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寓言

踩着虎尾选自《周易-履》

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

从前有个人,一只眼睛瞎了,偏认为自己视力好;腿瘸了,偏认为走路正常。结果他走到深山里,踩到了老虎尾巴,命丧虎口。

羝羊触藩选自《周易-大壮》

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一头公羊用自己的角狠狠地去抵撞篱笆,结果被篱笆卡住了双角,既不能退,也不能进。

蹊田夺牛选自《左传-宣公十一年》

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有个人牵着牛,踏坏了别人的庄稼,结果被论罪,夺了他的牛。牵牛毁田的人,确有过失;但因此便夺去他的牛,惩罚未免太重了。

雄鸡断尾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

宾孟是景王的大臣,有次到郊外,看到一只公鸡啄自己尾巴上漂亮的羽毛。他就向随行的仆人询问原因。仆人说:“这只公鸡是怕自己做了祭品。”

宾孟由此得到启发,急忙回去把这件事告诉周景王,并且说:“雄鸡大概是怕被人利用啊!”

救火与放火选自《墨子-耕柱》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有个叫巫马子的人,曾对墨子说:“您主张‘兼爱’,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好处;我反对‘兼爱’,人们也没有因此受到什么害处。既然这两个观点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您为什么还要坚持您的观点,而反对我呢?”

墨子回答道:“打个比方:有人放火烧东西。一个人提着水去灭火,另一个人燃着火把去助长火势,两个人的行动都没有达到目的,可您说这两个人谁对呢?”

巫马子毫不犹豫地说:“我当然赞同提水灭火的人,反对那助长火势的家伙。”

墨子笑着说:“既然如此,我当然是肯定‘兼爱’的主张,而反对您的观点啦。”

楚王好细腰选自《墨子-兼爱》

昔者,楚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春秋时有个楚灵王,偏爱腰细的人。朝中的大臣都害怕自己因为腰肥体胖,失去宠信,所以不敢多吃饭,原本一天吃三顿饭,改为一天只吃一顿。每天起床穿衣服,都要先屏住呼吸,尽量束紧腰带,然后再扶着墙站起来。

一年以后,满朝文武个个面色黑黄,骨瘦如柴。

勾践好战士选自《墨子-兼爱》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在此!”越王亲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而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喜欢看军队战士的勇猛表现,也常常以这样的标准来考验臣子。

有一次,越王偷偷命人放火烧船,以考验部下。他对战士们说:“我们越国的宝藏都在这条船上啊!”并亲自擂鼓来激励部下勇猛向前。战士们受到鼓声的刺激,争相冲到船上救火,有上百人被烧死。越王见此才收兵。

击邻家之子选自《墨子-鲁问》

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

一户人家,儿子没出息,又蛮横粗暴,他父亲拿起一条竹鞭教训他。邻居家的老头见了,也跑来举着棍子痛打年轻人,嘴里还说:“我这是顺着他父亲的意思教训他哩!”

丝与染缸选自《墨子-所染》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墨子看见染房的人在染各种颜色的丝,便感慨道:“丝本身是白色的,将它放进青色的染缸,就变成了青丝;将它放入黄色的染缸,就成了黄丝。所进入的染缸颜色不同,丝的颜色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染过五次,丝的颜色也就跟着加深了五次。由此看来,染色不可不慎重啊!”

不仅染丝是如此,国家的治理也是同样的道理。

多言何益选自《墨子-间诂》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有个叫子禽的人,请教墨子:“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蛤蟆、青蛙和苍蝇,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叫个不停,可没人去听它们的。而雄鸡只在黎明时分啼叫,可以使天下人醒来。话说得多有什么好处?关键是切合时机。”

弈秋诲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最好的围棋手。有人请他教授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弈秋的讲解。另一个虽然也坐在那里听讲,心里却总想着天鹅就要飞来了,该如何拿弓箭去射猎。他虽然和别人一块学习,学习效果却远不及对方。难道是这个人的智力比不上人家吗?我说不是的。

以邻为壑选自《孟子-告子下》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战国初期,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漏洞而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魏国请去当相国,魏王对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得意洋洋地说:“我治理洪水的本事,连古时的大禹都比不上啊!”

