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良好心态助力成功

用来衡量人生的,并不是生命的长短

《人生宝鉴》公布了一项很有意思的调查——假若一个人活了72岁,他这一生的时间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3年,体育锻炼、看戏、看电视、看电影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这只是个平均数。正是通过这个平均数,可以看到许多问题、想到许多问题。

每个生命都是普通的,许多事情大同小异,衡量它的,不是时间的长短。生命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价值。

“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臧克家的这句话对生命的长短和意义做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不再有旭日东升,不再有灿烂白昼,不再有一分一秒的光阴。你收藏的一切,不论是弥足珍贵的,还是已经忘记的,都将留给别人。你的财富、名望和权力都将变得微不足道,不管你拥有的还是亏欠的,都不再有意义。所有的嫉恨、冤枉、挫败和妒忌终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你的希望、雄心、计划和未竟之事都将终止,曾经无比重要的成败得失也将褪色。

那么,什么变得重要了呢?你有生之日的价值怎么来衡量呢?其实,重要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不是你学到的,而是你传授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人格;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有多少人感到这是永久的损失。

生命是令人敬畏的,无论是人类文明还是万千世界。人们往往惊叹生命的伟大,不是因为其有多漫长,而是因为其包含的内容无比丰富。

在非洲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动物们似乎都被太阳征服了,趴在阴凉的树荫底下休息,整个大草原呈现出一片和平与宁静。忽然,不远处的草丛起火了,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动物们纷纷出逃,只有一个蚁穴中的一群蚂蚁仍然像往常一样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虽然那里暂时还比较安全,但过不了几分钟,那里也会是一片火海。

这群小蚂蚁想必是死定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群小小的蚂蚁毫不惊慌,它们井然有序地爬到一起,然后以蚁后为中心,裹成一个拳头大小的球。虽然这时大火来到了这群蚂蚁身边,但“蚂蚁球”借着风势一点一点地向前滚动。球体最外边的工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它们没有一只当逃兵。熊熊的火焰不断烧灼着“蚂蚁球”,甚至可以听见蚂蚁被烧爆时“噼里啪啦”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蚂蚁球”越来越小,最后寥寥可数的几只兵蚁裹着它们的蚁后来到一片安全的湿地。蚂蚁的身躯虽然微小,但它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宽宏博大,在大部族面临灭亡的时刻,它们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同伴的安全,部族的延续。烧死的蚂蚁生命很短暂,但换来的却是蚁族永久的生存。

既然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从我们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也许能获得答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段名言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时刻告诫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而奋斗。也许会很困难,会遇到很多挫折,但只要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有正确的生活目标,就不会被生活拖累,不会被不幸压倒。

生命的起始和结束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我们虽然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无限拓宽生命的宽度,我们应该在这仅有一次的、没有回头路的生命中,活出精彩,无论你的生命还剩下多少时间。

所以,无论何时,请记住,用来衡量人生的,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其中所蕴涵的意义。

给自己定一个可行的目标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在实现这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常常设定一些小的目标。但是无论什么目标都应该切实可行,目标过大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其实就和没有目标一样了,甚至有时候还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挫败感,使我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可见,为自己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有两只蚂蚁一起出去寻找食物,走着走着,它们似乎闻到有食物的香味从前方传过来,它们兴奋地奔跑起来,这时候,突然有一堵墙挡住了它们的去路。那道墙大概有30多米长,10多米高。其中一只蚂蚁看到墙以后,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它心想:我一定要爬过这堵墙,墙那边一定有很多食物。可是,由于墙面比较平整,而且对于这么高的墙来说,蚂蚁的力量实在是太无不足道了,所以,每当这只蚂蚁爬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它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从墙上跌落下来,可是这只蚂蚁却一点都不气馁,每次跌落下来以后,它便会继续爬起来,重新跑到墙边继续往上爬。它坚信,只要自己坚持努力,就一定会爬过去,找到很多美味的食物。

