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名扬后世的艺坛骄子

1.“米老鼠”之父沃尔特·迪斯尼

沃尔特·迪斯尼,一个著名的美国艺术家。他凭借卡通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欢乐,因此也使他成了富翁。追寻他灵感的来源,其实只是生活中一只很不起眼的小老鼠而已。

《米老鼠》和《三只小猪》的作者沃尔特·迪斯尼,可以说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但是也许你不知道,二十多岁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可是到了三十多岁,他却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了。现在,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动画片《米老鼠》。甚至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里,也有影迷组织了“米老鼠会”,他们经常在雪屋中聚会。

是的,他过去的确很贫穷,但后来却变得十分富有。因为他一门心思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在自己的事业上。他认为储蓄所带来的利润,远不及摄制影片所得的利润多。

少年时代的沃尔特·迪斯尼,曾在美国的堪萨斯城谋生,那时的他向往着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艺术家。最初,他到堪萨斯明星报社应聘职位,想在那里工作。但是该报主编审查他的作品以后,认为他缺少新思想而不予录用,这可真是当头棒喝,使他感到非常失望。

不过庆幸的是,不久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替教堂描画的工作。可是这份工作报酬很低,让他根本没有能力租画室单独工作,所以只好暂时将父亲的车库作为临时办公地点。当时,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后来却不再这么想了。他后来感觉,正是这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给予了他至少价值100万美元的影响。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车库工作。不过那天特殊的是,他看到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跃。他赶紧回到家里,带了一些面包屑给它吃。渐渐地,他们彼此混得很熟,有时候,那只老鼠竟还大胆地爬上他的画板,在上面有节奏地跳跃。

不久,迪斯尼到了好莱坞,别人让他专门摄制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卡通片。可是很不幸他失败了。不但因此落得身无分文,并且再度失业。

正在走投无路之时,他突然记起了堪萨斯城车库里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因此他立刻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加以润色。著名的《米老鼠》卡通片就这么在不经意间诞生了。谁又知道在堪萨斯城车库里那只死了很久的老鼠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米老鼠》动画片的原型呢?动画片上映后,影迷写给米老鼠的信比任何演员收到的影迷来信都要多,就算是其他引进过《米老鼠》的国家的那些演员对此也是望尘莫及。

在《米老鼠》中,米老鼠的配音总是由迪斯尼亲自负责。同时,其他许多动物的配音,也多半由他负责。所以,沃尔特·迪斯尼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到动物园去研究它们的叫声。

迪斯尼有134名助手,他们帮他打理一切。不论做什么项目,比如画稿、字幕、音乐等等,大家都是一起做。

迪斯尼尽量利用时间研究新的计划,每逢研究有了心得,便在第一时间与助手们讨论。有一次,他向助手们建议,把幼年时他母亲讲给他听的《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搬上银幕,但是他的助手们都不赞同这个意见。迪斯尼原想就此取消这项计划,可是三只小猪的形象总是在他脑海里打转,使他忍不住又提出了好几次,结果仍然没有得到助手们的同意。

经过几次讨论,助手们终于作出了让步:“我们先试试看吧,不过我们真的没有信心。”其实,这无非是他们不忍心让迪斯尼扫兴--事实上,他们对这个计划一点信心都没有。

本来,完成像《米老鼠》这样一部动画片,一般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实在不愿意耗费那么多时间去制作《三只小猪》,因此他们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草草将这部动画片制作完成了。助手们都认为这部影片肯定是个亏本的买卖,可没想到,《三只小猪》问世后,竟然震动了整个美国,各地的人们都在哼着“谁怕那只大灰狼,大灰狼,大灰狼……”的新歌,《三只小猪》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迪斯尼曾亲口告诉我,这部影片在某些影院曾重映七次之多,这是自有动物卡通片以来空前的盛况。

一般人都猜测公司方面制作该片至少可获利30万美元,但迪斯尼曾亲口说,这部影片仅赚了12万5千美元。

总之,迪斯尼所设计的卡通片,确实都有不朽的价值。而且事实也告诉我们,几十年前制作的《米老鼠》,现在还有影院在放映。

最值得我们称颂的是,迪斯尼终身为动物卡通片努力,据他自己说,这是由于“兴趣”,而不是为了“赚钱”。

迪斯尼本人没有不良嗜好,喜欢每天下午打棒球或打马球。

(附注:卡耐基没有提到《白雪公主》。这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制作这部动画片。)

2.“信不信由你”里普利

他努力了十年,但成名只花了十分钟--美国著名艺术家罗伯特·里普利擅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他充分运用“谎言”,当然,还有他的智慧、博闻和过人的胆识。