孟子说:“您错了!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最终把洪水疏通到大海里去,因此是以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您则恰恰相反,把邻国作为蓄水的沟壑。一旦水被堵得倒流,就会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您这样做,是被有良知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所以在治水这方面,您可大错特错了!”

拔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从前,有个宋国的农民,总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天天到田边去看,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秧苗长得快一些呢?宋国人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干完。

他十分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真累啊,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去看,发现田里被拔高的秧苗全部都枯萎了。

冯妇攘臂选自《孟子-尽心下》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晋国的冯妇,原本是个打虎能手,后来做了善人,发誓不再杀生。有一天,他驾着马车到野外去,看到一群人在追捕一只老虎。那只老虎被赶到一处角落,仍然凶猛咆哮,负隅顽抗,没有人敢近前捉拿。这时有人望见了冯妇,便跑来请他前去抓老虎。冯妇欣然答应,挽起袖子,跳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只有那些儒生讥笑他没有信守誓言。

乞食坟间选自《孟子-离娄》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间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有个齐国人,娶了一妻一妾,一起过活。他每次出门,总是酒足饭饱后才回来。妻子感到十分奇怪,就问和他一块吃喝的都是什么人,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物。

妻子感到疑惑,把这件事告诉了小妾,并和她商量说:“我们的丈夫每次出去,一定吃饱喝足了才回来。问他和谁在一块吃喝,他就说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可咱们家里从没来过什么显赫的人物。我想悄悄跟着他,看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第二天一清早,她便悄悄跟在丈夫后面,观察他的去向。可丈夫走遍全城,却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人。最后,她见丈夫来到东门外的坟地里,向上坟的人乞讨祭礼完毕后的酒食。没有吃饱,就到别处去讨。妻子终于明白了丈夫吃饱喝足的门道!

她气愤地回到家里,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了小妾,并说:“丈夫是咱们终身指望和依靠的人,谁知他现在竟是这个样子!”妻妾二人在院子里边哭边咒骂不成材的丈夫,而她们的丈夫还不知道,依旧大摇大摆地从外边回来,在妻妾面前洋洋自得地夸耀起他那些权贵朋友。

五十步笑百步选自《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战国中期,有个叫梁惠王的国君。为扩大疆界,聚敛财富,他想了很多办法,甚至将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某天,他问孟子:“我对国家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灾民们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遇到荒年,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没有谁像我这样关心百姓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减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敲起,双方的士兵刚刚交锋,就有人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个人逃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如果逃了五十步的嘲笑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您说这样对不对?”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可这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以羊易牛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梁惠王坐在庙堂之上,有个人牵着牛正好从堂下过。惠王见了,问他:“这牛要牵到哪儿去?”牵牛的人回答说:“要牵去杀掉,用它的血涂钟。”惠王说:“赶快放掉它吧!瞧它那惊恐战栗的模样,像这样没有什么罪过就被杀掉,我可不忍心!”牵牛人就问:“那是不是不必涂钟了?”惠王忙说:“钟还是要涂的,那就换只羊吧!”

校人烹鱼选自《孟子-万章》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从前,郑国的大臣子产当权的时候,有人送给他一条大活鱼。子产让管池塘的小官吏把鱼养在池子里。这个小吏却把鱼煮来吃了,还报告子产说:“您让我养的那条鱼,刚刚放进水里时,它还半死不活的,过了一会儿,就摇头摆尾地游动起来,一转眼就游得无影无踪了!”子产信以为真,高兴地说:“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了!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了!”

这个小吏出来便对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吃到肚子里了,他还说‘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了!’”