另外一只蚂蚁则不同,它走到墙边,看了看墙的高度,又向左右看了看,最后,它决定绕过这道墙。很快,这只蚂蚁就绕过了墙,墙后面果真有很多美味的食物,它开始大快朵颐地享受起这美味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那里重复着攀爬、跌落、又攀爬、又跌落的一系列努力。

可见,有时候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也许每个人也都很努力,但是,最后却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有些人设定了一个不可行的目标。那样的话,就算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一位农夫在一块地里同时种上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树苗。

从种下去的那一刻开始,两棵小树就拼命地从地下吸取营养。一棵小树把自己吸取的营养除了一部分用于维持生命以外,其他的都储备到了根和树干中,因为它想积蓄力量,先把根基固定好,然后再努力向上生长。另一棵小树也吸收了很多养分,它的目标却是明年要开出满树的花。

第二年春天,第一棵小树吐出了嫩芽,努力地向上生长;而另一棵小树,才长了几颗嫩芽就迫不及待地酿出很多花蕾来。

第一棵小树将自己储藏的营养都用在了茁壮树根、树干和树叶上,很快它就长得又粗又壮,树叶浓密厚实。而第二棵小树,每年都要开花。农夫看到漂亮的满树鲜花觉得很高兴,期待着它们都结成硕大的果子。可是,由于储备的养分不够多,第二棵小树每年结的果子都又小又涩,根本就不能吃。农夫气愤地骂它是个没用的东西。

过了几年,第一棵小树已经长得足够粗壮了,这一年的春天,它开出了满树鲜艳芬芳的花朵,秋天的时候,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农夫看着满树的果子脸上乐开了花。

最终,农夫把那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果树砍掉了。

给自己设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身的情况,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为自己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切不可盲目,不可好高骛远。只有设定了切实的目标,我们才不会因为一时的荣耀而迷惑,不会因为一时的落后而悲伤。只有设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我们才会清楚自己每一步该做什么,才会清楚自己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知道,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一时的落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不知道应该怎么走。所以,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的目标,确切地说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我们才不会迷惑彷徨,才能坚定、坚持、坚毅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耐住寂寞,走上事业成功路

成功的人,当你了解他时,你会发现他的奋斗史既是成功的历史,也是一部辛酸史。很多成功的人,在人生的旅程中,并非每一步都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行进和苦苦的奋斗。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人羡慕成功者,关注他头上的光环,但很少去了解他的过去和奋斗历程。

很多人都熟悉王国强这个名字,不错,他是北京四达邮币社董事长兼总经理。他集投资咨询、集邮者、邮商、集邮网站运营人的身份于一身,被称为全国邮市“一号人物”。但你了解他的过去吗?要知道,他的奋斗历史也是曲折的、不平凡的。

1991年10月,曾经当过国家干部、也做过国企领导的王国强遭遇了下岗,于是他以手中仅有的一万元积蓄,在北京月坛邮市租下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商店,创办了“四达集邮服务部”。

入行后,王国强才明白,邮市的水深着呢。做邮商,自己根本是个外行,邮市的三个基本功——邮识、真伪鉴定、市场规律,自己一律不懂。但他坚信,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一定也能做到。不懂的东西,可以学。于是,他开始恶补。他找到《集邮杂志》、《中国集邮报》这样的报刊仔细看,常常在30倍的放大镜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至深夜两三点钟。他每天工作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小时,直到1993年年底,王国强才感到心中有了数。

那时,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邮识和鉴定造诣,在邮票投资、经营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也正是那一年,他选准了第一个时机,成功地淘到了进入邮市后的“第一桶金”。

可以说,他进入邮市的前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论和信念,最终走向了成功。

我们很多人都在苦苦追寻成功的真谛,但就是找不到。其实,不是找不到,而是做不到。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寂寞,因为我们不愿意付出辛苦。我们喜欢手里拿着成功的圣经,脚却停留在原地——试想,这样我们能成功吗?