你知道谁是世界上收到信件最多的人吗?是克拉克·盖博?是梅蕙丝?还是普迪·温利?错!他们都不是收信最多的人。

你是否听过罗伯特·里普利这个名字?现在我来告诉你,他每年至少收到100万封信件,而在1932年,他竟然从世界各地收到了300万封信。换句话说,他平均每天可以收到8000封信。也可以说,在我们讲一句话的时间里,他就可以收到28封信。

凡是认识他或是了解他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世界上最大的说谎家。尽管人们赠予了他这样一个不雅的头衔,但他非但不生气,还觉得很满意和光荣。

有时候,他收到的信封上面并没写他的名字,只是写着:“寄给世界上最大的说谎者”。信不信由你,邮递员一定会毫不迟疑地给他送去。

罗伯特·里普利最擅长的是做一些使人惊讶的事情,他也正是靠着这一点“本领”过活。最使我惊讶的是,有一次他说要拿两封信给我看。这两封信一封是写在人皮上的;另外一封竟是写在一根头发上。这不是谎言吗?哪有在一根头发上可以写信的事?我以为他又在骗人了,但他却不慌不忙地取出显微镜。在显微镜下,我看到真的有这样一封信!信的内容和写在纸上的一样清楚,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接着,他又取出一封奇怪的信,那是一封写在一粒米上的信。他说,这是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读者写给他的信。虽然我们看不清楚上面写的是什么,但在显微镜下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我亲眼所见,并且清清楚楚地算过,这一粒米上,共写了705个单词,也就是写了2864个字母。自然,这还是信不信由你了。

他还对我说了许多令我惊讶的话,比如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并不是在滑铁卢打的,宾夕法尼亚州也并非承袭威廉·佩恩的名字,甚至“水牛比尔”也并未射杀过水牛。

最后,他又说了一段更令我吃惊的话。他说要在半夜我睡熟时将我杀害,凡是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在12分钟内告诉另外两个人,这么不断地传下去,明天的太阳还没出来就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

我觉得,罗伯特·里普利这个人正像他的漫画一般,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里普利的父亲是个木匠,曾警告他,要是他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将来一定会饿死。因为这位老木匠非常希望自己的爱子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或锡匠。

谁又想到,从来没有学过绘画的里普利,竟会在不久后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受欢迎的漫画家呢?

他是一代怪杰,连行动也有点古怪。他曾周游全世界,其实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拜访一些伟人的坟墓。可是说出来你又要不信,离他家只有三英里路远的格兰特将军墓,他却从来没有去拜访过。

虽然他常出远门,可是,在六年中他只去过他在纽约的办公室三次。据说他最怕的就是处理行政业务,所以他宁愿委托别人帮他打理这些,这样他就可以一个人在画室里静静地作画。

如果你去过他的画室,必然会大吃一惊。你将会发现:报纸、书、画稿、古玩、鲜花等各种东西杂乱无章地堆个满地,甚至连凋谢了的花瓣都顾不得清扫。我相信,这么杂乱的地方,我是一天也待不下去的。可是里普利却说这里非常有趣:“我很清楚这个房间已被堆放得不可收拾了,那我就索性不去收拾它了。”

不错,他是一个艺术家,他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他整天工作着,毫无倦容。

里普利一直热衷于运动,平生第一志愿就是做一个职业棒球运动员,他曾和纽约最著名的职业棒球队签过合同。可惜他不幸在丢球时伤到了手臂,因此不得不放弃这项喜爱的职业而专门从事绘画。即使如此,他还是写了一本关于手球和一本关于拳击的书。

1918年圣诞节前一星期,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画室里,用尽心思考虑,想获得一个漫画的题材。就这么冷冰冰地一直坐了两个小时,他的思想仍然没有迸出火花,这真使他失望极了。后来,他在百无聊赖中作了几幅发生在运动界令人吃惊的事情的漫画。题目经过多次修改,最后终于定为《信不信由你》。

谁知道他在这么一个阴沉寒冷的下午,所想出的一个渺小的题材,竟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从那天起,他开始向震惊世界、获得莫大荣誉的征途一步步地迈进了。

就这样,他不断地努力了十年,以每星期画两幅《信不信由你》的速度画下去,可是一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里普利有一次亲口对我说的一样:“我努力地苦干了十年,哪里知道成名只需要十分钟。”