楚人学齐语选自《孟子-滕文公》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问宋国大夫戴不胜:“如果有个楚国大夫想让儿子学说齐国的语言,那是让齐国人教他好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好?”

戴不胜回答:“应该让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如果是居住在楚国,即使让一个齐国人教他,也会受到当地楚语的干扰,这样一来,哪怕天天鞭打他,逼他学好齐语,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领到齐国临淄城内最繁华的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那么,就算天天责打他,要他讲楚语,那也是做不到的。”

日攘一鸡选自《孟子-滕文公》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不偷就手心发痒。别人劝告他:“这样做太不道德了,赶快改了吧。”那偷鸡的人说:“好吧,我听你的。不过我的偷瘾太大了,一时还做不到。这样吧,以前我一天偷一只,从明天起,我改为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歇手吧。”

王良驾车选自《孟子-滕文公》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迂,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赵国的掌权大臣赵简子,有个御用车夫,名叫王良,驾车技术一流。某天,简子宠信的小臣奚要出去打猎,他便吩咐王良给奚驾车。王良规规矩矩地驾车,结果奚一整天也没有射到猎物。奚回去就对简子说:“王良是天底下最差劲的车夫!”

这话传到了王良耳朵里,王良便去找奚,请求再给他驾一次车。奚起初不肯,经过王良再三请求才勉强答应。结果那天,奚一个上午就射得了很多猎物。奚回来后,兴高采烈地对简子说:“王良真是天底下最好的车夫!”

简子见他这样高兴,就说:“我让王良做你的专职车夫吧。”于是叫来王良说了这件事。王良却不同意,并对简子说:“我规规矩矩地给他驾车,他一整天也射不到一个猎物;我不按规则给他驾车,他反而一早上能猎到不少鸟兽。诗经上说:‘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按规则驾车,箭射出即能命中鸟兽,好比射中静止的箭靶。由此可见,奚是个破坏规则的小人,我不愿违反规则,因而不想给这种小人驾车。请允许我辞去这一职务。”

贪吝失徒选自《商君书-徕民》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赒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

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心中有无数的愿望,并梦想得到一大笔财产。有一次,他的门徒请求他周济一下,他非但一口回绝,还一本正经地说:我还要留着这笔钱去买官爵呢!”他的门徒听了非常愤怒,便离开他投奔到宋国去了。

鹏程万里选自《庄子-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在遥远的北方,有一块不毛之地。那里有片广袤无垠的海,叫做天池。天池中有一条大鱼,名叫鲲。身宽有几千里,没人知道它有多长。鲲变成一只大鸟,称为鹏。它的脊背如同泰山那样高,起飞时,它的翅膀如同遮天蔽日的云彩,扇动翅膀形成强大的旋转气流,送它直上九万里高空。它背靠青天,云层都在它脚下浮动。

大鹏鸟打算飞往南海。一只生活在沼泽地里的小雀鸟,见它飞得那样高,那样远,很不以为然地笑着说:“它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自在地向上飞,几丈高就落回地面;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也算怡然自得。大鹏鸟还想飞到哪里去呢?”

越俎代庖选自《庄子-逍遥游》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上古时期,在尧帝的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尧帝很谦虚,当他听说一个名叫许由的隐士非常有才能,就想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他。尧帝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和日月比起光亮来,烛火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农田,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如果由您来担任首领,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用处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听了坚决不接受,并说道:“您身居帝位,统领天下。如今天下已经治理好了,却让我来代替您,难道要我去空负治国有方的名声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做什么呢?您看,鹪鹩筑巢,占据的仅是茫茫林海中的一树一枝;偃鼠饮水,不过喝满一肚子水而已。天下对我是毫无用处的,您还是算了吧。即使厨师不做祭祀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岗位,去替厨师烹调啊!”

