的个性特点,自信也好,刚毅也好,总之是为人们所称道的东西。然而在通往成功的征途上,很多人被一些不良的性格缺陷所主宰,虽历尽艰辛,却所得甚少。

懒惰

这所以会懒惰,大部分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即:

1.看不起自己而导致的“自我击败感”;

2.遇事经不起挫折而导致的“受挫折耐力低弱”;

3.对自己要求过严过高而产生的对别人的敌对情绪。

首先,“自我击败感”的意识常常导致抑郁、消沉、烦恼、妄自菲薄等种种不良的情绪,它可以使人涣散斗志、精神沮丧,使人感到沉重的精神压力。正如高尔基所形容的那样,它“像磨盘似地把生活中美好的、光明的一切和生活中的幻想所赋予的一切,都碾成枯燥的音调和刺鼻的尘烟”,使人暮气沉沉,懒懒散散,很难焕发精神和鼓起干劲。

第二,“受挫折耐力低弱”也是产生懒惰的重要原因。这种心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遇事经不起挫折。它实际上会起到助长“自我击败”心理的作用,从而使人走向极端。它能使人产生焦虑、枯燥的感受,心中常有一股无名之火,认为自己“必须”这样或者“应该”那样等等。

第三,对别人产生敌对情绪,它与第二个原因有许多共处。它产生于一种“应该必须式”的意识。比如,我必须把这件事做好,做得完美无缺,然后赢得赞誉;别人应尊敬我,为我着想,都做我想要做的事。

然而,遗憾的是,天下哪里有那么多你需要的“应该”和“必须”呢?若是这些条件没有达到,他就会产生气愤怨怒的情绪,从而进一步产生拖延的心理。

懒惰最深层的原因来自于眼前享乐主义。人生活的目的在于设法得到欢乐,避免痛苦;但是有时必须暂时忍受眼前的挫折和不适,以图以后得到更大、更长久的利益和舒适。然而有些人对于将来,则丝毫不加顾及。比如,一个人想学习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生活,然而这需要接受数年的训练,她放弃了。结果,几年过去了,她无法得到她想要的工作机会(没有竞争优势),只好一直不顺心地干着她不喜欢的工作。还有一位业务员,虽然知道很多业务知识,可在实际工作中,他却不愿给顾客介绍商品信息,结果业务一直不能有所突破。

实际上,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躲避眼前的不适,但这么做实际上损毁了将来长久的利益。

所以,当你准备拖延、找出懒惰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的时候,且慢,把你的理由找出来仔细地分析一下,看它能否站得住脚!

自卑

自卑是自己缺乏信心,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自信。过于自卑,就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行动的勇气,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

自卑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尔大多数自卑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而是来自于对事实的经验和对经验的评价。例如,我是个举重不行的人,或者我跳舞一点也不在行,等等。然后呢,他是个跳舞很棒的人,或者他举重那么厉害,我真不如他,自卑就这样产生了。

其实呢,你是这世界上同别人一样独一无二的人,你完全可以有大的作为,取得更大的成就,可以拥有你想拥有的一切……所有的可能性都存在,就看你是否愿意扔掉自卑这个沉重阴暗的、压得你喘不过气的心理重担,建立起坚强的自信。

有一句谚语:“眼睛是狗熊,手是英雄。”意思是,做一件事,我们仅从表面去估计它,可能会认为它很困难,然而如果真正地去做了,我们会发现,事实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而要简单得多。

即使真的连续多次失败,始终不能成功,事实证明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那也无需自卑。

如果你在这方面确实不行,不妨换个目标或从另一个方面试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就会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我有不及别人的地方,别人也有不如我的地方,自信心便会由此而产生,并不断地得到增强。

人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好端端的,为什么会产生自卑心理呢?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奥威尔在《自卑与人生》中说:“自轻自贱的人,必定是自卑的人;或者说,自卑的人,必定是自轻自贱的人。”

那么自轻自贱是从何而来的呢?一般认为有下列几个原因:

一种是气质上的自卑,这种状态环境跟他童年时代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是从小就有的,几乎可以说与生俱来。这种自卑,要改变是很难的。一个人如果先天就有这种气质,他即便再努力,又如何能做得好呢?要彻底克服自卑几乎是不可能的。

童年时如果常常遭到无知大人的吆喝、斥责、谩骂,会使他变成一生都唯唯诺诺、自卑的人。

另一种据说是后天的,叫认识型自卑。这种心理形成于一个人长大以后。主要原因是过分注重自身形象,过分注重自我,其结果是谨小慎微,患得患失,过分疑虑。

第三种也是后天的,叫挫折性自卑。这种心理的产生可以不受年龄限制,而且很可能以前是不自卑的,后来因为受了很大挫折,而且屡战屡败,最后才形成了自卑。

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克服自卑必须正视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就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人,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多习惯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结果,越比较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其二是当人们在应付一种新情况时,如果经常产生“我难以应付”的消极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心理紧张,束缚自己手脚,能力不能正常发挥而导致失败。这种结果又成为一种反馈,印证了低估自己的意识。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自己蒙上了自卑的阴影。

其三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会经历各种挫折,如遭受打击、失恋及学习、工作屡遭失败等。挫折会使人有各种反应,有的人从挫折中经受锻炼,增强了对环境的造应能力,有的人则变得消沉、冷漠。更有甚者,对微弱的挫折也难以忍受,这就会很容易给自己蒙上自卑的阴影。

由此,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就应该做到:

第一,正确地看待竞争。对自卑者来说,他们参加竞争的惟一目的就是获胜,一旦失败,就会认为被人瞧不起。他们也总想躲避竞争,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行动还没开始就肯定自己不会成功,也不指望成功。