当然,这并不是里普利在夸大其词。在1928年9月的某一天,他花了十分钟时间画了一幅漫画,却震惊了数百万的读者。它的震撼力比十年的埋头努力还大得多。

我愿意大略地说一说这幅画的内容。真的!这真是太使人惊讶了。里普利宣称:林白是第67个飞越大西洋的人。此画一出人们就一致抨击他这是无稽之谈,认为他又在耍他那套说谎手段。而他却板起脸义正词严地指出:勃朗和埃尔哈特二人都曾飞越大西洋,这不是远在林白之前吗?而且英国的R-3d型飞机和德国的ZR-3型飞机,不也曾作过这样的试验而且都成功了吗?英机曾载31人,德机也曾载33人,那么算起来,林白不是第67个飞越过大西洋的人吗?你们批评我“说谎”,其实错的还不是你们自己吗?

威廉·伦道夫看见了这幅画,大加赞叹和称颂,于是特聘里普利每天替他的报纸画一幅漫画,里普利也就此青云直上了。

或者有人要问他,每天要画漫画,题材会不会有断绝的时候。其实,倒不必替他担心。他拥有的题材,恐怕已足够他一生之用了,何况,时时刻刻都有人写信给他,告诉他许许多多奇怪的事,还怕题材会缺乏吗?所以,里普利说有数百万人在协助他工作。

无疑,里普利所知道的奇怪的事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多,可是,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信不信由你,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画室的电话号码!

3.幽默影星罗杰

他是全美国赚钱最多的人。他既不从事工商业,也不必雇用任何职员,全靠他的一技之长--幽默。

你知道美国每年赚钱最多的人是谁吗?不过,我要声明在先,我不是指工商界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必从事交易或买卖而能获得大额收入的人。这个人用不着雇用职员,也不需要什么助手,他只是倚仗自己所具有的特殊才能来赚钱。

你也许马上会脱口而出,那一定是查理·卓别林。但这个人自己还创立了一家电影公司,因此我的回答也很干脆:“不是!”

那么是葛丽泰·嘉宝了?不是。

莫非是阿莫斯·安迪吗?也不是。

恐怕是普迪·温利吧?更不是。

你都猜错了,那个人不像你所想的那么好。他没有受过教育,仅能说粗劣的英语,他穿的是旧式的衣服,和人约会常常迟到,他喜欢嚼口香糖--他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罗伊·罗杰。

他每年只拍摄三部影片,却能从中获得37万5千美元的巨额报酬。他每天为一家报纸写一段短文,从中也可以获得400美元。假如他公开讲一则幽默故事,就该酬谢他3000美元的费用。至于他在电台播音的待遇就更多了,每分钟可得333美元。

他出生的日子恰好是美国大选,不过他只活了五十多岁,最后因飞机失事而罹难。

这时你会认为他是个纯粹的美国人,那你又错了。他并非生在美国的13个州内,其实他生在印度。直到现在,他诞生时的小屋子仍然存在。罗伊·罗杰的父母都带有一些印度血统--母亲约1/4,父亲约1/8。

谈起他第一次到纽约的情形,那真是滑稽得很。当时他开了一辆旧货车,上面装满了体态笨重的牛。他从俄克拉何马州出发,一路上颠簸劳累,如果疲倦了就和牛儿睡在一起。当他到百老汇的时候,身上穿着牧牛的皮鞋和土里土气的破衣裳,百老汇的人没有一个不讥笑他。有一个顽皮的孩子甚至抓起他的破帽子和他开玩笑。可是数年后,他乘飞机重回百老汇的时候,已经阔绰至极。当他走在街上时,人人向他行注目礼,围绕着他,请他合照,把他捧为“天之骄子”。

他年轻时,为增长见识,曾经到处旅游。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南美。为了节省旅费,他一路上都坐下等舱。到南美之后,他找到了一份放牛的工作,每个月只有四美元的报酬。

波埃尔战争爆发后,罗杰匆忙地乘坐运牛船到了南非,在英国骑兵队里谋求了一个饲养战马的工作。

战争结束后,他的生活立刻出了问题,所以他只好和士兵们住在一起,吃别人的残羹剩饭。后来,他加入马戏团,做了一个骑车杂耍的小丑。这样,他才能跟随马戏团回到美国。而他在马戏团杂耍时那种幽默怪腔,竟被一个著名的星探赏识。因此他就这样进入电影界,成为一颗闪亮的明星。

