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读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甚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阅读能够激发和鞭策我们不断地前进,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阅读能够照亮和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使我们从此走上了一条成功事业的道路。阅读是最简单、最好的改变人生的一种方法,没有其他东西比读书更有力量了。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无不是阅读促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事业。

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在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成阳国棉八厂当工人。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年同陈凯歌等一起成为了中国人的“第五代导演人”。1984年担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摄影。1987年出任导演,张艺谋所导演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让中国的电影走向了世界。这位被《时代周刊》评为当代世界的最伟大的二十位大导演之一的中国人,一直都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张艺谋是天才吗?这个二十多岁才摸相机的人,是如何成为著名的电影导演的?让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21岁时,因为有一些文体特长才被破例从农村招进陕西国棉八厂,因为我的出身不好,能进厂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在厂里当辅助工,主要从事清扫、搬运等工作,迹要经常“掏地洞”,清理堆积的棉花杂质,出来后,三层口罩里面的脸仍是黑的,工作很脏很累,却没什么技术。

业余时我喜欢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喜欢中国古典小说,那时候能找到的书也少,《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都一遍遍地看,至今对里面的人物也特别熟悉,它们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1998年导演歌剧《图兰朵》时,想到古典艺术、民族特色,心里涌起的很多是这些小说给我的感觉。

我学摄影是在1974年,因为工作之外的无聊,又不愿虚度青春,就想学点什么,后来觉得摄影不错,就买了照相机,又从图书室借了不少摄影方面的书,昊印成的、薛子江的,人像摄影、灯光摄影等等,凡是有关摄影的,都找来看,一些借来的书因为要还,就整本整本地抄,记得当时一本两寸来厚的《暗室技巧》,我抄掉了大半本。

那时候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现在这么明确,不愿混日子,觉得学摄影是个事儿,一个人在浑浑噩噩的氛围中把这当成了一种寄托。那时候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到厂工会或宣传科当个“以工代干”的宣传干事。

如果不恢复高考,我可能真的会成为厂里写写画画的宣传干事,那时候年轻人想出路和现在不一样,除了入党、提干走政治这条路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我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上面这条路想都没有想过,我是车间里唯一没有写入团入党申请书的,那时棉纺厂停电时就组织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学习,每到此时,几百人的车间里退场的只有我一个。

1977年,高考在我还没来得及想时就溜过去了,等一揭榜,厂里一下子就考走了好几个,我不可能不受到触动,1978年再不考我就超龄了,直觉告诉我必须抓住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当时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学的那点东西又在“文革”中早忘光了,复习得再辛苦也没把握,于是往偏处想,报体育学院?自己个子矮,喜欢运动却又都是野路子,不行;美术学院?绘画基础不足。正在琢磨时,别人向我推荐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说:“课都与摄影有关,你的片子拍得好,一定行。”就这样,经过一番努力,我如愿以偿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命运将随着新的知识、新的朋友和新的体制环境而改变。

在电影学院,我跟其他同学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年龄大,我差不多是我们这一级里最大的,系里别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小10来岁;二是因为我的入学不是特别正规,因而总有一种沉沉的“编外感”。这两点不同,使我感到压力。

按照当时的行业氛围,我们从摄影系毕业后分到电影厂,还要做若干年的摄影助理,然后才能做掌机摄影师。我想想自己毕业就32岁,再干几年助理,三十七八快四十了才能独立摄影,就觉得不行,于是给自己设计了两条路,一是走出电影圈做摄影记者,尽快独立工作;二是转行干导演。

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很少幻想什么,当时我已经着手联系陕西画报社;同时,我从大三开始便偷偷看一些导演方面的书。导演班的人年龄和我差不多,陈凯歌、田壮壮……甚至可能有人比我还大,这也是我想转入导演的重要原因,大家同时起步,感觉可能会好一些。

记得当时我是请导演系的才子林大庆帮着开的书目,一共20多本,之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苦读,这期间还试着写了个剧本,请导演系的白虹评点……正是有这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使我以后能很自然地由摄像向导演过渡,而无论是考电影学院还是转导演,开始的动机都是为了寻找出路,谈不上对电影或导演的“热爱”,而一旦选择了,我就想把它干好。

我应该算是命运起伏比较大的人,20年前的我和现在差别很大。平常我们老说人是有命运的,而在我看来命运是受“机会”和“能力”左右的。对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机会”是被动的,要受大、小环境和个人的位置制约,比较难预测把握;而“能力”则不然,在获取“能力”方面,人具有相当的主动性,我想正是因为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进一步把握机会的能力(摄影),才使自己从一个看起来不是很有出路的工人走到今天的。因而对我来说知识、学习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甚至认为它们是“能力”的唯一来源。

1978年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如果没有考上电影学院,如果没有获得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那么,我也许还是厂子里的一个工人。可以说,正是阅读才使得我成功,阅读是我成功的基石。

的确,书籍,是历史的长老,智慧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启悟了智慧;也容纳了峥嵘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与无限的情绪。书籍,让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让庞大的人种融汇、凝聚,让文明的火种在广阔的土地上延续、源远流长……