没有孤独,没有痛苦,就不会有幸福、成功。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要耐得住寂寞,得有“十年磨一剑”的胆量和勇气,得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志豪情。

能耐得住寂寞的,是勇者,更是智者。古今中外还有多少科学家、伟人、名人,他们在无数个日子里耐住了寂寞,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赢得了人生的辉煌,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两弹一星”的功勋们深居大漠,甘于寂寞,才取得了惊人的业绩。数学家陈景润数年寡居陋室,才有了“哥德巴赫猜想”。努力地走出浮华,沉潜下来,不计得失,性静情逸,朝看晨露早霞,暮观流云夜月。没有心累神疲,没有追随的劳碌,世事于我如浮云。如此寂寞着自己,该是何等的境界。

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在中学毕业后,在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就因家贫辍学,但仍刻苦自修数学。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首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但这许多的苦难并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愈加坚强,愈加刻苦学习,默默忍受着孤单和寂寞,不断攀越着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最终,他在数学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也是这方面的典型。在父亲的影响下,邓亚萍五岁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曾一度被拒于省队、国家队的门外。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却步,相反,她耐得住一个又一个寂寞漫长的日子。经过无数次的流汗,终于浇铸出一个永不言败,一切追求最高、最好、最快的巾帼英雄。

人总会遇到挫折,总会有低潮,总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即便是那些在普通人看来风光无限的人也是如此。而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遇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那风光无限的人。你没能过得去,你就只能平淡无奇。

那么,该怎样跨过挫折这道门槛儿呢?概括出来道理其实很简单,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的就是忍受寂寞,卧薪尝胆。

要知道,软弱的人才总是喜欢把一切归结于命运,并只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救;而卓越的人则是相信自己,并在寂寞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二者的命运便由此注定。所以说,不要羡慕别人一时的辉煌,不要眼红别人的成功,只要你能忍受寂寞,满怀信心地去开创,默默付出,相信生活也同样不会放弃你,因为,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从自卑中抬起头,让生命更美丽

人们大都很自信,并且认为自信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品质,当然,我们不否认自信是生活的动力,拥有自信的人,总能抓住一切机会,抵达生命的至高点。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忽视了:正视欠缺也是一种力量的来源,从自卑中抬起头,我们的生命就会呈现出更加持久美丽的状态。

有个女孩很普通,她相貌平平,身材一般,口才不好,能力不出众。她自觉自己一无是处,不会讨人喜欢,因此常常忧郁不安。特别是工作以后,同事们都很爱美,她们常常坐在一起谈论如何美容化妆,每每这时女孩都躲得远远的,任凭自卑吞噬自己的快乐。有时她也会希望自己像其他女孩一样,把自己打扮得美丽如花,自信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但是一想到自己貌不惊人,她就失去了寻求美丽的信心。而且,每次与别人交流说话时,她都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于是人们都认为这个女孩很傲慢,对别人爱理不理。女孩知道,这一切其实都是自卑惹的祸,她困惑了,不知道该如何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是完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固然是好,但过分苛求完美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从而不信任自己、看不起自己……而现实就是这样的,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来造成的,每个人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故事中的女孩因为太关注自己的不足,就总会盯着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深陷自卑中无法自拔。

其实,有欠缺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它。换一个角度说,欠缺是上帝给我们的一面镜子,它常常让我们能照出自己需要超越的地方。一个看不清自己不足之处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那么哪儿还有改变自己的动力和空间啊。自卑就像病毒,会让我们感觉不好受,但却是激发机体潜能的另一种方式,因为战胜一次病毒之后,身体免疫力就会升高一次,同样,走出自卑的阴影,心灵就会多一重力量。