说到他的婚姻,他的妻子叫做碧蒂·勃朗克,是一位生于阿肯色州的年轻貌美的女士。当他第一次遇到她时,她正在喝柠檬汁,而他正好骑着一辆新买的脚踏车经过。他一眼就被她迷住了,他们就好像前生注定了姻缘似的,他再也不愿离开她。罗杰为了博得这位陌生姑娘的欢心,故意在车子骑近她身旁时表演出神入化的绝技,想借此卖弄一下自己。可是不幸得很,一不小心,他竟然掉下车来受了伤。心地善良的勃朗克小姐立刻跑过去,扶他起来,替他擦洗伤口,这是他俩初次相遇的经过。她后来便成为罗杰夫人,还替他生了三个孩子。

罗杰一生的遭遇充满传奇。他曾有机会会见许多皇帝、皇后,以及其他高贵的人物。可是,你一定不会相信,他一辈子没做过一件礼服,就算是平常穿的衣服也很随便。只有拍电影时导演强迫他,他才会勉强好好打扮一下自己。虽然他赚了那么多钱,但口袋里面最多只带五美元,而且从来没有买过汽车。

4.世界音乐天才莫扎特

正是因为贫穷,莫扎特才谱出了动人的音乐。贫困者有颗神秘、美丽的仁慈之心,一直在弹奏着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已故的俄国教授李奥·波阿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授。他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国,由他提拔和训练出来的人真是不可计数。

有一次,他对我说了一句令我至今难忘的话:“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那么,你生来就应该是贫穷的!”他怕我没听懂他的话,又补充道:“在贫困者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极其神秘的,又是最最美丽的,可以增强人们力量、思考力、同情感和慈爱心的元素。”

李奥·波阿尔说得完全正确。莫扎特就是这样一个贫苦的人,他甚至买不起木炭来温暖他居住的破屋。在寒冷的冬天,他只好把手插进穿在脚上的毛袜里取暖片刻,然后再继续工作。只有这样的人,才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才,才能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乐曲,才能永垂不朽。

饥饿、寒冷、缺乏营养品,这些都缩短了莫扎特的寿命,使他在35岁时英年早逝。

莫扎特的葬礼是最简单、最经济不过了,一共只花费了3美元10美分。起初,还有六个人跟随他那简陋的棺材送殡,中途下了一阵大雨,竟把这六个人也浇回去了。这时,莫扎特的灵柩孤零零地,孤零零地……

你是不是以为莫扎特的境遇非常可怜呢?但我要告诉你,其实许多伟大的音乐天才,都有和莫扎特差不多的身世。据桑福德告诉我,他的密友维克多·赫伯特第一次到美国时只穿着一件衬衣,因此不分冬夏,都须穿着它;当他妻子洗烫他那件衬衣时,他只好卧在床上等待了。但是,他不是一代大音乐家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曾流行一首叫《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蒂珀雷里》的歌曲,我们都喜欢唱它,那是一支有史以来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战歌。可是,这首曲子的作者贾克·贾奇却非常贫困,白天卖鱼,晚上还在台上演戏呢。

还有一首叫《白发吟》的歌儿,不也是广受人们欢迎吗?作者哈特·邓克斯曾将此歌献给他的妻子,并以区区15美元的价钱卖给唱片商。后来,他和妻子因意见不合而离异了。他孤独地死在费城一间简陋的小屋里。

他死时的样子非常凄惨,而他的遗嘱也只有一句话,写在一张便条上,放在床边的桌子上:“年老孤独的滋味最苦。”

《幽默曲》也是一首很著名的歌曲,可是这首歌曲的作者却是一个屠夫的儿子。更奇怪的是,这首曲子是趴在糖房和猪栏里写成的。他是捷克人,名字叫做安东尼·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初到美国时,不喜欢纽约的繁华,他看中了城外一个荒僻的小村,便迁居到那里。这个小村和外界几乎完全隔绝,没有车马的喧闹。

德沃夏克在100多年前诞生于捷克的一个小村庄中。他没有机会接受高深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他跟随父亲在屠宰场工作。不过,他心地善良,心中无时无刻不在萌发着美妙歌曲的种子。几经周折,他终于脱离了屠宰场的生活,到捷克的布拉格学习音乐,以实现他的理想和志愿。不过,他那时只有几个克朗,连最贫困地区的最简陋的小屋也租不起。幸亏他人缘不错,和另外五个穷学生住在一起,在饥寒困苦中,他谱出了许多世间难得的美妙歌曲。

所以只有像莫扎特、德沃夏克这一类人,在贫困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

5.作曲家乔治·格什温

刚开始时,他被嘘声轰下台;最后,掌声使他下不了台。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努力去追求并得到。