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有人呕心沥血,却终无所获,有人讲求方法,终成大器;有人埋头苦干,却只是死啃的书虫,有人如水得水,深得读书三昧;有人身陷其中苦不堪言,有人善于驾驭乐在其中;有人满面尘土步履蹒跚,有人意气风发走得洒脱。

西谚说:愚笨的人,熬过痛苦,忘却经验;平庸之人,以自己的痛苦换取经验;聪明的人,借他人经验以自用。

为了让青少年朋友更好的学会阅读,从中汲取成长的有益营养,本书总结了几十位伟人、名人的阅读心得、阅读方法、阅读经验、治学精神、读书心法等,相信对青少年修正阅读方法、改进学习的方法都大有帮助。

关于阅读的益处,无数名人对此饱含深情的歌颂过。其中,梭罗的理解令人印象深刻。他对阅读的一番论述如美文般优美动人。下面,让所有的青少年朋友一起来分享梭罗的娓娓道来:

……

学生们能够读希腊原文的荷马或埃斯库罗斯,希腊悲剧之形式的创造者与伟大的悲剧作家,今尚流传有《俄瑞斯忒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剧本),而没有放荡或奢侈的危险,因为那暗示着,他们还在相当程度之内崇拜他们的英雄,神化着黎明的时间来翻动纸页。但这些英雄的诗篇,即使是用我们自己的口语印刷成书的,在我们这种败坏的时代,也变成死文字了。所以我们必须辛辛苦苦,找出每一行,每一个字的意义来,尽我们所有的智力,勇武与气量,来构思它们的意义,要比通常应用时有更深远的意义。近代那些廉价而多产的印刷所,出版了那么多的翻译本,却并没有使得我们更接近那些古代的英雄作家。他们还依然寂寞,他们的字母依然被印得稀罕而怪异。那是值得的,花费一些少年的岁月,那些值得珍惜的光阴,来学会一种古代文字,即使只学会了几个字,它们却是自街头巷尾的琐碎之中,被精炼出来的语言,是永久的暗示,永久的激发。

阅读得好,就是说,在真精神中读真正的书,才是一个崇高的练习,那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胜于举世公认的练习多多了。它必须经过一个训练,像竞技家必需经过的一样,而且几乎是需要终生不变初衷的努力的。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着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书本所写着的那一国的文字,即使你能说,那还是不够的,因为口语与文字不同,一种是说的文字,另一种是阅读的文字。一种是变化多端的,声音或舌音,只是一种土话,可以说是很野蛮的,我们可以像野蛮人一样从母亲那里不知不觉学会的。另一种却是前一种的成熟与经验。如果前一种是母亲的舌音,这一种便是我们的父亲的语文,是一些洗练过,有含蓄的表情,它的意义不是耳朵所能听的,我们必须重新诞生一次才能学会。……

“难怪亚历山大行军时,要在一只宝匣中带一部《伊利亚特》了,因为文字是圣物中之最珍贵者。立刻,它比别的艺术作品,跟我们更亲密,且更具有世界性。这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艺术。它可以翻译成每一种文字,不但给人读,而且还呼吸在人类的唇上;不是表现在油画布上,或仅在大理石上,而是雕塑在生活的呼吸之中的。一个古代人的思想的象征,成为近代人的口头禅。在纪念碑似的希腊文学上,正如在希腊的大理石上,两千个夏天已经在上面留下了更成熟的黄金的秋色,因为它们带着它们自己的庄严的天体似的氛围,到世界各地,保护它们,免受时间的剥蚀。书本是世界的珍宝,时代与国家的最适当的遗物。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合适地放在每一个茅屋的书架上。它们没有什么私事要诉说,可是,当它们启发并支持读者的时候,他的常识是不会拒绝它们的。它们的作者,在每一个社会中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贵族,而他们对于人类的影响却大过于国王或皇帝。当那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可以鄙弃的商人,由于进取之心与勤劳刻苦,挣来了闲暇以及独立,侧身于财富与时尚的世界里时,最后他不能不转向那些更高级、更不可攀的智力与天才的世界,发觉他不学无术,发觉他的一切财富都是虚荣,都不足以自满,更进一步地证明了他是头脑清楚的,他煞费心机,要给他的孩子们这种智慧的文化,正是他自己如此敏锐地求而不得的。这样地,他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始祖。”

梭罗认为,阅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最有效和最有价值的阅读应该于“真精神中读真正的书”。梭罗提议人们应去读那些充满生活艺术的书籍,因为这会在现实中带给我们的一些有用的帮助。另外,梭罗极力奉劝读书人必须去看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因为这些巨著当中包含着先人最崇高的智慧,在经过岁月的淘洗之后,这些智慧更加焕发光彩,阅读起来自然会得到很好的熏陶。相反,如果大量的去阅读一些浅薄而没有经过时间沉淀的“时代书”,其“结果是一切的助衰退,一切的生机停滞,普遍颓唐,智力的官能完全脱皮壳一样地脱掉了”。还有,梭罗建议人们多阅读原著,及培养一种崇高的心智等等。

总之,无言其数的伟人和名片倾谈阅读心得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人类阅读心典的沉甸甸的关怀……

青少年能力培养课——阅读 - 前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