所以,故事中的女孩,唯一的自救方式就是要正视自己的欠缺,接受自己的不足,挖掘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特点,保持不夸大自己的短处,也不忽视自己长处的心态,努力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学会避开短处和发扬长处,将欠缺化为一种力量,才能从短处超越。

有一篇文章叫《卑微人生的美妙》,文章里说一个女孩学习很差,人们都认为她的智商有问题,无可救药了。然而,她最大的长处就是编织,在她手中编织出来的东西跟真的一样。但是在人们的眼里,她无非只是一个女工罢了。

多年后,她成了一位以编织发家的企业老总,坐拥上亿资产。她成功的秘诀是:她没有在自卑的桎梏中活着,而是努力地让自己编织出世界上最美东西来,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看了故事,也许你会领悟到,认清短处固然重要,但倘若能找到长处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就像故事中的女孩一样另辟蹊径,也能走入一片精彩的人生。

记得许鞍华导演曾经说过,她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比如自己长得不漂亮、不会打扮、不会做家务、不会交际等等,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欠缺,才提醒自己不断从其他方面去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学会从特长出发挖掘自己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欠缺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因为它会不断地促使你成长。

所以,还是把自己从自怨自艾中解脱出来吧,走出那个充满阴霾的角落,你会发现,生活中有无数条通往幸福的路供自己选择。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克服自卑是人生的必修课,但上帝是公平的,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而当你心存适度的谦卑时,你就会获得胜不骄败不馁的心境。

让自己站在谦卑的后面,就会获得更强大的力量。

大家一定都熟悉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是一个早产儿,他上学时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老师经常说他是一个笨拙的无可救药的孩子,同学们也看不起他,他总是有很强的自卑感。但是,他懂得化欠缺为动力,一次,他父亲带给他一个小罗盘,这个罗盘给了他无限的灵感,引起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后来他创立了相对论,成为我们熟知的卓越的科学家。

可见,对欠缺的认识是一把双刃剑,尽管会将我们刺伤,但有时也是一件好事,倘若可以将失望变成动力,将不足变为优势,我们也就获得了超越,进而推动我们走向成功。

正视欠缺,能够让我们对自己做出冷静的认识和理性的反思。一个人获得自信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每个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一种桀骜不驯和自命不凡的基因,这种基因往往使我们太过自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而生活中,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愿意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而以一种谦和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而正视欠缺就是这种谦和的向导。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自卑,否则会让一个人失去信心和勇气,使我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但也不能盲目自信,一个盲目自信的人会过高地评估自己,并使自己在失败中因为无法承受而心灰意冷。最佳方法是用自省来照亮自己各方面的漏洞,并用自信带领自己走出人生的迷途。

是的,请正视欠缺,别再自卑。无论是谁,只要能从自卑中抬起头来,从长处中找到信心,就一定能走向卓越!

其实,有欠缺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它,换一个角度说,欠缺是上帝给我们的一面镜子,它常常让我们能照出自己需要超越的地方。一个看不清自己不足之处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那么哪儿还有改变自己的动力和空间啊。而正视欠缺,能够让我们对自己做出冷静的认识和理性的反思,走出自卑的阴影,心灵就会多一重力量。

认真做人,用心做事

认真做人,用心做事,既是对工作的要求,也是做人的标准。做人贵在清白,做事贵在认真。用心做事,就是动脑筋做事情,用心处理问题,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事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

如今,大学生感慨找工作难,但是却看不到自身的缺点,让用人单位大谈苦经。某资深人力顾问张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待人接物有欠缺和不安于本职工作的大学生最让人受不了。她希望大学生在认真做事前要先学会做人。

张女士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已有好几年,和大学生们打了几年交道,她说:“现在不愿招大学生,尤其是‘好’学生。因为他们自恃好女不愁嫁,频繁跳槽。好多大学生进来一两年后就跳槽,能安安心心做上三五年的很少。”

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喜欢和别人攀比,看见同学的工资比自己多几百元就受不了,开始另谋出路。张女士希望大学生明白,在一个单位待上一年其实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上至少三年,才可能逐步积累经验,有所提升。

