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是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六十年前的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兼台湾警备总司令陈仪,接受了日本原台湾总督兼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提交的投降书,仅用5分钟的时间(08:55~09:00),就结束了日本在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上午9点整,陈仪向中外宣布:台湾正式回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回归祖国已经六十年了,但1949年以来迄今的两岸关系却一直都比较复杂。最近我们大规模地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今天的纪念活动可以说达到了高潮,就是因为台湾的民进党当局已经取消了台湾的光复节;他们竟沿用日本人的方式,将台湾的光复纪念日称为“终战”。台湾当局的做法竟然如此荒谬!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存在于历史与现实之中。就历史与现实的交集来说,今年的大陆政坛,可以说是“台湾之年”。3月,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的“缅怀之旅”,拉开了两岸交流的序幕。接着,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搭桥之旅”,7月,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民族之旅”,以及9月著名学者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在大陆接连吹起了强劲的“台湾之风”。他们到大陆的访问与交流活动,都带来了台湾的“特产”:连战带给北京大学的礼物是他祖父连横先生在台湾完成的一部著作《台湾通史》;宋楚瑜送给清华大学的礼物是一套《台湾文献史料》的光盘;郁慕明追怀民族历史;“嘴硬”的李敖在数次演讲中难以掩饰乡情。可以说,两岸同胞、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一次次得到了显耀与荣光。与此同时,这些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两岸交流,也必然让有理智的中华儿女一次次地思考起那个迄今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

记得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台湾问题是我们最大的“乡愁”和最大的“国殇”。当前的台湾问题大家都比较清楚,不需要我在此加以赘述了。我今天主要讲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台湾问题。

之所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台湾问题,就是为了要区别于在外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至今还存在的所谓“台湾问题”(Taiwan Issue)。比如:荷兰、西班牙、法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台湾问题”,以及日本、美国历史上迄今还存在的“台湾问题”。本来,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什么“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只是中国内政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和本国因素的交互作用,才有所谓“台湾问题”的发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主要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干预,曾经有过东北问题、山东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等,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这些“问题”都烟消云散了。但是,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产生于近代之前,到现在也还没有解决的“老、大、难”的问题,那就是台湾问题。

我之所以要研究历史上的台湾问题,除了本人从事的历史学职业所具有的关怀之外,还因为我所赞同的西方历史学家说过的两句著名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它们用作当今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历史要为现实服务”和“以史为鉴”。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上的台湾问题,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当前的台湾问题。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台湾的历史。台湾在远古时代,原本是和大陆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和大陆分离,隔台湾海峡而相望。1971、1974年,考古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台湾岛上最古老的居民的化石,并命名为“左镇人”。它们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后期,时间在3万年左右以前。这就是说,至少从1974年算起,在3万年以前,台湾岛上就出现了人类的活动。但台湾自己古代的历史,只存在于考古文物上和土著语言中,却没有传承下来,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文字。有文字才会有历史,中国有几千上万年的历史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文字的发明。

公元230年,中国处于三国鼎立的时代,当时吴国国君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1万官兵到达了“夷洲”。这个地方大多数学者认为就是今日的台湾。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规模很大,历时一年之久。由于这次行动,吴国丹阳太守沈莹在公元264年至280年间写下了《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台湾情况的文字记述。这样,在大陆的文献里才出现对台湾的记载。隋炀帝时代,也曾三次派官兵去“流求”即台湾,其史实开始记载于中国正统的史书《隋书·流求传》。宋元时期,大陆汉人开拓澎湖,并向台湾岛发展,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代还设立了“澎湖巡检司”,仍隶属于福建省晋江县。随着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加强,台湾作为中国之一部分而早已存在于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上。但是,这时并没有“台湾问题”的发生。

中国历史上开始发生后来所谓的“台湾问题”,是在16世纪中叶的明朝中后期。从此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以下我分四个时期进行讲述:

北大微讲堂:中国历史上的台湾问题 - 正文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