不皴手药选自《庄子-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赐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上,后来果然结出了一个大葫芦,能装六百斤粮食。我想用它来盛水,可它的外壳不够坚硬,也不能提举;把它割开做成一个个小瓢,却又平又浅装不下什么东西。您瞧,这个葫芦并非不够大不够空,可是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敲碎了。”

庄子听了,说道:“在利用大物方面,先生您不够灵活啊!在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一种不皴手的冻疮药。也正是靠这种药,他家世世代代以替人漂洗丝棉为生。有个外地人,听说了这件事,表示愿出高价购买这个秘方。宋国人召集了整个家族商议这件事,他说:‘我们祖祖辈辈为人漂洗丝棉,赚不到多少钱;现在卖掉这秘方,一下就能得到一笔巨款。我看不如卖给他吧。’

“那人买到了秘方,就去游说吴王。恰逢越国进犯吴国,吴王便派他去统兵迎战。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两国水上交兵,吴军因为涂了那秘方做的药,手脚没有冻裂,得以打败越军。战后,吴王封给他土地,让他做了大官。

“同样是防治手部冻裂的秘方,有人能用它得到爵位,封得土地,而有人却只能靠它漂洗丝棉,勉强过活,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用法不同。您有能容纳六百斤粮食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到江河湖海逍遥自在地漂游,而只是考虑盛东西用呢?看来,您的心思还是不够灵活啊!”

丽姬悔泣选自《庄子-齐物论》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艾地封疆守土的官员有一个宝贝女儿,名叫丽姬,晋国征伐丽戎时被俘获,将要献给晋国的君主。丽姬感到非常害怕,非常痛苦,天天哭泣,把衣服都哭湿了。等她真的嫁过去后,与君主同眠于华丽的床榻,一起享受美味的食物,丽姬感到非常快乐。想到当初自己哭得死去活来,她感到非常后悔。

罔两问影选自《庄子-齐物论》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罔两,就是影子旁较为淡一些的半阴影。某次,半阴影问影子:“您一会儿走动,一会儿又停下;一会儿坐着,一会儿又站立。您这些动作都是跟随着人的一举一动,为什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活动呢?”影子听了,告诉它说:“我的行止、坐立,都是有所凭借的;而凭借的这些事物,也是有所凭借才这样的,这就好像蛇的行动要靠它腹部的皮,蝉的飞翔要靠它的翅膀一样!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我怎么会知道?”

庄周梦蝶选自《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自由自在各处遨游,这时的庄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庄子。等他梦醒时,则是直挺挺躺在床上的庄子。那么,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有位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手触、肩扛、脚踩、膝顶,动作与牛骨肉分离的声音和谐统一,刀进刀出,哗然有声,无一不与音乐的节拍相合:姿势的优美,比得上宋国著名的《桑林》舞蹈;声音的动听,如同尧帝的《经首》乐章。

梁惠王见了不禁点头称赞:“妙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道:“我爱好的是探求食物的规律,比技术更进一步。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头整牛,不知道从哪儿下刀才好;三年后,在我眼里呈现的只有牛的骨缝空隙,再不是整头牛了;现在,我可以凭借心神去感觉牛身体的内部结构而不再用眼睛去看。感官的功能停止了,而心神却能随欲而行。解牛时,我顺着牛体的组织结构,将刀插进筋骨间的缝隙中,导向骨节间的窍穴,自然运刀。那些不容易切开的地方,比如筋骨和筋肉聚结的地方,我的刀从不去触及,更不用说那些大骨头了。一般技术好的厨师,都是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牛肉,刀自然会钝;更多的厨师是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到了牛骨。我手里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分解过几千头整牛,而刀锋还像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那样锋利。牛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刀片却很薄,把薄刀插入有缝隙的骨节中,运转起来自然很宽绰。但即使如此,我每次解牛时也还是很小心。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心里就警觉起来,放慢动作,力求准确地进刀,然后轻轻移动,牛便哗的一下解体了,像一摊泥土一样堆在地面上。我慢步徘徊,像欣赏艺术品一样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感到十分满足,随后再把刀揩拭干净,小心地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罢,高兴地说:“真是妙啊!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我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

拊马不时选自《庄子-人间世》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有一个非常爱马的人,用精致的箩筐盛放马屎,用珍贵的大贝壳接马尿。有一天,一只虻蝇飞来,落在马身上吸血。这人一见爱马被虫子吸血,痛心不已,一个巴掌打下去,马一下受了惊,挣脱缰绳跑了。那个人碰破了头皮,伤得不轻。

真心相待反受其害,这种事能不慎重吗?