我拜访过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并向他请教过成功的秘诀。他告诉我,其实那非常简单:只要知道自己的需要,然后照这个“需要”努力下去,直至达到目的就行了。

最让我惊异和钦佩的是,格什温在成名后还不断地努力,并且每星期上课三小时。这种好学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处女作仅卖了五美元,可是九年后,他替好莱坞一家电影公司的一部片子制作一支新曲,竟收到五万美元的巨额酬金。

当格什温第一次在剧院表演时,听众全都讥笑他。后来,他接受纽约第十四街福克斯城剧院的聘请,担任乐师,每星期的薪金只有区区25美元。当他第一次参加演奏时,害羞得很,面红耳赤,脑子也昏昏然,自然奏得又是糟不可言,就连台上的演员也嘲笑他,听众更是大笑不止。他愤怒极了,不顾一切地跑出剧院。他对我述说这件往事时,还声明这是他平生最大的耻辱。

格什温最初的志愿是成为一个画家,可是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这些都得归功于他的母亲。

据说有一天,格什温的舅妈带着一架新钢琴来拜访他们,这使他母亲心中大为不悦,认为这是一种有意的侮辱,于是,她顾不得经济力量有限,也忍痛替格什温买了一架旧钢琴。由于这件突如其来的事,使格什温有了接触音乐和发展他天才的机会,并为人世间创作出许多美妙的歌曲,令美国音乐突飞猛进。格什温的成功应该先感谢这架旧钢琴及他的母亲。

格什温是靠《天鹅》这首歌曲成名的,但说起这段成名的经过却是离奇得很,几乎连格什温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1918年,格什温首次在百老汇舞台上演奏他的新作《天鹅》时,并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但这时有名的歌唱家阿尔·约翰逊也在座,听完该曲后,他认为格什温很有音乐天分,是一个可以造就的天才。九个月后,在一次盛大的集会上,有人请求阿尔·约翰逊唱一首新歌活跃会场气氛。阿尔起初委婉地拒绝了,但后来觉得不应该辜负众人的诚意,便引吭高歌了格什温所作的《天鹅》。结果这首歌大受听众欢迎,大家一致认为该曲优美绝伦。就在这短短的五分钟内,阿尔·约翰逊把一支被人们淡忘已久的歌曲唱红了,并且使格什温一举成名。

一个月后,《天鹅》这首歌响遍酒店、影院、舞场等各种娱乐场所。几乎人人都会唱。这反而使格什温感到莫名其妙,怎么这首《天鹅》会突然风行起来了呢?更使他惊奇的是,竟有唱片公司愿意出六万美元的大价钱买他这首《天鹅》的版权。天哪!他现在一星期才只有25美元的报酬。现在凭空有这么大一笔钱从天上掉下来,他真的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了。

但我们所有人都明白,格什温的成名并不是偶然。他虽然从未涉足剧场,但确实是剧场中最需要的人。

他创作了很多迷人的曲子,使情侣们随着乐曲舞得如痴如醉。可是,谁又会相信格什温从来不会跳舞呢?

格什温几乎烟酒不沾。他每天晚上总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不到中午他是不会起来的。他还喜欢收藏名画,尤其对法国画家的作品情有独钟。他患有神经衰弱,所以在家建了一个健身房,并且坚持每周去神经专家诊疗室治疗两次。

在1924年的林肯诞辰纪念日--这个日子现在已经变成音乐界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了。格什温又在这一天向世人唱出了达到他生平顶峰的作品《蓝色狂想曲》。

你一定会认为《蓝色狂想曲》是格什温花了很长时间才创作出来的。其实不然,大部分歌曲都是在偶然中完成的。当保罗·怀特曼约请格什温为他写一首爵士乐,以便在他的音乐会中演奏时,他随口就答应了。可是他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后来被其他事情一打扰,他就全忘记了。

直到后来,他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将要为怀特曼谱一首曲子的报道时才想起来,自己答应过怀特曼。于是他自言自语:“我应该为他写,而且一定要与众不同,一下子让人们对爵士乐产生尊贵的感觉。”于是,他写了一首曲子,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这就是《蓝色狂想曲》--这首被音乐界传颂,并赋予无上荣誉的杰作。

这首曲子演奏的当天,观众如潮水般涌入剧院。演奏的时候,观众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有些人甚至流下了眼泪。毫无疑问,这次音乐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掌声与喝彩声不绝于耳。

《蓝色狂想曲》不但在美国音乐界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使格什温的名字震惊了全世界。

心灵励志袖珍馆3:伟大的人物 - 第一章名扬后世的艺坛骄子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