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竞争,认识到胜利或失败乃是常事,就能勇于参加竞争;如果能够在竞争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有利于继续参加战斗。

第二,要正确地与别人比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这方面不行,也许另一方面强于别人,因而不能笼统地与别人相比,更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应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相貌丑陋,但他矢志于学问,在哲学上的成就使他得到了巨大的声誉。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补偿吗?人与外界环境联系的渠道是多方面的,这条渠道不通了,还可以开辟其他渠道。何必“庸人自扰”?只要我们懂得“得和失”“利和弊”的辩证关系,就不会受到任何自卑心理的支配了。

第三,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能产生良好结果的来自内心的刺激过程。它的特点是不要在行动之前就去体验遭受失败后的情绪。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鼓励自己信心十足地去工作。同时要经常暗示自己,不要把目标定得太远,不要有过多的奢望,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不断获得小的成功中增强信心,克服自卑。

第四,培养坚强的个性。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对自己不正确的评价造成的。人的能力有大小,这是事实。但人的能力绝不只是一般的认识特点或操作特点,不单纯是由固定的智力组成,它还和人的个性相联系。中国古代就有人说过“勤能补拙”。能力和自信心也是分不开的,自信心强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有效地避免短处。他们永远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信心百倍。即使遇到困难也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在自信心的推动下,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顺利地把工作开展下去。

要想不为自卑心理所缠绕,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坚强的个性。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两组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其中的一组告知他们是聪明能干的,能够有所成就,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刺激他们的自强欲望。不久,奇迹便发生了。受到自信激励的学生成绩扶摇直上,而没有受到激励的另一组学生的成绩则相对平平。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自信,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是事业航船的风帆。因为达到胜利彼岸后的愉悦体验,将永远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独具的。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如果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将永远不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心的运动员能够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正如拿破仑说的那样:“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自卑感的根本方法。

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只要做到以下“四个正确”,就能战胜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第一,正确评价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显然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我们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不如人处,还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这才能正确地与人比较。按照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把成败得失归之于某种原因。许多人的自卑心理,实际上就是由于归因不当而造成的。

第二,正确表现自己。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能力发生怀疑而产生的。所以,除了正确评价自己以外,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对自己提出适当的要求。自卑是同失望形影相随的,或者说,自卑是在失望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什么自己会看不起自己呢?因为自己对自己失望透了,简直有些绝望了。所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比如你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过言,第一次在许多人面前讲话,就不能把发言效果设想得很好。这样即使失利了,也不会过分失望。

心理学家建议,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都会增加人的自信,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且,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只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能力,自信心就会取代自卑感,这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第三,正确补偿自己。补偿是人的天性。常言道“盲人尤聪”,说明失明的人,耳朵特别灵,以听补盲,就是这个道理。人不仅具有生理上的补偿能力,还可以进行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当然,补偿应该是积极的。有的人自叹能力不如别人,却巴不得看到别人失败受挫甚至犯错误,这是一种幸灾乐祸,是一种消极补偿,因而当然是不可取的。

第四,正确地面对人生。要学会看事物的本质,乐观向上,对生活、前途充满信心。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不被它暂时的、表面的现象所遇惑。青年朋友只要客观地分析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就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

虚荣

虚荣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有一点点虚荣心,无可非议,人之生而为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可如果虚荣过了头,那就成了阻碍成功的心理缺陷。已经小有成就并有一定优越感的人,尤其会对虚荣这一陷阱丧失戒心。

虚荣的魔墙阻隔着我们与成功握手,虚荣过强的人,很容易被赞美之词迷惑,甚至不能自持,走向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爱慕虚荣就是太渴望别人认可,即使明知别人是拍马奉承,他还是愿意洗耳恭听,甚至还会不惜以欺骗、撒谎来获得赞美之词。

那么虚荣如何控制,我们怎么才能走出虚荣呢?

摆脱虚荣,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让我们先审视一下寻求虚荣的原因吧,这将有助于找到一些办法,消除虚荣的心理。下面列举出的都是人们坚持虚荣的一些常见原因,其中大都是一些表面性的“好处”,将人们引入了误区。

将支配自己情感的责任交付于他人。如果你情绪不佳(消沉、痛苦、抑郁等)是由于别人不赞许你而造成的,那就是他人而不是由你来对你的情绪负责。

如果由于他们没有给你赞许而导致你情绪不佳,那么做出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情绪不佳是他们造成的,你自己就无能为力。这样,他们使你不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因而只能通过寻求赞许使你摆脱不良情绪。

既然主动权都在他人手上,而你又不能做出改变,那你就只能通过坚持寻求赞许的生活方式,来使你得到生活的乐趣。如此这般,虚荣就产生了。

有时候,人们会降低自我形象,促使其产生自我怜悯,以至无所作为。相反,如果你不需要获得赞许,那么你在得不到赞许时就不会自我怜悯。

产生虚荣的心理机制还有很多,比如:

你觉得别人必须照顾你,因此你就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并受到他人的爱抚、保护以及支配。

将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归咎于他人,这样,不管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你都可以找到替罪羊。

不无自欺地认为,你所尊敬的人对你印象都不错,因而很是得意,但是内心却并非真正满足。

从别人对你的注意中求得慰藉,也可以就此向寻求赞许的其他朋友进行吹嘘。这样也使你更适应鼓励这种文化环境,并为你赢得许多人的赞赏。

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人对你虚荣心的满足,其实根本的意义并不大。当别人在恭维你的时候,出于真心的是少数,即使并非有意欺骗,有时也是不假思索地随便说了几句,更不用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是违心地吹捧。

3分钟励志小丛书-性格 - 第1章 性格六要素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