驼背之乐选自《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有个叫支离疏的人,他的下巴几乎抵在肚子上,肩膀耸得比头还高,颈部的头发直冲天空,整个背脊几乎是横着朝上的。两肋差不多和大腿持平。支离疏虽然驼得这么厉害,可生活过得还不错,他给人缝洗衣服的所得就足够养活自己。鼓风吹去野草果实的粃糠,足以供十人食用。时逢君主下令征召武士,他却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往来于征召官员之间;国家有重大的差役,他因终身不治的残疾而免于去做苦力。每当国家给病残人士发放救济物资,他总能领到一份数量可观的粮食和柴草。

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呢!

相濡以沫选自《庄子-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原本生活在水中的鱼儿都被困在旱地里。它们相互吹着湿气,用唾沫相互湿润。这样做尽管彼此间很是亲密,可毕竟不如在广阔的江湖中各自生活得自由!

凿开七窍选自《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儵”是南海最高神的名字,“忽”是北海最高神的名字,“混沌”是中部最高神的名字。

儵和忽常在混沌管辖的地区聚会,混沌也十分热情地招待他们。为了报答混沌的这番盛情款待,儵就和忽商量:“其他人都有七窍,可以看见美丽的世界,聆听优美的音乐,品尝美食,呼吸新鲜空气,而混沌没有七窍,不能享受这一切。那我们试着给他凿开吧。”

于是他们真的给混沌开凿起七窍来,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终于凿成了,而混沌却死了。

臧谷亡羊选自《庄子-骈拇》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有个奴仆叫“臧”,和一个叫“谷”的小孩一起去放羊,结果两人都弄丢了羊。主人就责问他们当时做什么去了。原来“臧”当时带着书到一旁读书去了,而“谷”则去找人赌钱。这两人做的事虽然不同,但后果却是一样的,都把羊弄丢了。

胠箧探囊选自《庄子-胠箧》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人们为了防备那些撬宝箱、搜口袋、开柜子的盗贼,总是把箱柜捆绑结实,关牢锁上。这是大家习惯采取的防盗措施,认为是明智之举。然而,那些大盗行窃总是连同柜子、宝箱和袋囊一块席卷而去,他们还怕绑得不够紧,锁得不够牢。

这样看来,人们防止偷盗的措施,岂不是刚好为那些大盗提供方便了吗?

盗亦有道选自《庄子-胠箧》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跖是一伙强盗的头目。他的手下问他:“做盗贼也有道吗?”跖说:“什么地方没有道呢?比方说,能够猜中屋子里所藏的财宝,称做‘圣’;进入屋子时走在前面的叫做‘勇’;从屋里退出时走在后面的叫做‘义’;能知己知彼,把握时机叫做‘智’;财物分配公平,叫做‘仁’。如此这五种品德不俱全而成为大盗的人,这世上还从未有过呢!”