有一次,张女士到一所知名学校进行宣讲,并打算招聘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料,她在台上讲,学生就在台下讲,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说明他们根本不重视这个就业机会。”张女士当时直摇头。

还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到张女士所在公司的市场部实习,因为考虑到新人马上接触商业机密不太好,他们便安排这名学生做一些基础工作。三个月后,这名学生提出要做“更大的事”,公司没有答应,于是他扭头就走人了。

还有一名“什么证书都考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在公司里担任法律顾问,但他从不和同事打招呼,不和他人沟通,“没人知道他在做什么”,最后公司只好请他离开。

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张女士给大学生们开出一剂药方:学会做人,学会沟通。一些大学生进了单位,常常抱怨“怎么吃饭没人找我?”而不是主动融入同事中。求学期间,有家长、老师帮着他们,到了单位,什么都要靠自己。“人好比是树,工作环境是土,树根应该去适应土壤,而不是让土壤来适应树根。”张女士这样说道。

她还建议,人生定位要准确,要切合实际地考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与其不断跳槽,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最底层做起。大公司一般都有一整套的培养计划,公司垂青于那些有潜能,愿意和公司一起发展的员工。谁会喜欢第一年求着要进来,一年后和人力资源经理谈条件要这要那,公司不同意就要走人的员工呢?

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特立独行,缺乏团队精神和主动精神,把这些不良习惯带到社会上、工作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因为,学校和社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就要一切从头开始。只有学会做人,学会主动去适应社会,才可立足和发展。

那么,学会做人,认真做人,然后踏实做事,努力做事,是否就离成功不远了呢?

有人讲,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而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不可否认,人的能力大小是有区别的,但人在做事时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不认真的人就是再有能力,也会一事无成。任何事情,只要是分内之事,就应该认真去做,这是保证结果正确的基本态度。比如,现在让你去发一份传真,如果你心不在焉,就很容易导致号码错误、收件人错误,甚至造成工作的延误。再假如我们接收一个会议通知,如果简单地当一个传话筒,不去跟踪衔接,就有可能造成工作脱节、误事。像发传真、接电话这样简单的工作,如果不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就会出问题。

用心做事和不用心做事的人所创造的个人财富、社会价值和受人尊敬的程度也截然不同。努力做事却不用心去做等于没做,最终不会赢得领导的欣赏和同事的尊重。只有用心去对待事情,对待工作,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马卡姆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面对生活的艰辛,他并没有沮丧。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送信。年纪还很小的他,竟然在三年中没有发生过一次失误。他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在铁路上工作。为此,他开始学习和铁路有关的知识。后来,他被派去专门打扫站台。每天,他都穿一身蓝色的铁路制服,专注地做这件对他来说似乎过于简单的工作。

有一天,马卡姆像往常一样打扫着站台。他不知道,在他对面停着的一节车厢里,有一个人被他的工作态度吸引了。这个人是铁路巡回主任杰拉尔德先生。在以后的日子里,马卡姆更换了多份工作,每换一次工作,马卡姆都拿出十足的劲头——像打扫站台那样彻底,那样让人无可挑剔。最后,他当上了伊里诺斯中央铁路局局长。

杰拉尔德先生在谈到马卡姆时说,他没有见到过一个如此精心对待一件平凡工作的人,他使自己的工作焕发出不同寻常的光彩。

古人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古今事业必作于细,天下大事须成于实”“智者之虑,虑于未形;达者所窥,窥于未兆”等,讲的都是用心做事、成就大事的道理。

“用心做事”是一种态度,它能使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种思想境界,能使我们用思考的眼光来谋划未来。

“用心做事”是一种品质,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人在工作、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因此,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后,首先要学会认真做人,然后努力做事,做好本职工作,用心思考未来,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 - 第一章 良好心态助力成功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