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数千年的思考探索,凝聚了炎黄子孙卓绝超群、返璞归真的精神智慧,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源泉,是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支柱。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以学科分,国学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其倾向于经部。而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当然也属于大国学的范畴。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在章太炎、鲁迅、王国维、胡适等一大批国学大师的推动下,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日。国学热渗透着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正视与反思,加速了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

国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才衰落下来。国学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自1840年海禁被打破以后,有关“国学”究竟是否有用的争论始终就没停止过。在近代史上,顽固的排外主义者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开明人士则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一些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他们把中国的落后和屈辱一股脑都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呼吁要把传统文化来个连根清除,甚至取消汉字,使用拼音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国学也惨遭涂炭,国学教育竟断档半个多世纪,不能不令人扼腕痛心。

然而,在历次论争中,一些国学大师和明智之士誓死保卫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遗产,大部分人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不能完全抛弃。于是不少人渐渐开始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来整理、记录和研究老祖宗的东西,就国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广义地说,国学就是关于古代中国社会所有方面的研究学问;狭义地说,国学是现代的中国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吸取其中比较有现实进步意义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带有很强的功用色彩,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学重又得以复兴。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学无疑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开始研究国学,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在今天,国学无疑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此而深感自豪。

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语焉不详,那岂不汗颜!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

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它图文并茂,集传统文化于一体,内容极其广博,涉及诸子百家、儒家思想、民俗礼仪、宗教神话、政制吏制、帝王将相、军事兵制、经济贸易、教育科举、国学经典、语言文字、史学典籍、文词诗赋、琴棋书画、地理堪舆、中医养生、成语俗语、轶事掌故、国粹技艺、国学名句等方方面面,融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于一体。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提升国学修养,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拥有国学修养和传统文化底蕴的知识达人。

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 序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