抱瓮老人选自《庄子-天地》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昂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到南方的楚国游玩。返回到达汉水北面时,看见一位老人正在菜园里浇水。原来老人自己挖了一条隧道,直通到井里,他再用坛子盛水运回菜园灌溉。老人费力地运着水,效率也很低。

子贡上前对老人说:“现在有种机械,一天时间可以浇地一百垄,效率高而且还省力,您为何不试试?”老人抬起头,看着他说:“你说的是什么机械啊?”子贡说:“是用木头做成的一种机械,把它架在井边的树上或架子上,前头系个舀子,后面坠块大石头,前面轻后面重,一起一落,倒水时水流很快,泛起的水花如水在沸腾。这种机械叫桔槔。”

老人一听,轻蔑地一笑,说:“我的老师曾经说过:有了取巧的工具,就一定会出现取巧的事情;有了取巧的事情,就一定会产生取巧的念头;有了取巧的念头,就丧失了纯良的品德;失去了这种美德,人的精神、性情就会变得不再自然、随顺。这样的人是与天地的本原相悖的。我并非不知道你所说的那种工具,但使用它会让我觉得可耻,因而才放弃不用的。”

老人的一番话,让子贡感到十分惭愧,无话可说。

轮扁斫轮选自《庄子-天道》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霸主,有一天在厅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匠人在堂下削车轮。轮扁见桓公在看书,就放下手中的锥子和凿子,走上厅堂,问:“小民大胆地问一句,国君您看的是什么?”

桓公抬头看了他一眼,说:“圣人的言论。”扁又问:“那么,圣人还在世吗?”桓公说:“已经不在了。”扁说:“这样说来,您所看的,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一听,生气地说:“放肆!寡人读书,是你这个做车轮的人能瞎评论的吗?你要是能说出道理来,便罢;要是不能,你就得死!”

轮扁说:“我所说的,也是通过观察自己所做的工作悟出来的。您看,削车轮时,如果手上的动作慢了,削出的车轮虽光滑,却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会很粗糙,而且尺寸也很难保证。所以,只有不慢也不快,心手相应,做出的车轮,质量才是最好的。其中的道理,只可意会,用语言很难描摩。也因此,我不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的儿子,他也就无法继承我的这套砍削手艺。所以,现在我有整整七十岁了,却总是得自己动手做这件事。同样,古时的圣人死了,他那无法言传记录下来的‘道’,也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同样的道理,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遗留下的糟粕罢了。”

已陈刍狗选自《庄子-天运》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者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

用于祭祀的茅草扎成的刍狗,未使用陈列之前,放在精制的竹箧子里,上面还盖上绣着五彩花纹的帛巾,然后由斋戒完毕的祭祀者恭恭敬敬地送到太庙供祭。

一旦祭祀完毕,刍狗便被抛弃。来往行人,任意践踏它的头背,拾柴的甚至拿去烧火做饭。如果有人把已经陈列过的刍狗再放回竹箧子里,盖上绣花巾,在它的下边睡卧,那么,即使不做恶梦,也必定会遭梦魇。

东施效颦选自《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个远近闻名的大美女,名叫西施。因为犯心口疼的毛病,她常常用双手捂着胸口,微皱眉头。即使她显出这样的病态,人们也觉得她非常漂亮。

与她同村的一名女子,长得很丑,名叫东施。她觉得人们之所以认为西施是美女,就因为西施常常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于是她也学西施的模样,一出门就用双手捂住胸口,紧紧皱着眉头,每走几步就要停一停,歇一歇,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村里的富人见东施这副模样,赶忙关紧大门,眼不见为净;穷人们见了她,连忙领着妻儿远远地躲到村外去了。

望洋兴叹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到了,大雨也按时令来临。无数涓涓溪流,汇入黄河。由于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两岸的洼地,河面变得十分宽阔。隔水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牛马。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黄河里的大神--河伯自我陶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河伯到了渤海,朝东面一看,海水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收起洋洋得意的姿态,抬头仰望渤海大神“若”,叹息道:“俗话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听过许多道理,就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就是批评我这样的啊。而且曾听人说,孔子的见闻学识算不上广博,伯夷的义行也不见得伟大,一开始听这话我并不相信,可如今,我见识到了您的宽广无际,才真正明白此话不假!如果我今天没来到您的面前,那真是太糟糕了:我将永远被那些大家所耻笑。”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中国寓言故事 - 第一章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